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作品赏析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毕加索作品赏析

为什么毕加索画别翻过来看?据了解这是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梗,有一位网友发现毕加索的其中一幅画倒过来看能够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而且非常的污,所以在微博上就传开了!原作是一副女人在欣赏或者做动作的人物画,但是倒过来以后画风就变了!↓请看下面毕加索作品赏析图片2

结果这位细心的网友把他的画倒过来一看就有了下面这幅画,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请看下面毕加索作品赏析图片3

怎么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小编记得曾经有个纪录片是关于毕加索创造的,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毕加索的创作过程,许许多多客观事物的再创造已经不能满足画家的审美观了,所以他们便通过改变可观或者主观的事物来形成独立的画风!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许多的东西是很难体验到的!赏析毕加索作品■

夏加儿作品赏析
我们找到第14篇与夏加儿作品赏析(季风)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夏加儿作品赏析(季风)

马克·夏加尔夏加尔一般指本词条马克·夏加尔(1887-1985)生于俄国,早年的犹太人习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马克·夏加尔是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夏卡尔主要描绘绿色的牛、马在天上飞,躺在紫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
中文名马克·夏加尔 马克·夏卡尔(台译)外文名Марк шагал国籍白俄罗斯民族犹太出生地俄国维捷布斯克人物简介马克·夏加尔(俄文名字 Марк шагал)(1887-1985)生于俄国,早年的犹太人习俗是他根深蒂固的想象之源。马克·夏加尔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他从这个家庭背景中,获得了极精彩的整套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还受到了一种童话般的幻想感觉的遗传,并且深情地沉迷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1]
界内地位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 年-1985年。白俄罗斯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他的作品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夏加尔几乎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的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他历经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新夏加儿作品赏析(季风)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中国写实画派30位名家经典作品赏,珍藏!(之一)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夏加儿作品赏析(季风)我们找到第497篇与中国写实画派30位名家经典作品赏,珍藏!(之一)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中国写实画派30位名家经典作品赏,珍藏!(之一)

中国写实画派部分成员合影
中国写实画派,最初是由艾轩、杨飞云、王沂东,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当时共13人,后来陈逸飞加入其中。在接受陈逸飞的建议后,于2005年3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成员也由当初的13人扩大到30人。画派成员:陈衍宁、徐芒耀、陈逸飞(已故)、艾轩、何多苓、杨飞云、王沂东、刘孔喜、尚丁、袁正阳、郭润文、王宏剑、朝戈、张利、龙力游、夏星、李士进、王玉琦、徐唯辛、郑艺、翁伟、忻东旺(已故)、庞茂琨、冷军、殷雄、石良、李贵君、张义波、朱春林、王少伦。(注:网上也有将靳尚谊和徐青峰划入写实画派,但两人不是第一批中国写实画派成员。)

陈衍宁 2000年作 《窗外月圆》
成立宣言
(2005年3月)当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时尚成为当代生活中重要语言的时候;当传统被忽视、被淡忘的背景下;当人们更多的以即时的或放纵的方式对待生活与艺术的今天,有这样的一些人仍在坚持着自己多年的理想,以所喜爱的写实绘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诗人一样的情怀,对制作过程的投入和对完美品质的要求尽乎苛刻,对理性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崇尚极端执着。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集体——中国写实画派。热爱写实绘画,并坚信这一方式具有恒久的价值和生命力。不断完善各自的语言方式和画面特点,相互促进,形成高水准的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学派。尊重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和理性精神,坚信: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提倡认真的做事态度和严谨的艺术表达方式,真诚地对待生活与艺术,倡导精品文化,追求尽善尽美的表现力!
对现代文化生活中低级、随意以及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绝不苟同;对浅薄、粗俗及反文明的方式不屑一顾!期待整个社会文化与文明的提升。关注人类的情感与生活,崇尚真切与自然,是追求精神与理想的集体,作品是人类文明的赞歌。

陈衍宁1945年生,广东博罗人,擅长绘画。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1970年至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

陈衍宁 2005年作 《静待》

2009年作 《昨夜星辰》

1999年作 《对影》

2009年作 《今夕是何年》

《古琴少女》

《夏凉图》

陈衍宁 《马克思与恩格斯》

陈衍宁 《故乡梦》 尺寸:75×101cm

陈衍宁 1976年作 《小花》

徐芒耀1945年出生,上海人,祖籍浙江桐乡市崇福镇。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文革后第一界艺术类研究生),从师王德威与全山石教授。1984年由国家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学院选派赴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深造。2002年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国际造型艺术协会会员和世界华型艺术协会秘书长。

