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签名

大雁塔: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gongsunling 坐标: 13880 目录:/da/

写大雁塔的诗词

《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李治,唐高宗皇帝) 《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上官婉儿)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

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李适,字子至) 《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章八元,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 《礼慈恩寺题诗》-“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

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吕大防,北宋进士) 《登慈恩寺雁塔怀汴京》-“四面八方风韵悠,南山秦岭竟深秋。紫微星隐将临顶,黄菊花开未解释。叠叠燕台迷蓟羯,层层雁塔却幽州。汴梁已有兴邦志,为爱东楼难得收”(蔡榷,北宋举进士) 《秋夜登慈恩寺塔》-“河汉西流秋夜长,登临高塔思茫茫。谁将笛怨吹衰柳,况复砧声杂细螀。

太液光浮龙塞月,曲江寒带雁门霜。愁来此际知多少,思妇羁人总断肠。”(秦定远,清朝人) 《慈恩寺上雁塔》-“忆从初地擅名扬,阅劫来游竟渺茫。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洪亮吉,清进士) 《 水调歌头庚戌中秋晚登雁塔看月出》-“扶醉问明月,更上最高层。

一年今夕偏好,毕竟是何情。说甚长安远近,曾与九霄多榜,万里共光明。宫阙水晶域,天地玉壶冰。秦山影,泾渭色,眼前清。惟有霜砧画角,犹向耳边惊。子弟梨园白发,姊妹昭阳飞燕,歌舞尽无声。几照马韦嵬驿;不独汉家营。”(张伯驹,字丛碧。任《词学》编委) 《咏慈恩寺雁塔》-“凌空雁塔耸云霄,设计匠工何巧雕。俯瞰平岗山海阔,仰瞻秦岭路迢遥。

塔门吞吐天边月,古刹钟声云外飘。历代名人留雅句,慈恩幽广系难描。”(蔡多辉,龙江社词长) 《登大雁塔》-“一层双折一层天,古塔登临历九旋。雁落雁飞怀故土,客来客往仰先贤。攀高试学擎云手,摩顶呤成揽月篇。千载题名留胜迹,朝凝霞彩暮笼烟”;“绝顶凭凌纵目观,万千景象绕西安。金城隐隐旌旗动,兵俑森森剑气寒。绿映咸阳连渭水,云连秦岭卷函关。

骊山秀色垂华盖,今古风流任赏看。”(陶绍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咏西安大雁塔》-“谁将彩笔插重霄,雁字书空气自豪。历经沧桑仍未老,饱经风雨亦堪骄。七层磊落奇特,八面摩空不动摇。多少骚人同墨客,争留题咏到今朝。”;“登临曾上最高层,北望长安脚下横。报晓钟楼犹壮丽,护城雉堞尚峥嵘。未央宫殿知何处?历代碑林负盛名。

文治武功宜不朽,开来尤应奋飞腾。”(闻楚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形容大雁塔的诗词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描写大雁塔的诗词一般把它叫做慈恩寺塔。《谒大慈恩寺》李治(唐高宗皇帝)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上官婉儿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李适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礼慈恩寺题诗》吕大防(北宋进士)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满意请采纳,谢谢。...

关于大雁塔的诗歌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登到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凤。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关于大雁塔的诗歌

长城大雁塔及其它 杨光我曾想着要到长城去这个希望长得同我的胡子一样茂盛你也一样 未了的心愿已银白如须你风光了六十年也遗憾了六十年因为那年逃兵荒身怀六甲的娘爬过长城你两岁时 她血溅日本军刀后来你扛着背着刀爬过很多山上过很多城但从未上过长城一声叹息你就白头了上长城你应该两岁三十岁怎么偏偏没有岁数去年我画了长城长城的方砖五十九岁的你就站在上面一激动你就说了整整十二个月梦话我二十了堂堂的男子汉读过韩东读过大雁塔见过画上的长城长城的方砖梦中也上过长城象其他所有非好汉一样(也许他们不认识韩东不认识大雁塔)我曾想着要到长城去四十亿外国人也想来他们只是来看看然后回去我也只是到上面 看看远处敲敲方砖 听听声音有多厚白居易名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韩东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展开

