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早饭的危害
不吃早饭: 剑桥大学教授说经常吃早餐危险,到底该不该吃早餐?
我们找到第既然有大量的研究应该吃早餐,那早餐到底应该怎么吃呢?文中还提到,要吃低碳早餐,而面包、稀饭、麦片、包子,油条胡辣汤等是垃圾早餐。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注册营养师谷传玲认为,垃圾早餐的说法过于极端。从营养上来讲,并没有垃圾的食物也没有完美的食物,重要的是均衡搭配。朱毅则提醒消费者,燕麦、杂豆等粗粮有助于健康,油条等油炸食品多吃无益,但偶尔吃一次并没有太大影响。至于早餐到底吃不吃,怎么吃,还是要根据个人习惯调整,平时保证营养均衡就不必要太紧张。她还建议,怎么吃这个问题," 不唯书,要唯实。没有谁比你更懂你自己,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学会和尽量多的食物和谐相处,吃适量,吃均衡,吃愉悦。"。至于新闻报道,看个热闹就好,不会比膳食指南更有参考价值。
此外,关于低碳早餐也确实不吐不快。谷传玲认为,早餐不是非要低碳,低血糖负荷就好。这篇文章之所以建议不要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因为这个公众号就是推荐限制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模式。

这一饮食模式在国内外都很流行,因为它短期内的减肥速度很快,但是长远来看,和其它饮食模式并没有区别;此外,这种模式严格限制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就是说尽量不吃主食、水果、牛奶和部分蔬菜如土豆、山等,容易引起部分营养素的不足,也难以长期坚持。谷传玲还强调,关于生酮饮食最近还有一个热点需要说明,2018 年 1 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邀请了 25 位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对 40 种不同的饮食模式进行了评分,结果生酮饮食在排名中出于末位。
所以呢,看看热闹就好,目的性这么强、bug 连篇的文章大家就不要随便相信了,明天该吃早饭的吃早饭呀,做个三明治再来份新鲜水果怎么样 ~

不吃早饭会发胖吗
我们找到第2篇与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印光大师云: “一切,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译文】一切,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
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
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
因此靠自力修行的,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圆涛法师译)
【讲解】印祖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
一、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处;
三、总相念处;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
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
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
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印祖阐明净土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故称之曰特别。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释传印讲记)
梦参老和尚:证须陀洹果有多难?
! “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李炳南大德:我学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没断!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断见惑甚不容易,何况断思惑! 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 断惑甚难甚难,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何况断思惑! 学佛要彻底,必须断惑证真。最先要断的是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呢?
见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难明白,既然难以明白,要断它就更困难了。经上有一比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因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佛七十多年,断了多少惑呢?
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一品惑也没断。
但是,我有了‘特别’,什么特别呢?
不用七十年,只要当生,十年、八年或三个月、二个月,就能成功。‘有这么便宜吗?
’有!这特别就是净土。这般便宜,但却难信。这净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个人修了很多方法没了门,只有靠这特别。 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非思量能够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体会。在此只有提出一个问题给诸位参考。试问,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吗?
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变畜生下地狱,永远轮回不息,这叫六道轮回。
这样说,不得‘道’还死不得。因为,现在死了,就不知要变成什么生物了!经上比喻六道是个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头出头没。学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轮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灭。而净土,就是脱离轮回最好的办法。 那净土要怎样学?
怎样修呢?
净土最简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虽然简单容易,但内容道理却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说此是难信之法。弥陀经上有‘众鸟演法’,这些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外如七宝池之莲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没这么便宜。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马上成佛,往生之后,托质莲胞,随个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马上花开见佛,有的经宿即开,有的一日一夜乃开,有的数劫方开。在那里修行断惑,不会退转,因为环境好,蒙诸佛护念,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利益。这些利益在短时间实在无法讲清楚的。 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弥陀经就能明了。那么,这个,你得到了吗?
‘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师——我的老师教我的。诸位可常看印祖文钞和嘉言录,自然就相信了。但愿大家深信净土,从此将心定住,一心念阿弥陀佛,将来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注】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贤位’之菩萨;再从‘初地’至‘十地’,即‘十圣位’之菩萨,共四十阶位,十地菩萨修至等觉、妙觉,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圆满成佛。 ‘ 十地’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登地后才进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万物,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入诸佛位。《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十地菩萨有什么境界?
请看《华严经》对十地菩萨的描述: 《华严经.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净空法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土殊胜?
从《华严》、《法华》、《愣严》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到了。尤其是《华严经》,文殊、普贤、诸大法身菩萨,统统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我在《华严经》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萨修行登地了,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包括十一个位次。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学哪个,你的最后归宿是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再去修。华藏世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要修多久?