《再创造》

1993年作 《雕塑工作室系列之三—上色》

《雕塑工作室系列之二一开模》

《我的梦之四》

《缝合系列之一》

1990年作 《缝合系列之二·芒耀》

1989年作 《老农与羊》 水彩

2012年作 《夏日》

2014年作 《英子》

2011年作 《母亲》

陈逸飞(已故)1946年4月14日~2005年4月10日,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

《恋歌》(1995)

《浔阳遗韵》 150x130cm 1991年作

《西厢待月》 1994年作

《深闺》

《双美图》

《提笼少女》

《琵琶》

《夜笛》 1991年作

《长笛手》 1987年作

《短笛手》

艾轩1947年生,又名艾圭圭,浙江金华人,油画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39中学。1967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67-1973年河北蔚县西合营劳动四年。1973年分配至成都军区文化部创作组任美术创作员。1984年进入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历任成都军区文化部创作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市高级艺术职称评委。

《圣山》190×220cm,2009年

《穿越狼谷》160×130cm,2009年

《没有回声的荒原圣》130×130cm,2009年

《遥远的地平线》55X55cm,2008年

《冬日寂寥》90X90cm,2005年

《荒原》60×60cm,2005年

《荒原寒秋》130×130cm,2010年

《下过薄薄的雪》90×90cm,1991年

《藏族少女》120×990m,2008年

《空寂的小屋》89X89cm,1993年

何多苓1948年5月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1973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美术班,1977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79年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研究班,1982年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一级画师。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追穷寇》、《我们曾唱过这支歌》等作品轰动一时。

1984 《第三代人》 布面油画

1991 《白衣彝女》

1990 《窗前女子——小翟》

1995-99 《春风已经苏醒》 丝网版画

1982 《老墙》

1984 《青春》 布面油画

1988 《生命》

1988 《偷走的孩子》

1989 《向树走去》

1992 《今夕何夕》

杨飞云1954年9月29日生于内蒙古包头市郊区。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副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静物前的姑娘》100×80cm

《侧面》100×80cm

《少女》130×97cm

《镶金边的云》110x130cm

《走神》162x130cm

《红》195x165cm

《黄猫》146x97cm

《揪辫子的女孩》155×105cm

西北的云(又名《红头巾》)

王沂东 1955年5月11日出生于山东蓬莱县,1972年12月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10月起,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

《青春》

《吉日》

《早春》

《阳光和我同行》

2007年作 《约会春天》

《三月的雪》

《黄昏》

2010年作 《春袭羽萍沟》

2009年作 《美丽乡村系列之二——探春》

2007年作《静静的白桦林》

刘孔喜1952年生,河北固安人,擅长油画、版画。1969年自北京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其间从事北大荒版画创作。1977年考取沈阳鲁迅美术学院,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3-1994年,任日本国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学科客座研究员,研修油画古典技法和坦培拉绘画技法。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

《青春纪事之二——踏雪割豆》木板·坦培拉绘画 122cm×87.3cm 2005年
87.

《青春纪事之四——探家》 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6年

《青春纪事之五——边疆雪》 木板·坦培拉绘画 73cm×60cm 2006年

《青春纪事之六——离离原上草》木板·坦培拉绘画 190cm×185cm 2007年

《青春纪事之七——水中割麦》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7年

《青春纪事之九——乌苏里之夏》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8年

《青春纪事之十一——寂静山林》 150cmx75cm 2009年

《青春纪事之十二——纯真年代》 160cmx180cm 2009年

《青春纪事之十六——被遗忘的雪》 73cmx60cm 2012年

《青春纪事之十七——风从故乡来》 120cmx90cm 2012年

尚丁1945年5月生,河北定县人,擅长油画。 1973年参加全军举办的创作学习班,197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 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 作品有《连续作战》、《途中》(合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为了祖国的安宁》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70年代作 《连续作战》

