想知道百年殉道史诗词
求无数首赞美菊花的诗词
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 咏菊 弘一 近代 五绝 亭亭菊一支。铁骨不教秋色淡。 咏菊 陈叔达 唐 五古 霜间开紫蒂。光明一室真金色,散贮黄金万斛钱。但令逢采摘,玉露结房稠。无人知。 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 罗隐 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 卢纶 唐 五律 琼尊犹有菊。 墨菊图 唐寅 明 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研池,高标矗晚节,可以献留侯。 对菊图 唐寅 明 天上秋风发,岩前菊蕊黄。主人持酒看,漫饮吸清香。 菊花图 唐寅 明 野菊日烂漫,秋风随分开。寒香与晚色,消受掌中杯。 墨菊图 唐寅 明 绿云架上草龙蟠,马乳含秋露下干。
昨日文园愁肺渴,几丸嚼破蔗浆寒。 菊图 唐寅 明 锦里先生日晏眠,复似毗耶长者家,非同百卉秋。好在水云乡,倚栏璚朵入杯明。 咏菊 瞿秋白 近代 五绝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咏菊 弘一 近代 七律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 青杏儿 咏菊 姬翼 元 词 春夏竟芬芳。天怜此秘惜藏光。纷华落尽方开展,疏丛浅淡,笑傲东篱羡尔荣,宁辞独晚荣。秋光满眼无殊品。云何色殷红,露下发金英,客来高论坐无毡,孤标冷落,独傲秋霜。愿比三花秀、见又何妨。赏心希遇陶元亮,新松相对咏菊二首 王安石 北宋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蜂。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咏菊二首 王安石 北宋 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满身香汗立东篱,金英依旧,风逗天香。 菊花图 唐寅 明 飒飒金飙拂素英,殉道夜流血。酒资尽在东篱下。金英分蕊细 展开...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与司马光旧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
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 ;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一.

百年殉道史诗词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一生,不阿新,也不附旧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商丘古代文化名人
墨翟 【墨翟】(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后世尊称为墨子.商丘人.出身庶民,从事过手工业,自称"贱人".后赴鲁国师从史角学儒术,因不满儒学烦琐的"礼",另立新说,创立墨家,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宋昭公时,曾为宋大夫.为了实现自己的学说,终生奔走于鲁,宋,楚,卫,齐等国.其人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并重视科学技术.他的守城器械制造技术比当时的大匠人公输般还要高明.墨子聚徒讲学,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弟子三百;以艰苦为荣,短衣草鞋,劳作不息,并有服从纪律,勇敢牺牲的殉道精神.现存《墨子》一书,其中或为墨翟亲著,或为其弟子听讲所记,或为后世弟子增补,是墨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庄周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宗师之
一.后世尊称为庄子.商丘人.家贫,居穷街陋巷,以打草鞋为生,常借粟度日.曾做过家乡蒙城的漆园吏.虽常奔走于赵,魏诸侯之间,与楚威王,楚襄王时有来往,却拒绝礼聘,终生不愿为官.他贫而不惫,安常处顺,逍遥自得,敢于嘻笑怒骂,嘲讽世人.继承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主张自然无为.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文采飞扬,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庄周的思想,为人和文风对于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文学巨匠都葆有庄周的遗韵.现存《庄子》一书,其中"内篇"为庄周所著. 灌婴 【灌婴】(?~前176)西汉丞相.商丘睢阳区人.出身于贩布的小商人家庭.公元前208年,在刘邦与项梁联合灭秦之始,灌婴投到刘邦麾下,初任中涓,郎中,中谒者,灭秦后助刘邦攻城略地,发展队伍,任中大夫,御史大夫,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围项羽于东城(今安徽定远),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西汉建立后,初封车骑将军,文帝时升为太尉.公元前177年,任丞相.当政期间,推行与民生息政策,提倡减免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促成西汉"文景之治".后率大军抗击匈奴,死于任上,被追谥为"懿侯". 江淹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通.商丘市民权县江集村人.历南朝宋,齐,梁三朝.少年家境贫寒,常以打柴度日.才思敏捷,聪慧好学,早年著有《别赋》,《恨赋》等诗赋问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江郎".后举为秀才,踏上仕途.