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px; height:322px;" />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1、长期的任务,要尽早开始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 一般来说,长期任务总是比较烦人,也有难度,而人心里总有逃避困难的趋势,最后的结果或者是最后干脆放弃,或者是剩下一点点时间手忙脚乱地赶工;我自己之前也有这样的教训,自欺欺人地说“要轻松生活,抛开烦扰”,到最后几天才着急办理,搞得狼狈不堪。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一般来说,我们做的工作总是有一个目的和意义的,但工作的形式又是非常具体的,忙起来往往就钻到死胡同里,忘记了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想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么了。前几天,我需要搭建一个演示环境,手上有两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计要半小时,方案B估计要一小时,于是我选择了方案A,可是动手之后才发现服务器缺乏一个必要的组件,于是先费劲添加好这个组件,再编译自己需要用到的软件,又发现在64位环境下会编译出错(以前我只在32位机器上编译过),上网查发现需要打一个补丁,于是又四处去寻找这个补丁……此时已经用掉一个多小时了,下面还不知道会有多少问题;我忽然想到,自己真正要做的无非是演示程序,解决打补丁、找软件之类的问题虽然很有意思,但其实从任务的角度考虑,是浪费时间,于是果断选择方案B,一小时后就顺利解决了。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我承认自己也喜欢玩,没事的时候上Twitter、看看论坛、聊聊天,确实很有意思,信息不断更新,总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冒出来,可是这样守在电脑前,大量的时间就浪费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即便做了,效率也很低——专注才能保证效率。摸索反思之后,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比如现在八点二十,我可以告诉自己,上网玩二十分钟,八点四十开始学英语。因为有了明确的时间界限,反而会想在这二十分钟之内,尽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看了,而不会慢慢“浏览”;到设定的时间点,一定要令行禁止,专注地做之前决定的事情。
24px; text-align: justify;"> 24px; text-align: justify;"> 正规一点的网站,都有详细的访问日志(记录),即便不做数据挖掘,一旦网站的访问出现异常波动,就会在日志上体现出来,而且检查日志,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网站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我从08年翻译温伯格的《技术领导之路》开始,也开始每天记日记,发现日记和网站的访问日志有相同的功能:比如我一般到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后误差不超过5分钟,但上周有几天都在9:00左右,检查日记,就可以发现这种变化,而且可以找出变化的原因——是早上做事的顺序改变了。而且,根据日记,我还可以观察评估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好是坏。
24px; text-align: justify;"> 24px; text-align: justify;">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很对的。拿软件项目来说,尽管项目的开发时间很难预测,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往往能进行更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预见能力:能预见到开发中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出的安排,时间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证效率),心理上也更有准备。
24px; text-align: justify;"> 24px; text-align: justify;"> 前些天有个朋友与我讨论跳槽的事情,眼下有两个选择,很难决定;我听了他的详细描述说,这样吧,你暂时不看薪水、职位这些,你这样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后,你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拿着这个答案来衡量你现在的两个选择,看看会怎样。结果,过会儿他就很痛快地做了决定。我想,这就是大局观的作用。
24px; text-align: justify;"> 24px; text-align: justify;"> 我每个周末要去麦德龙买购物一次,最开始的几周,我会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去:早上八点,上午十一点,下午一点,下午四点……这样就能大概地知道,什么时候购物最省时间。这一点,光靠想是很难判断准确的,因为人多的时候有可能结帐窗口也多,人少的时候结帐窗口也少。有了这点了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尽量减少购物时排队的时间。此外,还可以知道停车场在不同时段的状况,下雨天,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段去购物,把车停在有遮挡的车位。
24px; text-align: justify;"> 24px; text-align: justify;">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还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义——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问题太少了。可惜,许多时候我们却不自觉地在用定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往往丧失了很多机会。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 15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 justify;" /> 举个例子吧,《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了一本传记《奇特的一生》,作者详细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对时间的把握可以精确到分钟,他每天认真记录自己花多少时间做多少事情:写作35分钟,读书50分钟…虽然“精确到像一座钟”,但传记作者也承认,自认为“还充实”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确实差了太多。我读《奇特的一生》感触很深,我也深知自己虽然无法做到柳比歇夫那么精确,但至少可以偷学一招半式,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效率更高。但是给一些朋友推荐时,我遇到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活那么精确,都成机器人了,多可怕!潜台词就是根本不想了解,不愿意了解。但我想说的是,认真了解柳比歇夫的生活,并不要求我们都像他那样做到极致,而只是一个机会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生活习惯(如果不知道,连借鉴都无从说起),至于借鉴几分,这个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

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