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老人去世致辞
悼念老人去世致辞
想知道悼念老人去世致辞

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我和妻子乘坐的麦哲伦号正驶离加勒比海进入大西洋,距离最近的亚速尔群岛五天航程。无法及时赶回让我们悲痛万分!已经订好了机票准备几周后陪伴她老人家一段时间,没想到她就这样突然地离去了! 当晚在后甲板上面对大西洋惊涛骇浪里徐徐落下的红日不由得泪水满面怆然而泣...... 母亲虚99岁,无疾而终。据当时在身边的姐姐说她的面目安详,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晚年的母亲豁达独立,不愿成为后辈的负担。她通常每年冬春两季和保姆生活在海南三亚二哥为她准备公寓里。我们后辈每年轮流去看望她。去世的前一天,她还和来三亚陪她过春节的姐姐姐夫聊天......
母亲的遗体告别仪式已经举行,她的骨灰不久将和已经去世多年葬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父亲合为一处。母亲一生极不平凡,她神奇般的经历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近代史。没有人能够说清她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事,见过了多少人。而如今那些她年轻时曾爱过的人和爱过她的人,对她伤害过的人和她可能伤害过的人都已经先她而去了。她曾多次和我说过,她这一辈子已经活得足够长了。
在等待父母的合葬仪式最后告别她老人家的时候,我选择了母亲的这些照片,写下这些文字。一来表达对她老人家深切悼念。二来致谢那些一直爱她关怀过她的亲友们,你们的关爱曾让她生活得如此温馨,幸福和精彩。但你们也许还不知道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还有过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2018年2月8日 在海南三亚为母亲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

二哥代表全体家人所致的悼词

2018年2月24日登载在《黑龙江日报》上的讣告

讣告正文

图1, 1932年 石明逊和同学 河北衡水县立两级女子学校 我的母亲1920年农历8月23日生于河北省冀州(今冀县)骑河南增家庄一个石姓首饰匠人家庭。取名石明逊。她是家中出生的第六个女孩儿。不幸的是前面五个孩子都夭折了。作为家中唯一后代,外公对她格外痛爱。因此她被免除了当时禁锢妇女的恶习 - 裹脚,而且濒于破落的外公倾尽全力也还要送她图书识字。于是她从村里的私塾读起,后来就读于衡水的县立两级女校。照片上左侧是母亲。她们身着当时的装。手里拿着的竹箫。竹箫后来也出现在母亲的照片里。我小的时候也听过她吹奏。看来这不仅仅是照相馆的道具。

图2 1933 夏 石明逊 冀州6师报名照 母亲1933年报考河北省立冀州第六师范学校。这时家境已经陷入困境,但外公还是毅然借贷支持她的求学愿望。最后她以第十六名如愿以偿。从照片上看,母亲不像才十三岁的年纪。但她说这是她的报名照。这幅照片显示出她异乎寻常的成熟。深邃的眼神中透出对知识的渴求已经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图3 1936 石明逊 冀州六师篮球代表队合影,后排右一为母亲 母亲性格活泼好动,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她在学校的田径比赛中保持多项第一。又是校篮球队的中锋,这幅照片是她们学校在津南区的比赛中夺冠后所摄。 当时河北冀县六师教师中有许多员和许多来自北平的经过新思潮熏陶过的先进青年。因此六师的们从他们那里接受了新思想。意在救国救民的运动方兴未艾。七七事后华北危在旦夕,许多们投笔从戎,积极抗战。学校产生了许多后来的重要干部。后来日军攻入,学校被战火毁于一旦。
母亲对在六师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是在那里她大量地读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眼界,建立了探索新世界的愿望。萌生了当记者的理想。 2009年时我们一起陪母亲回老家去衡水时已没有人能说清冀州六师的遗址。

图4 1938 石明逊 云南大学 七七事变之后战火迅速蔓延,河北再也无法安放下一张可以安静读书的书桌。为了避免“亡国奴”的命运,母亲经天津乘坐英国太古公司的客轮《云南号》用了六天的时间前往香港,从那里经河内前往昆明。就读云南大学。

图5 1939年12月,云南个旧锡矿考察。前排左一人为父亲,穿旗袍的是母亲 母亲在云南大学是半工半读。她当时在政府机构谋得一个文员职位。这是去云南个旧锡矿出差。

图6 1941 父母结婚照 昆明 父母1941年在昆明结婚。时年母亲21岁。嫁给了33岁离异了的父亲。父亲是母亲的精神启蒙导师。她在读冀州六师文学青年时把书稿寄给当时在上海申报主笔的父亲并得以修改刊登。母亲回忆说父亲1939年突然向她求婚时她毫无思想准备。那时她对父亲只有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母亲当时正值青春年华不乏追求者,但最后还是嫁给了父亲。