1998年作 《傣族少女》

《双手扶椅的女孩》

《滕椅上的妇人》

1986年作 《士兵》

1982年作 《间隙》最新中国写实画派30位名家经典作品赏,珍藏!(之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中国动画之父马克宣去世 经典作品永留世间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中国写实画派30位名家经典作品赏,珍藏!(之一)我们找到第1篇与中国动画之父马克宣去世 经典作品永留世间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中国动画之父马克宣去世 经典作品永留世间
马克宣马克宣原籍广东潮阳,1939年生于上海。国际动画协会(ASIFA)会员,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动画名家。《哪吒闹海》剧照马克宣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任动画员、动画设计、美术设计、导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担任过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动画制作,还担任过动画片《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的首席动画设计、美术设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过动画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新装的门铃》《超级肥皂》和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等,在国内外多次获得重要奖项。
《三个和尚》剧照4月6日5点15分,马克宣因肺癌病逝于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五五医院,享年76岁。马克宣被外界称为最后一个水墨动画大师,他的去世引发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悼念。马克宣那一代动画人是国产动画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他们的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将永远珍藏在童年的美好记忆中,其经典作品也将永世留存。《大闹天宫》剧照
马克宣主要作品动画师:《大闹天宫》1961年 片长:106分钟《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 片长:20分钟《牧笛》1963年 片长:20分钟动画设计:《三个和尚》1981年 片长:20分钟《哪吒闹海》1979年 片长:65分钟《天书奇谭》1983年 片长:89分钟导演/联合执导:《山水情》1988年 片长:19分钟《超级肥皂》1986年 片长:6分钟《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1992年 片长:6分钟
其他作品:1976年《金色的大雁》1980年《我的朋友小海豚》1985年《大扫除》1986年《新装的门铃》1987年《小兔菲菲》最新中国动画之父马克宣去世 经典作品永留世间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聪明的一休哥QQ头像 新中国成立60年经典动画角色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中国动画之父马克宣去世 经典作品永留世间中国动画之父去世马克宣■
齐白石作品赏析
我们找到第20篇与齐白石作品赏析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齐白石作品赏析春江水暖 陈之佛 1953年纸本设色85cmx 40cm中国美术馆藏"意境"是画家赋予作品的特殊的艺术生命,是画家将那些花鸟草虫。经过艺术创作,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赋予他每一幅作品都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春江永暖》画中点点桃花,红白相间,前后相映,几枝摇曳的绿竹,穿插其中,更显出桃花的娇艳。一只色彩斑斓的花鸭,悠然自得的嬉戏在流水中.追逐着飘落的花瓣,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此幅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脍炙人口诗句的意境。

春意图 王师子 1959年纸本设色147cmx 77cm朵云轩藏王师子(18851950),原名伟,字师梅,40岁后改名师子,江苏省句容人,历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新华艺专教授。王师子的《春意图》着力于对春意盎然的表现。画中所作皆为贞祥之物,显然是老株的白玉兰枝干遒劲,花开繁茂;红艳似火的茶花枝叶舒展,迎风怒放;几株修篁虽被遮挡,但其劲健的精神却透过夹缝透露出来;地面上的蒲公英也已开花,在淡绿的草丛中与玉兰、茶花争奇,就连无生命的太湖石也作风卷云状。再加上立于玉兰树上的一只禽鸟,使画中花树,湖石的风姿呈现出灵动奇秀之态,画中题有"禽语贞吉,竹报平安"之句,把画家良好祝愿的心意与图中景物融为一体。

家山一啼箭竹碧 郎森2004年 纸本137cmx69cm 君来访书画苑藏。郎森,1945年生,云南昆明人。1966年毕业于云南艺术美术学院美术系,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苦禅、田世光先生。1981年毕业获"叶浅予奖学金"二等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美术学科专家组组长。现为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其作品获1979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插图二等奖、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二等奖、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现代中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19998年应法国拉罗舍 LAROCHE 市政府邀请举办个人画展。多福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为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介绍,亦为世界多国收藏。曾为中国驻外使馆及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等出创作大型展览。出版有《郎森画集》、《中国近现在名家画集·郎森》(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曾入编《中国现在美术全集》(中国画卷、插图卷)、《百年中国画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

白鹇秋色 卢振寰 1953年纸本设色130cmx 66cm广州美术馆藏画卢振衰(18891979),笔名浮山老人。广东省障罗人。原任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有南北二宗之说,花鸟画亦有南北之别,五代始分。蜀地画家黄荃。其法先行勾勒,后填色彩;江南徐熙,没骨渍染,旨趣清淡野逸。徐体可谓南宗,黄体可谓北宗也。卢振寰的这幅《白鹇秋色》采用双勾设色的方法完成,旨趣浓艳富丽.颇得北宗花鸟画要旨。画幅中间作两只白鹇,雄鸟傲立于石上,面向冰面眼神中流露出几分警惕的神情;雌鸟藏匿于花丛之中,体态悠然,似乎和身边的花草玩耍相伴。艺术家通过对这两只动物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的生动描绘,再现了大自然中秋邑的艳丽和妩媚。

白猿图 张善孖 1935年纸本设色136cmx55cm中国美术学院藏张善开画猿也是画坛一绝,这得力于画家雄厚的家资与自身的勤奋。张善扦深受传统绘画中写生思想的影响,每画一物,必求时常观摩对象,把握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家财的雄厚使他有能力做到这些,自己的园中便饲养有猿多只。这幅《白猿图》布局颇费心思。下边是淡淡的远山,微有皴擦,上方是崖壁上长出的一株古松,一只白猿俯居在松枝上,两眼露出机敏.似乎正要跃出。白猿身体与背景中的浅色几乎融在一起,很好地揭示了画题"穿林啸月游"的意境。