西安大雁塔解说词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

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


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编辑本段]建筑历史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

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

因转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编辑本段]建筑构造 大雁塔塔基与塔身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


64.517米。塔基高
4.2米,南北约
48.7米,东西
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
25.5米,塔身高
59.9米,塔刹高
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

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地宫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陕西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

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可以看出大雁塔塔身倾斜大雁塔由于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公元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导致古塔倾斜主要原因为:


一、古塔的基础处理不太均匀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畅等;
二、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

两首诗歌《大雁塔》的区别

韩东《大雁塔》和杨炼《大雁塔》的区别是:


1.韩东的《大雁塔》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杨炼的《大雁塔》中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


2.从价值观来看,杨炼的诗《大雁塔》有一种沉郁悲怆的英雄气质以及厚重的历史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通过民族为生存所作的斗争,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审察,来思考现实社会问题”是他常采用的创作方法。杨炼的《大雁塔》由五首组诗组成,它以历史见证人的身分对大雁塔作出了沉郁而痛苦的思考。
3.从诗歌艺术上看,杨炼的《大雁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表现手法,注重形象与意象的刻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却没有。

大雁塔在杨诗中是中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象征,诗人反复使用“太阳”、“天空”、“战士”等一系列意象为晋中之窗读者刻画了一位历史见证人的形象;韩诗却摈弃了这些手法和意象,用冷静淡漠的笔调绘出了一幅凡夫俗子失意落魄后的生活画卷,现实而又无情。


4.在抒情基调上,杨炼的《大雁塔》是沉郁悲壮的,抒发的是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

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却是一种调侃的情绪,那些想当晋中之窗“英雄”而登塔的游客、失意者、发福者等,都成了他调侃的对象,流露出诗人一种平静、自然、无为的心态,表现出“非英雄”、“非崇高”的情感基调。


5.在语言方式上,杨诗使用的是能表达他沉重深情的书面语,读起来感情充沛而又强烈。韩诗却用普通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出当代群众遗忘历史的情绪,正好与诗人的写作意图相符。

...

关于大雁塔的诗有哪些?

清昼深悬古殿灯、《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唐代:白居易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 惆怅春归留不得;《夏日登慈恩寺》 唐代。 晚景风蝉催节候,高空云鸟度轩层。 尘机消尽话玄理:刘沧 金界时来一访僧,天香飘翠琐窗凝。 碧池静照寒松影,寒流带月钟,紫藤花下渐黄昏。


3、《慈恩寺上座院》 唐代:贾岛 未委衡山色,&nbsp,月殿耸千寻。


5、 &nbsp,多看寺中花。 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 羽族栖烟竹:姚合 年长归何处,青山未有家。 赏春无酒饮、《谒大慈恩寺》 唐代:李治 日宫开万仞、《春日游慈恩寺》 唐代,丛珠细网林。 井甘源起异,泉涌渍苔封。 4,何如对塔峰。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2。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 1,暮磬出林疏韵澄 ...

大雁塔有怎样的诗句提到过它?

位于曲江池西侧的大雁塔,是曲江池风景区最为离大壮观的建筑。唐 代人们到曲江池游玩,也定要登上大雁塔一游,从塔顶一览长安的壮面景 色。此外考中进士后也要到雁塔题名。 唐代中宗神龙年间,一位名叫张莒的新科进士在游大雁塔时把自己的 名字刻在了塔墙上,大家纷纷仿效。此后成为一种习惯做法,这就是让新 科进士出尽风头的雁塔题名每年新科进士在杏园探花宴后,便一起 来到慈恩寺大雁塔前,选出同科中书法莴手,将大家的姓名写到墙上。

其 中如有人名列卿相,还要用红笔重新把名宇改过。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 士时在录取的十七名进士中,他年龄最小,才二十九岁,于是写下了“慈 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介绍大雁塔的作文

2??? 站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因为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 玄奘(602——664),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

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 玄奘离开大唐往天竺取经之时,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有皇帝钦送、并且还赐予“唐”姓,而是经过了九死一生的艰难才离开大唐的。??? 玄奘自幼聪慧超群,勤奋好学,十三岁时被朝庭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开始到全国各地游学,总结了佛教界存在的严重问题,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即今印度去探求佛的精蕴,以解众疑,经扬佛法。

