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陈毅诗词:赣南游击词 陈毅诗词

Bailey 坐标: 150501 目录:/chen/

精选的陈毅诗词:赣南游击词 陈毅诗词

陈毅诗词_赣南游击词_陈毅诗词

陈毅赣南游击词创作背景,要短一点的!!

背景:1936年夏季,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面对红军游击队的困境,赣南地下的同志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陈毅元帅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赣南游击词》。

原文: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夜难行,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

梦中念敌情。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陈毅的诗词

反攻下汀州龙岩1929年6月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忆亡1932年秋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乐安宜黄道中闻捷1933年3月1933年3月,军行乐安、宜黄道中,闻黄陂大捷,敌之第四次“围剿”被粉碎矣,喜赋。千崖万壑供野宿,羊肠鸟道笑津迷。半夜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须眉。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1935年4月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

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登大庾岭1935年秋1935年秋,时闻何梅塘沽协定。大庾岭上暮天低,欧亚风云望欲迷。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偷渡梅关1935年冬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野营1936年春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油山埋伏1936年春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持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赣南游击词一九三六年夏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夜难行,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铁树要开花。三十五岁生日寄怀1936年8月1936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8月值余35岁生辰,赋此寄怀。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雪中野营闻警1936年冬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遥闻敌垒吹寒角,持倚枕到天明。

赠同志1936年冬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梅岭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无题1936年冬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七律·寄友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国民反动派对我之“清剿”更烈。余辗转游击于五岭山脉,时红军主力西去秦陇,消息难通。而阮啸仙、贺昌、刘伯坚诸同志相继牺牲。每夜入梦,故人交情,不渝生死。游击各同志又与余分散活动,因诗以寄意。

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系安危。悼章太炎先生1936年12月朴学精义辨华夷,转俗成真真向俗。漫骂天下疯人惯,晚岁缄默恨有余。读书绝句1937年偶得《红楼梦》、《论衡》、《弘光实录》、《桃花扇》、《三国志》诸书,翻阅数四,皆20年前过目者,赋诗志感,1937年。

读《红楼梦》借题书愤事堪哀,幻梦金陵十二钗。封建兴亡指点尽,山河寸寸劫余灰。读《论衡》早年颇爱王充书,问孔刺孟气象殊。此日摩挲重读遍,青灯有味忆当初。读《弘光实录》江左人才推司马,终惭介弟列清班。抗敌精忠兼将略,前身应是文文山。读《桃花扇》一部亡国史,遗恨字字新。贱哉侯方域,辜负李香君。读《三国志》论人物君才雄武自桓桓,更有文章启建安。

何事临终思卖履,魂兮飞不到江南?(曹操)决策任能亦自雄,武功文治霸江东。称臣魏阙白圭玷,风骨嶙峋负阿兄。(孙权)编席织履英雄事,何必龙种假托真?遗恨吞吴毁大业,入川得意负先生。(刘备)君诚俊杰识时务,应叹刘郎非上材。可痛追思法孝直,当年鱼水等尘埃。(诸葛亮)刘备寄居如养虎,曹公秣马未收兵。江东诸将善防御,顾曲周郎能进军。

(周瑜)髯也何堪号绝伦,东南大事付卿身。荆襄冒进同盟失,自大骄矜误一生。生查子·国共二次合作出...

概括《赣南游击词》主要内容

这组词调寄《忆江南》。《忆江南》词牌短小活泼,如行云流水,很适宜于边叙事边抒情,边写景边议论。这一组词共十二首,每首可独立成章,每一首《忆江南》恰似电影的一个镜头,它们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也可看成一整首长诗。 前五首词,从形式上看,是以时间为序来写的;从内容上看,是描写当时红军极端困苦的游击生活的各个侧面。

诗人头一首先写“宿苦”。“天将晓,队员醒来早”,在天将明还未明之时,游击队员已经早早醒来了。为何队员醒得这样早呢?“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可见原因一是露寒,二是知了鸣叫,更主要的是后一句,“满身沾野草。”露宿野营,大地作床,野草当被怎能御寒?宿营可谓极端苦矣。但诗人抓住“满身沾野草”这一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以诙谐的口气写出,就使得这首诗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和红军战士的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给人以低沉压抑之感。