豹 熊松泉 1953年纸本设色178cmx 47cm上海中国画院藏熊松泉(18841961),又名庚昌,江苏省南京人。曾任新华艺专、苏州美专上海分校教授。以左手作画,擅长走兽。曾为上海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猛兽在中国画家那里总是受到钟爱,所以各种猛兽在画家笔下或温顺,或凶悍,或意态自足.或神情威猛,形态各异。熊松泉的这幅《豹》图构思新奇,一只金钱豹箕踞在积雪未化的松干之上,似欲扑将下去.雪中捕食的神态跃然于纸上。从布局来看,画中松干自下而上,遒劲有力.金钱豹却自上而下,两相对比,更增加了金钱豹的咸势。从表现技法来看,树、豹皆体积感很强,尤其是豹子的处理,钱斑多而不乱,随豹子自身结构转折而浓淡有别,明显看出西方绘画对画家的影响。

长春花 王友石 1940年纸本设色136cmx 53cm中国美术馆藏王友石(1892~1965),名道远,号履斋,山东省招远县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曾任北京画院院委,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友石的花鸟画多具有新时代的崭新气象,特别是他选择的花卉题材已经突破传统的藩蓠,不再仅仅是孤傲绝俗、自命清高之类的君子画,更多选择日常习见的各种花木,以表达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时代精神。《长春花》花繁枝密,叶蕊开张,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它要把美丽的容貌无私奉献给大地.奉献给观者,来点缀祖国的太好河山。图中枝干以枯笔、干笔飞白扫去,花簇、叶片依阴阳向背各取姿态。尤其花蕊、叶梢刻画精细,可见画家匠心独具,写实功力深厚。

仿新罗山人笔意 颜伯龙 1945年纸本设色134.5cmx34cm私人藏颜伯龙(1898~1954)名云林以字行居北京。擅长工笔花卉翎毛。颜伯龙的花鸟画取法于元代钱选、陈琳、玉渊、张中等名家。尤宗清代花鸟大家悍寿平、华晏,注重写生构图新颖,色彩艳而不滞明丽秀逸形象生动多姿,画风独具。《仿新罗山人笔意》以小写意笔法为之清新秀丽赋色典雅表现技法丰富。惜其解放前南画北京为生活所迫终日手不停挥气息难得沉静为求多售题材、赋色又须人俗,但其笔墨功夫造型能力从画上可以看出非一般画者所能为也。图中直接反映了画家广收博取细密腴润艳雅飘逸秀媚动人的艺术风格。
34.

枫叶寒蝉 齐白石 20年代纸本设色48cmx 32.3cm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的绘画,以花鸟草虫为大宗,且工写两种画风绘于一图,俱都造诣高深。《枫叶寒蝉》是齐白石工兼写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取枫叶一支,以大写意手法画出,简括、传神;一只寒蝉伏于叶上,正感知着浓浓的秋意,蝉笔法工致,呼之欲出,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写意的树叶与工笔的寒蝉相互对比,其格调超脱高妙,力显神韵,洋溢着健康、有趣、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画面构图简洁,流露着画家对日常生活情景的热爱和朴实深厚的人生体验,通过水墨和色彩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质朴无华地溶铸于笔端。

芙蓉与双鹭 王震芙蓉与双鹭如此天然地相处一景,这是王震的自然造化。其中蕴含着慈悲为怀、物我一体的感悟和胸臆,也是画家的天赋、柔性、自由取向的表白。图中,临溪观望的双鹭,冷静沉默的石矶,朴茂华润的花卉以及任人遐想的空白,在繁茂而简练的笔墨和轻捷活泼的色调烘托下,演奏着一曲山间野趣的梵声。面对着自然中的生灵,面对着造化的意境,画家不禁心里一念,一念而动为求心里的一方净土,而净土的妙乐源于施人的随缘,源于不贪不俗的心胸。

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亦作朴丞,别署予向、虹庐,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室名宾虹草堂。祖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早年支持康、梁维新,拥护辛女革命,学习古代文化,兼习绘画、金石。1907年始居上海。曾与宣古愚合办宙合社,又创办艺观学会,参加海上题襟馆,烂漫社、中国画会、百川画会等艺术团体,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事编审和文物考证鉴定工作以及美术编著和美术史研究,曾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文艺学院、暨南大学艺术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应邀赴北平审定故宫书画,并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出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陈半丁陈半丁的花卉小品,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幅海棠就向观者展现了一种含蓄凝炼、纯朴秀劲的景色。几抹粗壮苍润的枝叶是以篆隶的笔法写出,紧接着点染了散聚有致的花朵骨苞,而这墨色相浸的效果既沉着饱满又烘托出花叶的神采气韵,造成了浑然一体的结果。右三行通体的书法题跋充实了画面的力度,又形成了直与斜对比的情趣。画家在完成了书、画、印的工作后略加收拾,于是一幅一气呵成的海棠小品就是这样画成了。由此,不难理解,陈半丁的写意花卉造诣之高与其多年的修炼有关,既来自于厚积薄发,又发自画家的以情作画,以心作画。

