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suquan 坐标: 137469 目录:/ping/

精选的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1、郭沫若为人所诟病的第一个问题是他的气节,人们常常用“铁骨铮铮郭沫若”来反讽他是一个软骨头,见风使舵。为了自身的利益,郭沫若不断变换立场,游走于几大势力之间。
2、郭沫若的卖友求荣也是人尽皆知的,因为他出卖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他曾邀鲁迅和他一起抨击旧社会,在鲁迅同意后,他立刻在自己主办的另两本刊物上发文抨击鲁迅,言语极尽刻薄恶,实打实的背后捅刀子,鲁迅因这事儿很是受伤,只得说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3、郭沫若在生活作风上也很有问题,虽然那个时候还不是一夫一妻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是郭沫若是走到哪就祸害哪里的女人。扩展资料: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
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第


九、
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
二、
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沫若为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郭沫若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无耻文人。好色,软弱,见风使舵,卖友求荣,什么下作的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当年在共革龘命高潮时上串下跳,等到镇龘压时就躲到日本,抗战时也没有回来。等到日本人赶他时,才如丧家之犬抛妻弃子逃回来。然后把自己回来说得大义凛然;回来后不等屁股坐热,马上就勾搭进步女青年,要人家收容他这个难民;连夏衍当时都不得不说:郭先生这位浪漫诗人未免太浪漫了。然后在国共当中找平衡,当墙头草。鲁迅对郭很恶心,所以反感人们将他与郭相提并论;解放前,郭与鲁迅打笔仗,解放后,又以鲁迅的战友自居。

跑回中国,对在日本遭受磨难的妻儿不管不问,直到最后,妻子跑到中国找周恩来。周恩来一生对郭不薄,但郭后来为了讨好江青,也表态支持当时为了批周的“批孔”,还写些狗屁诗歌叫嚣。周恩来当时病重,为此也大受刺激。中国现代著名文人少有善终的,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郭却能靠吹拍历经种种变迁,活到80年代,可见其人如何会专营。

其人文笔也很糟糕,早年写的新诗,只有基情,文采极差,什么我”想你的乳龘房变成一座坟“、“爆炸爆炸爆炸”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连想歌颂他的研究者都说,郭早年主要是基情,文字比较逊色;解放后,就全是马屁文学了。动不动就是“红旗遍宇宙”的弱智口号。连他本人都说,他没有诗了。为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原因:郭沫若的人品卑劣,无耻之级,好几任妻子都遭到了抛弃。

郭沫若的三次正式婚姻,验证了他的“流氓“。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


1、原配夫人张琼华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 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2、第二位夫人安娜 原名佐滕富子,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尽管此时,婚后佐藤富子为他生下四子一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

3、被称为“抗战夫人”于立群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扩展资料: 鲁迅骂郭沫若: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鲁迅和当时很多的有识之士便想要联合起来发起一场新的文化运动,但是却遭到了郭沫若的强烈的反对,同时郭沫若的言论随即被众多人赞同,使得鲁迅陷入了孤军难援的地步,而郭沫若同时也妥协了众多创造社成员的做派。

而鲁迅对于郭沫若的态度则是十分的失望的,鲁迅本以为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坛中的有识之士应该是有很强的个人先进的思想观念,但是郭沫若却没有,反而是帮助创造社一同反抗自己的做法。 所以鲁迅先生在极度气愤之下,在文中写到“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原来是郭沫若先生”。郭沫若也坐不住了,给鲁迅先生扣了三顶帽子,即三宗罪,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

两人的骂战越来越激烈,到最后都没能息事宁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无耻文人:郭沫若为什么要丑化秦始皇 周一良、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四人,盖大文人周一良为文革期间大名鼎鼎的“梁效”写作班子的骨干之一,而冯友兰、魏建功、林庚三人则为“梁效”写作班子的顾问。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梁效”中的御用文人不用说,立刻由红色笔杆子变成了“三种人”(至少算与“四人帮”帮派体系有牵连的人)。