第二首是写“食艰”。“天将午,饥肠响如鼓”。天还不到午时,而肚子已饿得咕咕鼓响。这说明红军战士在经受着饥饿的折磨。原因何在呢?“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敌军重重包围严密封锁,时达三月有余,囊中存粮已剩无几,妄图把我红军战士饿死在山上。但我红军战士以野菜充饥,忍受着肚中响如鼓的煎熬,坚持战斗。

表现了他们决不屈服的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三首是写“居危”。因为“已误期”,我派出的交通员未能按时返归,说明发生了敌情。“立即就迁居”说明我红军战士警惕性很高,恰当地反映出了游击生活的特点。如稍一麻痹大意,就会发生危险,因此我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敌情十分敏感,一有异变,立即转移。这里从居无定处来反映红军队员的处境的艰难危险。


四、五首写“夜难”。前者写阴雨,后者写转晴。前一首是难以成梦,后一首是入梦还念叨着敌情。前首是写无法入睡的难,后首是通过梦中念敌情反映军情的危急在战士心理上造成的高度警觉。 下面七首有变化。每首头一句三个字似是一首诗的小标题,基本能概括本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是写红军战士与敌人顽强巧妙的斗争,写敌人的疯狂屠杀,战士与人民的鱼水关系,战士勤于学习,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必胜信念。

“休玩笑”首,写红军战士严密的军事纪律和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这首主要侧重议论。 “叹缺粮”首,自己动手,解决吃的问题。粮尚无几,何尝食肉。他们除了寻找杨梅和竹笋充饥外,还猎取野猪和蛇来做肉食,改善生活。“三月肉不尝”可见生活很苦。但“猎取忙”、“捉蛇二尺长”,却又见战士的生活情趣很浓,又使人联想到,当他们在久饥之后,饱餐野味时的欣喜之情状。

“满山抄”首,封锁围困无济于事。前三句写国民反动派对游击区残酷烧杀,敌人越残酷,人民反抗的烈火就越旺盛,纷纷请求与敌交兵,这首前后衬托。 “讲战术”首,人民怒火中烧,但我军不是和敌人去鲁莽拼杀,而是讲究战术策略,以巧制敌。“稳坐钓鱼台”,是成语,说明成竹在胸,牢牢把握着斗争的主动权。“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

这是对游击战术的生动概括,说明我军实行的是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实就虚,乘其不备,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敌人只好“乖乖听安排”。实力强大的敌人,在我游击战士灵活运用游击战术面前,已成为囊中之物,瓮中之鳖。 “靠人民”首,是写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血肉关系。用“再生亲父母”、“好儿郎”来写军民关系真挚、贴切、动情。

有了这样密切牢固关系基础上的人民群众的支援,我们的军队就会“革命强中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也就写出了革命胜利的深厚基础和坚强后盾。 “勤学习”首,尽管当时处于艰难困苦的抗战年代,但他仍勉励战士刻苦学习,为革命成功后生产建设作好充分准备。可以看出陈总和战士们高瞻远瞩、坚持学习,不断进步的可贵精神境界。

最后“莫怨嗟”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恶劣环境条件面前,不牢骚、不怨天尤人,仍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这首诗,朗朗上口,百读不厌,有些名句一直传诵在读者群众中。写惨苦的战斗生活却充满乐观情趣,面对强敌却写得那样轻松沉着自如,用通俗的语言却写出了如此隽永耐人寻味的诗词,这不能不使我对陈总诗歌既敬佩又引起诸多思考。

陈毅的《梅岭三章》

陈毅《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


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

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

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

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国民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

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

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解放后,陈毅对《梅岭三章》原稿进行了修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张茜,遵照陈毅的意愿,亲自选定《陈毅诗词选集》,并把《梅岭三章》作为首选,然后公开出版。

下面不妨将陈毅当年的《梅岭三章》诗稿与解放后公开发表的,我们从课本里读到的《梅岭三章》,作个对比,以飨读者。 《梅岭三章》诗稿与修改稿对比


(一) 绝命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廿年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革命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可以看出,虽然陈毅对《梅岭三章》诗...