初为主簿,后历任镇军参军兼南东海郡郡丞,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朝时官至吏部尚书,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为醴陵侯.他青少年时才华横溢,诗赋极佳;走上仕途后,终日忙于政务,遂才思衰退,无暇写诗作赋,时人谓之"才尽".成语"江郎才尽"由此而来.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执法严明,判断果敢,不畏权贵,弹劾了许多贪官污吏,深得梁武帝器重,死后谥为"宪". 宋纟熏 【宋纟熏】(1522~1591)明代官吏.字伯敬,号栗庵.商丘市睢阳区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初为永平府推官,后为山东道察御史,山西巡按,顺天府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保定巡抚,南京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荣禄大夫,谥"庄敏公".礼部任上,反对豪华浪费,节俭钱财,区分轻重缓急,救难赈灾,深得民心.任吏部尚书时,奖廉扶贫,惩办贪赃枉法官员100余人.年迈告老归里,著有《四礼》,《商丘旧志》等书. 吕坤 【吕坤】(1536~1618)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字叔简,号新吾.商丘市宁陵县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襄垣令.曾任吏部主事,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执法公允,裁抑豪强恶势,兴仁义教化,深得人心.为官清正廉洁,是当时著名的"三大贤"之
一.著有《去伪斋文集》,《呻吟语》,《阴符经注》,《四礼疑》,《四礼翼》,《实政录》等书.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一气聚散,形生于"气","气"是物质的存在. 侯恂 【侯恂】(1589~1659)明户部尚书.字大真,号若谷.商丘市睢阳区人.明万历丙辰年(1616)进士,授山西道御史.东林人.天启年间因与阉魏忠贤斗争,父子三人曾遭罢官.崇祯元年(1628)再次启用任河南省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祯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祯六年(1633)任户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开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遭陷害入狱.166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谢绝任官,归家隐居.任上为官清廉,不附会权,屡遭陷害,两次入狱,仕途坎坷. 侯方域 【侯方域】(1618~1654)明末散文家,诗人,四才子之
一.字朝宗,别号雪苑.商丘市睢阳区人.明天启户部尚书侯恂之子.15岁应童子试,考中第一名.20岁参加进步爱国书社"复社",并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歌妓李香君结识相爱.1640年从南京回到商丘,与本地文人贾开宗等人结成"雪苑六子社".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书,清顺治十一年(1654)英年早逝.清戏剧家孔尚任依据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成《桃花扇》一书,在我国戏剧史上影响很大.其故居"壮悔堂"保存完好,现已辟为博物馆,陈列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生平事迹及文物. 李子金 【李子金】(1622~1701)清初数学家.字子金,名之...
小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一盏心灯,兴趣是爱。因为兴趣。由此及彼,我们可以想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读杜甫,勇往直前,是刻在高峰险处的抒情诗,何等豪放,惟有钻石闪光。问古往今来几人垂青史,读书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诚实的人,把生活看作连绵的山峰一座座努力攀登;狡猾的人,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英雄,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有的人生活得富有充实,我们抛弃了兴趣以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 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人应具有的反抗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 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既然目标是遥远的地平线,就该多一些冷静和从容。秋天的累累硕果全靠春天的辛勤播种;成为大海的一脉热血,全靠小溪日夜不停地奔涌。也许,付出了汗 水,不一定能收获那个日渐成熟的梦;也许,洒下了热血,并不一定拥有那片火红的风景;也许,黑暗中的苦苦挣扎,并不一定迎来灿烂的黎明……。可我并不一味 伤感。尽管默默地耕耘,还未听到生命的回声,但热爱生命的我,一定会赢。
用不着把年轻的心灵装点得沉重。表面上的沧桑,外在的严肃,并不能让你上升为哲人;离开所有的朋友,你有的只能是孤单的背影。既然现在的我还不能变得深刻,那么,我就让自己变得轻松。哭丧着脸的人,怎能听清花开的响声;伪装自己的人,又怎能听懂蛙鸣一片里的激动。 用不着立刻判定自己不行,而混入茫茫的人海,太俗地活着,点不亮一盏霍霍燃烧的生命之灯。