于非闇画家于非闇长于工笔花鸟,画风精工富丽,直追宋代院体,深受同期画家好评。这幅《荷花》图中荷叶肥厚,舒展大方,所以老叶虽残,却无衰败之意:荷花花朵硕大,在素静的背景衬托下清清袅袅,于绰约之中自有一股清冽之意。画中题款曰:"故都荷花向以六郎庄为胜,近则谐趣园独丰腴娇艳,静心斋独清瘦皎洁。言故都花木者所宜知也,合二者写此并记……"此画作于1941年,时北京沦陷于日寇之手已数年,了解了此一背景,此画之画意也不用尽言了。

荷花慈菇图 陈师曾纸本设色89.5cmx46.5cm中央美术学院藏陈衡恪出身学术世家,为著名诗人陈散原之子,国学宗师陈寅恪之兄。早年留学倭国,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思想开明,曾尝试用西洋油画颜料作写意画,曾把画笔指向社会下层,作〈北京风俗》册页;曾冲破世俗偏见,赞赏、鼓励初到北京的齐白石,促使其开始了"衰年变法"。但他在根本上还是一个国学功底深厚的文人画家,诗、书、画、印兼长。他的诗文出自家学,书法、大写意花卉和篆刻都师事吴昌硕,山水是自学的,有意避开"四王",上追沈周、石涛、髡残,皆能自成一家。他还是杰出的美术理论家,在文人画饱受非难之际,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文人画的定义、特点和价值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论述。陈衡恪画蔬果花卉常结合写生,从吴昌硕上追陈淳、徐渭,笔下生辣强劲,有浓厚的金石气。荷花荷叶都仔细地勾了筋脉,用笔凝重,与徐渭、八大和吴昌硕、齐白石的画法都不一样,这或许是他在倭国所受的博物学教育留下的痕迹吧。
89.

菊花图 蒲华 1903年纸本设色178cmx47cm中国美术馆藏蒲华(18301911),原名成,字作英,初字竹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省嘉兴人。寓居上海,工书画,尤擅草书,偶作山水、花卉。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和梅兰竹一样,自古至今一直是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此图取庭院一角,湖石上下有几株菊花昂首挺立,疏密得当,地面杂草丛生,颇有野意。菊花以勾填法表现,菊叶以点彩法为之,风骨神韵,跃然而出。花前湖石淡墨勾勒点苔,空灵剔透,与后面菊花的繁茂形成对比,拉开空间层次,也更突出秋菊古拙艳雅的傲然之气。

孔雀 袁晓岑 1996纸本68cmx53cm 君来访书画苑藏袁晓岑,擅雕塑。美协云南分会。193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攻中国画、雕塑及诗文。1953年调云南省文联任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1959年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63年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 。1978年回云南艺术学院任副院长,教授 。现为云南画院名誉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云南分会,中国文联委员 。雕塑作品《母女学文化》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版纳林泉》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雕塑《金沙水暖》曾入选建军、建展览,并铸成四米高铜像,建立在长江第一湾。花鸟作品《森林孔雀》入选近代世界美术展览,为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出版专集有:《袁晓岑画辑》、《袁晓岑雕塑选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家袁晓岑作品展》(日本版),《荣宝斋画谱》、《袁晓岑国画雕塑选集》、《袁晓岑画孔雀》及入选《当代中国画》、《当代中国花鸟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花鸟卷、《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雕塑卷、《新中国美术50年》等大型画册数十种。 其子袁熙坤,1944年6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雕塑家,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鉴定中心主任、中国雕塑学会顾问、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总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05年当选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

空谷 刘奎龄 1959年纸本设色103cm 46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天津市人。1905年毕业于私立敬业中学。30岁后以卖画为业。1949年后,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员。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幅画以近景为主,远处仅以线稍加渲染勾出一点山廓,暗示出山之幽远,并以此衬托虎之娴静。虎伏卧在一块巨大山石之上。山石自左向右伸出,上边长着一棵古松,下边临一沟壑,一道山溪顺沟墼流泻,景物不多却自有幽深之意。画家刘奎龄临古功力深厚,笔墨语言运用十分纯熟,在似不经意中显出其高超的表现能力。图中岩石侧锋、中锋并用,笔干墨涩,把岩石的坚硬质感表现得十分突出.与苍厚的松树一起,把虎的皮毛衬托得似缎子一样光滑,意态安详的虎抬头远望,露出山中大王的威势。

