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潮剧诗词 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huawuque 坐标: 87043 目录:/ch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潮剧诗词 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王安中《潮阳道中》火轮升处路初分,擂鼓风潮脚底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岭茅已远无深瘅,溪鳄方逃畏旧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注:旧时潮阳即为今日潮州)<泛舟韩江吟咏>秀岭如屏耀明珠,一江带水安北郛。南北船舶旧航道,来往车舆新要枢。

征舸高举云天远,玉笛轻扬古调殊。潮人自古重拼搏,凤城于今展宏图。 (郛:古城;凤城:指潮州

潮剧告亲夫剧词是什么啊?

《告亲夫》全剧曲文 chenye 《告亲夫》是潮剧传统剧目。旧本曾名《戒自由》1956年由林劭贤首次整理。1957年经张华云再度修改并由当时三正顺剧团首演。金林表、吴越光作曲,姚丽珊扮演颜秋容,陈云娟扮演文淑贞,吴介孝扮演盖良才。郑壁高扮演盖纪纲。1962年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重排此剧搬上银幕,吴峰、马飞加盟导演、作曲。剧中颜秋容由陈淑妆扮演(配唱为朱楚珍)文淑贞由林舜卿扮演,盖良才、若云由叶清发、翁妙辉伉俪扮演。

下面辑录的剧本是根据八四年广东潮剧二团录音版本记忆编辑而成,以飨同好。 剧中:颜秋容由曾馥扮演;盖良才由陈文炎扮演;文淑贞由郑健英扮演;盖纪纲由陈光耀扮演;若云由刘小丽扮演。 传统潮剧《告亲夫》 秋容:(唱)心脉脉长盼待,数日未见盖郎来,个中甚缘由,令人费疑猜。(白)奴颜秋容,母亲早丧,爹爹乃是一介穷儒,执教他乡,今岁早春,偶于后园得遇吴江盖郎良才,花前月下,两情缱绻。订下白首之约,盖郎言曾修书,上禀高堂,尚无消息。数日来,又未见盖郎到来,委实放心不下,已命若云前去看个究竟,因何事故,至今尚未回来,好教人愁持呵。

若云:,…… 秋容:若云,可曾见到盖郎? 若云:见是见了,幸得早到一步,不然他…… 良才:娘仔。 秋容:盖郎,数日不见,令人望眼欲穿呵。 良才:小生日来有事在身,因此来迹俏疏,望娘子勿怪, 若云:公子今日动身,也不告知我一声。 秋容:此话怎讲 良才:我正想料理行装,即来面辞,并非有意。 秋容:郎君意欲何往? 良才:只因昨晚家人到来,带来严父手谕,要我即可吴江。

秋容:因何事故如此急骤 良才:只因我爹卧病不起,故而催归甚切 秋容:公爹此次来书,可有提及你我之事 良才:尚未提及,此次回去正好当面禀明,定成随我之愿。小生实不愿远离娘子,但为人子,理应克尽教道,望娘子勿怪 秋容:夫妻之情,瀚海同深,父母之恩,高天难比,公爹有痣,郎君理宜回归,妾怎敢因私情而忘大义。 良才:娘仔真太贤慧了

秋容:(唱)才喜良缘巧合,数料劳燕分飞。骊歌一曲君归去,两地相思会何期? 良才:这个娘仔不铁忧虑,小生此次回去,即可当面禀求,岂不是好 秋容:(唱)念秋容慈娘早丧,老爹爹执教在外方,天南地北缘先订,月下吟咏遇我郎。喜的是一丝红罗订白首,忧的是私定婚约未禀高堂,怕的的好梦不好把终身误,因此上,焦灼苦徘徨。

良才:这个娘子不必忧虑,小生此次回去,正可当面禀明,那时诺吉下礼,岂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巧姻缘千古美谈 秋容:(唱)原如君所言,得遂奴素志,欢好才三月,告君知…… 良才:娘子为何欲言又止。 秋容:珠胎已是暗结。 良才:哎呀,这这…… 秋容:(唱)君归去,速禀高堂迎婚娶,莫使枝头红杏露春光。 良才:娘仔真是想得周到,家君膝下只有一脉,一经禀明,定能遂我之愿,尽可放心,放眼且看花似绵,鱼水同心岁月长

若云:(唱)誓言犹在耳,脚下有地上有天,公子呀,切莫锦帆飞去无归日,失却绣闺女红装。 良才:若云言重了,小生岂是忘恩负义之人,天上明月作证,我盖良才愿…… 秋容:郎君何必如此,若云,休得造次。 良才:临别匆匆,无物相赠,就以此定情之物,留诗纪念:一奏吴江占独枝,楼前别语两依依,风雨不忘三生约,轻筏相期志不移。

秋容:多谢盖郎,未知佳音何时到来? 良才:时约一月,自我喜讯传来,呵,说话之间,天已蒙胧,娘仔就此一别。 秋容:一刻也不能停留么? 良才:只巩船家等得心焦,辜负这满天好风。 秋容:恕我不宜长亭送别,仅将薄酒,为君饯行。若云酒来 若云:是 秋容:(唱)送别那堪双泪涟,殷勤举盏敬君前,郎舟未离青柳下,妾心先在白云悬。

良才:娘子,就此一别 秋容:若云,送公子 若云:是 秋容:(见良才匆匆急下)盖郎……(依依不舍,奔至楼前) 内唱:相逢花向月,赋别迎晨曦,天涯盼飞雁,此地长相思。 盖成:公子行为有跷蹊,说是要勤奋书史,可这书橱尽是蜘蛛丝,老爷赴任苏州,少夫人过门才三月,如何使他回心转意,我看又得大费力。 淑贞:老管家 盖成:呵,原来是小夫人,老奴叩头。