贞观元年,他与一些僧众结伴上表奏请朝庭,申请赴印度取经。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唐王朝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决意取经,矢志不改。他利用不着出国前三年的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后,他违背朝庭禁令,毅然西行。玄奘当时偷偷摸摸的行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偷渡”。

由于未得到朝庭的批准,没有出国护照,他沿途遭到官兵的围追堵截和缉拿。他只得昼伏夜行,设法逃过官兵的追捕以及沿途关卡的盘查。据说出嘉峪关之时,他差点被守关将士的流箭所伤。他多次被捉住,要将他遣送回长安,全凭他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胆识才求得西行。此外,他还经常遭遇到穷凶极恶的强盗和五花八门的歪门邪教的威胁。

虽然到了高昌城时,曾轰轰动动地举办了一个月的讲法大会,可是一路上的艰难困苦,只有曾经徒步穿越茫茫戈壁的人才能够体会。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的的孤征,玄奘终于到达了佛国圣地天竺国,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玄奘用五年的时间在这座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里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穷三藏。

后来他又离开那烂陀寺,用五年时间遍游天竺佛国,向更多的佛教名家高僧求学,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备受尊祟。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大量佛舍利和佛经回国,受到了与十七年前不同的待遇。这时正值佛经在中国兴起,太子李治为追悼母后而大修了大慈恩寺,太宗李世民随即命玄奘前往大慈恩寺任住持,并且还授予他纲纪天下僧侣的权力。

从此,玄奘大师开始在大慈恩寺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并且还在大慈恩寺里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应唐太宗的嘱托写作《大唐西域记》的。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玄奘曾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说到,他编撰的《西域记》“皆存实录,绝不虚构”。

这一点从《大唐西域记》整个著述中处处可见,通篇如此。因为玄奘西行求法时对所闻所见的人物、胜迹、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作有详细的记录。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玄奘是一个学术态度十分严谨的人。这位神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的。但《西游记》把唐僧写成是一个毫无魄力、缺乏智慧的庸碌无能之辈,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显然有违历史真实。不过,它只是一部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而已,人们不宜苛求作者去按照真实的史事描写。 玄奘在翻译佛经长达十九年的过程中,两次谢绝了唐太宗请他还俗任相,辅佐朝政的要求,排除万难和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事业中。

他“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天都自立课程进度,且用朱笔细心标注翻译进展记号,如果白天因事耽误,夜晚必加班补上。他往往“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一入道场,非朝命不出”,翻译不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玄奘精通三藏,深得佛经奥旨,广博各宗各派,梵文外语功力和学问根底深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忠实原著和源流变化,又能深会其意,纠正归失,补充疏漏。

因此他的译本译笔精湛,准确深刻,通顺流畅,言辞明达。玄奘一生共翻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诺波罗密多经》六百卷、《俱舍论》三十卷、《顺正理论》等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1300万字,让人感到震憾。因此,人们相信即使仅仅把玄奘法师所翻译佛经的《目录》带在身上,生则可作“护身符”使鬼神却步,消灾避难,平安吉祥,死则可以作为去西天的“通行证”令阎王恭迎,免除轮回,安然超度。

由于玄奘译本准确可靠,而他所依据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所以他的译本被视为“第二梵本”,或称为“准梵本”,...

求:大雁塔的相关材料和诗歌。

谢谢。

大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内,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可以供登临的少数古塔之一。 大雁塔高64.2米(其中塔基高4.2米),塔身底层边长25米,塔基边长48米。 唐高宗时,玄奘(三藏法师)从西域回来后在慈恩寺任上座,主持国立译场,为贮藏带回的佛经佛像,于永徽三年(652年)修建大雁塔,当时建造的是一座五层砖塔。

约50年后塔倾没了。后来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七层砖塔。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代重修时在塔身砌了一层包砖,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今日所见的大雁塔造型。1964年大雁塔又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唐代的风貌。 诗句只知道一首: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64.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大雁塔_大雁塔最有名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