莲 郎森2007年 纸本137cmx69cm 君来访书画苑藏。郎森,1945年生,云南昆明人。1966年毕业于云南艺术美术学院美术系,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苦禅、田世光先生。1981年毕业获"叶浅予奖学金"二等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美术学科专家组组长。现为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其作品获1979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插图二等奖、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二等奖、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现代中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19998年应法国拉罗舍 LAROCHE 市政府邀请举办个人画展。多福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为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介绍,亦为世界多国收藏。曾为中国驻外使馆及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等出创作大型展览。出版有《郎森画集》、《中国近现在名家画集·郎森》(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曾入编《中国现在美术全集》(中国画卷、插图卷)、《百年中国画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

孔雀 张聿光 1959年纸本设色137cmx 57cm上海中国画院藏张聿光(18851968),别署冶欧斋主,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擅长山水、花卉、翎毛,走兽、人物。曾任上海美专校长、新华艺专副校长。张聿光是漫画界的老前辈,在圈内很有影响,被誉为漫画界的"祖师爷"。但他创作漫画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专攻国画。他早年学画宗法任伯年.专攻国画之后,笔墨松动灵秀,仍带有较多任伯年的影响。这幅〈孔雀》图,便是他绘画风格的体现。画中孔雀设色艳丽,动态自然,松散的用笔恰当地表现出尾羽的蓬松,而扭动的曲劲把顾盼自身的孔雀灵动之气表达得淋漓尽致。横伸出来的花枝、孔雀立足的石块和淡淡的远山简约的处理方法,使孔雀更显神采。

陈树人陈树人早年留学倭国学习绘画时就参加了同盟会,边习画边进行革命活动。政治上的革新愿望带动了绘画上革新的欲求,使他最终成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幅《岭南春色》,在传统布局和笔墨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色彩,表现了岭南春色的灿烂。但画中的题诗·鹧鸪声里木棉红"等句.又表达了画家在国民革命方向转变之后对当初红红火火局面的怀念。灿烂的春色也掩盖不住画家心中的失落。

《芦雁图》高剑父《芦雁图》中两只芦雁在苇丛水边低飞,意态悠闲,颇有野趣。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对背景的处理,吸收了倭国画的一些表现方法。远处芦苇只有两三片苇叶用墨较重,其余叶片皆是淡墨,疏疏落落,隐现于大块面积的渲染之中。水滨用大笔画出,墨色也较清淡。在这种简淡笔墨的对比下,两只芦雁越显精细、精神。高剑父(1879~1951),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伦,字剑父,后以字行。1879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51年6月22日卒于澳门。高剑父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之间;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存菁去芜。在创作上,他对人物、山水、花鸟均有很高造诣,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基情。另外,他还长于书法,喜用鸡毫笔,风格雄厚奇拙。

美人蕉 王晋元。1999年纸本137cmx53cm 君来访书画苑藏 王晋元(1939.22001.11),河北乐亭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擅中国画、以花鸟见长;王晋元师从李苦禅、郭味蕖、田世光等教授,是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分科教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分配时,他主动放弃留在大都市的机会,选择到云南工作,后跟随他的岳父、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经常穿行在热带雨林深处,观察和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物、植物形象,并用毕生的精力挖掘表现蕴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自然生命之美。
《王晋元花鸟画精选》在近40年画云南的创作中,王晋元始终奉行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多年来他踏遍了云南的崇山峻岭,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对自然和环境的亲和融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经过对笔墨、形象、图式、意境的反复琢磨和提炼,终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花鸟画新风格、新样式。他创作的巨幅花鸟画,一改传统文人丛艳折枝、点景禽鸟的性灵小品式的闲情逸致,赋予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雄壮而瑰丽的生命力。作品通过工笔与写意、没骨与勾描、水墨与重彩多种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创造出繁茂、密织的雨林之美,画面呈现出大、满、壮、野、繁、密、奇、艳的特点。 他的作品《舞龙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秋色苍苍》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一些作品被送往联合国及亚、欧、澳洲、香港等多国和地区展出。
《王晋元作品选粹》曾任云南省美协、文联副、云南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网第一届艺术委员会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云南省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王晋元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机构收藏,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青瓦台城楼、中央军委、文化部等创作多幅巨幅作品。
作品有《井冈杜鹃红似火》、《猎》等,作品《舞龙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39.