淑贞:老人家无须多礼。 盖成:天气寒冷,小夫人到来? 玉儿:正为数九寒天,少夫人怕公子夜读风寒,特送貂裘到来 淑贞:老人家,公子为何不在书房? 盖成:说……说是与友会文去了 淑贞:与友会文? 盖成:恕老奴多言,听说近日吴江新来一名妓,据闻生得如花似月,而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公子想是与友学弹琵琶去了。 淑贞:原来如此

盖成:老爷赴任苏州,眼看春闱将至,欲望公子有成,这个重担就全仗少夫人了。 淑贞:老管家一片至诚,淑贞不胜感激,你伴老爷多年,诸事尽知,今后对公子,望祈多加照顾。 盖成:这是老奴本份,请夫人回房 淑贞:公子未回,我正欲在此徘徊些时。 盖成:那就待我添炉取暖,公子该回来了 淑贞:(唱)阵阵疑心,阵阵疑心,真教淑贞费思寻。公爹身远去,春闱将临。愿期郎能奋志勤书史,鹏程万里慰亲心。怎奈伊,行为失检点,何策为郎指迷津。

良才:一曲琵琵意未尽,流水行云堪绕梁。 盖成:呵公子回来了 淑贞:官人…… 良才:原来是娘子,娘仔不在香闺来此作甚 淑贞:恐君夜读清冷,特送貂裘与君御寒。 良才:娘子真太有心了,小生日来勤奋书史,致使娘子深闺孤寂,还望见谅 淑贞:妾身并非为此,近闻官人与学友辛君潜心研读琵琶词,未知岂可读些与妾见识见识? 良才:纯属讹传,小生埋头书史,指望来日题名雁塔,那些言情遣兴的诗词,吟风弄月的勾当从不沾手,

淑贞:官人,此二语妾身不解,未各作何解释 良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则于思费于随”娘子才智过人,岂有不解之理? 淑贞:解是解得,得行之确是不易呀 良才:娘仔言之诚理! 淑贞:官人,(唱)念淑贞不敏,得侍敝帚,结缡数月,不由隐为君忧。 良才:新婚燕尔,其乐融融,这忧从何来? 淑贞:(唱)忧我郎吟风弄月,惜君家书史不修,玩物必丧气,韶华似水流。君须念前途锦绣,莫视人生如蜉游。

良才:哈哈,非我自夸,以某之才,视功名如拾草芥,娘仔何必作杞人之忧 淑贞:(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望君勿忘公爹临行嘱咐,争个凌烟阁上芳名留。 良才:我良才上有严公训导,室有娇妻扶助,诚属难得,难得呀(不服) 盖成:禀公子有子仆二人求见公子 良才:你可回说,公子并不在家 淑贞:官人,有友来访,为何不愿。 良才:想是那些穷途潦倒之日,不求自求屡来相扰,真是可厌呵

淑贞:客人,岂不闻济困扶危,仁者之道,官人理宜乐而助之 良才:娘子言之诚理,盖成,就叫客人往书房一坐 淑贞:官人,有友来访,妾当回避 良才:慢,待我取出斗逢与你御寒(良才回房,不觉一封书信丢在地上) 淑贞:(见信)方送郎归,突得恶讯,家君许妾王家,定于秋后迎娶,妾已许郎,唯死毋他。哎呀……玉儿扶我回房 良才:娘子,娘子,为何不告而别,缘何书信落于地上,莫非……

盖成:公子,客人到 良才:不见了 若云:人已来了为何不见 良才:你……(见秋容、若云女扮男装,惊讶不已) 若云:难道盖公子,竞忘南昌故人? 秋容:盖……(见盖成在场,不敢叫下去) 良才:(对盖成)你可下去 盖成:是,(到门外)(暗白)这就怪 良才:你等怎可乔装贸然至此 秋容:急欲面见郎君 良才:可知这是诗礼之家重地

秋容:事急出于无奈 良才:这…… 秋容:盖郎(唱)实忆绣阁话别两情依依,时约一月音讯至,有谁知盼断云山渺渺无期。践前盟,不辞关山跋涉苦,为夫君,不惮千里。今日喜得夫妻会,秋容此身全赖君扶持。良才:(唱)眷恋惜别离吴江,两意缠绵情难忘。原指望一经禀明当应允,有谁知却来身受重责囚禁书房。 秋容:那苦了盖郎了

良才:(唱)数月来我苦不堪言,人远天涯恨,梦魂常绕牵,我为你愁肠一日九回转,相思泪下一行行。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若云:如何我家屡次来书却渺无回音: 良才:若云你想,我囚禁书房,音讯那能通。 若云:如今我家前来,你装如何主意: 良才:(唱)为求两全计,你另寻依栖,待我明春及第日,自能笙歌迎娘偕百年。 秋容:(唱)孽根已种悔莫及,八月怀胎问君怎主意。 良才:(唱)哎娘仔哙我的贤娇妻,我为此筹思无策,我为此煞费心机,怨只怨

秋容:怨什么? 良才:(唱)怨俺当初错主意。 秋容:(唱)说什么当初错主意,说什么别处寻依栖,妾身已是盖家妇,海枯石烂情不移,你为何,你为何言词闪烁,令人费猜疑。 玉儿:禀公子,小夫人命我端茶敬客 良才:休得哆嗦(一气之下,把杯打破) 玉儿:坏了坏了 良才:快与我下去 玉儿:是(下去) 秋容、若云:你…… 若云:原来盖公子已另婚娶了

良才:事到如今,不得不说,小生已娶了名门文氏了 秋容:哎呀(昏厥) 若云:(急扶)………… 秋容:(唱)旱雷起睛天,你呀,咦你咦你……你难道忘情负义。怪不得相见如冰冷,却原来,背弃前约情别移,哎冤家,你今抛弃旧日恩义停婚再娶请问今后置妾何地?置妾于何地? 良才:(唱)这都是亲命难逆不得不已,前情只算作罢,待来生你我再续旧弦。

