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丑奴儿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
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添字丑奴儿⑴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⑵。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⑶。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⑷。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⑴添字丑奴儿:词牌名。一作“添字采桑子”。“丑奴儿”与“采桑子”同调而异名。添字:在此词中具体表现为——在“丑奴儿”原调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句。
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⑵中庭:庭院里。⑶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馀清:此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此首断句亦从吴著。“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
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⑷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之后。根据蔡中民的观点“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百家唐宋词新话》)可知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之后。文学赏析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蒋哲伦先生在《读〈添字丑奴儿〉》一文中对此词作如下赏析: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
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名家评论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八十九(卉谱三)芭蕉,调为《采桑子》,词句亦与《采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儿》。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云: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
《花草粹编》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广群芳谱》作《采桑子》,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添字或摊破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增入音节、字数后改组乐句。如《丑奴儿》歇拍为七言一句,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添入二字,改组为四言、五言两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此篇写于南渡以后。
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此篇既抒写了词人的感受,也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
这首词篇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波...
《丑奴儿》中词人以”
这首词本意是假借讽刺少年“寻愁”的口吻,来表现政治上坚决主张抗金、而在行动遭主降派排挤、受压制、报国无门、心情痛苦的作者,对南宋小朝廷屈辱投降、苟求偏安行为的极大讽刺现在人们一般都用它来批评那些缺乏生活阅历的文学青年,为创作吸引人的作品,而搜肠刮肚、挖空心思、无病呻吟,勉强写作的尴尬状态.事实上,大多数初涉创作的文学青年很想让自己其实并不成熟的想法、构思,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为此,虚构环境、编造事实、堆砌词语、生造字句等等“伎俩”都会用上,当他们自以为得计时,读者们可能只消一眼就已发现他们洋相百出、幼稚得有趣.
辛弃疾丑奴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全部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丑奴儿诗词表达了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基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辛弃疾的一生就是壮志难酬,他的焦灼,只好靠写词来发泄。
...
辛弃疾的“丑奴儿”这首词有什么寓意?
此词调字句为四句七言、四句四言,隔行分列,声调均匀,适宜于表达谐婉的感情,所以辛弃疾 这首词也是婉约的。 这首词上阕四句是说少年时没有什么可愁的事。不知道什么叫做“愁”,为了要作新词,没有愁 勉强说愁。这四句是为衬托下阕所做的铺垫。最后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淡话来结束全篇。 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明我的忧愁是如此难开口、无法明说。
我们联系词人的身世遭遇来看,可以 体会词人这一句话之意味深长。 这首词通篇写愁。上阕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阕的“而今识尽愁滋味”的 “愁”,指心怀国家却怀才不遇之愁。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志士,是一位爱国英雄,但是一生受统治集 团投降派的打击、排挤。词中所说“欲说还休”实际是指他的救国言论不被统治者所接受的无奈。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说。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将 自己的处境写了出来,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 休”,反映了稼轩归宋后的真实处境。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这首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 秋”作结,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抒写自己胸中的悲愤,可见抒情十分高妙,令人叫绝。
深沉的感情 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这好比绘画,浓墨重彩的画固然能收到艺术效果,但风轻 云淡的水墨画,有时更加感人。在知道稼轩的真实处境后,我们更能体会到这种看上去很闲淡的 话,其内含的感情却是多么浓烈,这是失意英雄流出的眼泪。因此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 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少...
追求幸幅的思想感情。感时伤逝的感情包括、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愤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如姜夔的《扬州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昨夜雨疏风骤,人迹板桥需。
7.离愁别绪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依依难舍及别后忧愁的思想感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陈述心志,退隐田同的淡远。
5.感时伤逝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世事变迁,杏花吹满头?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依依小舍的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槲叶落山路,说怿女美。自牧归荑、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2.建功报国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建功报国的感情包括:
(1)保家卫圉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知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陆游的《书愤》;
(2)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1.忧国忧民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山的为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而担忧的思想感情、牵挂亲朋的思想感情。
离愁别绪的感情包括;
(5)抒写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如陆游的《示儿》。儿女情长的感情包括;
(4)对国家。思乡怀人的感情包括,搔首踟蹰。静女其变,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如《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1)昔盛今衰的沧桑。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
(1)恋人的挚爱。
"知否,时不我予的焦虑,枳花照驿墙;
(4)年华易逝的感慨,如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因思杜陵梦。鸡声茅店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如李清照《如梦令》;
(2)情深意长的勉励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盂浩然的《过故人庄》。
6.儿女情长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山的闺怨挚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儿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思念家乡:
(1)战乱离散的痛苦、刘禹锡的《乌衣巷》、昔盛今衰的思想感情:
(1)天涯羁旅的愁思;
(2)青春易逝的伤感,不能羞”;
(3)对负心者的不满,如《诗经·氓》;
(4)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如《孔雀东南飞》,客行悲故乡,如林升《题临安邸》,如杜甫的《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生休,归耕隐居的自在。
纵被无情弃;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凫雁满同塘”;
(2)思亲念友的孤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征夫的思乡之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怨妇的怀人之情,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4 淡远高雅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摆脱世俗、境界高雅的思想感情。淡远高雅的感情包括:
(1)寄情山水的悠闲,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的感情包括;
(2)远离官场的险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世事变迁的感慨;海棠依旧",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叹
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展开全部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丑奴儿诗词表达了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中心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4. 猿猴。

丑奴儿诗词表达了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描述忧愁的诗词
篇一:《描写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
——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蝶恋花》萧萧江上荻花秋,作弄个离愁。半竿残日,两行泪珠,一叶扁舟。——张孝祥《眼儿媚》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篇二:《关于形容美好事物的诗句》关于形容美好事物的诗句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旗渠水进田间,禾苗长的绿艳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3lian.com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坟头岭修个发电站,家家都把电灯安。形容人忧愁的诗句。关于事理哲理的诗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形容人忧愁的诗句。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丑奴儿诗词表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