我的喊声或许有些微弱,我的脚步或许有些盲从,但我的热血却自始至终咆哮奔腾。命运没有什么可怕的,惊涛骇浪的海上不是常见扬起的帆影! 用不着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哭流涕。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没有创伤的珍珠贝,怎会有闪烁迷人的晶莹。跌几次跤,摔几次跟头,是经常的事。如果在一条阴沟里都翻了船,你的人生一定苍白,绝对不会生动。
如果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如果胜了,我可以把脚下的基石夯硬。 用不着把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反复品味出苦涩而徒自悲伤。我生命的指针处在八九点钟,正是旭日东升的美好时刻,只要我努力地 前行,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看到我的身影。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儿寒冷,但我愿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送给每个感到凉意的朋友一份温暖、一缕光明。
愚蠢的妥协调和是小人的伎俩,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所崇拜。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见,即使它与今天之见截然相悖。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 忆所累。其实,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了无规矩,殊不可知;你何必人轨辙,看人模样,听人命令——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
嫉妒乃无知,模仿即;无论身居祸福,均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穷的,它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遣,消遣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高兴,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手中那串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
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人生虽然只有几十年,却决不是梦一样幻灭,只要追求真理,便得永生。人生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举着的火炬,我们必须把它燃烧得光明炽热,传给下一代的人。 体验自然是财富。风是一副透明的锦缎,雨是无数晶莹的珍珠,森林宛如翠绿的刺绣,而海湾湖泊则是湛蓝的宝石。
亲情友情是我的财富。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拥抱我的山峦。 人格需“贵我”:自立以树人之尊严,自信以扬人之精神,自学以长人之才华,自爱以见人之崇高,自励以磨人之意志,自警以示人之理智,自强以显人之个性,自谋以图人只发展,自奋以成...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感想(800字左右)
关于我学宋词的感受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百年殉道史诗词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学了一个学期的宋词,虽然一周就一节刻,但是我们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苏东坡生平
第 一 卷 【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第 二 卷 【应 试 及 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21岁的苏东坡和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后来苏轼及苏辙便拜欧阳修为师。 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第 三 卷 【出 任 凤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第 四 卷 【王 安 石 变 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等流传于世。 第 五 卷 【乌 台 诗 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
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第 六 卷 【流 放 黄 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
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如 , 、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 !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
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第 七 卷 【元 佑 更 化】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
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一件,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
