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签名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复习

Reese 坐标: 1332 目录:/chan/

蝉chán虞 [yú] 世 [shì] 南 [nán]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关于蝉的古诗词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蝉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蝉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古诗虞世南_带拼音复习

《蝉》的古诗全文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2、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有关蝉的诗句。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3、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4、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5、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有关蝉的诗句。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


6、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古诗《蝉》

緌ruí 緌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糹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五笔86:XTVG 五笔98:XTVG 仓颉:VFHDV笔顺编号:55444431234531 四角号码:2294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DCC基本字义


1. 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两,冠~双止。”
2. 像缨饰的下垂物。
3. 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流。


4. 系结。
5. 继续。详细字义〈名〉
1. 缨子 [tassels hanging from a hat or cap]緌,系冠缨也。——《说文》。谓缨之垂者。丧冠不緌。——《礼记·檀弓》
2. 古代冠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冠緌缨。——《礼记·内则》。孔颖达疏:“结缨颌下以固冠,结之余者,散而下垂,谓之緌。”
3. 似缨饰的下垂物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唐· 虞世南《蝉》


4. 古指有虞氏旌旗,以旄牛尾注于竿首为之。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游 [flag]。如:緌章(古代旗竿顶端所饰的染色鸟羽或旄牛尾,用以别贵贱);緌旌(垂旒舒展的旗幡)〈动〉
1. 系结 [tie]蹑履緌冠。——宋·佚名《沁园春·寿东屏》
2. 继续 [continue]緌,继也。——《尔雅》

描写蝉的诗句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唐初]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齐天乐·蝉 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齐天乐·蝉 仇远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

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齐天乐·蝉 周密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现代人咏蝉诗句】《秋蝉》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025722.html?
an=0&si=2

描写蝉的古诗词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2、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有关蝉的诗句。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3、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4、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5、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有关蝉的诗句。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


6、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古诗《蝉》

緌ruí 緌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糹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五笔86:XTVG 五笔98:XTVG 仓颉:VFHDV笔顺编号:55444431234531 四角号码:2294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DCC基本字义


1. 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两,冠~双止。”
2. 像缨饰的下垂物。
3. 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流。


4. 系结。
5. 继续。详细字义〈名〉
1. 缨子 [tassels hanging from a hat or cap]緌,系冠缨也。——《说文》。谓缨之垂者。丧冠不緌。——《礼记·檀弓》
2. 古代冠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冠緌缨。——《礼记·内则》。孔颖达疏:“结缨颌下以固冠,结之余者,散而下垂,谓之緌。”
3. 似缨饰的下垂物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唐· 虞世南《蝉》


4. 古指有虞氏旌旗,以旄牛尾注于竿首为之。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游 [flag]。如:緌章(古代旗竿顶端所饰的染色鸟羽或旄牛尾,用以别贵贱);緌旌(垂旒舒展的旗幡)〈动〉
1. 系结 [tie]蹑履緌冠。——宋·佚名《沁园春·寿东屏》
2. 继续 [continue]緌,继也。——《尔雅》

描写蝉的诗句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唐初]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齐天乐·蝉 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齐天乐·蝉 仇远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

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齐天乐·蝉 周密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现代人咏蝉诗句】《秋蝉》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arc_14"> 描写蝉的古诗词:虞世南的《蝉》。 作品原文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作者】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读下面几句有关蝉的诗句,说说你的发现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