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wangweiyang 坐标: 146890 目录:/yu/

精选的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余荫山房中的善言邬公祠中的木刻对联

上联是“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离,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红雨”,暗指整个余荫园四季花果不断。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把园内绿树成荫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园主人告老归田的心意。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离广州约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余荫山房中的善言邬公祠中的木刻对联

上联是“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离,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红雨”,暗指整个余荫园四季花果不断。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把园内绿树成荫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园主人告老归田的心意。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离广州约17千米。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番禺余荫山房深柳堂对联挂反了,如何报料

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5882b2b7d0a20cf41f87f0607e094b36acaf997d.baidu番禺余荫山房深柳堂对联上联:山余受月三弓地;下联:房荫停云一径幽。没有挂反。

描写余荫山房的散文-搜狗问问

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雪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3.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叫:风声如吼。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6.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7.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形容飞雪。

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8.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元黄庚《雪》玉:喻白雪。
9.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10.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诗经小雅角弓》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1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3.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14.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1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牖:窗户。

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16.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17.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18.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1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2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回风:回旋的风。


22.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指直:手指僵直。
23.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无行:不成行列。
24.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25.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26.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杨柳岸,晓风残月吹面不寒杨柳风风急天高猿啸哀风吹草低见牛羊春风不度玉门关风潇潇兮易水寒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唐 杜甫《登高》
5、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

广州余荫山房中文导游词有哪些

又叫余荫园,是广东四大名园(其余三个是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之一。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而著称,其布局巧妙,造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是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余荫山房为番禺南村人邬燕天所建。 邬在清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后来其长子和次子先后中举。在古代,一门有三个举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为显示自己家庭的荣耀,邬燕天聘请了许多建园名师,在家乡大兴土木,前后历时5年,花费白银近3万两,建造了余荫山房。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是深柳堂,它原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的精华所在。 深柳堂面阔三间,分别为厅堂、书斋、卧室,室内宽敞明亮。由于园主人曾在北京做过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玻璃来镶嵌窗格,透过满洲窗(一种垂直推拉窗,上面镶刻有图案或书画的单面彩色玻璃,为广州传统建筑特色之一)向外望去,园内宛如一番严冬下雪的景致,不由使人怀念起北国风光)。

余荫山房的北部是均安堂袒祠,均安堂门外是两株酸杨桃树,与堂内的龙眼树、紫荆花树组成“子孙成龙”的寓意,表示园主人希望其子孙后代都继承先祖的余荫,永远昌盛繁荣。 余荫山房在设计上,采用了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结构布局巧妙,各种要素搭配合理,在只有几亩的土地上造出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富有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

月夜下的余荫园格外淡雅,围墙边的翠竹随风婆娑起舞,园中的方池之中,更有星光万点,衬托着不慎跌落水中的玉盘。池上的小虹桥拱起半圆形,恰好与水中的倒影联成一个圆,似与秋月比圆。天上、池中、桥下三月相映成趣,构成一副完美的画卷,人称“虹桥映月”是该园的代表和形象的标记。 这里曾留下“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欧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的佳句,今夕游客亦可赏月观莲,把酒谈欢,吟诗作对。

岭南四大园林的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内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门票价格:18元2015年10月5日,中午南方日报记者来到位于番禺区南村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荫山房,现场一片狼藉,景区负责人指主体建筑未损坏,大量构件跌落造成损毁,目前正加紧抢修中。南方日报快讯(文/图 见习记者 邓强 实习生 张梓望)今天中午南方日报记者来到位于番禺区南村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荫山房,现场一片狼藉,景区负责人指主体建筑未损坏,大量构件跌落造成损毁,目前正加紧抢修中。据悉,昨受灾害影响,昨日上午,余荫山房在门口挂起闭园通告,暂停对外开放。园方告诉记者,将会在上级部门及文物专家指导下进行清理,争取尽快恢复开放。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是广东四大著名岭南园林之一。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可谓一步一景,是广州市国庆重点推荐的景点之一。