若云:(唱)骂书生,书生无义。我为你甘冒指责人讥议,弃家出走苦奔驰。她错寄痴情把身误,白面书生忘恩负义,你你你,你不怕头上有青天。 良才:(唱)道什么头上青天,遵圣训顺亲命乃属正理,我不能为了情而忘了孝,为私婚而受人讥议,前缘只算巧合,也是逢场作戏。 秋容:(唱)你败德丧行,与禽兽何异。 良才:(唱)你全为自已,也不为我细思,一来门风不相对,那能偕老百年,二来无媒苟合名不顺,勃礼教我前程尽弃,三来家风爵禄有妨碍,事若张扬惹罪戾,宦门那容不节妇,华堂难植闲花枝,姑念旧日情,白金三百送你归,趁早自安全,莫再痴缠。

秋容:(唱)此情向谁诉,肠肝寸寸裂。耻看旧时物,越添今日悲,恩爱原如此,留此有何期。 若云:慢,禽兽为人如此,难道就此罢休 良才:意欲何为 若云:(唱)留得此物作究,不信世无包青天。 良才:吓好,你等既敢上刀山,我便能下火海,盖虎上来 盖虎:公子何事? 良才:把门锁了,(对盖虎)速去准备干柴磷硝,今晚三更(耳语)速去准备自我重赏

盖虎:是 秋容、若云:贼子,你不怕天诛呀 若云:…… 盖成:少夫人来走 淑贞:(唱)忍悲泪步难怆,强打精神急把书房闯。冤家悬岸偏纵马,见死不救心难安。不由淑贞心乍难。秋容主婢信能脱险,阮夫妻反目何以堪。 盖成:二更了 淑贞:(唱)二更鼓声声催,三更将到二命垂危。盖府顿变杀人所,昧良夫婿成罪魁。到那时落得个丈夫妄为妻子失义罪及公爹满门遭累。事到期间莫犹豫,择善而为。(白)伯伯,你可上前把门开了

秋容、若云:是谁? 盖成:我是这里老管家盖成 秋容、若云:老伯救命 盖成:二位可是从南昌来的 若云:正是,这是我家颜 淑贞:颜(欲上前相扶) 秋容:你是…… 盖成:这是我家少夫人,贤慧的文淑贞 秋容:(怀疑)少夫人,深夜到来何事? 淑贞:淑贞幼秉庭训,略知仁义之道,今晚冒昧,前来搭救二位 秋容:此话怎讲 淑贞:早间看了书信,适才细问此事,冤家酒后失言,竞想……

秋容:竞想怎样? 淑贞:今晚三更就要火烧书房了 盖成:那恶奴盖虎已去准备干柴磷硝了 秋容:(唱)闻言魂飞升,恨良才狼心狗幸。背约弃义倒还罢,还思杀人灭口下绝情。良才既安杀妻计,秋容何惜了残生。 淑贞:,你逃生去吧 秋容:人世如此,良才既已绝情,秋容何必蒙垢偷生 淑贞:你须念来日方长,还是听妾身相劝,火速逃生去吧。

秋容:我等纵然脱险,诚恐累及你身 淑贞:我自留此地,时间那冤家到来,方可对付。 秋容:秋容愿在这里与同生共死 淑贞:你怎忍腹中婴儿在此同归于尽,还是速速走吧,不然淑贞就要下跪恳求了 秋容:二位再造之恩,未知何日能报,请上受我一拜 若云:走吧…… 盖虎:公子,门房门洞开 良才:往外寻来(见淑贞)哦,却原来是娘子来此,娘子深夜来此何事?

淑贞:为使你免陷绝境,不得不冒至此 良才:(对盖虎)还不与我寻来。 淑贞:且慢 良才:你意欲何为: 淑贞:(唱)郎君,夫妻好比同林鸟,当至诚相待沥胆披肝,妾良言劝尽君不闻,易心变志逼红颜。秋容失足恨未已,你何忍反恩为仇比纵火逞。哎冤家一错再错罪深重,船到江心补漏难,急水尚有回头浪,你为何履薄临深不思还。淑贞苦心为了你,劝郎迁善莫造祸殃。

良才:良才欲除秋容,也是为你我夫妻百年大计,你为何偏偏阻梗 淑贞:(唱)文淑贞虽求夫妻百年长欢乐,但怎忍秋容主婢无故丧生,杀人灭口天理难宽恕,忘恩负义万古传臭名,生死荣辱系一念,望君体识淑贞一片诚。 良才:事已至此,秋容怎肯干休,若被告发,那时大祸难了 淑贞:杀人偿命,律有明条,难道你愿以身试法,甘愿作千古罪人

良才:这…… 淑贞:淑贞幼秉庭训,怎忍夫你非法妄办,招来不仁不义之讥。 盖虎:禀公子,内外遍寻无踪。 良才:贱人想是逃走无疑,快与我追赶(弃而急下) 淑贞:官人……官人(急追下) 秋容:(唱)寒月无光举步难,望四野风呼号。 内声:追呀 秋容:(唱)后面虎狼已追走,怎能逃脱此一遭。 若云:,大道难走,俺可绕小路而逃。

秋容:(唱)慌不择径走忙忙,前无去路只见浩瀚大江。(白)莫非昏天欲绝我,(唱)滔滔东流水,寄我弱女身,今朝仇和恨,留告未来人。 若云:,冤未伸,仇未报,怎能如此轻生 秋容:若云,你看这四野茫茫,呼天不应,那能逃出贼子之手 若云:罢(把斗逢扔于江面,后隐入小路而逃 盖虎:追呀……禀公子,追到这里,不见他们终迹,(见江上有物)看来是无路可走,投江自尽了。

