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名里带蝉字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咏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作者: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蝉字结尾的成语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描写蝉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描写蝉的古诗词:虞世南的《蝉》。 作品原文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作者】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关于蝉的古诗词名句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蝉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蝉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王字结尾的古文诗词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临江仙其一】自有王昌在,何劳近宋家。 【偶作】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 【书怀】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 【悯耕者】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魏王堤】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拟王轩。 【嘲郭凝素】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渑池】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毳幕夜来时宛转,何由得似汉王边。 【明妃曲四首其一】何如却逐虫儿去,忍耻更来王亮前。 【嘲任昉】何年进入玉华宫,香到君王紫禁枫。 【山居七咏其四丹桂轩】自怜休退五湖客,何幸追陪百谷王。 【霅溪夜宴诗其三】为问魏王堤岸下,何如同德寺门前。 【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
【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链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巫山神女庙】何必锦衣须太守,别无莲幕胜王家。 【寄陈侍御】何必苦劳魂与梦,王昌只在此墙东。 【昼寝】·何须飞白人人赐,始悟君王欲教忠。 【御书道山堂次林竹溪韵】何人又进江心鉴,试与君王却众邪。 【端午内中帖子词 其十 皇后阁】《题金楼子后》李煜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包佶 挥泪送回人,将书报所亲。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王粲频征楚,君恩许入秦。还同星火去,马上别江春。《慈恩寺九日应制》薛稷宝宫星宿劫,香塔鬼神功。王游盛尘外,睿览出区中。日宇开初景,天词掩大风。微臣谢时菊,薄采入芳丛。《嘉禾合颖》孟简玉烛将成岁,封人亦自歌。
八方沾圣泽,异亩发嘉禾。共秀芳何远,连茎瑞且多。颖低甘露滴,影乱惠风过。表稔由神化,为祥识气和。因知兴嗣岁,王道旧无颇。
诗中有,马,燕,牛字,猿,蝶,鱼,蝉,的诗句就是诗里面有这些字 ...
展开全部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临江仙其一】自有王昌在,何劳近宋家。 【偶作】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 【书怀】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 【悯耕者】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魏王堤】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拟王轩。 【嘲郭凝素】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渑池】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毳幕夜来时宛转,何由得似汉王边。 【明妃曲四首其一】何如却逐虫儿去,忍耻更来王亮前。 【嘲任昉】何年进入玉华宫,香到君王紫禁枫。 【山居七咏其四丹桂轩】自怜休退五湖客,何幸追陪百谷王。 【霅溪夜宴诗其三】为问魏王堤岸下,何如同德寺门前。 【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
【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链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巫山神女庙】何必锦衣须太守,别无莲幕胜王家。 【寄陈侍御】何必苦劳魂与梦,王昌只在此墙东。 【昼寝】·何须飞白人人赐,始悟君王欲教忠。 【御书道山堂次林竹溪韵】何人又进江心鉴,试与君王却众邪。 【端午内中帖子词 其十 皇后阁】 《题金楼子后》李煜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包佶 挥泪送回人,将书报所亲。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王粲频征楚,君恩许入秦。还同星火去,马上别江春。《慈恩寺九日应制》薛稷宝宫星宿劫,香塔鬼神功。王游盛尘外,睿览出区中。日宇开初景,天词掩大风。微臣谢时菊,薄采入芳丛。《嘉禾合颖》孟简玉烛将成岁,封人亦自歌。
八方沾圣泽,异亩发嘉禾。共秀芳何远,连茎瑞且多。颖低甘露滴,影乱惠风过。表稔由神化,为祥识气和。因知兴嗣岁,王道旧无颇。...
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
展开全部 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鸣虫。据孟昭连先生的《中国鸣虫》一书介绍,它在古代的别名竟有三十五个。在《诗经》中,蝉又称螓(音qín勤《卫风·硕人》)、蜩(音tiáo条《豳(音bīn宾)风·七月》)、螗(音táng唐《大雅·荡》);而在《尔雅》中,又多了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音miàn面)、马蜩、蜺(音ní倪)、寒蜩等(见《国学网〈十三经〉尔雅·释虫);扬雄的《方言》中,则又多出十种称呼,分别是蛉蛄、蟪蛄等。
其它尚有胡蝉(《尔雅注》)、蝘(音yǎn眼)(《礼记》)、蚱(音zhà炸)蝉(《本草纲目》)等多种别称。 鉴于蝉的别名过于古老,它的一些别名只能见于一些古文献中,简体字字词典内不予收录,只能了解个大概了。一些繁体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包括繁体字本也没有收入,只能查古汉语大词典或《辞海》、《辞源》甚至借助于《康熙字典》的反切了。
现在电脑里一些繁体字也没有字库,打字也打不出来,很是麻烦。 说到这里,引出了一个题外话。“汉字失了体,神仙不认的。”现在看来,汉字简化是个方向,虽然适应了世界潮流,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1977年中国大陆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从此,“二简字”被停止使用。
为便利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同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和许多字的笔画,而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学习和使用,对于消除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发挥了重大作用。 毋庸讳言,汉字过于简化,就失去了古汉字的造字本意。
那“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的造字法则至今还难以超越,还生造什么新字呀!难怪台湾甚至香港、澳门不承认大陆的第一批简化字,二简就更不用说。大陆第二批简化字在推广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是推广不下去了,人们不仅对推广的简化字难以接受,还掀起了一股任意造字的的风潮,社会用字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只好取消了。
取消了这批简化字,虽然对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有所遏制,但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时也难以消除。 蝉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别名呢?大约有三个原因:首先当然是品种问题,不同的叫法标志着不同的品种。二是由于方言不同,同一种蝉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名字。譬如说,蝉的幼虫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阳称“爬叉”,而在河南永城被称为“知了猴”或“积了猴”,距河南永城以东100公里的的江苏徐州又称为“嗲(音diǎ)喽”。
“嗲喽”在徐州方言里有撒娇、使小性之意。徐州话说“嗲喽”的表现是:“嗲嗲拉拉”、肉麻、起鸡皮疙瘩。蝉的叫声单调、尖锐,音阶在高八度区间游走,是“嗲喽”行为的声音属性。所以,方言有时有比普通话更形象的表现力和针对性。再就是不同的时代,用一种蝉的名称也有变化。扬雄的《方言》在释蝉时说得很清楚:“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其大者、其小者、其雌蜻、大而黑者、黑而赤者,等等,都有不同的名称。
前者说的是地域差别,后面则是品种的不同。南朝宋郑樵《尔雅注》在释蝉时说:“蜩,即蝉之异名,词辨蝉之类也。”然后,对蝉的异名作出了详细解释。再加上这几个原因常常搅在一起,越发使蝉的异名多了起来,结果引得注家们相互辩驳,一般读者也只好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了。 明人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对前人的诸多说法有一辩证,现录之于后:“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螬腹蜟(音Yǜ育),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
俱方首广额,两翼留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不粪。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谓之耀蝉。《尔雅》、《淮南子》、扬雄《方言》、陆机《草木疏》、陈藏器《本草》,诸书所载,往往混乱不一,今考定于左,庶不误用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名蝒(音miàn面)、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
小而有文(纹)者曰螓,曰麦□(上札下虫,音zhá扎);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上截下虫);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左虫右召)□(左虫右撩去提手)曰蜓□(左虫右木);曰□(左虫右奚)□(左虫右鹿),曰□(左虫右多,音shé舌)□(左虫右决去两点水,音jué决);小而色青赤色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螀(音jiāng),曰蜺;未得秋风则□(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螀(音jiāng江)者曰□(左虫右宁)母:并不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