为什么说馀荫山房是山房藏珍

馀荫山房的建筑、装饰以及对联有许多别致之处。进入题有“馀荫 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次门。门旁对联“馀地三弓 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据说是山房故主邬彬所 撰,名士陈允恭题写。“弓”为古代计量田地的单位,相当于5尺,“三弓” 用以形容园林面积之小。 “红雨”是指池塘对岸“深柳堂”前的炮仗花。 这是一种南方藤本植物,覆盖在花架之上,每到春节就会应时开放,花儿 怒放时随风飘荡,宛若一片红色花瓣雨。

下联中“荫天”、“绿云”则说明 园内四季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自然景象。这副对联既描写了山房的园 林特色,又表明主人追求恬淡宁静的情怀。 由次门往左便是主人即兴挥毫的“临池别馆”,前面则是睡莲与游鱼 辉映的池塘。这里曾留下“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 寻诗不觉鹤相随”的佳句。空闲时招呼下人或邀集三两朋友在此挥毫泼 墨,赋诗赏月,这是怎样一种闲云野鹤般的自在生活啊。 别馆对面是馀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深柳堂”,这是园主人读书、会客的 地方。

堂前廊柱上题刻着邬彬自撰长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 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上 联中既有慨叹也有设问,下联则描绘了主人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 深柳堂面阔三间,分别为厅堂、书斋、宾客卧室,是园中装饰艺术与221文物精华所在。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有32幅桃木扇 格画橱。

一厢的紫檀木屏上刻有清代名家书法,晚清三大才子刘山#、 张船山、翁方纲手迹也收藏在内。此外,还有主人珍藏的乾隆年间大学 士刘墉的手迹。 堂前的双层满洲窗古色古香,透过一层蓝色玻璃-窗 外,似乎一幅美妙的冬日雪景,而将两扇叠在一起,又仿佛是深秋降临见 到满树红叶一般,若把窗完全打开看出去就是自然的春夏景象,所以被 称作“一窗景色分四时”。“深柳堂”边是供宾友休憩的“卧瓢庐”,里面的百叶窗推拉之间可以 开闭,既能通风又能透气,比较适合当地的湿热气候。

从窗口向外可U望 见一幅广东民宅所特有的灰塑,画面中由高山、流水、小亭、古庙构成—副 美妙的山水画,而上面的题楣为“畅叙”二字,正点出了主人的待客之道,“深柳堂”前东侧横卧着“浣红跨绿”的虹桥,将山房分为东西两庭, 却巧妙地把桥、廊、亭、栏融为一体。 两边形为“美人靠”的桥栏使人不由 得想要小憩。池中的水与河流水系是相通的,每到端午涨水时节,水刚 好涨到桥孔正中,拱起的半圆与水中的倒影恰好形成一个圆,被文人骚 客称为“虹桥印月”。此景被视为该园的标志形象,1998年发行的岭南 四大名园的邮票上,馀荫园就是以此景作为构图的。

若在风清月朗的夜 晚,天空、池中、桥影三月相映成趣,与周边景物互为映衬,构成一幅完美 和谐的天然画卷。虹桥东面池中央有八角亭,名曰“玲珑水榭”,以两座小桥与池岸相 连。柱联题为:“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 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 ”想来主人当年在朝为官时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 但归隐生活无案牍之劳,有恬静之乐,所以让他觉得非常惬意。

水榭八 面环窗,从不同方位可欣赏到“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 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 珑。 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东北点缀着孔雀亭和来薰亭。雅士们信奉东坡先生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馀荫山房的竹 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种植在夹墙之间,这样既可以约束翠竹到处乱长的脾 气,还能遮挡墙外灰尘和喧嚣。

馀荫山房的精巧布局及其建筑装饰艺术,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岭南民居庭园图卷。 而其对联,则使人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无尽向往。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余荫山房诗词对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