一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萨修什么?
一定是跟着文殊、普贤修念佛。从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作佛」,那个“佛”是圆教初住。从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你要证得“法云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在华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极乐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是这么个道理啊! (按:《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华严经)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净土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他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有感,阿弥陀佛就有应,好像我们这里发的电波,他那里就收到了;他发的电波我也收到了,这感应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时系念》法本里头,中峯禅师有两句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阿弥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两句话说绝了。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体,是不是真的?
真的!一点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体,问题就解决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过,真的分秒必争。争什么?
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无量无边的功德。修善,修整个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常说,像《金刚经》上讲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报还得了吗?
比不上大乘经里面的四句偈,为人解说,比不上这个功德。那更进一步?
大乘四句偈为人演说,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为什么?
你是个真念佛人。
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要学这部经?
把念佛的道理、因缘、果报、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空过。一秒钟没有念佛空过了,对不起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即自即他”。说我是佛,行;说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无虚无实,虚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这是什么?
这就是报身,报身周遍法界。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讲于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定弘法师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极乐世界缘太殊胜,你这些八识里头的种子(烦恼种子)全都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种子要起现行,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极乐世界根本没有你造业的这个条件,你想造业都不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都是佛的这个缘,让你八识里头的佛种子起现行,除了佛种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现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理论上讲你这个八识还有,实际上还没转,但实际你在受用上就跟转了一样,八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识里头的佛种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里头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佛菩萨他们的四智菩提是一样的,受用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谈八识在那里头没什么意义,它不起作用。殊胜!我们这些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菩萨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样的受用。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在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你说习气搁在哪?
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搁在你的八识田中,还在阿赖耶里头,但是对你来讲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问这个话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萨受用,就跟那个转识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极乐世界最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圣同居土为最殊胜。为什么?
烦恼没断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你说他是法身大士,他实际上又不是,他自己没断烦恼;可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萨,太妙了!所以在那里就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凡夫还是菩萨,没有意义去区分,那是无分别的一真法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里头,我们要区分,确实受用不一样,在那里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识转成四智,你自己在极乐世界就升到上面两土,先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就入圆满的常寂光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3/526465.html最新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我们找到第1篇与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我们找到第2篇与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印光大师云: “一切,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译文】一切,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
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
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
因此靠自力修行的,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圆涛法师译)
【讲解】印祖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
一、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处;
三、总相念处;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
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
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
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印祖阐明净土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故称之曰特别。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释传印讲记)
梦参老和尚:证须陀洹果有多难?
! “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李炳南大德:我学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没断!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断见惑甚不容易,何况断思惑! 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 断惑甚难甚难,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何况断思惑! 学佛要彻底,必须断惑证真。最先要断的是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呢?
见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难明白,既然难以明白,要断它就更困难了。经上有一比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因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佛七十多年,断了多少惑呢?
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一品惑也没断。
但是,我有了‘特别’,什么特别呢?
不用七十年,只要当生,十年、八年或三个月、二个月,就能成功。‘有这么便宜吗?
’有!这特别就是净土。这般便宜,但却难信。这净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个人修了很多方法没了门,只有靠这特别。 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非思量能够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体会。在此只有提出一个问题给诸位参考。试问,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吗?
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变畜生下地狱,永远轮回不息,这叫六道轮回。
这样说,不得‘道’还死不得。因为,现在死了,就不知要变成什么生物了!经上比喻六道是个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头出头没。学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轮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灭。而净土,就是脱离轮回最好的办法。 那净土要怎样学?
怎样修呢?
净土最简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虽然简单容易,但内容道理却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说此是难信之法。弥陀经上有‘众鸟演法’,这些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外如七宝池之莲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没这么便宜。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马上成佛,往生之后,托质莲胞,随个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马上花开见佛,有的经宿即开,有的一日一夜乃开,有的数劫方开。在那里修行断惑,不会退转,因为环境好,蒙诸佛护念,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利益。这些利益在短时间实在无法讲清楚的。 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弥陀经就能明了。那么,这个,你得到了吗?
‘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师——我的老师教我的。诸位可常看印祖文钞和嘉言录,自然就相信了。但愿大家深信净土,从此将心定住,一心念阿弥陀佛,将来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注】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贤位’之菩萨;再从‘初地’至‘十地’,即‘十圣位’之菩萨,共四十阶位,十地菩萨修至等觉、妙觉,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圆满成佛。 ‘ 十地’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登地后才进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万物,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入诸佛位。《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十地菩萨有什么境界?
