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古诗全意作者陈毅
陈毅《幽兰》赏析窦凤才【原作】幽兰——[当代]陈毅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注视】幽兰:即兰花。幽,深远,安静。馨(xīn)香重:香气很浓。山隅(yú):角落。【古诗今译】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赏析】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他是一名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同时更是闻名中外的诗人。他从少年时到参加革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曾经是一名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战斗诗篇。建国后,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依然挥毫吟诗作赋不已。现存诗章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他早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收录于其夫人张茜临终前编辑的《陈毅诗词选集》。本作从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引来了四面八方觅花的人这一事实中道出了兰花的雅洁神韵,这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是一首赞颂兰花幽香的绝唱!“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兰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她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神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宋代苏辙曾有“兰生山谷无人识”的名句,若说“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当是本句的扩展与延伸应该不为过。“幽兰在山谷”说的是兰花固有的生长习性,是兰花原本就喜欢生长在幽深的深山空谷之中,不与世俗相争,不与百花争艳,自甘寂寞,生生不息的本性。
正因为这一本性,才使得兰花不为众人知晓。因此,诗人接下来说“本自无人识”。“本自无人识”不仅说明了兰花原本没人认识这一意思,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铺垫。“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只为”,即只是因为,“馨香重”,即芳香浓郁,散发得很远很远,令人飘然陶醉。“求者”,寻找散发这种浓郁芳香的兰花的人们。
就是说,兰花是因其芳香浓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好奇,因而才引来了漫山遍野寻花的人。人们喜爱兰花,最初应该如此,但后来人们喜爱兰花则不仅仅是因其芳香浓郁这一个方面了,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她的“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深山楚世家”之君子隐士之风度,还有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和淡雅宜人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不追求词句的精深典雅,而是在平淡中呈现一种意境,诠释一种哲理。
读来令人深思,给人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陈毅的诗词
展开全部 反攻下汀州龙岩 1929年6月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忆亡1932年秋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乐安宜黄道中闻捷1933年3月1933年3月,军行乐安、宜黄道中,闻黄陂大捷,敌之第四次“围剿”被粉碎矣,喜赋。千崖万壑供野宿,羊肠鸟道笑津迷。半夜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须眉。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1935年4月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
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登大庾岭1935年秋1935年秋,时闻何梅塘沽协定。大庾岭上暮天低,欧亚风云望欲迷。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偷渡梅关1935年冬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野营1936年春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油山埋伏1936年春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持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赣南游击词一九三六年夏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铁树要开花。三十五岁生日寄怀1936年8月1936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8月值余35岁生辰,赋此寄怀。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雪中野营闻警1936年冬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遥闻敌垒吹寒角,持倚枕到天明。
赠同志1936年冬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梅岭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陈毅诗词_有蓝在山谷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无题1936年冬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七律·寄友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国民反动派对我之“清剿”更烈。余辗转游击于五岭山脉,时红军主力西去秦陇,消息难通。而阮啸仙、贺昌、刘伯坚诸同志相继牺牲。每夜入梦,故人交情,不渝生死。游击各同志又与余分散活动,因诗以寄意。
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系安危。悼章太炎先生1936年12月朴学精义辨华夷,转俗成真真向俗。漫骂天下疯人惯,晚岁缄默恨有余。读书绝句1937年偶得《红楼梦》、《论衡》、《弘光实录》、《桃花扇》、《三国志》诸书,翻阅数四,皆20年前过目者,赋诗志感,1937年。
读《红楼梦》借题书愤事堪哀,幻梦金陵十二钗。封建兴亡指点尽,山河寸寸劫余灰。读《论衡》早年颇爱王充书,问孔刺孟气象殊。此日摩挲重读遍,青灯有味忆当初。读《弘光实录》江左人才推司马,终惭介弟列清班。抗敌精忠兼将略,前身应是文文山。读《桃花扇》一部亡国史,遗恨字字新。贱哉侯方域,辜负李香君。读《三国志》论人物君才雄武自桓桓,更有文章启建安。
何事临终思卖履,魂兮飞不到江南?(曹操)决策任能亦自雄,武功文治霸江东。称臣魏阙白圭玷,风骨嶙峋负阿兄。(孙权)编席织履英雄事,何必龙种假托真?遗恨吞吴毁大业,入川得意负先生。(刘备)君诚俊杰识时务,应叹刘郎非上材。可痛追思法孝直,当年鱼水等尘埃。(诸葛亮)刘备寄居如养虎,曹公秣马未收兵。江东诸将善防御,顾曲周郎能进军。
(周瑜)髯也何堪号绝伦,东南大事付卿身。荆襄冒进同盟失,自大骄矜误一生。生查子·国共二...
