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susu 坐标: 22639 目录:/bei/

想知道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北洋军阀里有几个爱国将领

能做到军阀那位置的 没一个是“纯粹”的人 要说爱国 都爱国 但是更多的是枭雄的角色 甚至还有很多是曾经的土匪恶霸 通过革命 摇身一变 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了 说他们爱国 是因为在一些切身利益与国运相交的时候 他们的行为 或目的 表现出来爱国的倾向 说他们不爱国 是因为从始至终他们追求的都是自身的利益以及自身价值体现 我个人认为 那个年代的人 不能用爱不爱国来衡量 应该以民族来讲 袁世凯那个大军阀头子 复辟罪人 也一样是个忠于民族的英雄 只是做错了事 而被历史选择性定性了 呵呵 大家都懂得 历史这玩意 想让后人怎么理解 他们就怎么写 尤其是在中国 最后要说的是 那些真正爱国爱民的英雄 已经在之前的革命中献出了生命 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身份 但是我们依然要记得他们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是悲哀的 被革命蛊惑 被军阀利用 最后被历史遗忘。

。。

北洋军阀的发展历史

北洋军阀的发展历史:


1、从“兴衰”角度看 历史渊源:组织上孕育于李鸿章的淮军。 ·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起到1916年逝世。 ·衰落阶段:1916年袁世凯病逝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看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


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


3、形成原因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4、从国内看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5、从国际形势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6、主要特点
(1)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 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 过去有一种意见认为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注:荣孟源:《要重视西南军阀史的研究》,见《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关于大地主阶级方面有具体史料可证,但所谓“买办”似指北洋军阀集团代表了帝国主义的权益,我认为这是强调了它的政治内涵,而作为社会的阶级基础应该根据经济地位来判断。因此,可以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是政治买办;而买办阶级似乎不能作为北洋军阀集团的社会基础。 另一种意见是以地主资产阶级为基础。

北洋军阀含有资产阶级性质这一点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却应注意时期与阶段问题。它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大体说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所以不能把二者并列。北洋军阀集团的专制统治和连年混战,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有所伤害和触动的。商人在混战中由于运输物资被扣,厘捐关卡勒索,市面不稳,币制混乱等等而感到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即使如既是实业资本家,又是政府官员和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张謇也都怨叹其处境是“若乘漏舟在大风浪中,心胆悸栗。”(注:1914年12月家书,见《张季子九录·专录》卷9。)所以北洋军阀集团代表资产阶级的比重是值得研究的。


(2)它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时希望用以挽救其政权濒临灭亡的“救世良方”。

小站练兵就是“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和体现。袁世凯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作为其建军的基本方针,即以封建伦常关系来团结军心,以西方军械操典来娴熟军事技能。他更明确提出“兵不训不知忠义”,“兵不练不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实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而为当时朝野上下所重视与接受,从而使他的练兵得到较充裕的供应和装备,使北洋军阀集团在创建阶段能够顺利地发展和壮大。


(3)割据称雄,拥兵争霸 北洋军阀不仅那些镇守使、督军、巡阅使、联帅割据一地、一省,甚至数省,就是已经掌握北洋政府权力的派系也都有一定的直辖范围,如皖系在直皖战争前,分踞河南、察哈尔、直隶、外蒙古而以北京为中心,它还与奉系联结组编一个第二十四混成旅,把势力扩展到福建。直系在直皖战后,势力勃兴,据有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地盘,其后又陆续扩展到湖北、陕西、江西、热河、察哈尔、绥远和福建等省。

奉系除以东三省为主要基地外,还深入到蒙疆、京津、热察等地。北洋军阀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争夺,甚至混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争夺地盘。他们深深懂得:要有立足之地,如果没有地盘,那就无法存在下去。因为割据一方就可以解决兵源、财源两大问题。他们可以在辖区征募士兵,强派夫役为他们的争权夺利去卖命和服役,还可以在辖区勒索财物以供混战粮糈和私欲挥霍,如直系军阀张英华,1926年在河南一省所勒缴的捐税就有:正杂税经常收入1100万元(其中包括田赋丁漕、契税、百货厘金、牙税、屠宰税等);非法税收,如对日用必需品之盐即由引岸管理局新设盐务督销处每年增收约600万元;纸烟特税300万元;1927—1929年田税丁漕预征约1400万元。

四项合计共达3400万元,再加上滥发纸币,驻地征派等,总计达一亿元以上(注:守愚:《直系军阀余孽对河南民众之剥削...

关于北洋军阀!