良才:哈哈,天寒水浅,诚恐贱婢不死,你可下去看看。 淑贞:(唱)一步步恨悠悠,你难道纵马悬崖不回头。 良才:你看,她自作孽,投江自尽了 淑贞:(唱)逼害红颜下手,冤家你,行同禽兽。 良才:不想此话,竞出自你口,来人皆回,有话回家说去 淑贞:清浊之水不同流 良才:你意欲何为 淑贞:秋容遭害我既管不得,淑贞意向你也无须盘问

良才:贱人,你既不与我同流,就与秋容同路去吧(将文氏推下江中)且住,文氏一死,难免爹爹查究,如何主意么?呵是了,不如到爹任所,慌称文氏病亡,就是这个主意了。正是,吴江风浪急,苏州求安宁。 秋容:(唱)漫空迷漫步难移。谁怜恤颜秋容命薄如丝。 若云:仔细 秋容:若云,想我此时,心跳口干,诚恐……哎哟 若云:莫非……你且忍耐,待小婢到江边吸水与你止渴。暂借神前香炉一用,小婢即去即回。

秋容:正直神明哙,请把慧眼睁开……(唱)弱质良家女,遭害苦悲哀。极目无生路,遗恨恨无涯。前日甜言诓弱女,今朝顿弃旧情爱,前言白发同偕老,今朝烈火把奴害。一腔怨恨长万丈,满腹冤情深似海,神应为奴伸冤苦,惩戒那害人贼子盖良才。血……红罗犹如催命索,悔教当初情错栽。血渍斑斑淹黑字,山盟海誓今何在……。一阵阵痛疼难耐,眼泪如珠命难捱。只可怜腹中婴儿随母同爱害,哎神明哙,你为何见死不救眼不开。难道是这被休受罪,无故遭害、哭枯泪眼、呕尽心血理应该。我死难消千般恨,撕下罗裙,沥血控告人面兽心的盖良才。罗裙点点洒血红,血写冤状告苍穹,自古冤情有千万,莫若秋容冤万重。

若云:, 秋容:你是…… 若云:是文,她为救俺等,竞被盖良才推下江中,幸得渔翁相救,才得活命。 秋容:呵,,累苦你了 淑贞:何必言此,保重为要 秋容:(唱)情尽愿成灰,遭难苦同悲,死者悠悠去,留血告罪魁。 淑贞:…………(秋容已气绝身亡) 若云:(唱)苦命的哙,你冤恨海洋深,你苦情如天大,你冤未伸来仇未白,何故撒手归泉台,这一尸二命,苍天为何眼不开…… ……

淑贞:(唱)是泪、是血、是恨、是仇,是泪是血是恨是仇。你泪血织成仇和恨,冤状告那人面兽心的盖良才。嗳圣母圣母三圣母。你毁天条私临凡界为刘郎华山受苦苦难捱。秋容姐,她比你苦债重,误将终身托狼才。刘郎为妻子愿势心头内,良才他,严绝人性把妻子残害。宝莲灯下你夫妻母子欢聚首,圣母殿前,秋容姐他母子二命丧泉台。这陈尸冤命,这血溅神台,你应知,这杀人凶犯应惩戒。

若云:呀,可怜你身无异地,冤情万状,盖良才罪恶滔天,天理岂容呀(急欲走) 淑贞:若云,那里去 若云:(唱)我为报仇雪恨,吴江县衙告狼才 淑贞:他父官居苏州府尹,吴江县怎肯受案? 若云:难道这天大冤情,就无处申诉么。 淑贞:(唱)秋容姐,血书无竞含冤死,文淑贞无故受残同遭。若云她她仗义执言无难色,我愿上刀山蹈火海,头顶冤状肩挑恨,苏州堂上告爷台。

若云:他们情属公子,那能告得 淑贞:(唱)我告亲夫,他罪亲子,法堂那能徇私, 若云:若是告不准? 淑贞:(唱)若是告不准,文淑贞沥血上金阶。 若云:若云代我家,叩拜复仇之恩 淑贞:(唱)咬破指头,续写血状告冤案,公公台前告狼才。 内声:升堂侍候 纪纲:传击鼓人上堂 淑贞:含恨鸣冤,头顶血状告公堂 纪纲:下跪女子,有何冤情从实诉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淑贞:有口难诉,只有血状(递上血状) 纪纲:具呈人颜秋容,抱告人文淑贞……哎呀,你是 淑贞:含冤抱告的文淑贞 纪纲:告的是…… 淑贞:告的是人面兽心的盖良才 纪纲:你是妻告…… 淑贞:是妻告亲夫。 纪纲:住口,岂不闻天下有三不告 淑贞:那三不告?

纪纲:民不告官、子不告父、妻不告夫,你今竟敢控告亲夫,按律该责三十大板 淑贞:这律有明条,冤妇愿爱仗责,这亲夫么……却要告得 纪纲:军棒无情,恐你经受不起 淑贞:只要冤仇能得雪,那怕皮肉受苦刑 纪纲:如此,左右与我打了 若云:且慢,大人呀大人,我含冤待诉,那能爱此大刑,小女愿代仗责,求大人图察冤情。 纪纲:如此,暂请寄下这四十大板,只是案属吴江辖下,应由吴江县处理,退堂……

淑贞:且慢,大人呀大人,如此重冤奇案,非大人断难昭雪。大人忍令死者含冤莫白,生者有冤难鸣么? 若云:莫非那盖良才是…… 纪纲:住口,两帮暂退,这是…… 淑贞:这是爱婢若云 纪纲:你可暂退 若云:是 纪纲:媳妇你可起来 淑贞:公公明镜高悬 纪纲:闻说媳妇暴病身亡,因何能死里复生 淑贞:天怜念,遭害命未丧,留得此身告狼才

