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联和联邦的区别

changyuchun 坐标: 153707 目录:/bang/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找到第120篇与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复杂。以至学术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学者将苯教归入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因为现在的苯教都基本上已佛教化。但也有学者反对将苯教纳入佛教的主张,他们认为苯教虽然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教理教义上仍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并且苯教与佛教间相互的认同感也极差。 不管苯教是否属于佛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长期而又残酷的佛、苯斗争中,苯教从佛教中吸取了许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从苯教的经典来看,共分“九乘”,即九部分。前四部份称着“因乘”,主要内容是讲述苯教教法和各种宗教仪轨,如占卜、诅咒、颂赞、祈求、驱邪等。这部分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苯教的基本内容。后五部分称“果乘”,专门讲述如何超脱轮回之苦,这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及其讲述这些内容的经典基本上来源于佛教,是从佛教中的经典篡改为苯经的。如《康勤》是从佛经中的《般若十万颂》改造而来;《康穷》来源于佛经中的《般若二万五千颂》,《本经》来源于《瑜伽师地》,《十万黑白花龙经》来源于《总持五部》…… 从苯教所供奉的神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神来源于佛教,有许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来塑造的。即便是作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饶像,在一些寺庙中也是按释迦牟尼像仿塑的。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宝”供奉也是从佛教中学习而来的,所不同的是苯教的佛宝是丹巴辛饶;法宝是指丹巴辛饶的苯教经典和理论;僧宝是指丹巴辛饶的弟子。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活佛制度是藏传佛教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一些苯教寺庙也相继将活佛制度引进了苯教。如德格登青寺就是在清才初开始设置活佛,并追封历代主寺高僧为本寺活佛。但苯教的活佛制与藏传佛教仍有一定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活佛职位的继承方式上,苯教显得比较混乱。如有的寺庙象藏传佛教一样,通过转世灵童来继承;有的寺庙活佛则通过娶妻生子而实行世袭。有的苯教寺庙还没有活佛系统,寺庙的最高主持为堪布。在苯教中,堪布的袭职方式依然十分混乱,但仍能看出它与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的明显联系。如:有的寺庙堪布采用世袭(堪布不能结婚,由其侄儿世袭),有的寺庙堪布实行转世,有的寺庙堪布则通过抽签袭职,还有的则是由上一任堪布预先指定等等。 苯教虽然在学习佛教,但并不是照搬佛教,而是根据苯教利益有选择地改造和吸收佛教。苯教徒也从不将自己认同为佛教。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苯教除了与藏传佛教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外,还有许多是不相同,甚至是根本相反的内容。与藏传佛教相比,苯教中原始宗教的气息十分浓厚。如德格登青寺所供奉的神中,除丹巴辛饶、度母佛和莲花生外,还供有代表天、地、山、石、树木等自然界精灵化身的各种自然之神。藏族地区的高山、湖泊多被尊为神山、神水而给予崇拜。这显然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反映。不仅如此,占卜吉凶。诅咒、驱鬼招魂、跳神治病等巫术,既是苯教僧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也是苯教徒世俗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苯教以“卍”为教符,与藏传佛教中的“卐”符号相反,“卍”称为“雍中”,是苯教的象征,具有吉祥、神圣、永恒、坚固等含义和驱邪纳祥的功能。在苯教寺庙、灵塔、经书及教徒住房、衣帽等地方,到处可见“卍”符号。在佛教中的“卐”符号,称万字或德字,与苯教符号相反,但其含义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苯教的转经方向与藏传佛教各派的转经方向也完全相反。苯教要求教徒转经时按逆时针方向行走,并且右手转动经轮,左手拔动经筒。藏传佛教各派正好相反。据说,苯教与藏传佛教各派转经的方向都是不能颠倒的,否则“再多转10圈也不灵验”。苯教喇嘛作法时所使用的法铃也与藏传佛教各派有一定区别。苯教法铃呈扁形,口大,使用时铃口朝上摇动。藏传佛教各派使用的法铃是深口径,使用时铃口朝下摇动。此外,苯教寺庙与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苯教寺庙的住寺僧人很少,平时绝大多数僧人都回到各自家里,白天在家劳动,早晚在家念经,只留少数几人看守寺庙。只有在寺庙开展宗教活动时,僧人才回到寺庙,活动结束后,一切又恢复原样。这种寓教于农(牧)的特点也是藏传佛教各派所不具有的。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苯教喇嘛作法时所使用的法铃也与藏传佛教各派有一定区别。苯教法铃呈扁形,口大,使用时铃口朝上摇动。藏传佛教各派使用的法铃是深口径,使用时铃口朝下摇动。 此外,苯教寺庙与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 苯教寺庙的住寺僧人很少,平时绝大多数僧人都回到各自家里,白天在家劳动, 早晚在家念经,只留少数几人看守寺庙。只有在寺庙开展宗教活动时,僧人才回到寺庙,活动结束后,一切又恢复原样。这种寓教于农(牧)的特点也是藏传佛教各派所不具有的。
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

最新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看看这篇名叫 企业兼并和企业联合的联系和区别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苯教与佛教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找到第1篇与 企业兼并和企业联合的联系和区别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 企业兼并和企业联合的联系和区别企业兼并是以现金或股票调换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或控制权,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企业产权交易形式。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下企业兼并和企业联合这两个概念。