四位学者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死后还被谥为“四大不要脸”。郭沫若的成就和名气远大于“梁效”中的文人,港台人把他列为“四大不要脸”之首,可能因为他是历次运动的不倒翁的缘故。郭沫若之所以没有在反右、反右倾、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自有他的生存之道。或曰,他的文字多有对当权者拍马的特色,所以可以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如此,可见即使冠以“四大不要脸”之首的坏名声,也打他不倒。为啥大家都说“铁骨铮铮”郭沫若,我只学过他的课文,觉得不错,... 郭沫若是俺 最鄙视的文人 :只有国民反动派才反对蒙古的独立 让他名垂千古了,让老匹夫伪君子昭然若揭了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郭沫若 千载中国难得一贱的文人 他用自己是实际行动让我懂得了何为阿谀奉承 不惜自我人格毁灭也要诠释何为马屁文人 极尽丑态 道德沦丧 我想如今他在地狱 毛毛必会抚摸着他的头 微笑着扔块骨头给他 正所谓好狗一世难求嘛 [转帖]郭沫若最无耻的一篇文章 郭沫若最无耻的一篇文章 郭沫若每每让我想到余秋雨,作为那个时代的文棍之一,新时期的余要文化苦旅了,并公然宣称替利益集团代言很正常。

他们这种毫无文人操守、气节可言的无耻小人,似乎在任何时代都能如鱼得水。1928年郭沫若通过《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攻击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说鲁迅“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豪绅还要卑劣”。

还在署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里写道:“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和)命人物”、“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谛”。 郭沫若1937年回国后,“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说蒋的“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1967年6月5日,郭沫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当众朗诵: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1976年他写《水调歌头》批邓,四人帮被逮捕,马上又写《水调歌头》,把四人帮骂得狗血淋头。 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他的这篇奇文----人民日报1949年8月14日头版发表了郭沫若写于1949年8月12日的文章《中苏同盟四周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四周年纪念日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对全国的广播词》(节选): “这些歪曲中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外蒙古的独立的。

在这一点上我想多说几句。反动分子企图煽动某些中国人的大汉族主义的感情,反对外蒙古人民建立自主的人民国家。


2、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但是请问。外蒙古附属于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外蒙古人民究竟给了些什么福利呢?难道不是某些中国的侵略主义者,派兵攻入外蒙古,在政治经济方面压迫外蒙古人民,这才激起外蒙古人民脱离中国而独立的要求吗?我们自己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之下差不多不能自保,难道一定要强迫外蒙古人民跟着我们殉葬吗?我们在双重压迫之下,稍微有点觉悟的人便知道要求解放,难道外蒙古人民就不应该有点觉悟,不应该有解放的要求吗? 认真说,倒是外蒙古人民比我们争气些,比我们觉悟的早,比我们更清醒地能和社会主义地苏联做朋友,因而得到了帮助,而比我们早解放了。

我们假如是站在大公无私地立场,我们倒应该向外蒙古人民告罪、向外蒙古人民致敬、向外蒙古人民学习地。更那里有什么理由跟在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地后面,来对苏联“愤慨”呢?再请问,由于外蒙古的独立,在苏联方面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岂不是和我们一样,仅仅得到了一个邻邦? 问题应该是——外蒙古脱离了我们之后,外蒙古人民是不是更加幸福了?事实告诉我们,外蒙古人民是更加幸福了。

前几年国民政府派到库仑去视公民投票的一位姓包的,事毕回重庆,曾经在报上发过谈话。“库仑街头差不多每家人家都有了无线电。”这是国民说的话,而且是有报可查的。在得到解放之后,外蒙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不是都已经充分地提高了吗?最新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郭沫若是怎么死亡的 郭沫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精选的郭沫若是怎么死亡的 郭沫若这个无耻文人怎么死都不为过的,还好他见风使舵,一直活到正常死亡。最新郭沫若是怎么死亡的 郭沫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郭沫若的诗郭沫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郭沫若是怎么死亡的 郭沫若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郭沫若的诗郭沫若


1、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2、若无松柏志,超越不为高。


3、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探求无穷的真理吧。
4、天才这个字本来含意极其暖昧,它的定义,决不是所谓“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地间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不学而能的人也没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
5、一个人总是有些指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


6、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7、宽不必善,猛不必恶,唯在性之所用。为人而除害人者,则愈猛而愈善,对害人者而容纵之,则愈宽而愈恶。
8、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9、科学虽不是充实人生的一个全圆,但它是这个全圆的一扇重要的弧面