请看《华严经》对十地菩萨的描述: 《华严经.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净空法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土殊胜?
从《华严》、《法华》、《愣严》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到了。尤其是《华严经》,文殊、普贤、诸大法身菩萨,统统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我在《华严经》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萨修行登地了,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包括十一个位次。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学哪个,你的最后归宿是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再去修。华藏世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要修多久?
一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萨修什么?
一定是跟着文殊、普贤修念佛。从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作佛」,那个“佛”是圆教初住。从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你要证得“法云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在华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极乐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是这么个道理啊! (按:《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华严经)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净土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他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有感,阿弥陀佛就有应,好像我们这里发的电波,他那里就收到了;他发的电波我也收到了,这感应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时系念》法本里头,中峯禅师有两句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阿弥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两句话说绝了。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体,是不是真的?
真的!一点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体,问题就解决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过,真的分秒必争。争什么?
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无量无边的功德。修善,修整个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常说,像《金刚经》上讲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报还得了吗?
比不上大乘经里面的四句偈,为人解说,比不上这个功德。那更进一步?
大乘四句偈为人演说,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为什么?
你是个真念佛人。
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要学这部经?
把念佛的道理、因缘、果报、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空过。一秒钟没有念佛空过了,对不起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即自即他”。说我是佛,行;说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无虚无实,虚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这是什么?
这就是报身,报身周遍法界。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讲于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定弘法师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极乐世界缘太殊胜,你这些八识里头的种子(烦恼种子)全都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种子要起现行,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极乐世界根本没有你造业的这个条件,你想造业都不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都是佛的这个缘,让你八识里头的佛种子起现行,除了佛种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现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理论上讲你这个八识还有,实际上还没转,但实际你在受用上就跟转了一样,八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识里头的佛种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里头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佛菩萨他们的四智菩提是一样的,受用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谈八识在那里头没什么意义,它不起作用。殊胜!我们这些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菩萨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样的受用。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在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你说习气搁在哪?
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搁在你的八识田中,还在阿赖耶里头,但是对你来讲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问这个话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萨受用,就跟那个转识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极乐世界最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圣同居土为最殊胜。为什么?
烦恼没断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你说他是法身大士,他实际上又不是,他自己没断烦恼;可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萨,太妙了!所以在那里就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凡夫还是菩萨,没有意义去区分,那是无分别的一真法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里头,我们要区分,确实受用不一样,在那里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识转成四智,你自己在极乐世界就升到上面两土,先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就入圆满的常寂光土。
转自学佛网:arc_43">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印光大师云: “一切,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译文】一切,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
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
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
因此靠自力修行的,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圆涛法师译)
【讲解】印祖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
一、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处;
三、总相念处;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
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
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
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印祖阐明净土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故称之曰特别。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释传印讲记)
梦参老和尚:证须陀洹果有多难?
! “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李炳南大德:我学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没断!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断见惑甚不容易,何况断思惑! 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 断惑甚难甚难,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何况断思惑! 学佛要彻底,必须断惑证真。最先要断的是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呢?
见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难明白,既然难以明白,要断它就更困难了。经上有一比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因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佛七十多年,断了多少惑呢?
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一品惑也没断。
但是,我有了‘特别’,什么特别呢?
不用七十年,只要当生,十年、八年或三个月、二个月,就能成功。‘有这么便宜吗?
’有!这特别就是净土。这般便宜,但却难信。这净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个人修了很多方法没了门,只有靠这特别。 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非思量能够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体会。在此只有提出一个问题给诸位参考。试问,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吗?
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变畜生下地狱,永远轮回不息,这叫六道轮回。
这样说,不得‘道’还死不得。因为,现在死了,就不知要变成什么生物了!经上比喻六道是个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头出头没。学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轮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灭。而净土,就是脱离轮回最好的办法。 那净土要怎样学?
怎样修呢?
净土最简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虽然简单容易,但内容道理却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说此是难信之法。弥陀经上有‘众鸟演法’,这些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外如七宝池之莲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没这么便宜。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马上成佛,往生之后,托质莲胞,随个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马上花开见佛,有的经宿即开,有的一日一夜乃开,有的数劫方开。在那里修行断惑,不会退转,因为环境好,蒙诸佛护念,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利益。这些利益在短时间实在无法讲清楚的。 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弥陀经就能明了。那么,这个,你得到了吗?
