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班婕妤的《自伤赋》、《捣素赋》全文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祖籍楼烦(今朔城区),后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郊。婕妤并非班的名字,而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因班曾入宫被封婕妤,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班婕妤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急歌行》,亦称《团扇歌》。
汉成帝初年,班婕妤补选入后宫,初为少使,后成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一次成帝到后宫游玩,要班婕妤与他同坐一辆车,然而婕妤却以古之贤君臣在侧,而亡国之主才是嬖女相随的史实加以拒绝。成帝的母后听到此事,大为感慨:“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鸿嘉年后,班婕妤和许皇后失宠,赵飞燕姐妹诬告许皇后、班婕妤,成帝问班婕妤,她委婉地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极力持身修已,还没有享到福,去做那些邪恶之事,还有何望吗?倘使鬼神有知,也绝不会泊信那些不臣贼子的诬告;如果鬼神天知,那诬告就更加无益了。我绝不做这愚蠢的事情。”成帝被她说的无言以对,许其入长信宫侍奉太后。
班婕妤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她向成帝奏请到长信宫去服侍太后,残度晚年,后死葬于延陵。怨歌行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
,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近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
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班婕妤<捣素赋>译文及赏析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色,听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测算平分的月份可知岁月的转换,酌量北斗星的位置便知秋季来临。眼看笼里禽鸟羽毛美丽的颜色,耳听霜天长空传来秋雁的叫声。迎着秋风,在凭栏处久久观看,面对秋云飘浮沉落的瞬息变幻。
松柏梧桐的木质虽然十分坚硬,怎么能抵御春荣秋雕的岁月摧残。若乃广储悬月,晖水流请,桂露朝满,凉衿夕轻。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至于说到广阔秋夜里高高的明月,洒下的月光清如流水,满月上的桂树清晰可见,夜半的凉风下只觉得衣单身寒。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声,
赵地的艺妓吹奏起绝妙的乐曲。宫女们受命去化妆打扮,退出大厅把素装快快收藏。演出时个个拖着精美华丽的罗裙,摇动着闪闪发光的珠光玉佩。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皎若明魄之生崖,焕若荷华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徂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
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至于说到她们左顾右盼的样子,举止仪容各显风采,姿态柔软,面带羞色,展尽妖娆的风韵。皎美的象明月升上了山崖,鲜艳的如骄阳下盛开的荷花。不擦香粉依然貌如美玉,不抹口红照样嘴唇鲜艳;化妆胜过旭日旁边的五彩云霞,又好似明媚阳光下迎春的桃李之花。红唇和黑眉相互生媚,丝织的腰带溢彩流光。
一串串笑声传送着美妙的声音,一行行莲步飘洒出宜人的芳香。两个酒窝好似精心点就,一双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展。滑润的肌肤流下晶莹的汗珠,音容和性情都娴雅优良。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沉。散繁轻而浮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 匪瑟匪琴.或旅环而舒郁,或相参而不杂,