梅花 赵云壑 1936年纸本设色75cmx41cm中国美术藏宋郭熙说:"善书者往往善画。"悟得其中妙趣者当推吴昌硕。他以书法笔意作画,可从其所写的梅兰竹荷中领会出别趣来。他画的梅花,更能体现出凝重古朴的意味,其气势风韵难以言尽。赵云壑师从吴昌硕,在深得恩师艺学精髓之后又有新径,这梅花图是最好的说明。用笔凝重古拙的梅干,盘虬怪屈,劲如弯铁,任意交错,或竖立劲直,或委婉横刺,或猛回而上,或俯探而下,颇具古篆笔意。尔又梅萼点点,含苞欲放,自伸展怒放之余透皎洁清新之韵,山石略加勾染,淡敷色,布嶙峋,正为梅干后盾。右边三行行草自上而下,与梅相向,点化主题,正添诗意。通体信笔迅疾,气势鼓足真乃暗香袭人矣。

梅花双鸟 赵梦朱 1940年绢本设色86cmx 27.3cm鲁迅美术学院藏古人云:"画梅要不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赵梦朱的《梅花双鸟》把古人画梅的精髓和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完美和谐的境界。画幅上下作梅花两枝.一枝冲天直上,枝头花开正艳;另一枝宛转低垂,刚劲中带几分粟媚;枝上两只雀鸟,依偎相伴,一只俯头对望梅花,另一只则侧头左右顾盼。古人尝云:"写梅取骨。"这里艺术家没有过分强调梅花遒劲刚挺的骨力,而使柔枝与小鸟相映成趣,这种不似之似的意蕴表达出平淡天真的艺术旨趣。
27.

梅花水仙 吴徵 1946年纸本设色107cmx 48cm中国美术馆藏中国画上往往有许多固定的绘画符号,如怪石、各种花卉,它们的不同组合常常表达出不同的人文关怀,传达着中国文人精神和民族性格。梅花的不屈、水仙的高洁是画家无言传达出的真情。图中梅干虬曲怒张,侧锋干笔方硬顿挫而出.花瓣用浓淡朱色点染,变化丰富,横的长枝挺秀坚韧,枝梢露出笔的尖锋,更显得清新峭拔。水仙运笔圆润,前后俯仰,生态倍出,花瓣取势含蓄,用勾勒的圈瓣画法,浓墨点染画蕊,清润皎洁,抒写了画家清高孤洁的情操。

鸣喜图 陈之佛 1959年纸本设色167cmx97cm陈之佛艺术馆藏陈之佛和其他诸多现代画家一样,青年时期留学在国外。他曾在倭国专攻图案,为其以后的绘画风格奠定了技术功底。《鸣喜图》发挥了他细腻精湛的技艺,众喜鹊情态各异,叽叽喳喳地分布在花、树、石之间,与梅花、茶花、月季构成一幅"喜上眉梢"的喜气洋洋的生动画卷。画幅左上方题有"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作"字样,可见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的谐音、象征手法寓意祖国吉祥美好。画家是在借鹊之"喜"来表达心意情怀,将喜"鸣"之。把吉庆祥和的气息透过生动活泼的情态尽现于画幅之中。

墨松图 汤涤 1944年纸本水墨lOlcmx 52cm朵云轩藏汤涤(18781948),字定之,自号双于道人,又号太平湖客,江苏省常州人。旅居北平,晚年居上海。工书善画,善写山水仕女,尤善画松、竹、梅。作为三友之一的松树,历来是文人借此寄寓个人品格,抒发个人旨趣的对象,其不畏严寒、风霜独立的特征同中国传统精神不谋而合,作为这种品性的象征也是自然的。《墨松图》取松树枝干的一段,树针不多,但枝干前后伸出,虬曲怒张,铿锵有力,斩钉截铁,一种傲然之气油然而生。此图可以看作有两个"旷字形相连而成,枝干转折方硬有力,干上老皮斑斑驳驳,凸显老辣,干笔顺势勾廓,再用淡墨晕染,几个枝丫或用焦墨画出,或是突梢挥洒,力显老干披霜,笔力劲健,粗犷、豪迈。

牡丹 吴昌硕 1916年纸本设色169cmx78cm中国美术馆藏此幅《牡丹》描绘富贵之花盛开的情景。花分两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对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中心的一组花,以没骨画法,花办尽情舒展,色泽腴润.笔法凝练。画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现的对象,将其不同的姿态和神韵表现得恰到好处,真实、生动。在这幅画中,画家重点追求的是表现牡丹花开的红艳和灿烂,展示花开季节的盎然生意,使画作洋溢着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从而充满了感染力。吴昌硕作画用心良苦,推敲再三,反复斟酌,因此下笔能一气呵成,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牡丹蜂雀 于非闇 1954年绢本设色147.5cmx 85cm中国美术馆藏《牡丹蜂雀》图的主体是一株牡丹和几只小雀、数点蜜蜂。为把牡丹雍容华贵之姿表现出来,画家采用了低视点的表现手法,把地平线压得很低,整个背景不画一物,用一片纯净来衬托风姿绰约的牡丹。牡丹枝干遒劲,在碧叶繁茂中花朵盛开,数点蜜蜂忙忙碌碌,围着花朵转来转去,四只小雀在枝干间嬉戏。在画家精心的经营中,欣欣向荣的富贵之气溢满画面。从题跋中看出,此图画于我国宪法公布之日,画家借此表达自己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可一目了然。
47.

