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杜甫三次漫游都写过些什么诗?

dingba 坐标: 164341 目录:/du/

吴越之游:主要代表作是《壮游》、《游龙门奉先寺》、《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等杜甫离开故乡的真正漫游,是从二十岁开始,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就是在这一年,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杜甫真正的漫游之所以选择吴越一带作为漫游的地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人事的原因,杜甫的叔父杜登在浙江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做县尉。他的姑父在江苏常熟当主簿,直到安史之乱后,他的姑妈还留在那里。从这里不难看出,杜甫的亲属在江南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有了亲戚的照顾,游历过程中就省去许多的麻烦,而且还会得到一些帮助。另一方面,江南是六朝的故地,六朝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生活在这一带,而且主要的作品创作也是在这一带完成的。在童年时代,杜甫熟读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阴铿、何逊、庾信等诗人的诗作,对这块产生谢脁、阴铿等诗人的土地充满无限的向往。到了江南,也就是到了二谢、阴何、鲍庾这些诗人诗作歌咏的地方,如果置身于这样秀丽的山水中,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作品中,他们提到的江南旖旎秀美的山水和各种动人的故事在召唤着他。杜甫从洛阳出发,走水路,沿着大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达江南。在江南,杜甫凭吊了姑苏台。相传,姑苏台是吴王阖闾精心囤积材料,花了五年时间才得以建成的。建姑苏台主要为了游玩。后来,吴王夫差颓废荒淫,为了宠幸越女西施,劳民伤财,在姑苏台上再建春宵宫,后来又在此地开凿天池,与西施行日日嬉戏,行舟于天池;还建海灵馆、馆娃宫,宫殿用珍珠玉石来装饰,豪华无比,极尽奢靡。后来,越王攻打吴国的时候,一把火就把辉煌无比的姑苏台给烧掉了。杜甫登上姑苏台,昔日雄伟宏大的姑苏台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残壁冷墙。极目远眺,诗人站在这座沿海城市的高台上,看到的唯有茫茫的大海。此时此刻,诗人竟产生了浮海远眺,东渡扶桑的冲动。后来,诗人在一首《壮游》的诗中记述了这段漫游的经历:游历吴越,当他来到苏州姑苏台,本来已经准备航海东游,到遥远的扶桑(日本)一游,但最后没有如愿,后来对此表示遗憾。凭吊完姑苏台,杜甫来到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虎丘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埋葬自己父亲阖闾的地方。关于虎丘得名,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吴王夫差是个孝子,他的父亲阖闾死的时候,特意找来父亲生前最喜欢的“扁渚”、“鱼肠”等名剑陪葬在一个水池边,夫差的孝心感动了苍天,坟墓修好三天后,就出现了一直白虎盘踞在阖闾的坟墓上。这头白虎死后,化作了一块石头,这就是“虎丘”得名的来历。杜甫看到了当年埋葬名剑的剑池,还看到了那块盘踞而卧的石头,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里埋葬的宝贝。这里还有吴太伯的庙。吴太伯的避嫌谦让,历来收到人们的敬仰。吴太伯是吴国的开国国君。他本来是西周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在长子继承制的古代,他应该是周国未来的国君。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弟弟季历圣德贤明,就想破除王位必须传给长子制度,把王位传给季历。当太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后,便带着二弟仲雍一起来到了南方,他们后来成为吴国的始祖。周国的王位终于传给了季历,后来又传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到了周武王的时候,周灭掉了殷商,统一了天下。吴太伯的让国举动对周王朝的兴起起到重大的影响,而他这段避嫌谦让的往事,也让杜甫止不住留下了滚滚热泪。此刻,吴太伯庙,静静地倒影在池塘里,宁静,庄严。祭拜了吴王阖闾的陵墓;游赏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塔;拜谒吴太伯的庙宇,看着荒芜的古迹,看着这块有着太多浪漫传说、故事与历史的土地,这块吴王阖闾、夫差经营的土地、这块美人西施木屐踏过的土地,杜甫的思绪思绪万千,无限的感慨。除了游览以上的古迹,杜甫还去了风景迷人的古长洲苑,他去时,正好赶上荷花盛开,看着亭亭的荷花大片的盛开,玉立在清清的水面上,微风吹来,荷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把他心头那丝惆怅吹散了。古往今来,是是非非,谁与评说?多少世事,或化作尘土,或灰飞烟灭。吴越的故事太多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秦始皇巡游会稽,把匕首藏于鱼腹中刺杀吴王的侠士,还有那个故意穿着破旧衣服,怀里揣着官印当众羞辱前妻的朱买臣的故事,在这个地方都能寻到踪迹。在绍兴城东南角三十多里的地方,杜甫看到一条清澈的溪水,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若耶溪,传说当年美艳照人的越女西施就在这里浣纱。溪水两旁,一群女子,头戴草帽,衣着白衣,体态窈窕,她们正蹲在溪边,双手拿着薄如蝉翼白如无物的沙,在水面上上下摆动。她们就是浣纱女。在新昌县东,杜甫还看到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热情赞美的天姥山,那层峦叠嶂、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天姥山,让杜甫深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一路上,杜甫目不暇接,尽情游览。到了晚年,诗人想起吴越的山水,依然情有独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漫游,杜甫还到过江宁(今江苏南京)。他游览了秦淮河北面的瓦棺寺,在这里,他看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的壁画。传说,当年顾恺之在壁上画了摩诘的像,一时光照全寺,引得全城的人都来看画。几百年过去了,曾经风光一时的豪门士族都已烟消云散,但顾恺之这幅壁画却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它仍吸引着各地的游人前来观赏。杜甫如饥似渴的欣赏着这幅摩诘图。或许,这是杜甫看到的古代名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在《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一诗中,他写出了当年对这幅画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诗是这样写的:虎头(顾恺之)金粟影,神庙独难忘!齐赵之游:其代表作《望岳》》、《登兖州城楼》、《房兵曹胡马》、《画鹰》等。齐、赵相当于现在的山东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在美丽的春天,他来到了邯郸,在战国时赵王兴建的丛台上放声高歌。在寒冷的冬天,他又来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做到国子司业的苏预(苏源明)。苏预从小父母双亡,生活非常的艰苦。他在泰山读书,十分专心、勤奋。那个时候,苏预正流落到山东一带。两个同样用功读书的人相遇,很快便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一起游览、打猎。在青丘,春秋战国时齐景公狩猎的地方,他们骑着马,手拉弓箭,在云冈上追逐野兽……杜甫来到了兖州,并看望了他的父亲。这时,他的父亲杜闲在兖州做司马。兖州司马在地方官中属于中等官位,父亲的俸禄已经足够应付他的日常开销。