或将往而中还,或已离而复合.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调非常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飚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苟是时也,钟期改听,伯牙驰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于是姑娘们舞起捣衣的木棒,和谐的敲打精美的捣衣石,恰似鸾鸟的叫声,
赛过凤凰的哀鸣。柔软的桐木乐器曲调幽远,坚固的支弦码子声音低沉。捣衣的声音轻巧疾速地飘浮回荡,节拍清亮又饱含凄冷的深情,时而象笙的独奏、时而似筝的合弹,还可与金玉乐器相比美;既不是陶制的吹奏乐器,也不是竹制的箫笛;既不是拨弦乐器,也不是抚弹瑶琴。时而回转荡漾舒展郁闷,时而相互交汇而不杂乱;时而将要离去又中途回还,
时而已是别离又重新组合。飞翔的鸿雁听到了徘徊不去,盛开的鲜花闻之纷纷飘落。它的曲调不是常见的旋律,它的声音没有固定的本源。任凭起落的木棒长短不齐,伴从秋风的急缓有近有远。时而接连不断地挥舞敲打,时而暂且舒缓,时而长久疲倦。象离群的孤鸾凄凉的哀叫,象夜归的离鹤忧伤的悲鸣。如果在这个时候亲自听到,钟子期定会改弦不听,
俞伯牙也要弃琴不弹。桑间的情歌无人再唱,濮上的情诗也会音转。箫史忙着编管摹拟吹奏,周王匆匆调笙模仿其声。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准华裁于昔时,疑异形于今日;想娇奢之或至,许椒兰之多术,熏陋制止之无韵,虑蛾眉之为魄。
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泪。侈长袖于妍袄,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计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书既封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至于说到宫女们如花似玉的年华,既有典雅高洁用情专一的品性,也有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心愿。甘愿头脚生病能为丈夫减轻痛苦,天天唱着思念丈夫的《采绿》诗章,
抒发不尽思念家园的《东山》之情。如今只能仰望明月,手捂郁闷的心胸。面对秋风掩起化妆的镜子。检验刚织好的成束丝绸时,又忍不住挑选几匹黑黄色的美丽衣料,想按照过去的尺寸裁减新衣,又担心现在的模样是否合身;每天幻想着娇奢的主人能够到来。想尽办法用花椒和兰草布置闺房,熏香的老办法已无法重现昔日的风韵,看着镜中的画眉连自己也感到羞愧。
心中积满上百种忧愁顾虑,空想远方的亲人也只能伤心落泪。眼看着衣袖肥大、玉体消瘦下去,在前襟上点缀半个月亮用作遮掩。腰带上还特意留出伸手可进的小缝,一看见众多破绽就明白她们的用心。盘算着美好的前程还那么遥远漫长,只怨恨豆蔻年华就这么容易流逝。告老还乡的上书封了口又打开重写,收拾好的行装到夜里捆了又捆。出门后愧对过路的熟人默默无语,
回到空荡荡的闺房忍不住掩面抽泣。简析:这是一篇描写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作。捣素,是宫女生活的一个片断,即将制衣的白色生绢一类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软后,方可裁减缝制。全赋可分三段。首段写宫女的姿色之美。她们都是玉貌红颜,体态柔美,肌肤滑润,一笑生妍,行步带芳。作者用明月的皓白,荷花的艳丽,云霞的灿烂,桃李的鲜美,来比喻宫女的美貌佳丽,突出宫女红颜薄命的悲苦身世。赋文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悲凉,如霜鹤哀音,游动浮云,流水清凉,便是衬托宫女寂寞、凄冷的内心情境。
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捣素声传达宫女如泣如诉的心声。捣素声不是金玉乐器声,却有鸾声凤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箫,却能哀婉动人。飞鸿不前,落花缤纷,孤凤求群,离鹤思归,甚至连著名乐师听了也为之改弦弃琴、拟吹象吟,这些侧面的描写,形象地了宫女那动天地泣鬼神的心声。第三段直接诉说宫女不行的遭遇。她们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洁的品性,更有用情专一、夫妻相亲相爱、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愿。如果在宫外,她们都可望有美满的家庭,可她们一旦入选进宫,便终生禁闭,老死而终,豆蔻年华在冷宫幽居中消磨殆尽,同时与亲人生离死别,只能孤守空房,以泪洗面。
本文的形美、声悲、情哀三个层面,婉曲多致,感人至深,显示出作者抒情手法的高明。参考资料:
一、http://www.sinoct.com/hometown/homeshow.asp?
