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净空法师关于仙家的开示净空老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於贵州国立第三中学,胜利後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於实践学社,公馀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净空法师 关于“仙家”的开示:供奉仙堂(保家仙)问:我念佛求往生,但家里有供仙,这是多生多劫的缘分。请问如何才能避免临命终时障碍往生?答:这个事情我在香港见过。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家里面供狐仙,大概是没有学佛之前就供养的。狐仙保佑他,对他有恩德,他学佛之后,还不能放下。那么可不可以继续供?情理上是可以的。你每天诵经念佛给狐仙听,劝狐仙一同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好事情,你也度了他。狐仙虽然是仙人,但是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的福报享尽,寿命尽了,还是会堕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供养的这些天仙、鬼神,可以请他做护法神,将他供养在佛像两旁,每天让他跟我们一起做早晚课,不必把他请走。所以,你做早晚课一定要很认真,否则他会生气,会惩罚你;很认真的做,自利利他,自他两利。
有不少同修家里供祖先牌位,这是诸佛菩萨所赞叹的。祖先牌位也供在佛像两旁,我们拜佛也拜祖先,敬佛也敬祖先。敬佛是尊师,敬祖先是孝道,这都是很如法的,值得提倡。我们在新加坡的讲堂里面,供奉两个总牌位,一个是中华民族百姓祖先,一个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祖先。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念念不忘,这是遵守佛陀的教诲。(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08)
问:弟子是学佛的,可是家里还供养着保家仙,是祖上传下来的。这对学佛和家庭是否有影响?答:东北我去的比较少,但是我曾经听很多北方的朋友同修说,北方人喜欢供胡仙(狐仙),这个是很平常的一个现象。学佛之后,我们就明了,胡仙也是众生。既然供奉了,跟家里有这么一段因缘了,我们现在学佛了,也劝他们学佛,一起共修不是很好吗。我们把佛像供在当中,胡仙供在他旁边,请他们作家里的护法,不是很好吗,不必把他们请走。我相信他们会接受,他们也会很欢喜,一起听经,一起念佛,一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作菩萨比作神仙高明得多啊。(出处同上
200
4.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问:家中过去曾经供养保家仙,现在送不走。(大概请的是仙,仙种类很多,在中国北方听说狐仙很多,很多人供养狐仙保护家庭。)现在送不走,第一个,请问会影响主人往生吗?第二个,不立牌位,而播放讲经光碟给他们听,可以吗?答:其实那也是众生,你既然过去请他来保佑你一家,现在学佛要把他赶走,这不通人情,应该是继续留住他们做你家的护法神。所以把他的牌位放在佛像的旁边,这样就对了,他也欢喜。替他皈依,也替他受五戒,让他护持佛法,护持你家庭,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赶他走?(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一 2006/4/7)
问:第一个问题,过去未学佛前,家里面供养黄仙、狐仙等等;学佛之后,将这些仙家与佛像供在一起,妹妹在念佛的时候,常常感到头脑发沉,甚至有附体的现象。现在把这些仙家请到另一个屋子里供奉,听说这些仙家要找妹妹顶香,请问我们应该怎么办?答:这种事情过去也曾经有过,有过这些事情,我相信这个例子并不是少数。在中国供养狐仙的人很多,香港也有,在农村里面我们也听说很多。学佛之后,最好是请他们跟我们一起学佛,大家一起听经、一起念佛,将来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仙,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有很多种,有天仙,这是高的,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鬼道都有修行成仙的。他的成就再高也没有办法超越六道,所以这是不究竟的。他的道行也有高下不等,在一般讲,大概都有五通的能力,就是天耳、天眼、他心、宿命,都有这些能力,甚至还有变化的。
在抗战期间,我那个时候十
五、六岁,在湖南,湖南有一家,那在当地是大户人家,但是没落了。他们家的房子不少,人丁孤单,只有夫妻两个,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楼上几十年都没有人上去过,楼梯都拆掉了。楼上就是住着狐仙,住了很多年,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狐仙有的时候他也下来散散步,很多人看见,我也见过一次。但是他是男的不是女的,穿的是我们中国从前穿的长褂,蓝布长褂,但是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看过他的面孔,我们看到他的侧面、背面,从来没有人面对面看过他,没有过的。一般老人讲,他大概还没有完全修大人形。狐仙要修变大人要五百年,所以他看到我们人,他很羡慕,你们一下就得人身,他要得人身要修五百年。这个狐仙大概还没有到五百年,所以他还不能跟我们一般人这样的自在,他是还差一点,在我们想功夫不到,确实有不是假的。
伍氏的起源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黄帝时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代以祖名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代沿袭伍姓,形成伍氏。
