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诗词歌赋

murong 坐标: 3517 目录:/0/

精选的:诗词歌赋

求各种诗词歌赋

天籁纸鸢小说里的词 菡萏令 垂天翼自古英雄多垂天,争为大人,命埋荒。未觑闺中朱颜泪,历经一世两鬓霜。人老天难老。往来世事两难全,月残人独缺,孰相约?赍志而没终不悔,红颜暗老,残生独销魂。悲落叶,连翩下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悲落叶,落叶悲。人生譬如此,零落不可持。不识君谁怜天下,为谁妍月貌花容别鹤孤鸢长相思,思鸟岂能斩情痴。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犹记白萍洲,君面桃花色。美人望不见,逢面徒奈何《神玉》花落花开,多少风流年少。隔花初见,惆叹流景已老。《天籁纸鸢》千度回首,春深沉醉。落花有意,流水薄情。歌赋倾尽天下倾尽天下刀戟声共丝竹沙哑谁带你看城外厮杀七重纱衣 血溅了白纱兵临城下六军不发谁知再见已是 生死无话当时缠过红线千匝一念之差为人作嫁那道伤疤 谁的旧伤疤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 盛世烟花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 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 一场繁华碧血染就桃花只想再见 你泪如雨下听刀剑喑哑高楼奄奄一息 倾塌是说一生命犯桃花谁为你算的那一卦最是无瑕 风流不假画楼西畔反弹琵琶暖风处处 谁心猿意马色授魂与颠倒容华兀自不肯相对照蜡说爱折花 不爱青梅竹马到头来算的那一卦终是为你 覆了天下明月照亮天涯最后谁又 得到了蒹葭江山嘶鸣战马怀抱中那 寂静的喧哗风过天地肃杀容华谢后 君临天下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 流星飒沓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 天地浩大我写的花容天下读后感浴火焚烧血染烟云醉梦生琥珀凝珠独解暗泉仙贪恋九犬一獒繁星迷眼堪比月长歌倚楼孤酒残生情难牵朱砂难忘十年相记凤凰林两年之期似短一长还无期万红争艳瑶雪却道红花院花容岁岁只为引凰一朝现青莲色浅蜉蝣生尽泪空流伞坠竹摇柔情化作无情剑蝶恋花凤凰舞转菡萏红,独倚珠帘,意兴阑珊。

西风渐紧斜晖外,红藕香损莲枝断。凤飞来仪凰相随,残酒一杯空悲叹。孤魂一缕梦游往,一樽芳酒,醉醉空。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何踪?百次凝眸转瞬灭,梦系千年月空留。

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翦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诗经·周南·关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宋)陆游《钗头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_诗词歌赋

_诗词歌赋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我想要几首中华经典诵读诗词歌赋,不要太长...

金子般的天地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会聚在圆圆的饼上, 演义着丰收的幸福;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同仁的思绪更加浩瀚, 如醉如痴;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优美的诗词歌赋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哪些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可以吟诵的文学样式,但细分起来,它们却各具自己的特点。 诗 古代以不合乐为“诗”,合乐的为“歌”。诗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新体诗)之分。古体诗指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作,它句式较自由,不讲求对仗、押韵;近体诗指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也包括排律,它们在字数、句式、格律、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代诗指以现代汉语写成的较自由的诗,它可根据需要,尽情地抒发感情,讴歌生活。

词 是从诗发展而来的,有“词乃诗之余”的说法,是按照某个词牌所规定的平仄、字数、句数填写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它要求严格,讲究格律,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个字的叫“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长调”。 歌 古代把合乐供演唱的诗称为“歌”,后来又常同诗一起称“诗歌”。此外,还专指某一类型的诗作,如“儿歌”、“民歌”、“山歌”、“情歌”等。

它们既可像诗一样可供阅读欣赏,谱上曲调还可演唱。 赋 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在于铺陈事物,讲求文彩,文词华丽。“赋”的称谓,汉代称“古赋”,篇幅较长,篇中多用问答式表现内容;六朝的称“排赋”、“骈赋”,讲求骈偶;唐宋的称“律赋”,是科举应试的一种试体,讲究格式,对仗工整。

_诗词歌赋
_诗词歌赋

求诗词歌赋


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
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绿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4.两个黄郦鸣翠柳, 一行白鹭向青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16.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求一些关于春的诗词歌赋

描写春的诗词名句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形容“生活美好”的诗词歌赋或者成语

诗歌:作品内容 年代:现当代 作者:郭沫若 作品:天上的街市 内容: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_诗词歌赋

_诗词歌赋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 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星空》表达了这一思想感情。例如:他在《仰望》中写道:“污浊的上海市头,干净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黄海中的哀歌》中写道:“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

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的憧憬徒然归于破灭,诗人的一度兴奋激动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献诗》中写道:“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次发表在1922年《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来收入《星空》集中。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

初到日本时,异国生活中所受的民族歧视,个人婚事的失意,使郭沫若陷于消沉苦闷之中。他因此读《王文成公全书》,深受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王阳明学说又把他导引到老庄哲学、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此时郭沫若接触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感受到清新恬淡的风味,由泰戈尔进而接触印度古诗人伽毕尔。后来他又喜欢德国诗人海涅、歌德,由歌德又导引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对于泛神论和思想感受着莫大的牵引”(《我的作诗的经过》)。

“五四”时期,他还喜欢过康德、尼采,并接受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以及当时颇流行的新罗曼派和德国新起的表现派的影响。中外诸家的多种影响,使郭沫若前期思想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1928年旅居日本,抗战开始,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被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段落大意 全诗分三段:


1.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2.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
3.
三、四两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为作者正是痛恨黑暗现实,才觉得美好的世界只有在天上,才想象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美好,在这样的想象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告诉人们理想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写作特点 联想的自然,想象的丰富,意境的美妙,语言的优美,是这首诗的特色。这首诗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勾画出美好的意境。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由明亮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如天上的街市美丽属于想象,由街市再想到人,想象牛郎织女怎样过着自由自在美好的生活,更是进一步的想象。这样,作者从人间写到天上,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也是一特点。街灯与星星都远远地在夜色中放明,视觉感受极相近似,诗人由此落笔,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进而放纵想...

_诗词歌赋
_诗词歌赋
_诗词歌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