曹锟(18


62.
12.12——19
38.
5.17),直系军阀首领。字仲珊。河北天津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随军去朝鲜,参加了甲午战争。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1营帮带。从此依附袁世凯,此后历任北洋常备军步队第11营管带、北洋陆军第1镇第1协统领、第3镇统制等职。 1907年率第3镇进驻长春,使北洋势力伸展到吉林、黑龙江。

1911年(宣统三年)率部在娘子关进击山西响应武昌起义的民军。1912年2月在北京纵兵哗变,为袁世凯拒赴南京就职制造借口。1914年4月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官。1915年9月上书请改国体为帝制,为袁称帝推波助澜,10月任虎威将军。年末爆发护国战争,任北洋军第


1、第2路总司令,指挥所部由川、湘攻滇,被护国军击败。1916年6月袁病死后,任四川军务会办,9月任直隶督军,在国务总理段祺瑞和大总统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中左右逢源。

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阴谋活动,后又投机任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率部入京讨伐张勋。7月兼署直隶省长。8月爆发护法战争,又在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时而主和,时而主战。 10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年底任援湘军第1路司令。次年1月任两湖宣抚使,率北洋军2个师和5个混成旅,经鄂入湘进攻护法军,连占岳阳、长沙、衡阳等地,6月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

1919年冯国璋死后,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1920年7月与皖系军阀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直皖战争,联合奉系打败皖系。8月任直鲁豫巡阅使。1922年又与奉系军阀争夺中央政权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将奉军逐出山海关,独霸中央政权,进而醉心谋取大总统职权,以恢复法统为名,将大总统徐世昌赶下台,拥黎元洪复职后,又多方刁难,一年内迫使内阁六次倒台。

1923年6月,指使羽逼宫夺印,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动军警挟持国会,重金收买议员,贿选为大总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等人发动的北京政变赶下台,囚禁于中南海。1926年获释,到河南投奔吴佩孚。1927年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后,曹寓居天津。在日军占领天津期间,拒绝出任伪职。1938年5月病死天津。6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段祺瑞(18


65.
3.6-19
36.
11.2)皖系军阀首领。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被选送德国学习军事。次年回国,先后在北洋军械局、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职。1896年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兼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1年底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段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与冯国璋、王士珍被并称为“北洋三杰”。

1909年调充第六镇统制。次年调任江北提督,加侍郎衔,驻江苏清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奉诏驰往湖北镇压革命。南北和谈期间,段于1912年初秉承袁世凯意旨,两次电促清廷退位。3月,袁世凯继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1913年,段一度代理国务总理,调兵镇压二次革命。此后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调集豫、鄂、皖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

1915年5月,他因不满袁世凯自为帝制,称病辞职。袁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洪宪帝制,请段复出,任参谋总长。4月,段代徐世昌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总统,段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北洋军阀逐渐分化为直、皖两系,段是皖系的首领。1917年因对德宣战问题发生冲突,黎下令免去段的总理职务,段则策动督军团倒黎。

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兵进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乱平,黎被迫去职,段迎原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自任总理,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同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段决定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受到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的阻挠,11月段被迫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职务,但他策动督军团主战,迫冯请段复出和对南方用兵。

当北洋军占领湖南衡阳后,直系将领吴佩孚于1918年8月接连发出罢战主和通电,并攻击段政府的亲日卖国政策,直皖矛盾加剧。9月冯国璋代理总统期满下台,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任总统,段亦去总理职专任参战督办。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军败北,段去职移居天津。此后,段与奉系张作霖及南方孙中山联合反对直系统治,至1924年10月,奉系联合冯玉祥部打败直系,段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他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

1926年3月18日,段竟然唆使执政府卫队向北京各界人民反帝请愿队伍开,死伤百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4月段又图谋联合奉、直,打击冯玉祥国民军,事泄段逃入东交民巷使馆区,因不为吴佩孚、张作霖所重视,遂退居天津租界当寓公,自号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晚上8时因胃出血在上海宏恩医院逝世。冯国璋(18


59.
1.7——19
19.
12.28),直系军阀首领。

字仲珊。字华甫,亦作华符。直隶(约今河北)河间人。1884年(清光绪十年)投淮军当兵。次年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1890年毕业后留任教习。1893 ...

积累关于爱国的诗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


三、四行遥相呼应。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深思沉重之感;


五、六行则短促,不事描绘;后三行又伸长,行短意紧,显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现主词。

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此节先短句后长句,然后主词复现,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第三节倾吐希望,基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每一个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五组连用形成博喻排比,强化了亢奋热烈的情绪,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

第四节头两行用“十亿分之一”与“九百六十万平方”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寓意“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接着以乳房养“我”与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又成一对照,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如果前三节是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则是反过来写祖国和“我”的关系。

句法参差正是心情激动至极的表现,在对主词的双重呼唤中结束全篇,达到最高潮。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

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对象,随着欧美日本等国在华投资的增加,它们企图控制中国的贪婪欲望也在不断加强。 古老的中华帝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当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深深地刺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这些新的因素,对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也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从清末政治势力的发展变化源流来看,其本源是李鸿章洋务派的继续。
二、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民国初年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影响,决定北洋军阀集团在政治上不仅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又与帝国主义势力有着一定的联系。帝国主义列强对北洋各派军阀势力的支持与否,是根据其在华切身利益得失为转移,这类事情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三、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充满了新和旧的矛盾与冲突。 北洋军阀在政治上极力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秩序,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各类矛盾的激化。 概括地介绍:
(一)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二)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袁世凯、皖、直、奉四派军阀轮番控制,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大小军阀都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自制法律,自定税收,任意搜刮和奴役人民,军阀割据地区形成“独立王国”,军阀则是这“王国”的“土皇帝”,它的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国分裂的基础。


