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陂杏花王安石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精选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瓜洲在扬州城以南,长江北岸,原是江中冲积而成的沙岛,因形状似瓜故称瓜洲。后长江北岸淤积与瓜洲连在一起,两晋以来成为过江的渡口。瓜洲在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南来北往的文人商贾都在此停留,其中便有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在镇江以北长江南岸,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紫金山。那日王安石从金陵(南京)出发去汴京(开封),渡江来到瓜洲停留,眺望江面踌躇满志,写下这首《泊船瓜洲》。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江而已,钟山也只是隔了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两岸,不知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乡。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猜的。 1070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相进行变法,1074年四月,在保守派势力的反对下,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人不当又逢灾年,宋神宗无奈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如果在回家路上经过瓜洲写这首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时间上似乎晚了一点,再者“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期待早日回京的意思,这刚被罢免又想急着回京城和王安石淡泊名利的风格不搭呀!王安石临走前给神宗推荐了他的助手吕惠卿接替相位继续变法,这货在权利的位置上尝到了甜头,担心王安石回来没位置坐,故意黑王安石,被王曾经的属下识破,并密奏神宗,次年二月,密招王安石回京任职。据记载他用7天时间便赶到京城。所以,哥认为他是离开南京渡过长江在瓜洲停留时写的诗,二月的春风吹绿了江南,不知此去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南京的家?诗所表达的不是思乡之情,而是对变法事业的迷茫,失去了起初的那种坚定。王安石重登宰相后,发现改革派内部已经分裂,变法已很难继续下去了,多次托病请辞。第二年,儿子病逝,老人家心灰意冷,辞官回家直至老去。 瓜洲自唐宋以来空前繁荣,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物在瓜洲粉墨登场。 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宋·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元·萨都剌“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 明·郭第“水断瓜洲驿,江连北固城。” 清·任大椿“三更月落瓜洲渡,行尽青山见秣陵。” 唐.岑参《武威春暮》“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有人将这句也放在一起,那要闹笑话了。首先,‘州’和‘洲’两字字形不同,意思也不同。再者,两个地方相差十万八千里,前者在扬州,后者在敦煌和玉门之间的安西县(古代因盛产甜瓜得名)。如果非要说联系,那诗中还有一句“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堪比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填了十多个字的那句,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作品《警世通言》中那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发生在瓜洲古渡 。一支琵琶一叶舟,琵琶在手歌在喉。往日只觉天地小,今朝才见大江流。锦绣衣裳金玉楼,最繁华时最忧愁。如今一旦全抛却,与君且做少年游。长携手,天地久,到白头。问君家乡路几许,岸上灯火是瓜洲……杜十娘抱着琵琶唱完后,发现李甲暗地里为了一千金将他卖给了商人孙富。绝望之下,打开自己珍藏的百宝箱(看看吧,瞎了你的x眼),连同自己一起沉入江底(让你人才两空)。你们也别想着去打捞百宝箱,因为清末长江航道改变,向北岸切割,瓜洲古渡全部沉入江中。现在的瓜洲古渡只是一个景点,不是古迹。
鄞怎么念:人文志:鄞女亭王安石治鄞三年无奈的纪念
精选的鄞怎么念:人文志:鄞女亭——王安石治鄞三年无奈的纪念。鄞女亭在东钱湖边,隔一条安石路,与《安石魂》雕塑遥相凝视。鄞女亭纪念的是王安石治鄞三年中,在鄞州病死的女儿。

鄞女早夭,我们不希望她责怪父亲。王安石治鄞当然很是忙碌,但鄞女的早夭,没有任何证据是王安石勤于政事,无心问女的结果。王安石归于女儿太过聪慧,其自撰墓志云:“鄞女者,知鄞县事、临川王安石之女也。庆历七年四月壬戍,前日出而生;明年六月辛巳,后日入而死。壬午日出,葬崇法院之西北。吾女慧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噫!”

鄞女之死与当时的医疗条件应该是密切相关的。县令家女尚且如此,百姓家孩子早夭自不在少数。我们希望她感恩自己生在王安石家里,让她能因自己的父亲在历史上留下名声。

鄞女亭旁有一石,刻王安石离鄞对女儿的告别诗:“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王安石将三年的青春留在了鄞县,鄞女将一岁零两个月的生命留在了东钱湖畔,能得鄞州人们的怀念如此,其幸福不仅“托体同山阿”了。

半山老人:王安石东钱湖变法的一二事儿
我们找到第我们找到第1篇与半山老人:王安石“东钱湖”变法的一二事儿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半山老人:王安石“东钱湖”变法的一二事儿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这是王安石人生历史上迈出独立主政的第一步,也是他实践“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的志向,服务苍生,辅政强国的开始

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满怀济民之志的王安石,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在《上林学士言开河书》中写道:“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王安石著名的《鄞县经游记》,详细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然后,王安石率领十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他们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整修钱堰、梅湖堰、粟木堰、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七个湖堰,“限湖水之出,捍海潮之入”,解除了湖区周围及鄞县镇海七乡农民的水旱之苦,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喜变良田。可以说,没有王安石,就不可能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美誉的东钱湖。

王安石任鄞县县令的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同时首创县学,延聘名师,培养人才,开启四明学风。王安石在鄞县时的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很多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如他在变法时推行的“青苗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法”、“市易法”等等。

王安石在任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县库存粮,救济灾民。他在调查中了解到,年成好时贫苦农民可勉强糊口,一旦遇到灾害,只能借高利贷度日。王安石思考着如何让农民走出这种困境,于是他在鄞县实施了一件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即“贷谷于民”,就是当贫苦农民青黄不接时,可向政府借贷粮食,到收获之时以低息偿还。这就是青苗法最初的试验。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主要是改变旧有常平仓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北宋“积贫”的现象。

清朝诗人陈劢在《读王荆公<鄞县经游记>有感》一诗中写道:“荆公事吾鄞,学校振士风。石台足师表,楼王皆儒宗。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早些年,在县衙内(开明坊)、广利寺(育王寺)等地,均建有荆公祠,当地老百姓深情缅怀王安石。如今,在北仑还有“王公塘”、“小斗门”等古迹。

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三年后离开鄞县。告别鄞县时,王安石写下《登越州城楼》一诗,表达了对鄞县的依恋之情:“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