图7 1946 石铭 东北日报 夏装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的我的组织和机构面临巨大的危险。因此母亲和具有的半公开身份在昆明办报的父亲一起奉命撤往缅甸,日军攻入缅甸后他们又被召回重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母亲担任了副刊《妇女之路》的编委改名石铭并在这期间生下了我们的大哥。1944年父母被调回延安在杨家岭工作学习直到日本投降。可惜这一段我手里没有任何照片。
1945年底父母根据中央部署前往东北建立解放区。他们跋山涉水步行到达内蒙古的通辽然后乘火车到达长春。母亲在当时的《长春新报》任记者。1946年夏国民军队进攻东北解放区。为确保安全父母随队撤往哈尔滨,母亲被调入《东北日报》任记者。

图8 1947 石铭 哈尔滨《东北日报》 到1948年底母亲一直在《东北日报》工作,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文章。她后来对我们说这一段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在这里实现了时代的梦想,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图9 1947 石铭 哈尔滨《东北日报》 这一幅照片显然和上一幅出于同一个时期。这里是《东北日报》社(现在的黑龙江日报社老楼)楼顶上的平台。远处是索菲亚大教堂洋葱头般的圆顶。可以看出母亲小资的一面。

图10 1949 石铭 四野南下军中 1948年10月驻在长春的云南籍国民六十军起义。由于父亲是云南人被派去进行改造工作。六十军改造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五十军并于1949年夏入关投入解放战争。母亲也被任命新华社记者随军南下。

图11 1949 石铭 军中 母亲在南下途中,也是踌躇满志的表情。

图12 1950 父母大哥 南昌 军中 母亲回忆说这幅照片大约摄于在1950年中秋节前。部队到达江西南昌附近。大哥此时8岁。部队带着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表情轻松。这说明解放战争进行到这会儿国民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解放军一路摧枯拉巧已无恶仗好打。

图13 1950 石铭 北京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证照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父母被调北京参加组建最高人民检察院。这是母亲工作证上的一寸照片。可能是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母亲这一段非常消瘦。

图14 1950代初 石铭和姥姥在北京 在北京安定下来之后。母亲回到河北老家接回了在那里苦熬的姥姥。关于这次回老家她感触良多。当有警卫员护送的她坐着美吉普进村的时候。一位赤着上身在田间劳作的中年农妇召唤母亲的小名,那竟是当年六师的同学!

图15 1952 石铭 姐姐和二哥 北京司法部街 安定的生活使我们的家庭迅速增加了新成员 - 我们姐弟三人先后出生。 这里是我们在北京最初的家 - 司法部街的一个院子里。这条街道因为修建人民大会堂而早已不复存在了。

图16 1956 母亲和我们 北京 在父母无微无至的照料下,新中国花朵的我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母亲表情安逸轻松。只有国统区出生的大哥似乎有些忧郁。

图17 1956 母亲和我 北京颐和园
这是母亲生前喜欢的照片之一。母亲对儿子的爱溢于言表。这是一段是我们全家最为珍视的时光。只是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一段平静而已。1958年父亲被定为右派并被发往黑龙江北大荒的852农场劳动改造。母亲随后带领我们举家迁往哈尔滨。
图18 1962? 石铭 办公室 母亲调任黑龙江省机关工作。是她的乐观和辛勤维持了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父亲虽然在一年后摘掉“右派”帽子,但仕途已断。被分配在当时的哈尔滨文化公园种蘑菇。

图19 1960年代 石铭 友谊宫 会议合影 母亲先后在黑龙江省不同的机关工作。参加不同的学习,会议和运动。在我的印象里她经常出差,非常忙碌。

图20 1964 全家福 哈尔滨松花江摄影社 1964年春节,在北京工作的大哥带堂弟来哈尔滨过春节。 在拍全家福时母亲坐在前排正中,显示出她在我们家里的重要性。

图21 1966-8 石铭 哈尔滨展览馆 母亲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而父亲则直接进了狱。但无论如何他们都顽强地存活下来。母亲后来去了五七干校,先在炊事班切菜做饭,后来被派去领导一个小工厂。

图22 石铭 工作照 文革结束后母亲被落实政策重新工作。似乎恢复了青春。更加努力工作。可惜时光留给她的不多了。

图23 1970年代 全家福 哈尔滨松花江畔 七十年代后期,在北京工作的大哥带着两个侄子回来探亲。全家一起在松花江畔合影留念。母亲此时已是祖母,其乐融融。她一辈子投身工作对我们采取的是放养政策。但在精神上一直鼓励我们积极上进,不断学习,放眼世界。

图24 2000年代 父母和友人 云南 文革结束后也被平反了的父亲大概因为突然解除长期的压抑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而中风偏瘫。从此母亲承担起陪伴照顾父亲的重任。他们后来的时光大多是在全国各地不同的疗养院里度过的。

图25 2000年代 石铭 丁玲等合影 云南从化 母亲从年轻时就从事文化工作,和许多中国近代有名的文人都有过交往。这是她在云南从化温泉和她在延安时期的故交丁玲见面时的留影。