纪纲:告的可是实情 淑贞:无良所作所为,神人共怒,望请公公明察秋毫,定能重释此冤。 纪纲:只是颜秋容,无媒苟合,实属辱名失节 淑贞:盖良才乱闺阁,岂非豺狼成性,恣意妄为。 纪纲:你为名门千金,官家娇媳,理应克尽妇道,不该公堂露脸,私离深闺 淑贞:媳妇妇道无亏,只因冤惨万状,不得已血告罪魁。 纪纲:良才有不法,你夫妻情重,若能苦口相劝,何致罪上加罪

淑贞:公公半世为官,素称贤吏,却为何治家无方,养子犯法,实是食禄有愧。 纪纲:(唱)言出如山,激得我满面惭惭。有道法勤政爱民保君国,却落得治家不严教子无法,媳妇他哀词剀切,说得我哑口无言,只是呀,这法堂罪子难又难呀。媳妇,凡事须要从长计议呀 淑贞:公公,(唱)计议从长,王法总难执偏,公公哙,修身齐家而后谈治国,家道不齐,居官也枉然。食民之禄保民有责,望公公,为生者雪恨,死者复仇,扶纲植堂。

纪纲:义正词严,我有口难辩,论理法网难开一面,论情安忍骨肉遭殃,自来清官难判家内事,却偏是父判亲子,妻告亲夫,奇冤血状到案前,回头来叫一声,贤媳妇,逆子一死不足惜,只是儿你今后,为公……为公实不忍讲…… 淑贞:哎公公,我的老公公,媳非不为终身想,媳为此再四再四思量,古及今,谁不想夫妻偕老百岁,谁不想一家和顺乐团圆,谁愿令庙堂宗祠断香烛,谁愿令青灯独守悲秋凉。莫奈冤家自作孽,逼妻害命恨心肠,秋容她千里投靠,偏遇狼才命丧异乡,文淑贞良言苦谏还遭逼害推坠吴江,似这般昧心害理十恶辈,那堪厮守百年。

纪纲:(唱)眼逆子不法,恨逆子不法,祸及爹娘,执王法,盖门一脉从此断,我桑榆暮景悲残年。 淑贞:(唱)哎公公,遇人不淑我挥泪,养子不孝你痛断肠。为正义岂容我庇夫邪恶,执王法公公他那能护子存偏,若说儿媳忤逆有不孝,媳愿斧钺加身上刑场。 纪纲:势成骑虎罢不得,叫出畜生细问端祥。衙役,到后堂叫……请公子出来

衙役:是 纪纲:媳妇你可暂避 淑贞:是 良才:未知爹爹叫儿出来有何事相议 纪纲:为父今日,审得一桩奇案,特叫你出来质疑 良才:未知是何奇案 纪纲:是妻告亲夫 良才:奇哉,未知告他何来 纪纲:告他狼心狗幸,枭义绝情,杀妻灭口,火起三更。 良才:爹爹,孩儿并无……并无想到世上竟有这等狠心之人,真是猪狗禽兽呀,未知那妇人姓氏名谁?

纪纲:恰与儿媳同名。 良才:告的是谁? 纪纲:就是你这禽兽。 良才:爹爹,天下同名同姓者甚多,况文氏已经暴病身亡,想……想是有人将儿诬告。 纪纲:有人诬告,畜生,你看看这是何物。 良才:血渍迷糊,又无真人实证,望爹不要认真。 纪纲:那就让你看看真人实证。文淑贞上来。畜生,尚有何说。 良才:也罢,事到如今,不得不说,爹爹呀爹爹,贱人私通夫,双双逃脱,儿为护门风,谎称文氏病亡,如今贱人自投罗网,爹爹理应将她严刑究治,以儆后人。

淑贞:禽兽你呀。(唱)含血喷天,构陷反诬。我夫是谁,我聿情在那里,颜秋容是你亲逼死,圣母殿前二命一尸。我良言苦谏,竟推我下江几至死,磐竹难书你千万罪,求公公按规绳法定罪戾。 良才:颜秋容是谁?与我素昧平生,说我逼害,有何凭证? 若云:若云就是铁证,罗帕赋诗,题名题姓,这是谁笔迹,这是谁血泪,大人呀大人,你乃一府之尊,万民所仰,今日事出盖门,若不秉公执法,你心怎安,你心怎安!

纪纲:激得我怒发冲冠,这边是香罗帕泪痕点点,这边是白罗裙血渍斑斑。这冤情似海,这铁证如山,若不从公断…… 若云:死者冤莫白 淑贞:生者怎安宁 良才:爹爹…… 纪纲:住口,畜生你罪巷深大,律法无情难恕开,请看亲父判亲子,吩咐升堂告狼才。 纪纲:畜生你尚有何说? 良才:但求爹爹宽容恕罪。 纪纲:叫他招供画押。把畜生锁了。(唱)为正义妻告亲夫,伸国法,父判亲儿,公私、生死,公私生死朱笔无情全在一字,论罪……

淑贞、若云:论罪罪该斩! 纪纲:论情…… 良才:论情情该恕! 淑贞:青天…… 良才:爹爹…… 纪纲:(唱)执法无私斩狼才(白)罪犯盖良才罪该问斩! ——剧终参考资料:潮剧大光圆

关于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神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


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


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发展历史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艺术特点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神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观看网址:http://so.56.com/index?
type=video&key=%B3%B1%BE%E7

潮剧的历史、来历?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淑贞:有口难诉,只有血状(递上血状) 纪纲:具呈人颜秋容,抱告人文淑贞……哎呀,你是 淑贞:含冤抱告的文淑贞 纪纲:告的是…… 淑贞:告的是人面兽心的盖良才 纪纲:你是妻告…… 淑贞:是妻告亲夫。 纪纲:住口,岂不闻天下有三不告 淑贞:那三不告?