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第 八 卷【南 行 千 里】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
继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
李清照改嫁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流荡无归,屡遭打出,谢世以后还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晚年有没有改嫁张汝舟。 这个问题一直说法不一,我觉得再嫁的传说,是当时小人们编造的,这种编造,因为南宋的偏安扰离,竟没有澄清!! 李清照改嫁: 宋代人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中存有李清照的一封信——《上内翰綦公(崇礼)启》,(以下简称《谢启》)。
按《谢启》的说法,李清照是在重病期间被骗结婚的,婚后,张汝舟暴露出市侩面目,清照不堪虐待,揭发了张汝舟以前的匿罪,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当时的大官吏綦崇礼帮了清照的忙,使她免受了牢狱之苦。事后,清照对綦崇礼表示“感戴鸿恩”,写了这封信。关于李清照改嫁一事,除了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以外,尚有六部之多的宋代著作提及此事。
早在明代,一位名叫徐勃的学者先提出李清照改嫁不可信,他的观点主要是清照年老和宦们出身不可能改嫁。

百年殉道史诗词
到了清朝,便有许多学者都为李清照改嫁“辩诬”。卢见曾根据清照生平事迹推断不可能改嫁,他说:“观其(清照)洊经丧乱,犹复爱惜一二不全卷轴,如获头目,如见故人,其惓惓德夫(赵明诚字)若是,安有一旦忍相背负之理。”(《雅丽堂本金石录》)继卢见曾之后,俞正燮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改嫁不可信,首先他采用史家编年的方法排比岁月,接着指责宋代著作的记载不可靠。俞正燮考证的李清照经历,没有改嫁张汝舟的可能。他指责《谢启》虽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整个过程,可是《谢启》又为什么称此事为“无根之谤”呢?再者,男女婚嫁世间常事,朝廷不须过问,《谢启》中怎么会有“持官书文字来辄信”之类词语?在俞正燮看来,《谢启》文笔劣下,前后矛盾,中间杂有佳语,定是篡改本。根据《谢启》内容分析,只有把其视为李清照感谢綦崇礼解救“颁金通敌”(李清照另一冤案)一案,才更说得通。
针对宋代历史性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记载李清照改嫁一事,俞正燮认为,《要录》的作者李心传与李清照远隔万里,他很可能是误听误载。近代,也有不少人否定李清照晚年改嫁。况周颐考证了李清照、张汝舟在赵明诚死后的行踪,证明了两人踪迹判然,不可能有婚配之事。现代人黄墨谷附和上面观点并且作了补充。她认为:第一,从李清照自传性文章《金石录后序》中可以看出,“颁金”案发生在建炎三年,但是延续到绍兴元年仍未解决,何况《谢启》是事后感谢信,当然有可能作于绍兴三年以后。
这样,《谢启》中提到的背景和綦崇礼的官衔等与事实就没有矛盾了。第二,綦崇礼与清照的丈夫有亲戚关系,清照如果真的改嫁一事,而且又涉讼,她会腆颜去求他帮助吗?第三,宋代有这么多人提及李清照改嫁,那么,赵明诚的表甥,又是綦崇礼的儿女亲家谢伋不会不知道。然而,谢伋在《四六谈尘》中不但不提再嫁一事,而且称清照为“赵令人李”,书中还引用李清照对赵明诚表示坚贞的祭文。
第四,摒弃李清照的诗词文章、生平事迹来议论改嫁一事是不全面的。李清照曾说:“虽处忧患而志不屈。”在赵明诚卒后,她又为颁行明诚的著作《金石录》耿耿于怀,这些情况也是否定李清照改嫁的佐证。 与上面看法相反,现代学者王仲闻、王延梯、黄盛璋等认为清照改嫁是无可否认的事实。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辨》一文中指出:记载李清照改嫁的材料,就时间而论,胡仔、王灼、晁公武、洪迈都是李清照同时代人;就书的性质而论,又是史书、目录、金石等严肃的东西;就地域而论,胡仔、洪迈之书一成于湖州,一成于越州,并不是相去万里。
同时,胡仔、王灼成书时李清照仍然健在,要说在清照生前他们就敢明目张胆地造她谣、伪造《谢启》是很不近情理的。 黄盛璋还指出,妇女守节直到明清两代才趋严格,《宋史》中记有治平、熙宁年间都有诏许宗女改嫁之事,可见改嫁在宋代是极为寻常的事。宋朝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不会大惊小怪的。 李清照没有改嫁: 李易安(清照)的没有再嫁,在历史上可以成为定说了,这是稍懂基本考证的人都知道的。
李易安有文采、有学问,但是因为是女人,又才气太露(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拭,秦观,黄庭坚、贺铸等名家都被她批评过),所以被当时许多人嫉忌,硬给她造谣言,说她在大夫赵明诚死后改嫁张汝舟了;改嫁后又所遇非人,告到官里去,又判决离婚了。 其实这些都是谎话。 最早编造或传布这些谎话的是胡仔、赵彦卫。李心传等人。
他们虽然与李易安同是宋朝人,时代接近,但是纪录的手法却大有问题,胡仔的《苔溪渔隐丛话》一书,成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一一四八)三月,这时李易安大概已经死了很久了。(李易安的死年不可考,周密《浩然斋雅谈》记她曾在绍兴十三年癸亥(一一四三)端午进“帖子词”,那时她六十一岁,以后再也没下文了。)晚一点的是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这书成于宁宗开禧二年丙寅(一二0六),已经到第十三世纪了。
再晚是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书最早的版本是理宗宝佑年间的扬州刊本,在一二五三年以后。上面三书的成书年代都可证明一件事-李易安当时并没...
中国诗词历史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⒘蹊澹

百年殉道史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