id=12549被誉为中国史上最完美的女人班婕妤有何诗作其实各代后宫都差不多 你将就一下吧后宫词 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想知道班婕妤的《自伤赋》、《捣素赋》全文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祖籍楼烦(今朔城区),后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郊。婕妤并非班的名字,而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因班曾入宫被封婕妤,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班婕妤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急歌行》,亦称《团扇歌》。
汉成帝初年,班婕妤补选入后宫,初为少使,后成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一次成帝到后宫游玩,要班婕妤与他同坐一辆车,然而婕妤却以古之贤君臣在侧,而亡国之主才是嬖女相随的史实加以拒绝。成帝的母后听到此事,大为感慨:“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鸿嘉年后,班婕妤和许皇后失宠,赵飞燕姐妹诬告许皇后、班婕妤,成帝问班婕妤,她委婉地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极力持身修已,还没有享到福,去做那些邪恶之事,还有何望吗?倘使鬼神有知,也绝不会泊信那些不臣贼子的诬告;如果鬼神天知,那诬告就更加无益了。我绝不做这愚蠢的事情。”成帝被她说的无言以对,许其入长信宫侍奉太后。
班婕妤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她向成帝奏请到长信宫去服侍太后,残度晚年,后死葬于延陵。怨歌行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
,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近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
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班婕妤<捣素赋>译文及赏析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色,听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测算平分的月份可知岁月的转换,酌量北斗星的位置便知秋季来临。眼看笼里禽鸟羽毛美丽的颜色,耳听霜天长空传来秋雁的叫声。迎着秋风,在凭栏处久久观看,面对秋云飘浮沉落的瞬息变幻。
松柏梧桐的木质虽然十分坚硬,怎么能抵御春荣秋雕的岁月摧残。若乃广储悬月,晖水流请,桂露朝满,凉衿夕轻。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至于说到广阔秋夜里高高的明月,洒下的月光清如流水,满月上的桂树清晰可见,夜半的凉风下只觉得衣单身寒。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声,
赵地的艺妓吹奏起绝妙的乐曲。宫女们受命去化妆打扮,退出大厅把素装快快收藏。演出时个个拖着精美华丽的罗裙,摇动着闪闪发光的珠光玉佩。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皎若明魄之生崖,焕若荷华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徂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
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至于说到她们左顾右盼的样子,举止仪容各显风采,姿态柔软,面带羞色,展尽妖娆的风韵。皎美的象明月升上了山崖,鲜艳的如骄阳下盛开的荷花。不擦香粉依然貌如美玉,不抹口红照样嘴唇鲜艳;化妆胜过旭日旁边的五彩云霞,又好似明媚阳光下迎春的桃李之花。红唇和黑眉相互生媚,丝织的腰带溢彩流光。
一串串笑声传送着美妙的声音,一行行莲步飘洒出宜人的芳香。两个酒窝好似精心点就,一双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展。滑润的肌肤流下晶莹的汗珠,音容和性情都娴雅优良。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沉。散繁轻而浮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 匪瑟匪琴.或旅环而舒郁,或相参而不杂,
或将往而中还,或已离而复合.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调非常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飚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苟是时也,钟期改听,伯牙驰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于是姑娘们舞起捣衣的木棒,和谐的敲打精美的捣衣石,恰似鸾鸟的叫声,
赛过凤凰的哀鸣。柔软的桐木乐器曲调幽远,坚固的支弦码子声音低沉。捣衣的声音轻巧疾速地飘浮回荡,节拍清亮又饱含凄冷的深情,时而象笙的独奏、时而似筝的合弹,还可与金玉乐器相比美;既不是陶制的吹奏乐器,也不是竹制的箫笛;既不是拨弦乐器,也不是抚弹瑶琴。时而回转荡漾舒展郁闷,时而相互交汇而不杂乱;时而将要离去又中途回还,
时而已是别离又重新组合。飞翔的鸿雁听到了徘徊不去,盛开的鲜花闻之纷纷飘落。它的曲调不是常见的旋律,它的声音没有固定的本源。任凭起落的木棒长短不齐,伴从秋风的急缓有近有远。时而接连不断地挥舞敲打,时而暂且舒缓,时而长久疲倦。象离群的孤鸾凄凉的哀叫,象夜归的离鹤忧伤的悲鸣。如果在这个时候亲自听到,钟子期定会改弦不听,
俞伯牙也要弃琴不弹。桑间的情歌无人再唱,濮上的情诗也会音转。箫史忙着编管摹拟吹奏,周王匆匆调笙模仿其声。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准华裁于昔时,疑异形于今日;想娇奢之或至,许椒兰之多术,熏陋制止之无韵,虑蛾眉之为魄。
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泪。侈长袖于妍袄,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计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书既封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至于说到宫女们如花似玉的年华,既有典雅高洁用情专一的品性,也有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心愿。甘愿头脚生病能为丈夫减轻痛苦,天天唱着思念丈夫的《采绿》诗章,