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得姓始祖:伍胥。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伍姓是传自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参,譬如,《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姓氏考略》一书,却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该书是这样说的:“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依照这个说法,则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于楚国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这位黄帝的臣子,由于文献缺乏,历来的学者皆无论证。然而,当年楚国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书上同样的也没有交代,因此,如果说楚国的伍氏是传自黄帝时的伍胥,似乎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综观以上所述,伍之为氏,不管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的楚国伍参,还是源自5000年以前的黄帝之臣伍胥,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却都是同样的不容置疑。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跟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略)伍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伍姓起源古老。传说伍姓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后代非常兴旺。其子孙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春秋时,楚国有大夫伍参(伍子胥先祖),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这支伍姓起源于楚国的王族之姓芈姓。伍姓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姓纂:楚大夫伍参之后。又姓氏考略: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实际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学家在仔细地研究了伍氏族谱后认为,尽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来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还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区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广东多此姓,三省伍姓约占全国汉族伍姓人口的64。
三、历史名人 伍 员:字子胥(?-公元前664),春秋时楚国人。与父兄俱仕楚,后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员逃亡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吴王夫差灭越后,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不听员谏,因信谗杀之。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后九年越果灭吴。 伍 参:楚文公十二年伐郑之役中表现优异。当时,晋国的荀林父帅师救郑,来势汹汹,楚军的行止颇为犹豫,而身为楚国大夫的伍参却有过人之明,衡量大势之后告诉楚王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师专行不获听而无上,此行也晋师必败……”结果,楚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跟晋军一决死战,果然大败晋师于?
,伍参也自此在楚国飞黄腾达,其子伍举,其孙伍奢,都世袭为大夫,显赫异常。
伍 孚:字德瑜,汉末忠臣,官越骑校尉。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伍 朝:字世明,晋代武陵汉寿人。少有雅操,闲居乐道,不修世事。性好学,以博士征,不就。刺史刘弘荐朝为零陵太守,主者以非选例,不听。尚书郎胡济奏曰:“臣以为当今资丧乱之余运,承百王之遗弊,进趋者乘国故以侥幸,守道者怀蕴椟以终身,故令敦褒之化亏,退让之风薄。案朝游心物外,不屑时务,守静衡门,志道日新,年过耳顺而所尚无亏,诚江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不加饰进,何以劝善!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宜听光显,以奖风尚。”奏可,而朝不就,终于家。
伍 乔:唐末宋初安徽省庐江人。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某科状元。伍乔自幼勤奋好学。后入庐山国学,数年苦研六经,尤善《周易》。山中众人捐资,助伍乔赴金陵应试。初选得中进 士,殿上复考,伍乔以所作惊人而一举夺魁。时人称考官选 人公允。南唐元宗李璟命将其所作《画八卦赋》及《霁后望钟 山诗》刻于石上,以为永式。后放外任歙州司马,失意之情流于诗作,经翰林学士张洎进言,唐元宗召入为考功员外郎。仕至户部员外郎。终卒于任上。伍乔善诗文,诗多七律且多送别、寄游、题赠之作。著有《伍乔集》。
伍 佑:字佑之,宋代宁化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他任楚州团练推官时,重新营建了州里久已废弃的盐场,每年收入颇丰,人称“佑盐场”。 伍 钝:明朝鄞人,字文琏,才识出众,长于言辞论辩,人们都劝他出仕。但他的母亲不希望他离开左右,故伍钝绝口不提仕进,一心侍奉母亲。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结庐守墓三年,乡里称之为“伍孝子”。
伍 福:字天锡,明朝时临川人,正统年间举人,历任咸宁教喻,陕西安察副使。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兼工书法,编著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苹野纂闻》、《三吴水利论》、《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 伍 儒:字德全,回族,据《伍氏家谱》载,原籍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诏迁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职钦天刻漏科。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
伍隆起:广东省新会人,宋代名将。宋末,他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后来,他手下的叛将谢文子杀了他,持首级投降了张弘范。当时的宋朝宰相陆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为首以葬。后又派人抓到谢文子,杀之以祭祀伍隆起。 伍文定:字时泰,明代松滋人,官至兵部尚书。弘治十二年进士,有膂力,便弓马,议论慷慨,官贵州参议,继授常州推官,精敏善决狱,称强吏。魏国公徐俌与民争田,文定勘,归之民。刘瑾入俌重贿,兴大狱,巡抚艾朴以下十四人悉被逮。文定已迁成都同知,亦下诏狱,斥为民。瑾败,起补嘉兴。后知吉安府。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卒谥忠襄。