‘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师——我的老师教我的。诸位可常看印祖文钞和嘉言录,自然就相信了。但愿大家深信净土,从此将心定住,一心念阿弥陀佛,将来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注】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贤位’之菩萨;再从‘初地’至‘十地’,即‘十圣位’之菩萨,共四十阶位,十地菩萨修至等觉、妙觉,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圆满成佛。 ‘ 十地’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登地后才进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万物,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入诸佛位。《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十地菩萨有什么境界?
请看《华严经》对十地菩萨的描述: 《华严经.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净空法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土殊胜?
从《华严》、《法华》、《愣严》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到了。尤其是《华严经》,文殊、普贤、诸大法身菩萨,统统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我在《华严经》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萨修行登地了,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包括十一个位次。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学哪个,你的最后归宿是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再去修。华藏世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要修多久?
一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萨修什么?
一定是跟着文殊、普贤修念佛。从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作佛」,那个“佛”是圆教初住。从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你要证得“法云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在华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极乐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是这么个道理啊! (按:《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华严经)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净土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他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有感,阿弥陀佛就有应,好像我们这里发的电波,他那里就收到了;他发的电波我也收到了,这感应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时系念》法本里头,中峯禅师有两句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阿弥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两句话说绝了。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体,是不是真的?
真的!一点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体,问题就解决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过,真的分秒必争。争什么?
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无量无边的功德。修善,修整个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常说,像《金刚经》上讲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报还得了吗?
比不上大乘经里面的四句偈,为人解说,比不上这个功德。那更进一步?
大乘四句偈为人演说,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为什么?
你是个真念佛人。
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要学这部经?
把念佛的道理、因缘、果报、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空过。一秒钟没有念佛空过了,对不起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即自即他”。说我是佛,行;说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无虚无实,虚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这是什么?
这就是报身,报身周遍法界。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讲于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定弘法师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极乐世界缘太殊胜,你这些八识里头的种子(烦恼种子)全都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种子要起现行,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极乐世界根本没有你造业的这个条件,你想造业都不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都是佛的这个缘,让你八识里头的佛种子起现行,除了佛种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现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理论上讲你这个八识还有,实际上还没转,但实际你在受用上就跟转了一样,八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识里头的佛种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里头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佛菩萨他们的四智菩提是一样的,受用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谈八识在那里头没什么意义,它不起作用。殊胜!我们这些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菩萨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样的受用。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在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你说习气搁在哪?
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搁在你的八识田中,还在阿赖耶里头,但是对你来讲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问这个话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萨受用,就跟那个转识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极乐世界最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圣同居土为最殊胜。为什么?
烦恼没断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你说他是法身大士,他实际上又不是,他自己没断烦恼;可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萨,太妙了!所以在那里就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凡夫还是菩萨,没有意义去区分,那是无分别的一真法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里头,我们要区分,确实受用不一样,在那里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识转成四智,你自己在极乐世界就升到上面两土,先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就入圆满的常寂光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3/526465.html最新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借种电影: 制服诱惑、借种上位,这么污的片我竟看哭了!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我们找到第1篇与借种电影: 制服诱惑、借种上位,这么污的片我竟看哭了!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我们找到第2篇与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印光大师云: “一切,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译文】一切,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
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
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
因此靠自力修行的,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圆涛法师译)
【讲解】印祖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
一、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处;
三、总相念处;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
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
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
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印祖阐明净土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故称之曰特别。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释传印讲记)
梦参老和尚:证须陀洹果有多难?
! “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李炳南大德:我学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没断!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断见惑甚不容易,何况断思惑! 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 断惑甚难甚难,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何况断思惑! 学佛要彻底,必须断惑证真。最先要断的是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呢?
见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难明白,既然难以明白,要断它就更困难了。经上有一比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因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佛七十多年,断了多少惑呢?
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一品惑也没断。
但是,我有了‘特别’,什么特别呢?
不用七十年,只要当生,十年、八年或三个月、二个月,就能成功。‘有这么便宜吗?
’有!这特别就是净土。这般便宜,但却难信。这净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个人修了很多方法没了门,只有靠这特别。 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非思量能够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体会。在此只有提出一个问题给诸位参考。试问,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吗?
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变畜生下地狱,永远轮回不息,这叫六道轮回。
这样说,不得‘道’还死不得。因为,现在死了,就不知要变成什么生物了!经上比喻六道是个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头出头没。学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轮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灭。而净土,就是脱离轮回最好的办法。 那净土要怎样学?
怎样修呢?