陈毅青松古诗
《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原文: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译文: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陈毅(1901~1972年)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负责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1928年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72年于北京逝世。遗著编为《陈毅诗稿》《陈毅诗词选》《陈毅军事文选》。
...
陈毅写了那几首古诗。
展开全部 《哭阮啸仙贺昌》《三十五岁寄怀》《梅岭三章》《十年》《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幽兰》《含羞草》《题西山红叶》等诗词。 陈毅诗词书籍:《陈毅诗词选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7年4月出版的图书 陈毅简介: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陈毅等)诗词一首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陈毅诗词红梅
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甄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时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 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陈毅的诗词;反攻下汀州龙岩 1929年6月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二.

陈毅诗词_有蓝在山谷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忆亡 1932年秋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 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赣南游击词 一九三六年夏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陈毅的故事
陈毅元帅 陈毅(1901~1972年),名世俊,字仲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01年8月26日,陈毅在四川省乐至县劳动镇出生,曾任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第25师73团代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代表、红四军军委书记、江西军区司令员、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他于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
三、四届副主席。是第
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又】陈毅(19
12.
12.4—200
2.
7.26),1912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县。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建国初期,他在陈毅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毛泽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建议他将名字改成了“陈沂”,从那以后,此陈毅就“变成了”陈沂。2002年,陈沂因病在上海逝世。 【又】陈毅(1873 —?) , 字士可, 湖北黄陂人。
清末历任学部参事、图书馆纂修、宪政馆统计科员 等职, 精通边疆舆地。中华民国建立后, 任大总统府秘书、蒙藏院参事。1914 年9 月至1915 年 6 月, 陈毅以北京政府全权专使顾问身份参与签订《中俄蒙协约》的恰克图谈判。1915 年6 月, 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驻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1917 年升任驻扎库伦办事大员。1919 年12 月驻库办 事大员被裁撤, 陈毅奉调回京, 改任豫威将军。
1920 年8 月任西北筹边使, 旋改库乌科唐镇抚 使, 成为外蒙古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1921 年2 月, 旧俄恩琴白攻陷库伦, 外蒙古再次宣布“自治”, 陈毅被北京政府免职。 陈毅故事 建国初期,陈毅(1901一1972年)在上海任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安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上台便说道:“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 ‘精兵简政’撤下去吧。
”会场上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即兴的幽默,使全场听众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 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元帅回乡,遇到家乡的桥刚竣工,有人提议将该桥命名为元帅桥,陈毅听后说:“要不得,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还是取名劳动桥。
”该乡也同时改名为劳动乡!