伍遵契: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字子先(1598-1698),回族。江苏南京人。出身于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就学于山东经师门下。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苏州设帐讲经。在苏州掌教周士骐协助下,摘引诸经要旨,译成《修真蒙引》,对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涉及的教法礼仪无不浅释,康熙十一年刊印。后又在兄侄帮助下,历时6年,将波斯文苏非主义著作《米尔萨得》译成《归真要道》。该书主要阐述性命义理、修道养性和复命归真之道,长期用作经堂教育的选修读本。
伍庭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省新会人。创中外新报,为中国有日报之始。留英习法律,为清修律大臣,草民刑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武昌起义,首倡清帝退位之议,民军推为议和代表。后历任司法总长、代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等。陈明叛变,忧愤而卒。 伍修权: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开国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曾用名吴寿泉(1908-1997),湖北省武昌人。1923年在武昌高师附小读书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转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在苏联远东国家保卫局工作时入苏联共产。1931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员,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瑞金红军学校军事教员、连指导员、营政委、模范团政委、红三师政委、汀连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33年10月调中央军委担任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俄文翻译,1935年1月列席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处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1947年任东北军区第二参谋长兼军工部政委,辽沈战役后兼任沈阳卫戍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11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了谴责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罪行的演说。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75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情报部部长。是第
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
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主要著作有:《我的历程》、《往事沧桑》、《回忆与怀念》、《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等。
伍绍祖:湖南省耒阳人。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历任国务院办公室秘书,国防科工委二局参谋、三局副科长、二局副局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政治委员,曾任中华全国联合会第十
八、十九届,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副,中国核学会第二届理事长。1988年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是第十
二、十
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88年被授少将军衔。
伍纯道:当代书法家。广西全州人,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民盟中央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他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历代书法家的笔法、结构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功底扎实,凝重浑厚,书路宽广,全面发展;笔端表现力强,常有新意;擅长楷书。他的楷书,宗柳、颜,但又不囿于柳、颜,能博采众家之长,化为己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曾多次应邀访问日本及韩国,并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深受日本友人欢迎。由于业绩突出显著,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后移临沅(今常德西)。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2、堂号 孝友堂:孝是指对父母孝,友是指对兄弟友爱。春秋时的伍员,字子胥,他的父亲是楚平王的太傅;哥哥伍尚是楚国大夫,父子都是忠臣。平王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杀了。伍员逃到吴国,帮助吴王伐楚,一举灭了楚国。当时楚平王已死了多年,伍员就掘开他的坟墓,打了他的尸骨三百多鞭,报了父兄之仇。
此外,伍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睦堂”、“务本堂”、“恩远堂”、“安定堂”、“肇基堂”、“忳取堂”、“树德堂”等。
净空法师的简历
净 空 法 师(1927年2月15日--),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曾任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净空法师 道场在哪?
