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Kaleigh 坐标: 131938 目录:/gu/

精选的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1.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宋.秦观 2.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宋. 陆游 3.一朝归携他人袖,那时伤情泪痕多。 --《情诗其十》清. 仓央嘉措 4.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琐窗寒》宋. 吴文英 5.老病龙髯攀不及,东周退傅最伤情。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唐. 白居易 6.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送卢侍御赴河北》唐. 刘长卿 7.资善堂中三十载,旧人多是凋零。与君相见最伤情。 --《临江仙》宋. 晏殊 8.我是行人更送行。潇潇风雨倍伤情。 --《鹧鸪天》宋. 赵善括 9.触目愈伤情,念陈迹、人非物是。

--《蓦山溪》宋. 吴礼之 10.伤情处,送君且待江头月,人共月、千里难并。 --《阳关三叠》宋. 柴望花 语 吾本是,荷花女, 衷肠未诉泪如雨。 君若看到荷花泪, 可知荷花几多苦? 吾本是,荷花女, 只是与君心相许。 今宵为君把歌唱, 句句都是伤心曲。 吾本是,荷花女, 朝朝暮暮为君舞。 看尽人间多少事? 知己只有吾和汝。

吾本是,荷花女, 梦里与君做诗侣。 但愿天下有情人, 总有一天成眷属。 吾本是,荷花女, 一片芳心请记取。 他年荷花盛开日, 朵朵带去吾祝福。

感时伤秋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解释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
3.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4.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怀念你正值秋天的深夜,独自漫步感叹着天气的冰凉。
5.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这条荒僻的小路,平常很少有人来往,只有那一阵阵的秋风吹动著田野中的稻麦而已。

《春望》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杜甫《春望》一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移情于物,感时伤世,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 杜甫这首诗在内容上都写了什么,哪些诗句是紧扣题目所写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紧扣题目《春望》所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①杨炯在《从军行》一诗中,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各领风骚数百年④野芳发面幽香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1. 春望
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望这首诗的内容

春望 开放分类: 诗词、艺术、唐诗、杜甫 目录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写作背景 • 作者简介 • 鉴赏 • 教 案 标题:春望 作者:杜甫 <唐> 体裁:近体诗 题材:咏怀诗 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编辑本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编辑本段] 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②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③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④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⑤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胜:承受 译文 [编辑本段] 【参考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号称“诗圣”,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其作品大都描写祖国当时的境况,因此其诗号称"诗使"。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鉴赏 [编辑本段]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参考资料:


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702170.html最新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带菊的诗句:古人关于菊花的诗句40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号称“诗圣”,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其作品大都描写祖国当时的境况,因此其诗号称"诗使"。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鉴赏 [编辑本段]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参考资料:


一、arc_36">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带菊的诗句:古人关于菊花的诗句40句在古代的诗人中,无论是陶渊明,还是李白,都留下了不少关于菊花的诗句,其中不乏精品。小编整理了关于菊花的诗句,共有40句,包括了多位诗人的经典诗句,希望你会喜欢。

关于菊花的诗句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
2、《下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慧霖
5、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6、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李世民


7、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
8、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9、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刘禹锡
1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
11、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12、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司空图


13、《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衰。
14、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 韩琦
15、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
16、故园三径吐幽丛,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1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18、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
19、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
20、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
2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
2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23、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
2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


25、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 曹雪芹
26、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
27、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
28、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
29、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30、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


31、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
3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
33、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34、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
3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
37、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 秋瑾
3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
39、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
40、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

附1,菊花的诗句精选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1、华下对菊
(唐)司空图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2、赵昌寒菊
(宋)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百草摧时始起花。
3、咏菊
(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4、咏菊(明)丘浚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5、菊花
(宋)朱淑贞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最新带菊的诗句:古人关于菊花的诗句40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古人赞美感恩父亲伟大的诗词名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带菊的诗句:古人关于菊花的诗句40句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关于古人赞美感恩父亲伟大的诗词名句

关于古人赞美感恩父亲伟大的诗词名句: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苏轼《送贾讷倅眉》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白居易《燕诗示刘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小雅·蓼莪》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刘驾《唐乐府十首。乐边人》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辽水》父不父,兄不兄。——贯休《上留田》父归坟兮未朝夕,已分黄金争田宅。——贯休《行路难》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李白《幽州胡马客歌》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元稹《估客乐》

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柳宗元《韦道安(道安尝佐张建封于...》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钱镠《巡衣锦军制还乡歌》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词》父兄未许人,畏妾事姑舅。——于濆《宫怨》

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卢仝《示添丁》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古从军》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元稹《竹部(石首县界)》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袴襦砧动地,父母歌闤闠。——贯休《上孙使君》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杜甫《赠卫八处士》

无父何?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父母吞声哭,禽鸟亦为啼。——孟郊《尧歌(一作舜歌,赏郑氏庄...》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喃喃教言语,一一毛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聂夷中《田家》最新关于古人赞美感恩父亲伟大的诗词名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赞美父亲的名言名句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关于古人赞美感恩父亲伟大的诗词名句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在所有的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 ------富兰克林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古人感时伤世伤情的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