抒发不尽思念家园的《东山》之情。如今只能仰望明月,手捂郁闷的心胸。面对秋风掩起化妆的镜子。检验刚织好的成束丝绸时,又忍不住挑选几匹黑黄色的美丽衣料,想按照过去的尺寸裁减新衣,又担心现在的模样是否合身;每天幻想着娇奢的主人能够到来。想尽办法用花椒和兰草布置闺房,熏香的老办法已无法重现昔日的风韵,看着镜中的画眉连自己也感到羞愧。
心中积满上百种忧愁顾虑,空想远方的亲人也只能伤心落泪。眼看着衣袖肥大、玉体消瘦下去,在前襟上点缀半个月亮用作遮掩。腰带上还特意留出伸手可进的小缝,一看见众多破绽就明白她们的用心。盘算着美好的前程还那么遥远漫长,只怨恨豆蔻年华就这么容易流逝。告老还乡的上书封了口又打开重写,收拾好的行装到夜里捆了又捆。出门后愧对过路的熟人默默无语,
回到空荡荡的闺房忍不住掩面抽泣。简析:这是一篇描写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作。捣素,是宫女生活的一个片断,即将制衣的白色生绢一类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软后,方可裁减缝制。全赋可分三段。首段写宫女的姿色之美。她们都是玉貌红颜,体态柔美,肌肤滑润,一笑生妍,行步带芳。作者用明月的皓白,荷花的艳丽,云霞的灿烂,桃李的鲜美,来比喻宫女的美貌佳丽,突出宫女红颜薄命的悲苦身世。赋文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悲凉,如霜鹤哀音,游动浮云,流水清凉,便是衬托宫女寂寞、凄冷的内心情境。
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捣素声传达宫女如泣如诉的心声。捣素声不是金玉乐器声,却有鸾声凤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箫,却能哀婉动人。飞鸿不前,落花缤纷,孤凤求群,离鹤思归,甚至连著名乐师听了也为之改弦弃琴、拟吹象吟,这些侧面的描写,形象地了宫女那动天地泣鬼神的心声。第三段直接诉说宫女不行的遭遇。她们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洁的品性,更有用情专一、夫妻相亲相爱、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愿。如果在宫外,她们都可望有美满的家庭,可她们一旦入选进宫,便终生禁闭,老死而终,豆蔻年华在冷宫幽居中消磨殆尽,同时与亲人生离死别,只能孤守空房,以泪洗面。
本文的形美、声悲、情哀三个层面,婉曲多致,感人至深,显示出作者抒情手法的高明。参考资料:
一、arc_25">长门赋 司马相如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忄兄忄兄,音晃)而外。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礻詹礻詹,音掺)。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门内加言,重叠,音吟)。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口+宏去宀,音宏)而似钟音。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木薄,音博)栌兮,委参差以(木康,音康)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足寺)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去日,音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足徙,音徙)履起而彷徨。
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侃下加言,音谦)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艹+臣,音chai3)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辶+王,重叠,音狂)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怨歌行班婕妤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赋得妾薄命 杜审言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春宫曲 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西宫春怨 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长信秋歌 王昌龄真成薄命久寻思, 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分明复道奉恩时。

“婕妤团扇苦悲秋”诗句里的典故中的班婕妤名字是什么?
1、因为古代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低,只有父姓,出嫁后再冠夫姓,因此史料没有相关记载。
2、人物简介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楼烦人,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
《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3、原文 古兴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白发沾黄泥,遗骸集乌鸱。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风吹钓竿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陂。
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湄。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观今时人,举世皆尔为。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衔,万轮同一规。名与身孰亲,君子宜固思。...唐代宫怨诗的赏析 “宫怨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王昌龄、顾况、白居易、刘方平、薛逢、杜牧、朱庆余、杜荀鹤等众多诗人笔下的宫女之怨,都描述得寂寞哀怨,孤苦无助,婉曲感人。
以景衬怨,凄凉无限;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因情而怨,悲愤四溢。诗人们从视觉、听觉、幻觉,或单独写怨,或种种感觉交融在一起,将怨气、怨情或怨言委婉地表述出来,使诗歌达到另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一、视觉上面, 以景衬怨,凄凉无限。在那种被扭曲的社会里,宫女是毫无身份、地位可言的、不被皇帝宠幸的多余人。因为长得好看,宫女被选举入宫,伴随她们的却是无尽的孤苦和寂寞。
