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春秋时期吴国诗词
春秋时期吴国的资料
吴国(902~937)是五代时十国之一。杨行密所建。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吴国灭亡。
吴国的史事,一直追溯到吴国的开创者太伯的祖先后稷。后稷是帝*元纪姜[女原]的儿子,姜[女原]在野外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了他,所以生下来就把他抛弃了,但牛马、众鸟都保护他,使他活了下来。他从小善于种植,后来当了农官。他的后代公刘、古公禀父都积德行义,很得民心。古公生太伯、仲雍、季历,古公知道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圣贤,于是想把君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太伯、仲雍心领神会,便借口到江南采而将君位让给了季历,自己在江南创建了吴国,筑都城于梅里(今江苏无锡县梅村)。吴国传到寿梦之世,国力始强,不但与中原各国时有交往,而且与楚国频频交战。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寿梦死时想传位给贤德的季札,季礼推让不受。于是诸樊、馀祭、馀昧禀承父意,依次相袭(兄传弟叫袭)而不传位于儿子,想最后传给季札,但季札仍推让逃避。结果吴人便拥立了馀昧之子州于,即吴王僚。诸樊之子公子光对此心怀不满。这时,楚国的伍子胥一家由于费无忌的谗毁而遭到楚平王的迫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杀,他立志报仇,先逃到宋国,最后投奔吴国。他深知公子光的心事,就进荐专诸,为公子光刺杀了王僚。于是公子光立为国君,即吴王阖闾。阖闾任用伍子胥,在今苏州一带建造了都城。后来楚国的伯*前来投奔,阖闾也任命他为大夫。由于阖闾又担心王僚之子庆忌复仇,所以伍子胥又进荐要离,设计刺杀了庆忌。伍子胥时刻不忘报仇,便进荐了孙武,并怂恿阖闾伐楚。结果吴军伐楚,楚军大败,楚昭王出逃。吴王攻入楚国国都郢,伍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解恨。后来楚臣申包胥到秦国哭庭求救,秦国出兵,打败了吴兵,子胥等才回到吴国。这时,原来的太子病死,子胥在夫差的苦求下,便劝阖闾立夫差为太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放下越国,屡次伐齐,虽在艾陵大败齐军,但已实力大伤,却还以此责备伍子胥,赐属镂剑令其自裁。子胥死后,夫差即使连年欠收,仍然穷兵黩武,伐齐后与晋国在黄池争当盟主。越国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太子,攻入吴国。夫差回国后,越国又屡败吴军。最后夫差逃离国都,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苏州市西北之南阳山),向越王求和不成,而国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 周 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 丘《猗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俗之中,见芳 兰独茂, 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 乃与众草为伍。” 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 逢时,托词于兰。 屈 原《九歌》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离骚》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关于春秋战国古诗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
急求春秋时期的诗词(除诗经外)~~~
春秋时期诗歌还处于很原始的状态,遗留下来的极少。要不是孔子对诗经进行编撰,整理,可能诗经里的都看不到了。在诗经之外的话,只有上古歌谣了,如那首著名的《沧浪歌》,全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解释: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屈原沧浪遇渔父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
注意:《楚辞》不是春秋时期的,而是战国时期。这首歌谣是上古时期的,《楚辞》里面只是引用。另外还有一个《南风歌》,我就不粘贴了,给个链接,你慢慢看吧,写景是有,但是上古歌谣,而非春秋时期,http://wapbaike.baidu.com/view/811120.htm?
st=1&uid=wpass_1304603660032_693&bd_page_type=1&pu=&ssid=0&from=&ext=
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吴国
精选的春秋时期吴国诗词
春秋时期吴国的资料
吴国(902~937)是五代时十国之一。杨行密所建。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吴国灭亡。
吴国的史事,一直追溯到吴国的开创者太伯的祖先后稷。后稷是帝*元纪姜[女原]的儿子,姜[女原]在野外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了他,所以生下来就把他抛弃了,但牛马、众鸟都保护他,使他活了下来。他从小善于种植,后来当了农官。他的后代公刘、古公禀父都积德行义,很得民心。古公生太伯、仲雍、季历,古公知道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圣贤,于是想把君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太伯、仲雍心领神会,便借口到江南采而将君位让给了季历,自己在江南创建了吴国,筑都城于梅里(今江苏无锡县梅村)。吴国传到寿梦之世,国力始强,不但与中原各国时有交往,而且与楚国频频交战。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寿梦死时想传位给贤德的季札,季礼推让不受。于是诸樊、馀祭、馀昧禀承父意,依次相袭(兄传弟叫袭)而不传位于儿子,想最后传给季札,但季札仍推让逃避。结果吴人便拥立了馀昧之子州于,即吴王僚。诸樊之子公子光对此心怀不满。这时,楚国的伍子胥一家由于费无忌的谗毁而遭到楚平王的迫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杀,他立志报仇,先逃到宋国,最后投奔吴国。他深知公子光的心事,就进荐专诸,为公子光刺杀了王僚。于是公子光立为国君,即吴王阖闾。阖闾任用伍子胥,在今苏州一带建造了都城。后来楚国的伯*前来投奔,阖闾也任命他为大夫。由于阖闾又担心王僚之子庆忌复仇,所以伍子胥又进荐要离,设计刺杀了庆忌。伍子胥时刻不忘报仇,便进荐了孙武,并怂恿阖闾伐楚。结果吴军伐楚,楚军大败,楚昭王出逃。吴王攻入楚国国都郢,伍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解恨。后来楚臣申包胥到秦国哭庭求救,秦国出兵,打败了吴兵,子胥等才回到吴国。这时,原来的太子病死,子胥在夫差的苦求下,便劝阖闾立夫差为太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放下越国,屡次伐齐,虽在艾陵大败齐军,但已实力大伤,却还以此责备伍子胥,赐属镂剑令其自裁。子胥死后,夫差即使连年欠收,仍然穷兵黩武,伐齐后与晋国在黄池争当盟主。越国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太子,攻入吴国。夫差回国后,越国又屡败吴军。最后夫差逃离国都,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苏州市西北之南阳山),向越王求和不成,而国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 周 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 丘《猗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俗之中,见芳 兰独茂, 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 乃与众草为伍。” 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 逢时,托词于兰。 屈 原《九歌》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离骚》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关于春秋战国古诗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
急求春秋时期的诗词(除诗经外)~~~
春秋时期诗歌还处于很原始的状态,遗留下来的极少。要不是孔子对诗经进行编撰,整理,可能诗经里的都看不到了。在诗经之外的话,只有上古歌谣了,如那首著名的《沧浪歌》,全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解释: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屈原沧浪遇渔父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
注意:《楚辞》不是春秋时期的,而是战国时期。这首歌谣是上古时期的,《楚辞》里面只是引用。另外还有一个《南风歌》,我就不粘贴了,给个链接,你慢慢看吧,写景是有,但是上古歌谣,而非春秋时期,arc_10"> 吴国
1、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吴国灭亡。
2、吴国(222年~280年)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
3、吴国(902~937)是五代时十国之一。杨行密所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6年。
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诗词有哪些
1)《猗兰操》孔 丘(春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春秋时期吴国诗词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2)《春秋战国门再吟》年代: 唐 作者: 周昙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3)《春秋战国门再吟》年代: 唐 作者: 周昙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接下不勤徒好士,叶公何异鲁哀公。4)《春秋战国门再吟》年代: 唐 作者: 周昙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5)《春秋战国门再吟》年代: 唐 作者: 周昙定获英奇不在多,然须设网遍山河。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写春秋时期的诗歌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春秋时期吴国诗词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春秋时期吴国诗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春秋时期吴国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