净空法师随缘说法哪里有人邀请就去哪不过现在老人家主要在澳洲讲法 有卫星电视24小时宣讲 但是大陆给屏蔽了内地现在没有稳定的道场 不过他的弟子有很多都在内地宣讲传统文化安徽省汤池小镇有老法师一手兴办的传统文化教学基地 可以去看看
庐江心意六合拳协会
最近问心意的人这么多呢,普及了?
手与足合出巧步,肘与膝合变化屡,这就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所追求的目的。因为人身之劲气,是发之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之于梢节的。根节是劲气的发源之渊,中切是劲气的转换之处,梢节是劲气的运达之点,所以说唯不肘膝这两个中节的相合,才能使身体动转达灵活、变化敏捷。 两肘之间的相合,一主面是求其两肘磨肋,磨胫磨劲,发出全身之劲,以及身躯左右转抖的劲;另一方面是两肘都要有沉堕之劲及裹合之劲。两肘向下沉堕,才能不使中节空而节节空(指上肢)。两肘有向内的裹合劲,才能不使劲力向外分散。
两膝之间的相合,一是为取其稳固根基、增大下肢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形成放裆和散裆。 左肘与左膝、右肘与右膝相合,主要是求其上下相随,并发出冲击之后力和易于变化、进退。 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之间的相合,主要是在发劲时能使前肘与后膝发出相合之顺劲,另外也可以使左右横向得以稳固。总而言之彰肘与后膝相合,是为了催发劲力,并得以横向平衡;前肘与前膝、后肘与后膝相合,是为了求其变化灵敏。 ... ...

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
以上为zz最新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净空法师经典语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净空法师经典语录1、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2、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3、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4、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5、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6、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众生。
7、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8、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9、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10、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
11、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12、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众生对于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众生,对于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13、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14、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15、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16、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
17、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為有伦理道德来维繫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尽什麼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18、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19、修行要在人事环境里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20、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21、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22、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23、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24、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25、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26、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
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
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27、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它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
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28、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29、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于八万四千都要赞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30、讲经是以正法布施众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31、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32、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33、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34、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能,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35、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36、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37、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舍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38、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39、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40、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41、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于众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舍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42、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43、愿常听经念佛,不令间断,一心求生净土,必得诸佛护念,圆满无上菩提。唯愿诸仁者依教奉行,善思念之。
44、我们真正效法古人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45、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于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46、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47、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48、忍辱对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49、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50、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51、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52、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众生生欢喜心。
53、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54、台上讲经的是,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55、自古以来,中国对于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56、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57、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58、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59、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
60、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61、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62、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
63、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着尽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64、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65、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66、众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众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67、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赞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68、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69、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
一、不收归依弟子。
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