唐诗中用视觉来展示宫女凄惨内心世界的,有以花衬人,有以望月写情,有以清晨梳妆照镜自怜诸多方式来体现的。以花衬人写哀怨:鲜艳的花朵往往是生命与活泼的象征,也是青春活力的征表。残花败柳,固然能烘托出宫女的不幸,但鲜花娇叶,却也能够反衬出更凄苦的遭遇。杜荀鹤《春宫怨》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就是典型例子。
宋代著名评论家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说:“谚云:‘杜(荀鹤)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由此可知本首诗在当时被人们推崇的热闹程度。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这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清新气息,荡漾着青春的活力,却也反衬出宫女被冷落的怨情与怨气。与岑参几乎同一时期的唐代诗人刘方平,其绝句《春怨》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
”现在的院中竟然也寂静无人,而且又是花期早已过去的晚春季节,这就使人感到整个宫院的孤独寂寞和冷清了,它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美人,就像梨花凋零一般衰败不堪,其身世是多么可悲,其青春是多么易逝。王昌龄的绝句《春宫怨》一二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及朱庆余绝句《宫中词》一二句“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也是以花衬人,摹写宫女愁苦的形象句子。
以望月写情:月色是清静安祥的体现,它能影射出一个人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有月亮的时候,也能令人产生思乡的念头。“宫怨诗”中的月色描写,也包含这些。王昌龄的《春宫怨》云:“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就首先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静默恬静的淡淡的宫廷风景画。诗句以桃花来点染心绪,也以月色来暗示心情。
这里,触物起兴,暗喻宫女承宠,犹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比兴兼顾;这里,也将本来毫无高低远近之分的月亮偏说成“未央殿前月轮高”,只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旧人遭弃的地方,这正是这个失宠宫女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伤心所在,因而她觉得月亮是彼高此低,皇上是彼近此远。同样的,李白五绝《玉阶怨》一二句言:“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夜深、怨深,愁苦更深,幽静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宫女、月色,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何以他物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语。不怨之怨远深于怨。像顾况的《宫词》三四句“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以及杜牧《秋夕》全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做看牵牛织女星”也是以望月写伤心之情的绝妙诗句。
因照镜而自怜:镜子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宫女们对镜自照,或为博得君王的宠爱,或哀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薛逢七律《宫词》云:“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鬓罢梳还对镜,罗衣于换更添香。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宫女嫔妃刻意梳妆打扮,其唯一目的就是获得皇上的宠幸,她们唯一能做的也是以色媚人。
同通过梳妆对镜,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首联写希望,颔联以环境衬托出她们的盼望,颈联以动作折射出她们的期望,尾联则突出地写出 杜荀鹤《春宫怨》:“早被蝉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二、听觉上面,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孤独寂寞的遭弃生活,单调乏味的阔大院落,只能使宫女们极尽耳目之能事,或看,或听,或思,层层递递,哀哀怨怨,难以舒怀。
看,只能是坐井观天;听,也能暂时释怀。杜荀鹤的《春宫怨》“风暖鸟声碎”,一声鸟鸣,令人心神不安,肺腑俱裂;薛逢的七律《宫词》第四句“水滴铜龙昼漏长”,也描绘出了宫女急切盼望找到精神寄托的焦虑心态。白居易的七言绝句《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也是这样,以听觉写心情。
除此之外,王昌龄七绝《春宫怨》第三句“平阳歌舞心承宠”是描写宫女企待宠幸的一个绝好细节,“新承宠”三字,自然让人们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去宠爱的旧人,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皇帝寝宫,耳听新人的歌舞戏语,其孤寂愁惨之情状,其怨悱神伤之态貌,都是不言自明的了。我们再看顾况的七绝《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这里,诗歌所运用的对比与反衬的艺术手法是十分鲜明的。诗人越是将得宠宫妃寻欢作乐的场面铺写得...四十八年同学情影集诗词 :《魏晋诗选》、《南朝诗选》、《汉代诗选》、《全唐诗浏览》、《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词选》、《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元代小令五十首》、《金元明清诗选》及《明清词选》。
二、先秦部分:《先秦歌谣选》、《诗经·国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诗经·颂》、《屈原全集》、《宋玉诗赋选》、《楚辞繁体精校本》、《诗经繁体精校本》及《乐府诗集》。
三、秦汉部分: 《枚乘赋选》、《贾谊诗赋选》、《淮南小山赋选》、《司马相如诗选》、《王逸诗选》、《东方朔诗选》、《苏武李陵诗》、《王褒赋选》、《刘彻全集》、《班婕妤诗选》、《赵壹赋选》、《秦嘉全集》、《班彪赋选》、《班昭赋选》、《班固全集》、《扬雄赋选》、《张衡全集》、》《古诗十九首》、《蔡邕全集》、《蔡琰全集》、《祢衡赋选》及《孔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