一、企业兼并企业兼并是以现金或股票调换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或控制权,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企业产权交易形式。从微观意义上讲,它是企业资本集中和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途径。从宏观意义上讲,它是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1、企业兼并的优点。企业通过兼并实现扩张有三个好处:一是能节省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 ; 二是能以较小投资、较快速度、较低风险进行规模扩张 ; 三是能消除品牌竞争,最终形成垄断,获取高额利润。


2、兼并类型和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纵向兼并、横向兼并和复合兼并。纵向兼并是指处于相邻生产阶段不同企业间的兼并。横向兼并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企业间的兼并。复合兼并是指产品与市场都没有紧密联系的企业间的兼并。
二、企业联合
企业联合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发展和壮大自己,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在互信基础上达成或建立起来的有关资金支持、物质供应、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协作与互助。

白描工笔与粗笔勾勒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

想知道白描工笔与粗笔勾勒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白描:修辞方法之一,主要是指不用任何修饰语,“原生态”的语言,只是写出事物的特点,通过朴实的语言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种自然美。粗笔勾勒:指的是对事物描写出大概的“轮廓”,不作细节的描写,就像美术中的铅笔稿,很模糊的概念,但不失真实,同时可以把事物描写清楚。

区别:白描工笔比粗笔勾勒更细致,它可以有细节的描写,甚至细致如入微,而粗笔勾勒只是写出大概。联系:都是没有修饰成分的写作方法,体现诗歌的自然美,更加真实,但可能有失形象性~ 散粉是符合0562 2014-06-15

白描工笔与粗笔勾勒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白描:修辞方法之一,主要是指不用任何修饰语,“原生态”的语言,只是写出事物的特点,通过朴实的语言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种自然美。粗笔勾勒:指的是对事物描写出大概的“轮廓”,不作细节的描写,就像美术中的铅笔稿,很模糊的概念,但不失真实,同时可以把事物描写清楚。区别:白描工笔比粗笔勾勒更细致,它可以有细节的描写,甚至细致如入微,而粗笔勾勒只是写出大概。

联系:都是没有修饰成分的写作方法,体现诗歌的自然美,更加真实,但可能有失形象性

白描工笔与粗笔勾勒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

古诗词中工笔诗歌有哪些?

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文学中,工笔白描的用法是描绘出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心理状况、感情生活等其中一个),在通过细节突显出人物的某一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一种修辞手法。

白描如歌 线实际上就是一种笔触。工笔白描把笔触美感提升到了绝对高度,除了反映式的描绘,更注重线条的形式美、抽象美,是作者的技术能力、艺术感悟与个人情感的完美体现。工笔白描与音乐有许多相通之处。线条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歌如泣,形成或清亮或沙哑、或高亢或低沉、或明快或隐晦的音调节奏。开放格局 现代工笔白描对传统形式进行继承与创新,具体表现为对白描程式的探索,对白描概念的再认识,对线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活力的深入发掘,对改变线的性质的试探等等。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多姿多彩的民间和少数民族美术,还是流派纷呈的西方古典美术和现代艺术思潮,都在工笔白描的选择范围内,加以取舍、溶解,以开放式的实践展示出一个博大的艺术领域。...

语文诗歌中工笔手法指什么?

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绘画中的白描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2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同志,你看着… …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


一、
二、
三、四…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
二、
三、四… …”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 “
一、
二、
三、四… …”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读第一个“
一、
二、
三、四… …”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

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 …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第二个“


一、
二、
三、四… …”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

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


一、
二、
三、四… …”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

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就在这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

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

诗词鉴赏方法,写景的,要语言简练,坐等

鉴赏步骤


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分析写作技巧
1、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绘(工笔)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如李白的《塞下曲》:“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六句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后两句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怎样鉴赏诗词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


一、二句)、颔联(
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
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

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2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同志,你看着… …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


一、
二、
三、四…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
二、
三、四… …”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 “
一、
二、
三、四… …”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读第一个“


一、
二、
三、四… …”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

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 …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第二个“


一、
二、
三、四… …”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

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


一、
二、
三、四… …”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

”就在这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 烘托/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怎样鉴赏古诗


一、鉴赏方法点拨:
(一)注重平时积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人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
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

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二、古诗词鉴赏文段示例:沈园(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赏析上文提到了《沈园》两首诗,第一首描绘了一幅惊鸿照影之景,第二首中不仅悲伤地质问:这惊鸿之景何在?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写下的悼亡诗。此时唐婉已经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了。诗人无限回忆着曾经的那段幸福,更多的是遗憾。当痛苦不期而至,而自己又毫无还手之力,干咽苦果,这苦味变得更加厉害,这痛苦的滋味,令读者从诗中深刻地感受到。

是的,陆游的感情并不一帆风顺,堪称是一段悲剧,这或许应归咎于封建社会的落后。即使到了只能品尝痛苦时,想找一位知己倾诉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有时,明明喜欢一个人却“瞒、瞒、瞒”。有时,想放弃继续爱她“莫、莫、莫”。有时,想告诉他自己的真情实意“难、难、难”。

有时,或许爱情这东西“错、错、错”。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一首《沈园》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的儿女情长。即使在被摧折的爱情中,依然向往着相爱带来的幸福,并且至老不渝。一首《钗头凤》又暗示着作者的山盟海誓,隐约地散发着爱情的热力。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译文: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要辩论已忘言
(2)赏析: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译文: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2)赏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