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70、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为有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么身分就尽什么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71、对于兴趣不同、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72、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73、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74、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75、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76、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77、自己生死有把握,至于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众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众生。
78、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众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舍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众生烦恼。
79、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80、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最新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净空法师经典语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
一定要晓得,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我们自己得到了,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我们要帮助佛弘法,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报佛恩。 佛用什么方法教人离苦得乐?佛用的是教学。佛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
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布施供养,帮助别人,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尽心尽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布施,这不可以,为什么?你已经有负担了,你就有过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点,我能过得去,我能够节省一块钱,这一块钱功德就不小。
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意有三种恶业,贪心、嗔恚、愚痴;反过来是三种善业,不贪、不嗔、不痴。今天我们要成就自己,不修十善怎么行?佛在经上常常叫着“善男子、善女人”,与十善相应,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与十善不相应,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没份,将来果报在三途!口有四种恶业,妄语是说话不诚实,存心骗人;两舌是拨弄是非,说人家坏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众生;恶口,说话很难听、很粗鲁;反过来就是四种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身的恶业有三个,杀生、偷盗、欲;反过来就是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欲。你看这个标准多么简单!这个标准的境界浅深广狭,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缘、程度。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转变成功德。 我把这个身体借给佛菩萨用,祈求佛菩萨藉我这个身体跟大家讲经说法,我这样干了几十年。所以,经讲出来,这两个小时讲完了,我下来之后,你们要问我:“法师,你讲些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我不晓得。
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悭贪是我们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悭是吝啬,贪是贪求,贪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叫悭贪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就在此地。
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财力、劳力,很细心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财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帮父母改掉不良的习气嗜好,这是法布施;你能够使父母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 布施,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什么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用我自己的身体劳力、智慧,为大家服务,这属于内财。外财要布施,内财也要布施。
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你在佛门修福,将来福报在哪里?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你修上品十善,你将来得天身,到天上去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你不失人身。

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
念佛的时候,不见能念之我相,也不见所念的佛相,中间也不见所执持的名号,这叫“三轮体空”。 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要积功累德,不但要抓住机会,还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里面常讲要种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种在福田上?你要认识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要用智慧去辨别。 释迦牟尼佛讲得好,不是他一个人,他后头还有一句话,叫“是诸佛教”。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们教化众生也就教这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世间第一桩事业,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教育。你看这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让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放下。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够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处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利益冲突! 我们用一个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萨,人人都是好人!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学佛五十年,在这两句话当中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入佛门,才能进入佛菩萨的俱乐部。
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嗔、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 身为佛弟子,自己真正确确实实明了、觉悟,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去做,诸佛菩萨是教我一个人的,不是教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一切建筑,石窟里头、大树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里一坐,大众围绕,就讲经说法,那就是道场。所以要懂得“道场”两个字真正的意义。 佛法的修学,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佛法叫“内学”。内是什么意思?内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我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六时中,心里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就好。 上善是根本善,我们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指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全心全力照顾别人、帮助别人。 哪些是恶?哪些是善?贪嗔痴是恶,反过来,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善;杀盗是恶,不杀、不盗、不是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恶,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善。
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处今天这个社会,一天不听经,就被境界所转,这是真的。 凡夫之所以会退失道心,天如禅师说得好,有退失的因缘。“因”是对于宇宙人生道理、事实真相没有真正明了;“缘”是内有贪嗔痴、自私自利,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缘外缘都不善,你怎么会不退转?
世尊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说明行不难。你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彻,你是一知半解。 “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过去造作的罪业,不要去追悔?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赖耶识的罪业就愈来愈多了。 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明明白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来修净土,正是依教奉行,这是如来的好。 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他一开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法当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就会排斥。
为什么他(周利盘陀伽)这么愚痴?佛跟大家说,他前生是三藏法师,世出世间法都通达,由于吝法,教别人不肯完全教,自己要留一手,所以得愚痴果报。 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把心专注在一处,心就不散、不乱,一心不乱,效果就很不可思议。因为一心生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
佛法讲业报,有共业、有别业,这个社会大多数罪业,这是共业,我们也没办法不能不受牵连;我们自己不造,这就是别业。在这个共业苦难的社会当中,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这是别业果报。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灾难,随时都有灾难,我们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灾难虽然频繁,大家也不必惊慌;真正值得惊慌的,是我们的贪嗔痴慢没断,这个事情才是大事情!
