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曹雪芹诗词潦倒

lvzhenggang 坐标: 166895 目录:/cao/

如何评价曹雪芹的诗词

首先我们来看看曹雪芹死后作为他生前最好的朋友之一的敦敏是如何盖棺定论的,敦敏写过很多关于曹雪芹的诗,其中有一首叫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颔联两句是: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

“诗客杳”就是诗客死了,敦敏给曹雪芹最终的身份定位是“诗人”。

有人说给予逝者的身份,难免有过誉之嫌。

非也!曹雪芹在世的时候,敦敏就写过另外一首《赠芹圃》,颔联是: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这两句诗是说曹雪芹过着一种诗酒生涯的日子,常常售卖字画支付酒账,为了得到好的诗句,找到好的诗作灵感,常常流连僧舍山水之间。

概括了曹雪芹两项基本技能,或者说两种生活常态,一种是作画,但是作画目的是为了买酒喝,另一种是作诗,作诗是曹雪芹精神生活和人生追求。

好,定位既然明确了——诗人。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另一个问题——曹雪芹的诗作水平到底怎么样呢?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红楼梦》海量的诗词曲赋中找到答案,但是却有很多人说《红楼梦》中诗词水平参差不齐,有好的,但也有很多写的很普通,甚至有的韵律不合、主旨庸俗。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红楼梦》中绝大部分诗词是作者替小说人物而作,《红楼梦》这部小说强悍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刻画的人物形象各有不同却又各有特点,而且个个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书中人物的诗作、词作必须要按照他们各自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去设定,这一点就很讲究水平了。

大才如黛玉、宝钗,就要对应优秀的作品,而才气一般的比如迎春、薛蟠,还有根本没有才华可言的老百姓比如刘姥姥,这些的人作诗,讲话,又必须有符合他们语言特点的用词和诗作,这就要求小说作者既能“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轻松驾驭各种诗词创作体系。

这就相当不简单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

在《寄怀曹雪芹沾》一诗中,敦敏这样评价曹雪芹才华: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昌谷是指李昌谷,也就是唐朝大诗人李贺,李贺诗作想象力极为丰富,而且立意奇诡,素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敦敏还有一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颈联两句是:诗才追曹植,酒盏愧陈遵。

南朝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就是这么来的。

敦敏将曹雪芹和李贺、曹植相提并论,曹雪芹诗才由此亦可见一斑。

以上供参考。

有什么写曹雪芹的诗句?

半身潦倒半世贫,疾世恨朝笔中锋,文采华章无用处,只留红楼后世存.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做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的诗才能不能与唐朝诗人相提并论? 红楼梦里的诗词有不少...

个人感觉曹雪芹的诗歌上的才能尚且不能比肩替身,《红楼梦》中申明最盛的当属《葬花吟》、《芙蓉女儿诔》,当属红楼群诗词之冠,比之白居易之《长恨歌》等远不成及,遑论太白之流。

可是纵观红楼,触及诗词歌赋,日月星辰,养身园艺,地点多有,此等皆通,却又无出其右!

《曹雪芹诗词选》时谁写的?

展开全部 《红楼梦》中的好多诗词,并非作者原创,而是套用的明朝著名人物的作品。

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

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 “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

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 “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 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

”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 ‘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

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

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是与非,榴花开处照宫帏,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难以解释的。

元春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

红楼梦中林黛玉知道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

展开全部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

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

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

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

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

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

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

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

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拦。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

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

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

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二首诗是这样的: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乡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的第三首诗(即“梦中所得”的那一首)是这样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

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

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

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

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

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

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

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

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

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

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

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本篇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

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

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红楼梦中的好诗句有哪些?

展开全部红楼梦十二曲——引子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十二曲——恨无常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红楼梦十二曲——乐中悲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 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

红楼梦十二曲——喜冤家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娇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红楼梦十二曲——好事终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红楼梦十二曲——终身误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十二曲——晚韶华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红楼梦十二曲——留馀庆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以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宁府上房对联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临江仙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葬花吟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要悲伤 失落 伤心 的诗词

展开全部 这个,我想想哈,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

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

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

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

但又还不够。

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

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

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

红楼梦所有诗词解释

展开全部 一、石头记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

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

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

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

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转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

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

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

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

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

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生活而归空幻虚无死亡。

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里是说空为别人忙碌。

四、警幻仙姑赋原文: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鬓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耀珠翠之的的兮,鸭绿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娥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行。

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琢;比美人之态度兮,风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其静若何,松立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池沼;其神若何,月衬寒江。

一一远惭西子,近惭王墙,生于何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译文:仿佛鸟儿刚离开柳林,又象蝴蝶新飞出花房。

只要美丽的仙子在那里一走动,院中树上鸟儿就露惊奇模样;她的脚步刚要到的时候,身影儿早已过了九曲回廊。

仙子的衣刚一飘啊,早闻到浓郁的兰麝芳香;荷花般的衣将要动啊,已听到环佩声叮叮当当。

脸上的笑窝象春桃啊,流云似的发髻装饰着翡翠;张的嘴辰彷佛樱桃啊,石榴子般的牙齿含着清香。

看那苗条而匀称的腰肢啊,颤摇摇象雪花飞舞微风回荡;和珠玉钗环的光彩相辉映的啊,是描眉的“鸭绿”贴额的“鹅黄”。

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啊,生气和高兴都是一样;在清水池旁浏涟玩赏啊,风吹衣带象要腾空飞扬。

蚕须般的眉儿将要皱起啊,似要说话而却又未语;象踏着莲花的脚步刚一挪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