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yuangen 坐标: 3682 目录:/chu/

精选的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句诗怎么解释

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下句话的意思是: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诗词鉴赏小池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荷叶,未展开的荷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今译]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

诗词求点评春来也无声草木尽繁华山青闻鸟啼流水送桃花

展开全部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诗句写意 牟融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寄张元夫 薛涛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 王涯《春游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诗词鉴赏。

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

小题1:地白(白),凄清(寂静、凄凉等)小题1:落小题1:抒发了诗文人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寂寞的思想感情。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出景色的特点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不难找出“落”这个字的。小题1:本题考查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语文诗词鉴赏在《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在小令中...

小桥流水人家,就给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诗词鉴赏。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1.http://img.desksky.net/style/img/01_img/出水无声诗词赏析.jpg"

精选的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句诗怎么解释

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下句话的意思是: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诗词鉴赏小池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荷叶,未展开的荷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今译]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

诗词求点评春来也无声草木尽繁华山青闻鸟啼流水送桃花

展开全部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诗句写意 牟融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寄张元夫 薛涛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 王涯《春游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诗词鉴赏。

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

小题1:地白(白),凄清(寂静、凄凉等)小题1:落小题1:抒发了诗文人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寂寞的思想感情。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出景色的特点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不难找出“落”这个字的。小题1:本题考查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语文诗词鉴赏在《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在小令中...

小桥流水人家,就给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诗词鉴赏。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1. />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一咏三叹。 “漠漠轻寒上小楼”起调很轻。”原来是一大早起来就阴霾不开,所以天气冷得象秋天一般。穷秋者,九月也。南朝鲍照《白歌》云:“穷秋九月荷叶黄。”词境似之,而人宛然兹,北风驱雁天雨霜,让人不知不觉中入境。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郁,因诅咒之曰“无赖”。

无赖者,令人讨厌。轻寒者:“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皆其意,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恍如风送清歌,悠然而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云,弥漫、轻淡也。李白《菩萨蛮》云。漠漠者。时届暮春,冷从何来呢?“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边丝雨细如愁,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无边的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侵入了小楼,这是通过居住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来的,故词虽未正面写人,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薄寒也。”唐人韩偓《惜春》诗亦云:“节过清明却似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诗歌鉴赏 赠李愬仆射二首 (其一)和雪翻营一夜行, 神旗冻定马无声...

王建这首诗,紧紧围绕这次战役,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意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

“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在如此奇寒之中,人会怎么样呢?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摄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联想,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面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

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深长。写后面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还没有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实和筹划的精到。

这一切,对策画、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这首诗在结构上弛张有度。前两句写得紧张,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后两句写得轻松,虚中见实,把事件发展的高潮隐含在余韵中,别具艺术匠心。

关于荷花的诗词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

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出水无声诗词赏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