净土最简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虽然简单容易,但内容道理却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说此是难信之法。弥陀经上有‘众鸟演法’,这些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外如七宝池之莲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没这么便宜。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马上成佛,往生之后,托质莲胞,随个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马上花开见佛,有的经宿即开,有的一日一夜乃开,有的数劫方开。在那里修行断惑,不会退转,因为环境好,蒙诸佛护念,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利益。这些利益在短时间实在无法讲清楚的。 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弥陀经就能明了。那么,这个,你得到了吗?
‘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师——我的老师教我的。诸位可常看印祖文钞和嘉言录,自然就相信了。但愿大家深信净土,从此将心定住,一心念阿弥陀佛,将来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注】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贤位’之菩萨;再从‘初地’至‘十地’,即‘十圣位’之菩萨,共四十阶位,十地菩萨修至等觉、妙觉,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圆满成佛。 ‘ 十地’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登地后才进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万物,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入诸佛位。《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十地菩萨有什么境界?
请看《华严经》对十地菩萨的描述: 《华严经.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净空法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土殊胜?
从《华严》、《法华》、《愣严》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到了。尤其是《华严经》,文殊、普贤、诸大法身菩萨,统统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我在《华严经》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萨修行登地了,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包括十一个位次。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学哪个,你的最后归宿是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再去修。华藏世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要修多久?
一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萨修什么?
一定是跟着文殊、普贤修念佛。从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作佛」,那个“佛”是圆教初住。从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你要证得“法云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在华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极乐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是这么个道理啊! (按:《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华严经)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净土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他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有感,阿弥陀佛就有应,好像我们这里发的电波,他那里就收到了;他发的电波我也收到了,这感应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时系念》法本里头,中峯禅师有两句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阿弥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两句话说绝了。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体,是不是真的?
真的!一点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体,问题就解决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过,真的分秒必争。争什么?
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无量无边的功德。修善,修整个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常说,像《金刚经》上讲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报还得了吗?
比不上大乘经里面的四句偈,为人解说,比不上这个功德。那更进一步?
大乘四句偈为人演说,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为什么?
你是个真念佛人。
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要学这部经?
把念佛的道理、因缘、果报、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空过。一秒钟没有念佛空过了,对不起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即自即他”。说我是佛,行;说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无虚无实,虚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这是什么?
这就是报身,报身周遍法界。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讲于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定弘法师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极乐世界缘太殊胜,你这些八识里头的种子(烦恼种子)全都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种子要起现行,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极乐世界根本没有你造业的这个条件,你想造业都不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都是佛的这个缘,让你八识里头的佛种子起现行,除了佛种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现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理论上讲你这个八识还有,实际上还没转,但实际你在受用上就跟转了一样,八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识里头的佛种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里头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佛菩萨他们的四智菩提是一样的,受用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谈八识在那里头没什么意义,它不起作用。殊胜!我们这些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菩萨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样的受用。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在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你说习气搁在哪?
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搁在你的八识田中,还在阿赖耶里头,但是对你来讲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问这个话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萨受用,就跟那个转识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极乐世界最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圣同居土为最殊胜。为什么?
烦恼没断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你说他是法身大士,他实际上又不是,他自己没断烦恼;可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萨,太妙了!所以在那里就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凡夫还是菩萨,没有意义去区分,那是无分别的一真法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里头,我们要区分,确实受用不一样,在那里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识转成四智,你自己在极乐世界就升到上面两土,先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就入圆满的常寂光土。
转自学佛网:arc_43">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印光大师云: “一切,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译文】一切,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
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
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
因此靠自力修行的,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圆涛法师译)
【讲解】印祖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
一、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处;
三、总相念处;
四、暖法;
五、顶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
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
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
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印祖阐明净土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故称之曰特别。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释传印讲记)
梦参老和尚:证须陀洹果有多难?
! “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李炳南大德:我学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没断!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断见惑甚不容易,何况断思惑! 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 断惑甚难甚难,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何况断思惑! 学佛要彻底,必须断惑证真。最先要断的是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呢?
见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难明白,既然难以明白,要断它就更困难了。经上有一比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因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佛七十多年,断了多少惑呢?
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一品惑也没断。
但是,我有了‘特别’,什么特别呢?
不用七十年,只要当生,十年、八年或三个月、二个月,就能成功。‘有这么便宜吗?
’有!这特别就是净土。这般便宜,但却难信。这净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个人修了很多方法没了门,只有靠这特别。 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非思量能够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体会。在此只有提出一个问题给诸位参考。试问,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吗?
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变畜生下地狱,永远轮回不息,这叫六道轮回。
这样说,不得‘道’还死不得。因为,现在死了,就不知要变成什么生物了!经上比喻六道是个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头出头没。学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轮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灭。而净土,就是脱离轮回最好的办法。 那净土要怎样学?