纪纲:民不告官、子不告父、妻不告夫,你今竟敢控告亲夫,按律该责三十大板 淑贞:这律有明条,冤妇愿爱仗责,这亲夫么……却要告得 纪纲:军棒无情,恐你经受不起 淑贞:只要冤仇能得雪,那怕皮肉受苦刑 纪纲:如此,左右与我打了 若云:且慢,大人呀大人,我含冤待诉,那能爱此大刑,小女愿代仗责,求大人图察冤情。 纪纲:如此,暂请寄下这四十大板,只是案属吴江辖下,应由吴江县处理,退堂……

淑贞:且慢,大人呀大人,如此重冤奇案,非大人断难昭雪。大人忍令死者含冤莫白,生者有冤难鸣么? 若云:莫非那盖良才是…… 纪纲:住口,两帮暂退,这是…… 淑贞:这是爱婢若云 纪纲:你可暂退 若云:是 纪纲:媳妇你可起来 淑贞:公公明镜高悬 纪纲:闻说媳妇暴病身亡,因何能死里复生 淑贞:天怜念,遭害命未丧,留得此身告狼才

纪纲:告的可是实情 淑贞:无良所作所为,神人共怒,望请公公明察秋毫,定能重释此冤。 纪纲:只是颜秋容,无媒苟合,实属辱名失节 淑贞:盖良才乱闺阁,岂非豺狼成性,恣意妄为。 纪纲:你为名门千金,官家娇媳,理应克尽妇道,不该公堂露脸,私离深闺 淑贞:媳妇妇道无亏,只因冤惨万状,不得已血告罪魁。 纪纲:良才有不法,你夫妻情重,若能苦口相劝,何致罪上加罪

淑贞:公公半世为官,素称贤吏,却为何治家无方,养子犯法,实是食禄有愧。 纪纲:(唱)言出如山,激得我满面惭惭。有道法勤政爱民保君国,却落得治家不严教子无法,媳妇他哀词剀切,说得我哑口无言,只是呀,这法堂罪子难又难呀。媳妇,凡事须要从长计议呀 淑贞:公公,(唱)计议从长,王法总难执偏,公公哙,修身齐家而后谈治国,家道不齐,居官也枉然。食民之禄保民有责,望公公,为生者雪恨,死者复仇,扶纲植堂。

纪纲:义正词严,我有口难辩,论理法网难开一面,论情安忍骨肉遭殃,自来清官难判家内事,却偏是父判亲子,妻告亲夫,奇冤血状到案前,回头来叫一声,贤媳妇,逆子一死不足惜,只是儿你今后,为公……为公实不忍讲…… 淑贞:哎公公,我的老公公,媳非不为终身想,媳为此再四再四思量,古及今,谁不想夫妻偕老百岁,谁不想一家和顺乐团圆,谁愿令庙堂宗祠断香烛,谁愿令青灯独守悲秋凉。莫奈冤家自作孽,逼妻害命恨心肠,秋容她千里投靠,偏遇狼才命丧异乡,文淑贞良言苦谏还遭逼害推坠吴江,似这般昧心害理十恶辈,那堪厮守百年。

纪纲:(唱)眼逆子不法,恨逆子不法,祸及爹娘,执王法,盖门一脉从此断,我桑榆暮景悲残年。 淑贞:(唱)哎公公,遇人不淑我挥泪,养子不孝你痛断肠。为正义岂容我庇夫邪恶,执王法公公他那能护子存偏,若说儿媳忤逆有不孝,媳愿斧钺加身上刑场。 纪纲:势成骑虎罢不得,叫出畜生细问端祥。衙役,到后堂叫……请公子出来

衙役:是 纪纲:媳妇你可暂避 淑贞:是 良才:未知爹爹叫儿出来有何事相议 纪纲:为父今日,审得一桩奇案,特叫你出来质疑 良才:未知是何奇案 纪纲:是妻告亲夫 良才:奇哉,未知告他何来 纪纲:告他狼心狗幸,枭义绝情,杀妻灭口,火起三更。 良才:爹爹,孩儿并无……并无想到世上竟有这等狠心之人,真是猪狗禽兽呀,未知那妇人姓氏名谁?

纪纲:恰与儿媳同名。 良才:告的是谁? 纪纲:就是你这禽兽。 良才:爹爹,天下同名同姓者甚多,况文氏已经暴病身亡,想……想是有人将儿诬告。 纪纲:有人诬告,畜生,你看看这是何物。 良才:血渍迷糊,又无真人实证,望爹不要认真。 纪纲:那就让你看看真人实证。文淑贞上来。畜生,尚有何说。 良才:也罢,事到如今,不得不说,爹爹呀爹爹,贱人私通夫,双双逃脱,儿为护门风,谎称文氏病亡,如今贱人自投罗网,爹爹理应将她严刑究治,以儆后人。

淑贞:禽兽你呀。(唱)含血喷天,构陷反诬。我夫是谁,我聿情在那里,颜秋容是你亲逼死,圣母殿前二命一尸。我良言苦谏,竟推我下江几至死,磐竹难书你千万罪,求公公按规绳法定罪戾。 良才:颜秋容是谁?与我素昧平生,说我逼害,有何凭证? 若云:若云就是铁证,罗帕赋诗,题名题姓,这是谁笔迹,这是谁血泪,大人呀大人,你乃一府之尊,万民所仰,今日事出盖门,若不秉公执法,你心怎安,你心怎安!

