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表示隐居的诗句有哪些?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魏晋陶渊明所作的《饮酒·其五》白话文释义: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出自唐代:太上隐者《答人》白话文释义: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4,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白话文释义: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5,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出自唐代:李白《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白话文释义: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翘首瞻望那山上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地舒卷伸展。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象,我也每每心旷神怡,意兴盎然。
北宋诗人谁曾隐居在孤山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
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 “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
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 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

寻找一些有关隐居的诗句!!!!!
1、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陆游《思蜀》 释义:满头白发应该归隐山林,在青山出结庐而居。
2、扰扰平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陆游《题斋壁》 释义:人生中有纷纷扰扰的人和事,来来往往不停歇。
3、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释义: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释义: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释义: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6、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王维《山居秋暝》 释义: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宋代林和靖的事迹
民间传说的花神,以元月梅花最多,其中林和靖与梅花的关系之密切,堪称是个中之最。如果花神是以爱花的程度作排名,那么以「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代表梅花,绝对当之无愧。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年),单名逋,字君复。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年少之时,父母双亡,且体弱多病,他自称「久贫惭嗜酒,多病负穷经。」但他勤敏好学,通晓经史子集百家学说,而且长于书画,精于诗词,有《林和靖诗集》流传于世。
世人所普遍称他为「林和靖」,乃是宋仁宗追赐给他的谥号「和靖先生」。 林和靖最突特、有名的事迹,就是「梅妻鹤子」。在他之前固然爱梅名士不乏其人,在他之后,爱梅之士不敢出头;谈爱梅,古往今来唯「他」独尊。 梅花不畏霜雪傲然独立的精神,加上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构成了骚人墨客艺术创作的最佳题材;北宋诗人王淇的名作〈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足以说明这一点。 隐居孤山逍遥游 林和靖早年曾到各处游历,四十多岁返回杭州,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六十一岁去世之前,足迹连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他,活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北麓自宅旁,墓则是他自造的。临终前还留下一首〈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表明他「不求闻达、不求传世」的心迹,真是潇洒自在。 明末张岱的〈林和靖墓柱铭〉说:「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确能一针见血地镌刻出林和靖的风骨。 孤山在西湖的北面湖中,是葛岭山的一支,三十八公尺高,是西湖最低的山;东面连接白堤,西侧与西泠桥相接,由于孤立湖中,显得孤峰耸峙,故名孤山。
林和靖在这里遍植梅树,每到梅花盛开时,每日只是赏梅、饮酒、吟诗、作词,怡然自得,后人因此称他「梅妻」。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已,可以不恨矣。」诚然是中肯之言,可为林和靖之爱梅程度,做最贴切的旁白。 林和靖在孤山的自由惬意,从他的隐居、闲游诗句,如〈秋日西湖闲泛〉诗云:「水气并山景,苍茫已作秋。
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红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及〈湖上隐居〉、〈湖山小隐〉等诗中,可见一斑。这样自适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不知羡煞多少红尘骚人、世间墨客。元曲家马致远《隐士赋——题西湖》的套曲:「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
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结尾一折说出他想和林和靖比邻而居的心境。 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杭州孤山多梅。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揽胜者多往观赏。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
这里,曾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但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宁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
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
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死。他在一首咏鹤诗中写道: 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寄陆务观 杨万里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晚风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晚风 杨万里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读严子陵传 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戏笔 杨万里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昭君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归去来兮引/归去来兮 杨万里 侬家贫甚诉长饥。幼稚满庭闱。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
偶然彭泽近邻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老圃半榛茨。山田欲蒺藜。念心为形役又奚悲。独惆怅前迷。不谏后方追。觉今来是了,觉昨来非。扁舟轻扬破朝霏。风细漫吹衣。试问征夫前路,晨光小,恨熹微。乃瞻衡宇载奔弛。迎候满荆扉。已荒三径存松菊,喜诸幼、入室相携。有酒盈尊,引觞自酌,庭树遣颜怡。
容膝易安栖。南窗寄傲睨。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尽虽设柴门,长是闭斜晖。纵遐观矫首,短策扶持。浮云出岫岂心思。鸟倦亦归飞。翳翳流光将入,孤松抚处凄其。息交绝友堑山溪。世与我相违。驾言复出何求者,旷千载、今欲从谁。亲戚笑谈,琴书觞咏,莫遣俗人知。邂逅又春熙。农人欲载菑。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
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万物得时如许,此生休笑吾衰。寓形宇内几何时。岂问去留为。委心任运无多虑,顾皇皇、将欲何之。大化中间,乘流归尽,喜惧莫随伊。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念奴娇 杨万里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
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临主守。主守清风,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昭君怨 杨万里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武陵春 杨万里 长铗归乎逾十暑,不著鵕鸃冠。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水调歌头 杨万里 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
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忆秦娥 杨万里 新春早。春前十日春归了。春归了。落梅如雪,野桃红小。老夫不管春催老。只图烂醉花前倒。花前倒。儿扶归去,醒来窗晓。
春游 杨万里 不知春向雨中回, 只到春光未苦来。老子今晨偶然出,李花全落杏花开。
表示隐居的诗句有哪些?
