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hudalin 坐标: 22415 目录:/bao/

想知道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关于战争、保家卫国的古诗词有哪些?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译文:白玉精制的酒杯,盛满了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将士们正要举杯痛饮,骑在马上的乐队高奏起动听的琵琶.喝醉了酒躺在沙场上请您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作战能有几人回来?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译文: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玉门关上,只见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雪山也失去了晶莹的光彩.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们坚定表示,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乡!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哪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6、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译文: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8、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燕歌行》)译文: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10、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译文: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11、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形容将军保家卫国的诗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4、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张为《渔阳将军》
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
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 《年少行四首》


7、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1、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上李尚书书》
12、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为君聊赋《一剪梅》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15、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有谁知道一些形容将军保家卫国的诗句啊 帮忙找找啊

38 .大雁塔烽火渐遥云渐远,神威依旧振边关。驰骋三十年疆场,纵横八百里秦川。难舍三军骨肉情,独留大义薄云天。若非胆肝昭日月,谁为英魂洗沉冤?39 .冠军侯莫道小小少年狂,早有英名题金榜。口诛笔伐多少事?再度挥师上疆场。千古盖世一忠良,笑傲老贼是草莽。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强者为尊本属我,独占鳌头又何妨?40 .楚歌昔日高歌到天外,今日赋诗在天街。井冈志士多悲壮,楚地仁人独慷慨。读破天书十万卷,写尽天下兴与衰。九月九日万众泪,举国上下为谁哀?47 .华 泽 峰多少旧梦成虚幻?多少新梦化云烟?雄心已在九霄外,壮志不改天地间。君曾为我送温暖,我今为谁扬风帆?妙笔生辉一万卷,何人灯下读新篇?48 .李广看箭图君子之交淡如水 ,丈夫行事多无悔。

阵前相聚无他物,为君聊赋《一剪梅》。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49 .将军吟浩荡雄风藏万卷,磅礴大气独凛然。一腔热血沸腾时,万里汪洋起波澜。山上山花始烂漫,山下盛况已空前。神奇将军再出马,三军山呼旌旗悬。

古诗词中有许多渲染战斗场面紧张,描述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诗句...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示儿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基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出塞二首(其一)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形容将军保家卫国的诗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4、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张为《渔阳将军》
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
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 《年少行四首》


7、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1、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上李尚书书》
12、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为君聊赋《一剪梅》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15、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
(1)羌笛何须怨杨柳,。


(2)王昌龄《从军行》中抒发杀敌立功,保家卫...

可怜无定河边骨 凭君莫话封侯事,保家卫国却很难活着归来。战士军前半死生。 (出处)唐·高适《燕歌行》 (赏析)这是一首战争边塞诗,体现诗人对边塞士兵艰难杀敌的同情,美人帐下犹歌舞;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民不聊生的动乱时局。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释义)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出处)唐·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赏析)&nbsp,不知生死如何,而那些将官们却躲在营帐里,一边写梦境,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 (释义)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一将功成万骨枯。

整句话就描绘出战事不断,壮士十年归。情深词苦,感情凄楚。 (释义)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打得天昏地暗,虚实相生,用意工妙、对一些高层将帅贪婪的愤懑指责。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边叙现实,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出处)唐·王翰《凉州词》 (赏析)本诗渲染了出征前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

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犹是春闺梦里人。将军百战死? (释义)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 (释义)征战多年,凝聚了诗人对牺牲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读来潸然泪下。 (出处)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 (赏析)“百”和“十”是运用互文的描写手法,却无夸张之意,将士们上阵杀敌、英勇无畏,为国捐躯,尽情地欣赏女人的歌唱与舞蹈,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出处)唐·陈陶《陇西行


(二)》 (赏析) 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对照,经历很多战斗,将士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侥幸胜利归来 ...

建功报国为主旨的诗词

岳飞的满江红、小重山,陆游的诉衷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符合楼主的要求。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精忠报国、抗击金兵的人是谁

岳飞 (公元1103~1142 年) 出生於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 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 字”鹏举”. 由於家境清贫, 岳飞小小年纪就得打柴割草, 还要帮助父母下地耕作.在艰辛的劳动中, 岳飞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 并学得一手好箭法和好武艺. 岳飞青年时代, 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 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 建立了金政权.1127 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 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 岳飞正好20 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 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 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 深明大义的母亲, 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 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 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 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 独当一面, 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 均获全胜, ”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 把敌人驱逐出境, 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 上书给皇帝赵构, 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 力谏赵构返回汴京, 亲率六军北渡黄河, 这样将帅一心, 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 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 非所宜言”的罪名, 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 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 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 决心以身许国, 消灭敌人, 恢复故疆, 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 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 而且越战越勇, ”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 ”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 1140 年, 正当岳飞奋勇前进, 胜利在望的时候, 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岳家军”强大起来之后, 成为南宋政权的威胁.因此, 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 在一天之内连下12 道金牌, 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对此极为悲愤, 长叹道: ”十年之功, 废於一旦! ”岳飞退兵时, 中原人民拦住军马, 哭声盈野, 岳飞也潸然泪下. 岳飞回到临安后, 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 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 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狱.1141 年12 月29 日, 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 当时岳飞年仅39 岁.临刑前, 他奋笔疾书, 写下”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意思是”老天有眼呵, 老天有眼呵! ”岳飞被害后, 南宋与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向金朝称臣纳贡, 大片国土沦於金人之手. 岳飞虽然惨遭杀害, 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 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 而臣秦桧等人, 却被铸成铁像, 反剪双手, 长跪於英雄墓前, 被万世人民唾骂!


2.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

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

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


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

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保家卫国杀日寇的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