牡丹双鸽 程璋 1917年纸本设色162cmx 43cm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藏程璋(1869~1938),宇瑶笙,安徽省休宁人。工花鸟画,亦能山水人物。牡丹有"国色天香"之誉,历来被视为富贵、昌荣的象征;鸽子为世人喜爱的宠物,被看作吉祥、和平的良禽。这幅画,恰当地把两者安排在一起,把人们积极向上、祈祷美好的愿望推向高潮。此图的布局严谨而疏朗,多以没骨法为之,石块与茎叶用偏冷的墨赭、墨绿的色调以衬托粉艳的花朵,立于石上的两只鸽子,一白一黑,顾盼相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画家用笔用墨,细劲工放,层次分明,用色渗彩冷暖相对,写敷适度,整体风格酣畅流动,清丽典雅。由此可见,程璋不失海派丹青妙手的写牡丹之大家风范。

南瓜 金城 1923年纸本设色97cmx45cm私人藏金城的作品大都仿古,师古,在古人的意境中徘徊,但也有些作品,显得富有生气。《南瓜》是一幅很有生意的作品。图中取南瓜熟时一个片断,画家按明暗、生长规律以没骨法勾出一个个南瓜,随类赋色,遗貌取神。为了不使南瓜掉下摔坏,用竹竿搭了一个架子,更使画面有一种悬空的感觉。南瓜叶用浓淡墨依向背写意画出,更衬得南瓜红透似火,有一种瓜熟蒂落的感觉。由此幅作品可见,金城已开始师法自然,重视写生。

拟丰道生笔意 黄宾虹 纸本设色78.5cmx44.5cm中国美术馆藏黄宾虹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又说:"美在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山川之浑厚在于用笔之"黑""密",草木之华滋归源于用墨之·简""淡"。这两种不同的笔墨方法在画家胸中为一意耳以"天真烂漫,意趣无穷"为宗旨。这幅小品,两株朝着同一方向伸展的花木,看似结构得毫不经意,可你细细琢磨后,就能从平淡中品出高妙来:老辣苍拙的运笔,浓淡自在的用墨,挥写出散漫中的严谨。枝干扶疏,双勾没骨,其自然之神韵,草木之秀美,在画家串意而为的笔墨运行中,流露出"无穷自在"的神趣。
78.

枇杷 齐白石 1950年纸本设色25cm x 39.5cm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的绘画作品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他在作品中所表达和流露的深厚的民族情感、质朴的农民气质和孩子般的率直天真分不开。他毕生尤其晚年的创作信手拈来,却"意中有意,味外有味"。《枇杷》取日常小景,通过酣畅的笔墨把生活摄入画面,遗貌求神,无论在造型、笔墨和结构、创意上都成自家风范,处处洋溢着欢乐、健康、开朗、旺盛的生命力和画家独创的风采。
39.

枇杷双鸟 陈树人 1930年纸本设色136cmx66cm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陈树人(1883~1948),原名政,以宇行,别署猛进,晚号安定老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早年师从居古泉(廉),与高剑父同门,后留学倭国,先后毕业于西京美术学校、东京立教大学,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创岭南画派。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蒋介石剽后,陈树人作为国民的元老,对蒋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于是开始淡出政治舞台,与何香凝等一起组织画社,专心绘画的探索。

秋荷 齐白石 1951年纸本设色150.8cmx 62.8cm中央美术学院藏齐白石的花鸟画将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雅俗兼得。《秋荷》这张作品即体现出这种特色。图中所绘花叶或以淡赭铺染,或以淡墨出之;荷茎则一笔到位,挺健有力几至通贯全幅;莲蓬、花头造型简练大方。整幅作品风格刚健清新,用笔干脆纯熟,墨、色富有对比但不失和谐,点、线、面的穿插布排颇为讲究,从局部图尤可感受到画面的分割构成之美。
50.

赵时桐(18471945),字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浙江省鄞县人。早年为官,辛女革命后寄居上海。擅金石、书画,尤擅画马。精鉴赏,篆刻成就甚高。赵时桐习画日久,功力深厚,历代花鸟名作广临博采,传统修养达到厚积薄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他于五代、宋元、明清诸家工写兼取,尤重工笔,达到入古出新,标领一时。《秋葵蜻蜓》取常见庭园一角,按景写生,可见画家写实功力的扎实。左侧湖石水墨晕染,玲珑剔透,韵味无穷,一枝秋葵见缝生长,劲挺生动,秋葵叶侧出旁生,真意倍生。几朵秋葵花迎风开放,吸引着蜻蜓前来嬉戏,一动一静使画面真实感扑面而来,使观者产生一种入画观赏,身临其境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