10、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11、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12、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13、金钱的魔力实在不小。它已经吃遍了全世界的穷人。
14、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1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16、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17、科学虽不是充实人的全圆,但它是这个全圆的一扇重要的弧面。
18、我们人人要存着必胜的决心,然而我们也要不怕屡败的挫折
19、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20、天方国古有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21、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素材,文学向社会规范。
22、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23、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2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优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最新郭沫若的诗郭沫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郭沫若的反七步诗_郭沫若七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郭沫若的诗郭沫若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郭沫若的反七步诗_郭沫若七步 对于曹植的《七步诗》,中国人无人不知,上至八十老叟,下到七岁小孩,大概都能背得出来,尤其是最后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把兄弟相争的那种慷慨悲凉写得震撼人心。 曹植写这首诗的案发现场大家也都知道。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当上皇帝后,对当初和自己争太子位的弟弟曹植还是不放心,想干掉他,但曹丕也没什么好借口,就给曹植出了道题,让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写不出来就拜拜。曹植借着悲愤之情,七步之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请看下面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图片1 曹植七步作诗 曹植的才华不用多说,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有句名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这句话的重点也不知道是在吹曹植还是吹自己,但是曹植的才华是受到世人公认的。更有意思的是,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在他的名作《诗品》里说,写诗这件事上,曹家三父子曹植乃上品,曹丕乃中品,曹操乃下品。

这些都足以证明曹植的才华,而作为曹植的代表作《七步诗》,更是传诵千年。 然而,近代有个人却表示不服,他抛出了一个让世人惊愕的观点。他认为曹植这个人才华一般般,水平也就那样,并且《七步诗》这首诗说明了曹植不理解哥哥曹丕为他做出的牺牲。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写了一首《反七步诗》,要和曹植一较高下。

这个惊世骇俗的人,名叫郭沫若。↓请看下面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图片2 曹植的原诗一共三句话: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里,萁的意思是豆茎,古人把豆茎晒干当做柴火用。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哥哥曹丕比喻成萁,烧出烈火逼迫自己,残害自己。这个比喻形象又生动,让人读起来觉得悲凉又震撼。

但是郭沫若认为曹植这个比喻有问题,为了反驳曹植,郭沫若写了一首《反七步诗》,也是三句。这么说的: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煮豆子要用豆萁,豆萁烧成灰了,豆子才能煮熟。豆子煮熟后,端到桌子上成了美味,而豆萁成了灰,只能撒到田里当肥料。如果不是同根生,豆萁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

曹植把曹丕比喻成豆萁,是想说明哥哥对自己的逼迫之深,而郭沫若却认为曹丕正是像豆萁一样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曹植。一个哥哥当上皇帝逼迫弟弟的故事,竟然被郭沫若平反成哥哥为弟弟无私奉献的故事。↓请看下面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图片3 曹植 郭沫若这首诗一出来,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因为曹丕逼迫曹植是历史事实,没有哪里能看出曹丕为了曹植无私奉献。郭沫若的这首诗挑战了人们的历史常识,更挑战了人们的情感认知,所以很多人认为郭沫若颠倒是非,不分黑白,甚至有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

说实话,郭沫若这种超常的思维逻辑,估计正常人都理解不了,包括小编我。 最后说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反七步诗》写于1943年,当时的中国文坛流行着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古人的风气,而郭沫若不以为然,他认为古人也不咋地,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论曹植》,指出了曹植很多缺点。 我们开头的时候说了,曹植在古代文学史的地位很高,甚至高于自己的哥哥和父亲,基本是得到公认的。而郭沫若认为必须要把曹植这个靶子批判一番,方能证明他的观点。他在文章里批评曹植恃才傲物,骄傲自大,放纵任性,等等。在文章的最后,他写了这首《反七步诗》当做结尾。

在这篇《论曹植》文章的最前面,郭沫若写了一段序言,里面表达了自己做学问的态度。郭沫若说:我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标准是什么?一句话概括:人民本位。

郭沫若确实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思维,他这么“以人为本”的学者,后来连自己是谁都不认识了。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