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白发苍老的一些优美诗句叹白发 王维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俳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白发 白居易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治。樱桃花下叹白发 白居易逐处花皆好,随年貌自衰。红樱满眼日,白发半头时。倚树无言久,攀条欲放迟。临风两堪叹,如雪复如丝。白发 白居易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白发 白居易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元朝念蕊珠篇。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叹白发 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韦应物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叹白发 岑参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白发叹 卢纶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权德舆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和韩侍御白发 权德舆白发今朝见,虚斋晓镜清。乍分霜简色,微映铁冠生。
幕下多能事,周行挹令名。流年未可叹,正遇太阶平。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柳宗元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镜中叹白发 吕温年过潘岳才三岁,还见星星两鬓中。纵使他时能早达,定知不作黑头公。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 元稹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
走上高楼半酣醉。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日日长看提众门,终身不见门前事。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我悲此曲将彻骨,更想深冤复酸鼻。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
诸王在合四十年,七宅六宫门户閟。隋炀枝条袭封邑,肃宗血胤无官位。王无妃媵主无婿,阳亢阴结灾累。何如决雍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白居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
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白发吟 杜荀鹤一茎两茎初似丝,不妨惊度少年时。几人乱世得及此,今我满头何足悲。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家山苍翠万余尺,藜杖楮冠输老儿。白发 齐己莫染亦莫镊,任从伊满头。白虽无耐,黑也不禁秋。
静枕听蝉卧,闲垂看水流。浮生未达此,多为尔为愁。喜白发 王冕眉间黄色未为奇,好是梳头满面丝。从古其谁能脱略,于今得此可愉怡。绝怜雪色照明镜,更喜霜花衬接缡。万事为他最公道,老来镊白是儿痴。白发 陆游白发今年一倍增,闭门养此老无能。牛羊被野霜天晚,禾稼连云岁事登。未午舂炊余脱粟,乍寒包裹有粗缯。自怜未废诗中业,父子蓬窗共一灯。
白发 陆游白发千茎绿鬓稀,卧看鵷鹭刺天飞。平生鄙贡公喜,故里但思陶令归。清坐了无书可读,残年赖有佛堪依。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白发 陆游疾病侵壮年,发恐不及白;偶赖针石功,寓世成久客。行年垂七十,霜雪纷满帻,耳目虽已衰,亦未与人隔。濯缨千顷湖,送老五亩宅。大布缝长衫,东阡复南陌。白发 陆游我生实多邅,九折行晚途。
忧伤日熏心,惊见颊与颅。稍生秋风时,竞出寒雨余。星星初尚稀,戢戢不可除。昔如春柳妍,今作霜蓬枯。蓬枯有再绿,念我岂得如。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投镊三叹息,金丹岂无书!白发 陆游萧萧白发濯洽浪,剡曲西南一草堂。饮水读书贫亦乐,杜门养病老何伤。已成五亩扶犁叟,谁记三朝执戟郎!正似篱边数枝菊,岁残犹复耐冰霜。
病起镜中见白发此去七十无十寒暑矣偶得长句 陆游短鬓萧条失故青,人间真似宿邮亭。正令宽作十年梦,安用更留三日醒。覆瓿书成空自苦,击辕歌罢遣谁听?客来若觅衰翁处,睡起悠然倚素屏。嘲白发 王安石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代白发答 王安石从衰得白自天机,未怪长青与愿违。看取春条随日长,会须秋叶向人稀。
秋夕叹白发诗 何逊丝白不难染。蓬生直易扶。唯见星星鬓。独与众中殊。昔年十四五。率性既廉隅。直是安被褐。非敢慕怀珠。何言志事晚。疲拙婴殊躯。逢时乃倐忽。失路亦斯须。郊郭勤二顷。形体憇一庑。涸蚌困鱼目。笼禽触四隅。宵长壁立静。廓处谢欢愉。月色临窗树。虫声当户枢。飞蛾拂夜火。坠叶舞秋株。逐物均乘鹤。违俗等双凫。
故人倘未弃。求我谷之嵎。
诗句白发谁家翁偶的前一句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的~我以前看到过 今天上网时恰好看到楼主提问了 真巧~后面不是我写的了啊: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
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
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
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
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形容“白发苍苍”的诗句有哪些?
1、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释义: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2、星星白发,生于鬓垂。——左思《白发赋》释义:星星点点白发,从两鬓生起。
3、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张九龄《照镜见白发》释义: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5、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释义: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释义: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释义:(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8、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释义: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释义: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10、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释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推荐些赞美老师的古代诗句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新竹》作者;郑燮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3、《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远师》作者:白居易诗句: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扩展资料:老师是指传授知识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有能力的人。 2016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为15
78.2万人,其中,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为5
78.9万人,初中阶段专任教师为3
48.8万人,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数为2
23.2万人,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为
5.3万人,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
73.3万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
84.0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
60.2万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老师 (教师)
《春望》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1.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2.《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你选一些吧!
诗词"喜外地卢纶见宿" 司空曙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这两句诗同样展示了两幅画面: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含义,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赞美教师的诗词或诗歌
1、《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5、《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7、《七绝·师恩难忘》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8、《天净沙六首·逸仙图》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9、《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0、《新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1、《酬问师》唐·刘商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12、《远师》唐·白居易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13、《寻雍尊师隐居》唐·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14、《师蚕》教子教女,辛勤半辈。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形容老年人的诗词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
“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
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 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两句,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灯灭之后,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连梦都是美的。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闲的——“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可他还要添香,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末两句“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景作结,写出老翁淡泊清净的内心。此时,诗人白居易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俨然“安闲一老翁”,再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自然特别淡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正踌躇满志,充满乐观自信的情调。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者认为神龟虽然可以活几千年,最终仍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驾 雾,最终仍不免成为土灰。 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诗人却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歌。他说,千里马虽然形老体 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颗勃勃雄心,他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诗人以千里马自比,表 达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乐观奋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气势豪迈,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 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高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以反诘领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正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然而,在苏轼看来,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再次唱出催人奋进之曲。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怎么解释?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扩展资料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三四句,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人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为老不尊 倚老卖老委婉表达的诗词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出自宋代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译文 十八岁的新娘和八十岁的新郎,满头白发对着新娘的红妆。在绣着鸳鸯的被子里过夜,一束梨花压倒了海棠花。
2、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出自唐代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3、闺中老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老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老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译文 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绿衣使守着宫门,一下就关闭了上阳人多少个春天。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进宫时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
一起被选的本有一百多人,然而,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只老身一人。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哪晓得一进宫,还没等到见君王一面,就被杨贵妃远远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
5、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