(三)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竟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主子”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四)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

军阀们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在他们的军队和政权机构中,大小文武官员概由其同系、同僚、同学、同乡以及族人、亲戚、朋来充任。靠这种封建裙带关系,他们图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想做“土皇帝”。


(五)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

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他们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穷兵黩武,争城夺地,罔闻国计民生,不顾人民死活。他们也曾借用“民意”喊过“民主”,但都是为专制之所用,实际上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终处于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围之中。正是人民的大革命,摧毁了北洋军阀在南方的统治,使它们在北中国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南方国民政府顺适了历史潮流终于摧毁它的残余势力,把它赶下历史舞台。

但不幸的是,由于产生军阀的社会基础并未改变,于是国民新军阀便代之而起。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间及原因

1912_1928(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统治——1928张学良东北易帜)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如下特点:


(一)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二)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

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袁世凯、皖、直、奉四派军阀轮番控制,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大小军阀都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自制法律,自定税收,任意搜刮和奴役人民,军阀割据地区形成“独立王国”,军阀则是这“王国”的“土皇帝”,它的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国分裂的基础。


(三)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

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竟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主子”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四)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军阀们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

在他们的军队和政权机构中,大小文武官员概由其同系、同僚、同学、同乡以及族人、亲戚、朋来充任。靠这种封建裙带关系,他们图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想做“土皇帝”。


(五)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他们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穷兵黩武,争城夺地,罔闻国计民生,不顾人民死活。

他们也曾借用“民意”喊过“民主”,但都是为专制之所用,实际上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终处于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围之中。正是人民的大革命,摧毁了北洋军阀在南方的统治,使它们在北中国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南方国民政府顺适了历史潮流终于摧毁它的残余势力,把它赶下历史舞台。但不幸的是,由于产生军阀的社会基础并未改变,于是国民新军阀便代之而起。

...

真正的北洋军阀是什么样的

兵多则权大”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二)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特点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如下特点:
(一)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军阀则是这“王国”的“土皇帝”,自定税收,任意搜刮和奴役人民,军阀割据地区形成“独立王国”,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竟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


(四)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它的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国分裂的基础。
(三)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
(五)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皖,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大小军阀都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自制法律,摧毁了北洋军阀在南方的统治、直、亲戚、朋来充任。靠这种封建裙带关系,他们图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同学、同乡以及族人,穷兵黩武,争城夺地,使它们在北中国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南方国民政府顺适了历史潮流终于摧毁它的残余势力,想做“土皇帝”、奉四派军阀轮番控制。

在他们的军队和政权机构中,大小文武官员概由其同系、同僚。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主子”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他们也曾借用“民意”喊过“民主”,但都是为专制之所用,实际上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终处于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围之中。

正是人民的大革命。他们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罔闻国计民生,不顾人民死活。军阀们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袁世凯,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则有权...

描写民国时期,女生衣着和北洋军阀的句子

刘半农等所著《赛金花本事》:对清末民初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夫人、名妓赛金花是这样描述的——“就说我吧,除去时头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梳着五套头——当时最时兴的样式——颈上挂金链,戴着珐琅银表。冬天穿狐裘都是按着颜色深浅替换。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坠子就值几千两。“上海《时报》:“妇女现流行一种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一尺有余,乃至暑天,内则穿一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此等妖服,始行于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责,乃上海之各大家闺秀,均效学妓女之时下流行恶习。妖服冶容诲,女教沦亡,至斯已极。”张爱玲对服装的描述:“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有一种橄榄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的风雷。

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漂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推荐《更衣记》: 《更衣记》是神奇作家张爱玲女士的一篇美文。作者用她从容淡然的笔墨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将辛亥革命前后的百年服饰演变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巧妙地讲述着她对服饰的独特见解。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着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大袄”,在并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

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

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

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檐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对于细节的过份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

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

为何受旧式教育的北洋军阀会那么爱国而且还塑造了中国最民@#!主...

总统内阁制是当时的时髦和潮流,可惜根基不牢,外忧频繁;是个昙花一现的现象。在记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写了而歌而泣两首敝脚诗,泣诗曰:开颜苦海为何忧,政见不同相煎谋,狭隘胸襟夫子过,隔衣观火孽妖留。这里的夫子过是蒋、毛两先生之过,想想如果蒋毛联手,60年前我们就步入民主、自由、平等的资本大家庭难道不好吗?蒋先生都坏吗?他提倡:不喝酒、不抽烟、只喝白开水的新生活运动不是绝好的养生之道吗?毛先生都好吗?他搞的个人崇拜不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吗?既然人人事事都有两面性,为什么政见不同不能相与谋呢?发达国家能,我们就不能这是何等的歪理。

政府天天喊体制要改革,其实我们首先要立宪,要华盛顿。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北洋军阀的爱国主义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