怎样修呢?
净土最简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虽然简单容易,但内容道理却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说此是难信之法。弥陀经上有‘众鸟演法’,这些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外如七宝池之莲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没这么便宜。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马上成佛,往生之后,托质莲胞,随个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马上花开见佛,有的经宿即开,有的一日一夜乃开,有的数劫方开。在那里修行断惑,不会退转,因为环境好,蒙诸佛护念,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利益。这些利益在短时间实在无法讲清楚的。 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弥陀经就能明了。那么,这个,你得到了吗?
‘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师——我的老师教我的。诸位可常看印祖文钞和嘉言录,自然就相信了。但愿大家深信净土,从此将心定住,一心念阿弥陀佛,将来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注】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贤位’之菩萨;再从‘初地’至‘十地’,即‘十圣位’之菩萨,共四十阶位,十地菩萨修至等觉、妙觉,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圆满成佛。 ‘ 十地’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登地后才进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万物,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入诸佛位。《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十地菩萨有什么境界?
请看《华严经》对十地菩萨的描述: 《华严经.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净空法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土殊胜?
从《华严》、《法华》、《愣严》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到了。尤其是《华严经》,文殊、普贤、诸大法身菩萨,统统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我在《华严经》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萨修行登地了,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包括十一个位次。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学哪个,你的最后归宿是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再去修。华藏世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要修多久?
一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萨修什么?
一定是跟着文殊、普贤修念佛。从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作佛」,那个“佛”是圆教初住。从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你要证得“法云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在华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极乐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是这么个道理啊! (按:《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华严经)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净土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他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有感,阿弥陀佛就有应,好像我们这里发的电波,他那里就收到了;他发的电波我也收到了,这感应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时系念》法本里头,中峯禅师有两句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阿弥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两句话说绝了。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体,是不是真的?
真的!一点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体,问题就解决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过,真的分秒必争。争什么?
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无量无边的功德。修善,修整个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常说,像《金刚经》上讲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报还得了吗?
比不上大乘经里面的四句偈,为人解说,比不上这个功德。那更进一步?
大乘四句偈为人演说,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为什么?
你是个真念佛人。
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要学这部经?
把念佛的道理、因缘、果报、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空过。一秒钟没有念佛空过了,对不起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即自即他”。说我是佛,行;说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无虚无实,虚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这是什么?
这就是报身,报身周遍法界。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讲于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定弘法师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极乐世界缘太殊胜,你这些八识里头的种子(烦恼种子)全都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种子要起现行,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极乐世界根本没有你造业的这个条件,你想造业都不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都是佛的这个缘,让你八识里头的佛种子起现行,除了佛种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现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理论上讲你这个八识还有,实际上还没转,但实际你在受用上就跟转了一样,八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识里头的佛种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里头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佛菩萨他们的四智菩提是一样的,受用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谈八识在那里头没什么意义,它不起作用。殊胜!我们这些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菩萨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样的受用。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在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你说习气搁在哪?
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搁在你的八识田中,还在阿赖耶里头,但是对你来讲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问这个话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萨受用,就跟那个转识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极乐世界最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圣同居土为最殊胜。为什么?
烦恼没断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你说他是法身大士,他实际上又不是,他自己没断烦恼;可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萨,太妙了!所以在那里就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凡夫还是菩萨,没有意义去区分,那是无分别的一真法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里头,我们要区分,确实受用不一样,在那里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识转成四智,你自己在极乐世界就升到上面两土,先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就入圆满的常寂光土。
转自学佛网:arc_85">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借种电影: 制服诱惑、借种上位,这么污的片我竟看哭了!五一过去了,该收收心,准备端午……哦不,要准备好好工作了!!之前,热妹向大家推荐了五一档最受期待的几部电影《这个 " 五一 " 不孤独,因为今年有最强五一档!》热妹看了,发现最喜欢的还是这一部。——《春娇救志明》没看过志明与春娇系列的人,一开始进去还以为走错了片场。
为什么呢?