1、《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贻隐者》 杜牧 回报隐居山,莫忧山兴阑。
求人颜色尽,知道性情宽。信谱弹琴误,缘崖劚难。东皋亦自给,殊愧远相安。
5、《清江引》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6、《梅道士水亭》王昌龄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
7、《西江月·大隐居尘奉道》夏元鼎 大隐居尘奉道,衰颜能返朱丹。
要须有主种三田。方免驱驰淮汉。 天下江山第一,昆仑景胜何言。希夷妙处集真仙。默默重帘修炼。
8、《鹧鸪天 春》长筌子 小村隐居乐至闲。兴来吟首鹧鸪天。桃花笑日开红锦,门柳垂丝袅翠烟。扃荜户,扫苔钱。困时禅榻枕书眠。有人问我修何事,梦载华胥月一
9、《赠敬晊助教二首》刘得仁 到来常听说清虚,手把玄元七字书。仙籍不知名姓有,道情惟见往来疏。
已能绝粒无饥色,早晚休官买隐居。
10、《漫兴 其七》 王冕 处处言离乱,纷纷觅隐居。山林增气象,城郭转空虚。侠客思骑虎,溪翁只钓鱼。诸生已星期,那得论诗书。
形容“归隐”的诗句有哪些?
1. 唐 王维《竹里馆》原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释义: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2. 宋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原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释义: 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真是让我感觉到是像我的朋友一样;山上的每一个会啼的鸟,山上每一朵开放的花,也让我觉得就象关系很好。
3. 魏晋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释义: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4. 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原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释义: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5. 唐 王维《渭川田家》原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释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6. 唐 孟浩然《留别王维》原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释义: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7. 宋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原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释义: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8. 唐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释义: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9. 唐 李白《杜陵绝句》原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释义: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10. 宋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原文: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释义: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古代诗人隐居的原因有哪些 ?
古代文人归隐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看,主动归隐的是少数,大多数的文人是不得不归隐,是被迫地走进山林。诗僧灵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此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不是毫无道理。古人隐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
真正仅仅为了山水而隐居的文人并不多,但也不能否认,美丽的山水、特别是隐居山水之中的闲适生活的确是诱导文人隐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方面,陶渊明可算是一个典型。他在《归园田居》中明确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把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旧林、故渊,把官场看作罗网、樊笼。
这种天生的热爱自然的性格成为促使文人隐居山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首《山僧歌》: 问曰山居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柏随时饱。卧崖 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籍生,一阵风来自扫了。独隐山,实畅 道,更无诸事乱相扰。 生活在山林之中,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就连卫生打扫也由山风代劳了。
我们再看张养浩对山水隐居生活的描写: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 山家。野鹿眠山亭,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 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 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双凋雁儿落 带得胜令》) 第一支曲子运用了连绵对的形式,把“云”和“山”两个字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反复咏唱,既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音韵美,又表现了诗人对青山白云的喜爱之情,这二者互为交融、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一幅优美祥和的隐居生活画面。人爱山,山爱人,人山互融,物我为一,真不知今夕何夕矣!后一首曲子运用对比手法,把“往常”的仕宦生涯与“如今”的隐居生活作一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山林隐居生活的闲适和优越。
(二)科举考试失败,不得不归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人读书的最初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治国安民、光宗耀祖。但朝廷能够为读书人的官职毕竟有限,所以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得了不怀抱着“满腹经纶”、遗憾万分地踅进山林去当了隐士。这一部分人的心情是相当痛苦的。 唐末有一位诗人叫任蕃,他家住江东,曾步行数千里赴长安应试,结果却名落孙山,其痛苦绝望之情见于他落榜后对主考官讲的一段话中: 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
侍郎岂不 闻江东一任蕃,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如来日也?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 (《唐才子传》卷七) 任蕃作为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徒步往返万里应考,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他满怀希望而来,结果空手而归。据说,主考官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很惭愧,想挽留他,但任蕃执意离去。他后来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不甚清楚,但根据他的最后一句话,大概是当了隐士。
罗隐是唐末著名的诗人和小品文作家,他一生的经历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积极进取的文人是如何被迫当了隐士的。 早年的罗隐抱负远大,想通过科举进入朝廷,做一位“执大柄而定是非”(《谗书·重序》)的名臣。据史载,罗隐从20岁时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一直考到55岁。在这35年之间,他10次考试均遭失败,不得不浪迹天涯而一事无成,这种非常人可以忍受的坎坷遭遇对罗隐心灵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他写过许多诗歌来表达考试失败后的失望和羞愧之情,他深感近对不起师友,远有愧于古人,甚至面对妓女也觉无颜: 罗隐……初赴举之日,于钟陵宴上,与妓云英一绝。
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 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耶?”隐内耻,寻以诗嘲之:“钟陵醉别十 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见俱是不如人。”(何光远《鉴戒录》 卷八) 朝廷不要罗隐,男子不要云英,罗隐抓住这一相似之处,勉强与对方打了一个平手。作为士子的罗隐,竟然与妓女较起真来,可见他对自己屡次落第的羞愧和敏感。
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罗隐突然想起了庄子,他写了许多诗歌,用庄子的万物一齐、无用之用来进行自我安慰。虽说如此,他还是感到屡屡落第使自己难以在社会上抬起头来,于是他便脱下青衿,换上道袍,躲到深山老林中隐居起来了。 由于种种原因,像这样不得不当隐士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可以说,每一位看似潇洒的隐士,怀里都揣着一本辛酸账。
(三)惧怕灾祸: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因此上功名意懒。 元代的张养浩把因惧怕灾祸而隐居的心情写得十分明白: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 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 玉关》) 这首曲子一连举了...
宋朝叶绍翁的诗都有那些
1. 作品有:《夜书所见》、《游园不值》、《嘉兴界》、《田家三咏》。诗集有:《靖逸小集》和《南宋群贤小集》
2.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事,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