纪纲:激得我怒发冲冠,这边是香罗帕泪痕点点,这边是白罗裙血渍斑斑。这冤情似海,这铁证如山,若不从公断…… 若云:死者冤莫白 淑贞:生者怎安宁 良才:爹爹…… 纪纲:住口,畜生你罪巷深大,律法无情难恕开,请看亲父判亲子,吩咐升堂告狼才。 纪纲:畜生你尚有何说? 良才:但求爹爹宽容恕罪。 纪纲:叫他招供画押。把畜生锁了。(唱)为正义妻告亲夫,伸国法,父判亲儿,公私、生死,公私生死朱笔无情全在一字,论罪……

淑贞、若云:论罪罪该斩! 纪纲:论情…… 良才:论情情该恕! 淑贞:青天…… 良才:爹爹…… 纪纲:(唱)执法无私斩狼才(白)罪犯盖良才罪该问斩! ——剧终参考资料:潮剧大光圆

关于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神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


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


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发展历史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艺术特点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神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观看网址:arc_69">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神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


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


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三、艺术特点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神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五、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目标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非常重视的保护。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弘扬潮汕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111.htm

潮剧的由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神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五、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目标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非常重视的保护。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弘扬潮汕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

参考资料:arc_86">潮剧[1]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①,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②。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

潮剧中有一首关于陆游和唐婉的叫什么?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潮剧是一种地方戏剧,地方戏剧的特点是带有很明显的潮味。这正是潮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各个地方的剧种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随着地域交流,可以有或多或少的移植借鉴渗透,但其最基本的固有的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应该保持的。这种最基本的也就是这种剧种的传统的、特色的东西。 潮剧的特色就在于潮味,这种潮味表现在它的音乐的潮乐性,有固定的曲牌套路版式,比如工尺普,在于它的调式的“活五”、“重六”“轻六”等调式。特别是“活五调”,似乎是别的剧种所没有的。在于它的乐器的民族性地方性,比如“二弦”,“椰胡”,“二弦”就是潮乐里最基本最有特色的乐器。在于潮剧重唱腔,重唱工,重音质。潮剧这种活五调最能表达青衣的情感意蕴,最能打动人,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情甚至催人泪下。尽管潮剧也与其它剧种一样重视唱念做打。但是,潮剧的旦角更多,更加注重唱念的戏份。所以,唱是潮剧的最基本的部分。比如一折《思凡》,几十分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唱。一折《芦林会》,将近一个钟头,是两个人在对唱,一折《井边会》,一折《磨房会》,一折《扫窗会》,都是四五十分钟的戏,基本上都是两个人在唱。而这些唱腔基本上都是青衣的戏。青衣戏是表现那些受苦受难的中青年妇女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悲苦的心声。往往唱得越是缠绵悱恻凄楚哀怨,越有戏剧效果。而青衣戏是最重唱工的。但是,潮剧的唱腔发音位置又不同于一般的歌唱,歌唱大抵可以分为三种唱法,民族的,通俗的,美声的,美声的一般发音的位置都比较靠后,唱起来浑厚。但潮剧一般发音靠前,比较尖,比较亮,它与美声的发音区完全不同的,它带有金属或玉的音色音质。所以,要是一个潮剧演员用美声唱法来唱潮剧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很别扭。

潮剧的潮味,还在于非常注重程式化。戏剧的程式化与其它的文艺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比如潮剧的旦角的水袖,碎步。由于潮剧这种舞台道具的程式化,使得表演生活的动作虚拟性。比如《金花女》中金花坐在门口绩麻(潮汕话叫做梽),尽管有一些道具,但没有真正的麻,但郑小霞那尖尖的小指却若有其事地按照绩麻的动作非常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来。象《磨房会》一出,一个在磨房里,一个在外,中间隔着墙和门,所以,两个演员必须在同一舞台而又必须视而不见,等到要砸门了,又必须若有其事的用动作用音乐来表示;象哭这个舞台动作,真正的戏剧程式是不必真哭的,只要用衣袖轻轻擦一下眼角,就是表示伤心落泪表示哭了。不必像电视剧那样必须哭得泪流满面,所以,当有人质问刘明珠哭坟那么伤心却不见眼泪,我认为这是对潮剧动作程式化虚拟性的不了解。

潮剧的特色还表现在戏文的典雅性以及念白的通俗性。潮汕方音,保留了最多的古代汉语,这是潮语发展的滞后,也是潮语的特色,更是它的福气——保留了大量的古音,使得潮汕话在典雅上,在词少而意丰上占了其他方言所没有的便宜。因而,潮剧的戏文可以典雅得就如文人脱口而出的诗词,最典型的莫过于《芦林会》,《荔镜记》,《刘明珠》等经典剧目。而念白一方面是与典雅的唱词相应和文言色彩,一方面是那些当地人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口语,这就使得潮剧成了当地人孺妇老少都爱听的一种地方剧种。比如,最近听过一些近年新排新演的戏,尽管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象吴奕敏的西施,象林燕云的小生,都很吸引眼球,但是,让人觉得如骨在喉的是台词的确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说白,文言与现代汉语没有协调好,念起来“唔食弦”,别扭死了,造成了听觉上的障碍,实在可惜,当然,责任在于编剧。

所有的这些特色,使得潮剧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其唱,其念,其程式,一板一眼,与音乐,与唱腔结合得非常紧密,非常合拍。再加上舞台语言的动作化,使潮剧很多时候不必看,只要听,就能知道人物此刻在做什么。只要听,就能觉得真正听到心坎上,听到肚子里去。老潮剧听众所说的“潮剧好听孬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要让潮剧还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强的感染力,更富有艺术魅力,非坚持潮剧的传统特色不可。

参考资料试谈潮剧的传统特色_吹水求鱼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0bbba0100963g.html

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神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五、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目标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非常重视的保护。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弘扬潮汕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

参考资料:arc_86">潮剧[1]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①,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②。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