陈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近代吧。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陈毅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斗争,在南方游击战斗的间隙,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

陈毅诗词_有蓝在山谷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到晓明。几番梦不成。这组在陈毅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运用了陈毅最得心应手的《忆江南》词牌,字字珠玑,明白如话,在平淡朴素之中,把整整三年令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斗争生活丝毫不漏、形象生动地一一再现出来。读词如读史,读画,读电视连续剧,一段一个情节,一段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读毕掩卷,恍若置身到十万大军之中,追随陈毅燃起的弥天烽火。诗词作品哭阮啸仙、贺昌同志一九三五年四月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 五岁生辰,赋此寄怀。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梅岭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十年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日 这是陈毅同志为新四军军歌所拟初稿。军歌后经集体 改词,与初稿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发表,现附收于后。 本篇热情歌颂新四军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南 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前后十馀年的光荣传统,取 其成数,故名“十年”。
光荣的北伐行列中,曾记着我们的威名。 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 在南国的罗霄山,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 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 飘扬海外,散播农村。 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 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招引那民族再团结, 雄鸡破晓,伟大的抗日这声。 风雪饥寒,穷山野营, 磨练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年隔绝,四围孤立,增添我们独立坚持的勇气。
长年累月的埋伏与周旋, 把游击战争与秘密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我们铁的纪律就来源于此。 啊!这光荣的传统准备了十年, 今朝抗日,敌寇胆寒! 我们在大江南北,向敌后进军, 南京城外遍布抗战的旗旌。 我们有共生死的政治团结,鼓舞敌后人民的胜利信心。 在日寇封锁线上穿插,在日寇坚城下纠缠, 我们惯长于夜间作战,用白刃同日寇肉搏, 向敌人巢穴里投进烈火。
集小胜为大胜,由相持到反攻, 看我们风弛电掣,横扫千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高举新中国的旗帜前进!孟良崮战役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
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高且直。白雪层层压,青绿更易识。覆盖与披戴,相映见奇异。不辞烈风吹,风吹更挺立。反视杨与柳,随风而委迤。俯仰尽由人,岂能与松齐?红梅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幽兰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含羞草有草名含羞, 人岂能无耻? 鲁连不帝秦, 田横刎颈死。题西山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红叶遍西山,红于二月花。四围有青绿,抗暴共一家。红叶布山隅,中右色朦胧。左岸顶西风,欢呼彻底红。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
红叶落尘埃,莫谓红绝矣。明春花再发,万红与千紫。题诗红叶上,为颂革命红。革命红满天,吓死可怜虫。
陈毅元帅的咏兰诗什么意思?急哦~~
陈毅《幽兰》赏析【原作】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注释】 幽兰:即兰花。幽,深远,安静。馨(xīn)香重:香气很浓。山隅(yú):角落。【诗译】 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赏析】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他是一名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同时更是闻名中外的诗人。他从少年时到参加革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曾经是一名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战斗诗篇。建国后,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依然挥毫吟诗作赋不已。现存诗章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他早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收录于其夫人张茜临终前编辑的《陈毅诗词选集》。本作从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引来了四面八方觅花的人这一事实中道出了兰花的雅洁神韵,这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是一首赞颂兰花幽香的绝唱!“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兰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她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神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宋代苏辙曾有“兰生山谷无人识”的名句,若说“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当是本句的扩展与延伸应该不为过。“幽兰在山谷”说的是兰花固有的生长习性,是兰花原本就喜欢生长在幽深的深山空谷之中,不与世俗相争,不与百花争艳,自甘寂寞,生生不息的本性。
正因为这一本性,才使得兰花不为众人知晓。因此,诗人接下来说“本自无人识”。“本自无人识”不仅说明了兰花原本没人认识这一意思,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铺垫。“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只为”,即只是因为,“馨香重”,即芳香浓郁,散发得很远很远,令人飘然陶醉。“求者”,寻找散发这种浓郁芳香的兰花的人们。
就是说,兰花是因其芳香浓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好奇,因而才引来了漫山遍野寻花的人。人们喜爱兰花,最初应该如此,但后来人们喜爱兰花则不仅仅是因其芳香浓郁这一个方面了,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她的“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深山楚世家”之君子隐士之风度,还有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和淡雅宜人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不追求词句的精深典雅,而是在平淡中呈现一种意境,诠释一种哲理。
读来令人深思,给人以某种人生的启迪。此诗蕴涵着做人的哲理:华美的衣着,漂亮的言辞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为人民放出“馨香”。

陈毅诗词_有蓝在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