这段时间里,杜甫没有生活的负担。他无忧无虑,满怀豪情。兖州地处齐鲁,是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杜甫来到了与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了峄山,亲眼目睹了秦始皇在峄山留下的石碑。据说,峄山上的石碑是当年秦始皇东行时从儒生们那里收集所得的。秦始皇路过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邹峄山。他一登高,就想起了自己一统天下的伟业,于是,他把当地的儒生们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写出歌功颂德的话,刻在石碑上。如今,秦始皇早已经不在了,只留下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杜甫还来到了孔子的家乡曲阜,游览了汉时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登上兖州城楼,放眼望去,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与兖州相连的渤海、宗岱、青州、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当年气势恢宏的鲁灵光殿残存的遗址,这一切,都展现在诗人的眼前,尽收眼底。杜甫这次登上兖州城楼,成就了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一篇律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兖州北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泰山。泰山属五岳之一,虽然它没有恒山那样高,比不上衡山的奇丽,也没有嵩山那般雄伟、华山那样的险峻,但是,泰山在历史上出名最早,名声最大,被称为五岳之首;尊为岱宗。早在战国的时候,齐鲁大地的儒生门就开始登上这座大山。他们登上山顶,脚下尽是层层云海;站在云端,仿佛身处天上人间。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他们的心目中,泰山就是五岳之中最高的山。泰山树林繁茂,海拔之高,靠近苍天,堪与天媲邻。古代,很多祭祀活动都在泰山上举行。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经在这里封禅、立碑。杜甫到了兖州,也登上了泰山。站在泰山顶部,他正感受着当年孔子那种“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宏大、壮阔的心境。杜甫几年游历后,诗才更有长进了,南方山水提高了他的审美,北方山野游猎使杜甫的胸襟开阔。他的才情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游览泰山时,他的这种才情化作文字,写出了体现泰山巍峨之势的名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泰山的顶峰,杜甫领略到泰山的壮丽雄奇,同时,细心的杜甫已经隐约的察觉到开元繁荣盛世下唐王朝隐藏的危机,他注意到,泰山一带农村田地荒芜一片。近年来,唐玄宗热衷征战,朝廷不断在边疆发动战争,很多男的劳动力都被征调到边疆,农村缺乏男劳动力,农田无人耕种,变得一片荒芜。这种印象在他的脑海中停留,年轻有满怀豪情的他当时并没有对整个社会作深入的思考。齐赵期间,除了那个让杜甫众生难忘的苏源明,还结交了唐朝历史上有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幼年时期,他跟在岭南一带父亲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父亲死后,他在梁宋一带活动。家境破落的他,不得不务农来维持生计,有时候碰上灾害,收成不好,只能乞讨为生。虽然生活艰苦,高适却有着自己的理想,他读书练武都非常地刻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在往后的日子里,高适始终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他云游四海,奔赴边疆,入京赶考,广交朋友。杜甫在汶水之上遇到高适的时候,还没中进士,生活异常艰难,经常需要以打柴,捕鱼来维持生计。但是,高适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抑郁,相反,在诗人身上流露出与神俱来的的那份豪气和洒脱。他们相遇时,杜甫还是个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年轻公子,高适则贫困潦倒。他们彼此之间的共同心理体验太少,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同游之行,他们同游汶水,吟对诗歌。令杜甫没想到的是,后来高适却出人意料的显贵起来,杜甫漂泊西南时,还不免要仰仗这位老朋友的照顾。在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写《奉寄高常侍》一诗中,就到了两人当年相遇的经历。这期间,杜甫还和一些隐士、僧人有来往。他们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生活哲学,使得他容易冲动、心狂孤傲的心性得到收敛,而他早年苦读所形成的教养和学问,也让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些隐士、僧人的世界里,彼此之间成为很好的朋友。在开元二十八年,他结识父亲属下小县的以为姓许的主簿。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他们后来还结交到济宁游玩。这个时期,杜甫还留下了两手充满豪迈气概、富于阳刚之气的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画鹰》。杜甫一生尤其喜欢马和鹰,他用它们比喻成战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质。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那个时期远大报复和英雄主义精神。梁宋之游:代表作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与杜甫游梁、宋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高适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杜甫曾经在汶水见过高适,现在久别重逢,自然是格外的高兴。此时的高适,凭借早些创作的边塞诗《燕歌行》在诗坛上早已名声大振。李白也早已声名远扬,三人中,只有杜甫年龄最小。虽然李白和高适的才华极高,但与年龄小得多的杜甫交往,仍然感到很高兴。三人同行,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的怀才不遇、功名不显。一路上,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互诉衷肠,开怀畅饮,纵情高歌。他们去了著名的梁园,登上了当年汉高祖刘邦藏匿过的芒山、砀山。傍晚寒风中,他们还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那时候的宋州,是一个繁荣兴旺有充满豪侠气息的城市。宋州人口稠密,街道宽广,楼台高达,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地人十分好客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恩怨分明,为了报仇,可以在闹市杀人,为了报恩,可以为其赴汤蹈火,倾其所有。这样的侠气氛围,让三位诗人基情四溢,热血沸腾。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位诗人离开了这里。高适到南方漫游,李白和杜甫北上齐州(进山东济南)。李白去齐州紫极宫。杜甫则去拜访了早就希望与他结识的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他的父亲是注释《文选》的学者李善。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在文章和书法方面都享有盛名,特别擅长写墓志铭和碑文。李邕比杜甫年长三十四岁,但他性格豪放不羁、不拘小节,喜欢结交文士诗人。早年,杜甫在洛阳不俗风采让李邕早有所闻,当时就有意结交杜甫,愿意跟他一同谈论诗文。现在,李邕人在齐州,早年就彼此闻名的两人终于得以相见。