老一辈革命家(如,陈毅等)诗词一首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陈毅的《梅岭三章》翻译

[编辑本段]原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兴国战役中,右胯骨中弹受伤。同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项英、陈毅等同志被留了下来,在赣粤边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在梅岭被国民四十六师围困的九死一生之际,陈毅“伤病伏草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他那豪气入云的“绝笔”——《梅岭三章》诞生了。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


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

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

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

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

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国民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

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

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编辑本段]《梅岭三章》诗稿与修改稿对比 解放后,陈毅对《梅岭三章》原稿进行了修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张茜,遵照陈毅的意愿,亲自选定《陈毅诗词选集》,并把《梅岭三章》作为首选,然后公开出版。

下面不妨将陈毅当年的《梅岭三章》诗稿与解放后公开发表的,我们从课本里读到的《梅岭三章》,作个对比,以示读者。


(一) 绝...

陈毅塑像的故事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

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长征诗词!

恨难消,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义诗响应度阴山,信息浮沉民意浅,经巴西阿西作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城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再作长征岂畏难,几多知友化沙虫,千军势如潮,万死千伤鬼亦雄,一局南天战又重,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卧看行云逐浪翻,蓬高没膝步泥潭。

长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 日搜夜剿人犹在。 帐月席茵刀枕。为雪国耻洒热血。 随意坐地堪露宿。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真理在。 行踪奇正敌围破。 此生留得豪情在。 半壁河山沉血海,朝朝塞北望江南。 野菜水煮果腹暖,碑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流萤高,冷月皎,干草火烧驱夜寒。 捷报迅传逾朔漠,谈笑低吟道明天 七律 长征 一九六二年四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天翻地覆五洲红。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七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 物到极时终必变。

梦断推窗听鼓角...

有关长征的诗句,越多越好!!!

有很多著名的长征诗词,最著名的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朱德1951年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胡耀邦1985年9月20日诗:


1、《无题》——聂荣臻安顺急抢渡,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泸定决分晓。


2、《无题》——杨成武无边风雨夜, 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 飞兵夺泸定。
3、《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5、《长征》——林伯渠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6、《七律》——乌兰夫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7、《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陈毅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短文学网 www.duanwenxue.com)词:
8、《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9、《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0、《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1、《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2、《江城子·忆长征》——李志民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浪淘沙 重过泸定桥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西去平叛驱车急,往事潮涌. 当年抢英雄,敌军重重,红军冒死建奇功.而今又踏长征路,山河峥嵘. ——张爱萍

1979年春 那管寒烟照柳条,歼仇灭敌怒火烧. 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 ——魏传统1979年 泸定深峡战敌顽,铁索强渡红旗传. 壮士悲歌垂千古,新桥落成万世欢. ——叶介吾1979年 泸定桥横铁索寒,战士悲歌英魂烈. 征程激荡过半百,永记当年创业艰. ——王东保1985年5月29日 一水扼津喉,桥横铁索寒. 飞师夺险隘,更上万重山. ——何郝炬

1985年5月 弹雨林马不前,一桥飞渡箭难弦. 身肩民族存亡贵,写得光辉历史篇. ——冯建吴 河水南流,任澎湃波涛,难阻当年红军,奋勇前进,创造光辉纪录,完成长征,奠下胜利基础; 旌旗西指,看神勇大军,全扫康藏残敌,努力建设,力求民族幸福,实行团结,组织友爱家庭. ——廖志高1951年4月 过 草 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 伯 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 城 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 天,千军势如潮.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身居京 华,常盼归鸿早.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 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 碑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求晚年的一首诗

”写罗荣桓的思想品德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从而引发作者的深思。 长征不是难堪日,承首联写出,这是以退为进的写作方法。长征,战锦,当是用“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胜利后骄傲享乐,终于招致衰亡)的典故:喻意见常不相合,林彪写信给中央军委。说是古时用锦类织物奖赏沙场有功将士,又是亲密战友。

因此。 有注为。追忆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与深厚情谊。 与罗荣桓是湖南同乡。也有不同的解释、贺龙、陈毅。长期以来引起学者的争议。一是“草上飞”。在这里:长征是对革命者最严峻的考验,实则把“同心”二字带了出来,他的资历最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草上飞,战锦方为大问题。”而罗荣桓也认为长征不是难堪日:每、直接标明“吊罗荣桓同志”的吊唁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