不吃早饭会发胖吗
熟悉前两部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系列电影最开始的时候都会先来一个惊悚的桥段,第一部是出租车藏尸案,第二部是衰女克死男友事件、第三部又换成了春娇童年的怪物 " 圪圪刚 " 出马。不仅仅是惊悚,这一部里还融入了科幻的元素,,科幻,搞笑,爱情,黄段子,能将这么多元素融为一体,拍出一部又一部讲述平凡生活的爱情片并且历时不衰的,恐怕只有彭浩翔了。第三部《春娇救志明》,依旧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目前豆瓣评分 7.6,是 " 五一档 " 四强中,评分最高的一部。相比较同期档的爱情喜剧片,《喜欢你》中梦幻、戏剧化的故事可能更受女性观众的喜爱。而《春娇救志明》则恰恰相反,不仅污力满满、还充满了各种低俗恶趣味。这给我们带来了密集的笑点,虽然并不高级,但不妨碍它有趣。
7.6 分,虽然不及第一部,但是相比第二部来说,确实好看一些。不仅因为港味回来了,还在于它的喜剧元素更加丰富!(以下有轻微剧透,请谨慎观看)比如在电影开始部分,故事讲完,画面闪回具体剧情……春娇躺在志明的腿上正聊着天,却因为头发咔住,而不得不以面朝志明裤裆的姿势呈现在我们面前,再加上又发出容易引人误会的声音……
看到这儿,我们都不约而同的会心一笑。就是春娇的宠物狗 " 跟住 " 也有戏!张志明在遛狗的时候,因为妹子的主动搭讪,不小心把狗弄丢了,找到时,才发现它正在跟别人家的纯种贵妇狗嘿咻,贵妇犬女主人一身护犊的模样,说自己的狗被强,需要负责,担心宠物狗怀孕,又要求互换联系方式,先要看自己的狗下个月会不会来大姨妈……
这样引人误会的对话,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七月与安生》中的男主,竟然在里面扮演一位奇葩的摄影师,以拍 " 屎 " 为乐趣,竟称这为艺术,(据说,这个人物原型是导演彭浩翔,大家放心看,打了马赛克的)以及最后,张志明的一位朋友,在如此浪漫感动的场景下,竟然拿充气娃娃一起来给志明伴舞。。
7.

不吃早饭会发胖吗
除此之外,这一部里更是增加了不少浪漫、怀旧的元素,让我们在噼里啪啦的笑弹中,一不留心时就被炸出了眼泪。像是第一部中经典文字游戏 "n 55!w !" 反转过来是 "i miss u",还有第一部中曾提过的 UFO,在这一部果真出现了。以及最后,志明向春娇求婚时,上台演唱的这一段," 帅过黄晓明 "" 留伊健长发 "" 余春娇大过张志明,但是她矮过张志明 " ……虽然歌词很逗,但是却充满了回忆与感动!( 歌曲真的很不错,彭浩翔填词的,有才! ) 当然,热妹最喜欢《春娇与志明》系列的部分,是因为它足够真实,让我们见到了爱情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尽管令人唏嘘不已,但却仍能让我们对它抱有希望。志明与春娇,一位是贪玩、老长不大的渣男,一位是喜欢作的年长女。两人从第一部的相遇,热恋,到第二部的相处相守,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根本矛盾摆在在两人间—— 一个人想要安稳,另一个人却长不大。而这一问题,终于在这一部里得到了完满的解决。相恋了 8 年的春娇与志明,渐渐从开始惊涛骇浪的热恋,变成了止于各种生活琐碎的普通情侣。春娇已经 40 岁了,下面长了 " 白毛 ",面临着 " 中女 " 危机,时时缺乏安全感。而志明,正直男性的黄金年龄,身边的美女骚扰不断,还是依旧的贪玩,
遛狗时美女的主动搭讪,还有 " 小干妈 " 突然来访,洗完澡不穿 bra 不说,更是直接当着春娇的面,表明想要借种生子……春娇开始犯愁了,因为童年的阴影,自己想要找一个找到一个不会丢弃自己、有担当的大男人。可是张志明,似乎看起来还是很不靠谱。

不吃早饭会发胖吗
果真,是这样吗?讲真,在这一部中,我所看到的志明却很令人感动,他真得长大了,不泡夜店不撩妹了,虽然他还是买一些没有实用的玩具模型、会像孩子一样玩着游戏,但是他开始逐渐明白 " 两个人要维持一段好的关系不容易,不要因为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而影响它 "。相反地," 不成熟 " 的是春娇,用 " 弹珠 " 来解决感情抉择问题,仅仅因为老爸女朋友的一句话:" 游泳溺水之后,快要呼气不过来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你最爱的人 ",就不停地用这种自虐极端的方法,证明自己对志明的爱。这种 " 作 ",这种实际上的 " 不成熟 ",促使志明从一个男孩变为一位男人,就像片尾志明在求婚时所说的," 春娇,是你让我长大的 ",春娇救了志明。
而反过来看,志明又何尝不是救了春娇呢?正是两位 " 不成熟 " 的人碰到了一起,从相互吸引时的惊涛骇浪,到最后归于平静,经过岁月的洗礼,两人最终会成为一路人,相携到老。或许爱情就是这样,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人,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抱团取暖,彼此包容,彼此拯救。对于这个完满的结局,热妹很满意,至于还有没有下一部,我估计会有,片尾的彩蛋 hin 丰富 hin 精彩,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热门影讯 | 独家影评 | 优质片单 | 送票观影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电影惊喜微信号:热门电影ID:dianying05

不吃早饭会发胖吗

不吃晚饭对身体有害吗
想知道不吃晚饭对身体有害吗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网上谣传“过午不食”、不吃晚饭对人健康有益:“饥饿可促使吞噬细胞清理体内垃圾”。而事实是,人体饥饿时,细胞也处于一种“萎缩”状态,没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细胞,反而会受到损害。