潮剧中有一首关于陆游和唐婉的叫什么?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潮剧是一种地方戏剧,地方戏剧的特点是带有很明显的潮味。这正是潮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各个地方的剧种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随着地域交流,可以有或多或少的移植借鉴渗透,但其最基本的固有的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应该保持的。这种最基本的也就是这种剧种的传统的、特色的东西。 潮剧的特色就在于潮味,这种潮味表现在它的音乐的潮乐性,有固定的曲牌套路版式,比如工尺普,在于它的调式的“活五”、“重六”“轻六”等调式。特别是“活五调”,似乎是别的剧种所没有的。在于它的乐器的民族性地方性,比如“二弦”,“椰胡”,“二弦”就是潮乐里最基本最有特色的乐器。在于潮剧重唱腔,重唱工,重音质。潮剧这种活五调最能表达青衣的情感意蕴,最能打动人,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情甚至催人泪下。尽管潮剧也与其它剧种一样重视唱念做打。但是,潮剧的旦角更多,更加注重唱念的戏份。所以,唱是潮剧的最基本的部分。比如一折《思凡》,几十分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唱。一折《芦林会》,将近一个钟头,是两个人在对唱,一折《井边会》,一折《磨房会》,一折《扫窗会》,都是四五十分钟的戏,基本上都是两个人在唱。而这些唱腔基本上都是青衣的戏。青衣戏是表现那些受苦受难的中青年妇女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悲苦的心声。往往唱得越是缠绵悱恻凄楚哀怨,越有戏剧效果。而青衣戏是最重唱工的。但是,潮剧的唱腔发音位置又不同于一般的歌唱,歌唱大抵可以分为三种唱法,民族的,通俗的,美声的,美声的一般发音的位置都比较靠后,唱起来浑厚。但潮剧一般发音靠前,比较尖,比较亮,它与美声的发音区完全不同的,它带有金属或玉的音色音质。所以,要是一个潮剧演员用美声唱法来唱潮剧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很别扭。

潮剧的潮味,还在于非常注重程式化。戏剧的程式化与其它的文艺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比如潮剧的旦角的水袖,碎步。由于潮剧这种舞台道具的程式化,使得表演生活的动作虚拟性。比如《金花女》中金花坐在门口绩麻(潮汕话叫做梽),尽管有一些道具,但没有真正的麻,但郑小霞那尖尖的小指却若有其事地按照绩麻的动作非常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来。象《磨房会》一出,一个在磨房里,一个在外,中间隔着墙和门,所以,两个演员必须在同一舞台而又必须视而不见,等到要砸门了,又必须若有其事的用动作用音乐来表示;象哭这个舞台动作,真正的戏剧程式是不必真哭的,只要用衣袖轻轻擦一下眼角,就是表示伤心落泪表示哭了。不必像电视剧那样必须哭得泪流满面,所以,当有人质问刘明珠哭坟那么伤心却不见眼泪,我认为这是对潮剧动作程式化虚拟性的不了解。

潮剧的特色还表现在戏文的典雅性以及念白的通俗性。潮汕方音,保留了最多的古代汉语,这是潮语发展的滞后,也是潮语的特色,更是它的福气——保留了大量的古音,使得潮汕话在典雅上,在词少而意丰上占了其他方言所没有的便宜。因而,潮剧的戏文可以典雅得就如文人脱口而出的诗词,最典型的莫过于《芦林会》,《荔镜记》,《刘明珠》等经典剧目。而念白一方面是与典雅的唱词相应和文言色彩,一方面是那些当地人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口语,这就使得潮剧成了当地人孺妇老少都爱听的一种地方剧种。比如,最近听过一些近年新排新演的戏,尽管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象吴奕敏的西施,象林燕云的小生,都很吸引眼球,但是,让人觉得如骨在喉的是台词的确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说白,文言与现代汉语没有协调好,念起来“唔食弦”,别扭死了,造成了听觉上的障碍,实在可惜,当然,责任在于编剧。

所有的这些特色,使得潮剧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其唱,其念,其程式,一板一眼,与音乐,与唱腔结合得非常紧密,非常合拍。再加上舞台语言的动作化,使潮剧很多时候不必看,只要听,就能知道人物此刻在做什么。只要听,就能觉得真正听到心坎上,听到肚子里去。老潮剧听众所说的“潮剧好听孬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要让潮剧还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强的感染力,更富有艺术魅力,非坚持潮剧的传统特色不可。

参考资料试谈潮剧的传统特色_吹水求鱼_新浪博客arc_106">潮剧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组织起来的民间剧种。潮剧是潮汕特有的剧种的,一般流行在有潮人的地方的,他蕴含这潮汕人勤苦耐劳的品质在里面。在潮剧里有很多故事的,不同的故事是对社会的不同反映,不过都有同样的意义在里面,就是鼓舞着勤劳的人们要努力生活,扬善惩恶,告诫世人要好好做人,不能做恶,等等意义在其中。现在潮剧不止是在潮汕地方流行,它存在世界于有潮人的每一个地方,有潮人的地方便有潮剧的存在,现在随着潮人的不断壮大,潮剧也将被推广到任何地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像潮汕的语言一样,被誉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现在也被慢慢的推广。

最新潮剧诗词 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李白的诗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潮剧诗词 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关于李白的诗句


1、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6、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7、雁引愁心去(next88),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9、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10、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13、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其三》


14、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1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7、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19、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20、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1、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2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3、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其二》


24、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2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6、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7、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8、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9、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30、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32、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33、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4、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
35、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36、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3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39、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40、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41、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4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4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9、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5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52、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53、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54、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5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56、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5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58、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59、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60、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1、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62、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6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6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6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6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6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70、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71、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7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7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74、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7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6、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77、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78、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79、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最新关于李白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伟大抱负的诗句
1、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关于李白的诗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潮剧诗词_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