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淑敏:接纳自卑,感悟幸福 自卑是一种慢性病,它会常常复发。所以,我们每个人和自卑的战斗,也是任重道远。下面,我就举几种自卑出没的时刻。
1、看到光彩照人的成功人士。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要看到很多比我们自己优秀得多的人。如果你看到的总是比你差劲的人,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不断地沉沦?如果你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到让你望其项背的人,那么,恭喜你啊,你是在不断的进步中。你会自卑,不过这种自卑是可以化成动力的。
10.5pt; mso-bidi-font-size:
北京曾经抓住一个小偷,专门去别墅偷东西,还在人家家里睡觉,主人都不曾发现。因为这家别墅太大了,主人巡视不过来。可见房间太大了,就丧失了实际的使用效果,只不过是雇佣更多的人来服侍自己,讲更大的排场而已。而一个人自力更生,自己照顾自己,是生命的起码道德。如果一个人连日常生活都须仰仗他人,若不是极度年老体衰,就是患有重病。除此以外,我以为是不相宜的。
如果谁借着吃什么和怎么吃,借着住在哪里和住的地方有多么奢靡,来炫耀自己的等级和价值,哈!那他就是还没有彻底远离动物的生存方式,骨子里也还是自卑。你若在食物和住所上心生畏葸,这可以理解,但不必被这种感觉压倒。你不能立下一个誓言,决定以后要比他吃的还好,住的地方还要更大…… 如果是这样,你就必定永远在这种物质的挑战面前败北。想通了这一切,你就可以在从来没有领略过的一切稀奇和炫目的物质面前安然。你可以欣赏和惊奇,你可以感叹和陶醉,但你不会跪倒。
我这样说,一定有人大不以为然。会说你是狐狸,你吃不到葡萄。我不是狐狸,我吃不到葡萄,可我知道再怎样甜的葡萄,它也仍旧是葡萄,而不是香梨。 每逢报道哪里造出了天价的手机、天价的电脑、天价的马桶、天价的钢笔……我都会很好奇地追究一下它们究竟凭什么“天价”呢?仔细找来材料一研究,结果挺乏味的,不过是大面积地镶满了钻石。当然,马桶上镶钻石不大靠谱,于是就改成了黄金。总之,这些器物并不是在功能上有何等过人之处,只是把我们大家知道的贵金属或宝石附加在上面。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了表明身份。 珠宝的历史长于人类。地球诞生之后不久,钻石就已经在地球上结晶。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是要向钻石致敬的。一块最年轻的钻石,年龄也有10亿年。 与人类脆弱的生死轮回不同,钻石一旦形成,便是永生。这种特性,让它具有了阶级性,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它使需要仔细鉴别的贵贱高低,一目了然。其实,没人能真正拥有珠宝,不过是暂时的保存。好比一个银行职员,虽然过手大量金钱,但那和你又有多少关系呢?下了班,你还是要回自己的家,过自己的日子。 据说在地质学家的办公室里贴有一条标语——“钻石不过是因为压力而改良的煤块,而且是缺氧的煤块。”可谓一言中的。 所以,不必在珠宝面前气馁。说起来,现在要想表明身份,比古代要难一些。那时候的酋长,无非是在头顶上插高耸的羽毛。到了皇帝那会儿,就要穿绣着特定图案的龙袍,出门的时候,要黄土撒街清水泼道。官至几品,穿戴上有一定的规定,不得僭越。所有这些外在的标志,无非是让等级一目了然。 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但无所不在的歧视依然顽固地存在,它们乔装打扮,用新的形式演绎着古老的命题。过去有钱人穿绫罗绸缎,现在形形色色廉价的化学纤维可以仿出逼真的绸缎效果,于是人们只好创出了名牌这种东西。它们制作精良,但再精良,也不值那么昂贵的价格。于是美其名曰是品牌的附加值。 什么叫“附加值”呢?说穿了,就是穿这种衣服的人多是有钱人,表明一种身份。这种口碑一旦形成,这些物品的使用价值就退居二线了,站在最前列的作用是标明拥有者的身份。过去的人靠顶戴花翎显示地位,现代的人不能在自己的脑门上贴上字条,说我拥有多少财产,拥有多高的地位,其中的某些人,就靠名牌来衬托身份。这就是需要名牌的心理学诉求。 名牌成了虚荣的人们表示财富和地位的翎毛。把这些想通了,你就有了底气,不会在奢华面前膝盖发软。或者也可以稍微软一软,但之后就坚定起来,昂然向前走自己的路。
这种场合,来的多是踌躇意满者,缺席的多是穷困潦倒者。民间有个形容,出门的年轻人跺着脚说:“我要不混出个样来,就不回来见父老乡亲……”其实细想起来,这话不在理。聚会,念的是友谊,不是名利场的大比武。所以就算你只是平头百姓,也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聚会的场所。 我在小说《女工》当中,就写了这样一个女子。电视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当年她是班上的中队长,后来当了工人,之后又下了岗。同学们到老师家聚会,她帮老师打扫卫生,在厨房忙活。大家来的时候,她去开门,同学们居然没有认出她来,以为她是老师家请来的保姆。面对那种难堪,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点都没有小看她,反倒说要向当年的中队长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