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包含留白的诗词

fengrusong 坐标: 20585 目录:/bao/

精选的包含留白的诗词《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刘禹锡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观美人》施肩吾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山中作》陆游故巢光景还如此,为底淹【留白】发生。《雨後露坐小酌》陆游从此读书仍复嬾,惟【留白】眼望青天。《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刘长卿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什么是诗歌中的“留白”艺术?请举例说明。

留白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观看者留有想像的空间。运用到写作上,就是为了结构的紧凑,行文的流畅,表意的含蓄蕴藉,把一些情节略去不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中国古代讲究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见《埤雅.释兽》)。

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例子: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十年前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十年相思之深.对于相聚的欢乐,可写的很多,诗人只用了“桃李”、“春风”、“酒”三个意象.对于长达十年的相思,可写的东西更多,诗人也只选用了“江湖”、“夜雨”、“灯”三个意象.六个意象,看似风马牛,但经作者合理安排,就形成似断非断、似离非离的空白.正是这激起读者想象。

《孔乙己》中当孔乙己发完茴香豆,“一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后,他的故事也中断了。等到情节再被续上时,孔乙己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变化的个中原因,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包含留白的诗词

文章中运用“留白”手法的作用和妙处一般有哪些?

留白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描写鹳雀楼的古诗有哪些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畅当《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唐·耿湋《登鹳雀楼》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唐·马戴《鹳雀楼晴望》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唐·司马扎《登河中鹳雀楼》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唐张乔《题河中鹳雀楼》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唐吴融《登鹳雀楼》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祖鞭掉折徒为尔,嬴得云溪负钓竿。唐殷尧藩《和赵相公登鹳雀楼》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宋晁元礼《一落索》正向侯堂欢笑,忽惊传新诏。马蹄准似乐郊行,又却近、长安道。鹳雀楼边初到,未花残莺老;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宋沈括《开元乐三台》鹳鹊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草绿烟迷步辇,天高日近龙床。

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按舞骊山影里,回銮渭水光中。玉笛一天明月,翠华满陌东风。殿后春旗簇仗,楼前御队穿花。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元段克己《满江红登河中鹳雀楼》古堞凭空,烟霏外、危楼高矗。人道是、宇文遗址,至今相续。梦断繁华无觅处,朱甍碧甃空陈迹。问长河、都不管兴亡,东流急。

侬本是,乘槎客。因一念,仙凡隔。向人间俯仰,已成今昔。条华横陈供望眼,水天上下涵空碧。对西风、舞袖障飞尘,沧溟窄。

稚子弄冰古诗晓是什么意思

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注释


1.【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2.【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玻璃(瓈)】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4.【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5【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译文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写古诗了?


一.文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使现代诗歌已经失去了古典诗歌的韵味。虽然现代诗歌也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古诗的精炼、留白、回味,它的美已经无法再复制。
二、社会阶层和社会风向的改变。以前读书人有着极高的地位,吟诗作赋也是被社会所崇尚追捧的雅事。而现在的人追求的是前途,是钱与权,求学只被当做一种获取更好生活的手段。

现在的读书人没有过去的优待和特权,没有过去的极高的社会地位,没有那个闲、那个心、那个余裕去吟诗作赋了。


三、吟诗作赋难以维生。真实的社会对诗人来说是很残酷的。从古至今,海内海外,都有数不清的诗人因现实与诗境的差距而。比如海子。诗人需要保持一颗纯粹而敏感的心。如果被金钱污染迷失就作不出好诗,而只是发表诗作根本难以维生。

现在又几个人读诗歌?还是活人的诗歌?诗人很难在这个社会活下去。虽然很不情愿,但我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以前看到对武汉诗协的访谈,会长说,我们已经有两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了。他说,我们的处境非常困难。他说,诗歌养不活我们,我们要去养活诗歌。

与学习有关的古诗

这些都是我很辛苦找来的,里面有很多的道理,你选选看吧。别忘了给我加悬赏分哦!!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


(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

求风格忧伤凄美的古诗,不要古词,只要诗,最好不要叫“无题”…… ...

这是宋朝李觏的诗《乡思》,全诗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卓文君《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取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嫦娥》边贡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舞罢蝶衣泪已哀,谁将风月澹林台,一番拜月一徘徊。妾有容华无功过,空将泣笑两留白,露里飘萧影里埋。

描写、赞美菊花的古诗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白菊可算是后起之秀。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站』疲?薄傲涸岸廊缢?!被ǖ慕喟子腥纭跋扇伺?╇??嘏?缓熳薄保换ǖ慕抗笫沟谩肮鸫圆巡⒎ⅲ?啡锒氏确肌!卑拙右谆匾渚??暮贾荨⒙逖簟⑺罩荨叭??栈ㄍ??啤保?砟昙?健奥?盎ň沼艚鸹疲?杏泄麓陨?扑?笔保?挥傻眉刃朔苡指锌??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

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