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育真正做出来,做出来是自度,做出来给别人看是度他。在今天这个世界弘扬佛法,是要把佛法做出来给别人看,用口说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 世尊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放下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最新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延参法师经典语录大全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

净空法师对仙怎么看法
1、生活里多一些担待,脾气大小不要紧,不要太小气,开心的事情乐一乐,不开心的事情快忘掉,心头的平和才是生活的真谛。拉拉扯扯多尴尬,惹得一群猴来围观,多难看,快向大家道歉。
2、生活是一种平淡的积淀,也是一种悲伤后的思索,多少伤才算多,多少才算够,生活的烦恼犹如摁下葫芦起来瓢,其实没什么,恰如这幽幽禅河不尽灯。哎呀,上一回电视多不容易啊,还来搅我的局,你认错人了,我不是唐僧,自从大唐取完经,你不是已经回花果山了吗,你想你师父,可以去大唐啊。别烦我。
3、有网友来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什么样的脚步最摇摆?
我很奇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尽力回答,人生路短长,奈河桥头的脚步最摇摆,其次就是饮酒过量的步伐最徘徊。一位路过的老农告诉我,喝醉的村干部,走路最摇摆。
4、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梦如幻,岁月飘零。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情,不管成也好,败也好,爱也罢,恨也罢,不过都是些过眼的烟云。与其烦恼重重,困扰今生,不如让自己真真正正的笑一回,珍惜现在所有的所有、珍爱自己曾经的曾经,开心地一笑,投入地一笑,投入的笑一回。今回笑了吧。
5、也许前世的分别太匆匆,今世重逢也不必太热情,相逢在这山水间,就让这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再回首,且看人间梅花开,世界还是世界,静静看,轮回中,幽幽禅河不尽灯。艾玛,你轻点。
6、虽然我也很怕死,但是我还是第一次听见有死亡恐惧症这个病的人,我记得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去了北川,不怕大家笑话,我几乎已经不能正常走路了,很多崎岖的地方都是小徒弟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搀扶着才能走路,但是我心里已经坚强了,死是早晚的,不怕了,努力活着。努力工作。
7、遇到生命中的失意时,请你抬头看一看杨柳。不因为有人轻视它,就自卑自弃,放弃自己的生长,不因为有人赞赏它,就洋洋自得,将自己的美丽定格,它总是不问宠辱,紧跟着时光的脚步,默默的谱写自己的故事。失意的时候,不妨学学杨柳,不问宠辱,随雨而长,随风而飞,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8、不要把生活看得那么复杂,那么伤人,就把日子看做是微博,不就是更新吗,沉沉浮浮,沉住气,慢慢的更新,给所有的误会都给足够的谅解。
9、人生是一场缘,珍惜那些擦肩而过,过了也就无迹可寻,也许会希望在命运的那个拐弯处,会再相逢,那也只是希望的遥望。今天好,你才好。看天地辽阔,无限渺渺。
10、小徒弟要求我给寺院的小狗都给起一个法号。我说好吧,这个叫伟伟,那个叫猛猛,脾气大的就强强,脾气小的叫华华,刚刚。小徒弟又要求,那给咱家的鸽子也起个名字吧,我告诉他,200多只都叫恒飞吧,天高地远,飞个平安。小徒弟很高兴,这个名字很好,我也叫恒肥吧。
11、生命可以没有高度,但是生命一定有态度。生命的态度就是豁达、包容、从容、快乐和幸福。一个小徒弟告诉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不容易挤到姚明身边,又差一点只露脑门啊。高,真的高。
12、人生是如浮萍,就是强颜欢笑也是很勉强。你可以给人生无限的贬义词,但是人生在世间,不可以缺少积极和快乐。身在陋巷又如何,身份卑微又如何,并不妨碍我们快乐着,生活着。
13、小徒弟问我,师父啊寺院里的小狗为什么会发呆呢?
我说,小狗一直在想,前几天去马路上叼回的那块骨头,到底是让谁只狗叼去当玩具了呢,骨头没肉可以闲啃磨时间啊,就好似人类咬住一点烦恼紧紧不放一样,拿烦恼过日子,是业障啊。
14、多少故事都如浮云一片,多少岁月都是空手抛却,不要把生活看的复杂、看的沉重。说好话,存好念,做一个简单的人,不是坏主意。
相关推荐:颓废的爱情名言王小峰经典语录爱情名言佳句爱情名人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