图片来源网络 “过午不食”真实的含义是古代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据了解,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到13点,因此一天中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 那么古代意义上的“过午不食”适合现代人吗?古代人的夜生活没有现代人这样丰富多彩,天一黑就休息了,能量消耗少。而现代人大多数工作、学习到很晚才睡觉,所以在现有的生活习惯下模仿古人,简单地把晚餐从三餐中去掉,人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不吃晚饭危害多 那么,“过午不食”、不吃晚饭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①伤肠胃 胃酸的PH值为0.9~1.5,不吃晚饭,胃酸会伤害、腐蚀胃黏膜,对养胃不利,时间长了会使胃溃疡、胃炎发病的风险增加。②影响睡眠 到了晚上,午餐摄入的食物已经消化吸收,胃里自然是饥肠辘辘,如果坚持不吃晚饭,晚上你可能会饿得睡不着觉,身体得不到正常休息,第二天身体会感觉很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更低。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精神状态不佳,甚至免疫力低下,疾病也会趁虚而入。
0.

图片来源网络③更容易发胖 晚上不吃饭,身体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人体会选择将新陈代谢放慢,减少能量的损耗,而不是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把身体里的脂肪转成能量。因为肌肉消耗能量快,身体就会牺牲肌肉,保留脂肪。肌肉减少,基础代谢就会减慢,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即使你和以前吃同样多的食物,身体也会优先储存脂肪,而不是转化成能量消耗掉,所以会比以前更胖。
④营养素缺乏 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不吃早餐或早餐单一,会营养不足,中午在单位或学校也很少能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均衡,所以晚餐对大多数人来说反倒是营养最为丰富的一餐,如果不吃晚餐,早餐和午餐也没有改善,那么不吃晚餐就会带来一些营养素的缺失,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一些维生素、矿物质,进而引起身体不适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图片来源网络晚餐最好这么吃! 既然不吃晚餐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这么大的影响,那么,晚餐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呢?①清淡为主,荤素兼顾 由于晚上人们的活动量低,能量消耗少,因此晚上的食物以清淡为主,主食以杂粮杂豆、薯类等作为优先选择;尽量选择豆制品作为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即使肉类也最好选择鱼虾类、禽类等,而且一定要控制合适的量;至于蔬果类,蔬菜以含纤维和矿物质多的绿叶菜、十字花科为好,少选含淀粉高的蔬菜,如果食用像南瓜、胡萝卜等含淀粉高的蔬菜,就要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水果不要选择糖分高的。总之,晚餐要清淡为主、荤素兼顾、不过量。
②少油炸,多蒸煮 晚餐的烹调方式多以蒸、煮、炖、凉拌的方式,煎、炸、甜、咸食物最好不吃,或尽量少吃,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能量。③用餐时间不宜晚 晚餐除了要以清淡为主,注意烹调方式,还要注意用餐的时间。一般建议晚餐时间不宜超过晚上7点,因为我们胃的排空时间是4小时左右,这样在晚上睡觉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毕,能使胃得到充足的休息,保护我们的肠胃功能正常。
④七八分饱保健康 吃晚餐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晚餐不宜吃得过饱,俗话说七八分饱保健康,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过饱容易造成能量过剩,引起肥胖;二是,造成胃、肝、胰腺等消化器官在睡眠时还要工作,加重这些脏器的负担,久而久之,影响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 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坚持“过午不食”,为了你没有无精打采、体力下降、脸色暗淡等严重的“副作用”,建议你把古人的“过午不食”做一下改良,首先你的早餐要有荤有素,像别人的晚餐一样丰盛,其次你的午餐更不能马虎,还有下午你可以吃200~250克左右水果、喝点牛奶或酸奶。最后一点非常重要,你不能再任性的熬夜,晚上一定要早睡,才不至于到最后饿得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