李白的著名诗词

李白《望天门山》赏析?王运熙?....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

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

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

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诗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

楚江,即长江。

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

“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

?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

博望 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

“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

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第四句写江上行舟。

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

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事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

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

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希望能够帮到你

杜甫三次漫游都写过些什么诗?

有关爱国的诗词

野望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③。

牧人驱犊返④,猎马带禽归⑤。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⑥。

[注释]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山西河津。

薄暮:傍晚。

②徙倚(xíyǐ):徘徊,来回地走。

③落晖(huī):落日。

④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鸟兽,指猎物。

⑥采薇(wēi):薇是一种植物。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解说] 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

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

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王绩)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29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古诗词赏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

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

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

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两岸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

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

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基情。

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

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

这里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

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

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李白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古诗词赏读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吴均)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古诗词赏读 人日思归① 入春才七日②,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③,思发在花前④。

[注释] 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归:回家。

薛道衡在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的岁末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

② 入春才七日:正月初一为春节,所以称人日是入春刚刚七天。

③ 落:落(là)后。

落雁后:落在大雁的后面。

④ 思:对家乡的思念。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

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

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

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薛道衡)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1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古诗词赏读 山中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高风晚③,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停顿。

这里是说长江流得太慢了。

②这句是说盼望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

“万里”是夸张的说法。

③况属:况且遇上。

属:这里的意思是遇、逢。

[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客游蜀中(今四川)时写的。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满山黄叶飘落,诗人遥望长江,因为盼望早日返回家乡,仿佛觉得江水都流的太慢了。

(王勃) 作者: 秦楼月 2005-8-19 10:3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古诗词赏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

辛弃疾《满江红》的诗词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此词与《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为同时先后所作。

题一作“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乃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而成。

今存杨炎正(济翁)《满江红》数首,其中“典尽春衣”一首有“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等语,与这首词虽用韵不同,而情调相同,意气相通。

或为本词所和之韵。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今日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构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

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

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

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

“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

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

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

“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

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

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

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

“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

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

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

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

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

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满江红·题冷泉亭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

山木润,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