图26 1994 石铭和英国女警察 伦敦市中心
1994年圣诞节母亲来英国与我们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我们刚刚出国创业,生活居住条件并不好,但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们 - 正是她的乐观和对世界的孜孜不倦的探求成为我们奋斗的精神支柱。
图27 2009年9月 石铭 衡水老宅 2009年九月在我们姐弟的陪伴下母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老宅还在但已衰微破败。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母亲曾感慨地说当年怀揣着打翻旧世界建设新家园的理想走出家乡。但眼前的情形和当年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图28 2012 石铭 北京北郊 母亲从小时候起就立志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这一愿望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得以实现。从她离休之后保持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和随笔。用著作等身形容并不过分。

图29 石铭 海南三亚半山半岛 母亲身体一向不错,晚年时每年冬天都在三亚过冬。这是2013年春节三亚半山半岛小区举办的千叟宴上母亲应邀代表老寿星致辞。原来主办方以为她就是客套一一下,没想到满面红光声如洪钟的她竟侃侃而谈了十分钟。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进餐,主持人多次提醒她适可而止。

图30 2013 石铭 海南三亚帆船港 母亲这一年93岁。利用手杖她每天还可以步行一段。我们还陪着她在三亚半山半岛的帆船港向南海远眺。她有一次久久注视着深邃的大海不发一言,不知道是不是在回忆75年前她第一次在天津登上即将远航的云南轮时的情景。我们不能不佩服她那时如此的勇气。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她的这个基因我们这一代也对探索未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

图31 2016 母亲和姐姐 北京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 2016年8月我们为她庆祝了她的96岁华诞。这时的她只能用轮椅代步。身体已见消瘦,听力也减弱。但仍然精神矍铄,乐观向上。

图32 2016 母亲在三亚半山半岛 2017年3月我们去三亚看望她老人家。她这时的行动已经不很方便。在亲人们的照料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下,她仍然安逸的生活。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准备这个夏天要回她在北京的家准备自己的百岁生日。

图33 2017 母亲 海南三亚半山半岛 2018年2月6日晨,母亲在她卧室里坐着圆寂的 。在整理她的遗物时,除了大量的书稿和简单的衣物并没有发现留下的遗嘱。显然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没有料想能这样早就离开。 母亲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文字,但大多数是回忆故去的亲友和经历过的事件的。直到前几年在我们的强烈建议下她才开始写自己的故事。我们也在她的指点下整理了家里的老照片和文件。本来在百岁之前,母亲准备出版自己的回忆录和照片集,但今天这已经成为她的遗憾! 好在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这些文稿已经初步完成。余下的编辑整理就要由我们替她完成了。
亲爱的母亲,我们深情地怀念您 - 您在天堂,离我们并不远,我仿佛看见你那样慈祥地注视着我们的目光!后记: 母亲在春节临近时去世。谨遵有关节日期间不宜添悲的习俗没有及时通知所有亲友,这里我代表家人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再次感谢曾经关爱和照顾过她老人家的你们。希望上面的图片能够寄托我们的哀思。她老人家高寿而去,是喜丧。
老人去世前子女有征兆
精选的黄尾专用钩:垂钓黄尾的全面钓法分析,值得收藏
首先介绍一下黄尾鲴,(俗称:黄尾、黄姑子、黄尾刁),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生活在江河湖库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垂钓黄尾对于钓鱼人而言是一种享受,它在中鱼的瞬间带来的冲击力非常有手感!
关于调位的选择:一般选择水库桦尖突出部位,水深不超过3米,水底地势呈缓坡适宜。关于窝料:我长期采用糠饼加来的快5号做窝,不宜打大量,做到少量多次!许多钓友担心,打窝惊扰鱼,经过多次实践发现,打窝的声音不但没有惊扰窝子中的鱼,而且还吸引鱼来就饵。 关于竿子选择:选择短杆,硬调竿,这样有便于回鱼快!关于线组搭配:我在水库作钓一般使用 1.2搭配 0.6最大用到 1.5搭配 1.0,再大的搭配,黄尾就饵的动作会变得很微弱,遇到风浪就很难捕捉到。钩子一般我选择金关东 0.1和万能袖 1、2号,钩子大了,黄尾不好入口。关于浮漂的选择:浮漂选择枣核型浮漂,短脚长漂尾,枣核型浮漂稳定,短脚长尾翻身快,下行缓慢,因为黄尾鲴是全水层鱼,在下行过程中,偶尔会有截口。 关于浮漂的调钓:黄尾鲴靠上嘴皮刮食的习性,注定了垂钓黄尾鲴时,以调灵钓钝为前提。按照化老师的剩余浮力一说,我的理解就是调平水是最灵的,钓黄尾我就钓一目到两目。关于抓口:钓黄尾鲴要学会放口。黄尾就饵非常的慢,没鲫鱼那么干净利落。一般浮漂会先慢慢向上顶起一两目,接着不动,接下来的的动作,不论是黑漂还是钝1-2目,那都是黄尾吃饵的动作。此时提竿中鱼几率非常大。 老人去世大便的预示精选的怎样制作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