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zhongling 坐标: 157654 目录:/du/

爱国思想是杜甫诗的灵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诗,为国着想,为民着想。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 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诗中有很多斥责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如“黄门飞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丽人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是杜诗灵魂的主体。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 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在《塞芦子》中,他反对军阀割据,而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述怀》中,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要的谏官,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汉运初中兴”喻唐,希望国家恢复统一,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爱国精神的源头探究

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

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一)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他悯民的爱国之心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三吏”“三别”;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谴责,如:《丽人行》;对统治者能“仁者爱民”的渴望。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中有这么多的人民的形象。《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 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在哪位诗人的笔下有过如此清晰的形象,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这些处在战乱中的不幸的人民,又表现出积极投身抗战,收复失地,重建家园,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诗人有感于人民的苦难,用诗歌真实的记录这段历史,更多的地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杜甫的诗中,处处呈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体现人民性的深广和真挚,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二)源于屈原的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屈原的诗中,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劝谏君王、痛斥小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屡楚王听信谗言,虽两次遭放逐,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穷屈原的一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后楚被攻陷,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故国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真是感慨良多。

(三)生于动乱的经历深化了杜甫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因此,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真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的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等有进步性。屈原等人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爱君”、“爱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忧国”即是“忧民”,“忧民”即是“忧国”,他的爱国之情更有一种悲天悯人在其中,诗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深刻性。

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

杜甫有三首《望岳》诗歌,请问三首分别是什么

杜甫的三首《望岳》分别是:歌颂泰山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歌颂南岳衡山的《望岳 南岳配朱鸟》,歌颂西岳华山的《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

《望岳 岱宗夫如何》全诗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南岳配朱鸟》全诗如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全诗如下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 ) 老妪( ) 不胜簪( )泣幽咽( ) 邺( )城戍( ) 青未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 ) (2)浑欲不胜簪( )(3)老翁逾墙走( ) (4)犹得备晨炊( )(5)吏呼一何怒( ) (6)死者长已矣(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

(2)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

(3)存 者 且 偷 生,死 者 长 已 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

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

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一)课内精读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9.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

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二)拓展阅读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哭,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据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

12.对本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点兵场面,采用问答形式,既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所强加给人民的不幸,又劝勉应征者和送行者以国难为重,应役出征。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和忧念时局的复杂心情。

C.“怜俜”是“孤独、孤单”之意,暗示瘦弱的孩子是个孤儿,已经家破人亡。

D.“肥男”和“瘦男”形成对照,表明在唐朝兵役制度面前,不管出身富门还是寒门都要服兵役,也表明在唐朝人人平等。

13.这首诗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14.唐代诗人中很多人都有一个雅号,例如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

你还知道唐代哪些诗人的雅号?请搜集整理。

二级目标(一)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其中一个“欲”字,运用 修辞方法,赋予花朵 的特点。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常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3.前人的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三)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4.这首诗属什么体裁?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角说。

5.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6.师:小朋友,谁会唱歌?生A:我妈妈会。

生B:我爸爸会。

生C:我也会。

生D:我家的盘会唱歌!(对某洗洁精的介绍:让盘子唱歌的...

求3首诗歌杜甫《长江二首》,陆游《涪州道中》,赵熙《重庆》

长江二首 杜甫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

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深。

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涪州道中 陆游远客喜归路,清游逾昔闻。

雨添山翠重,舟压浪花分。

洛叟经名世,张侯勇冠军。

怀人不可觌,袖手对炉熏。

重庆 赵熙(1941年)西望长歌入汉关,大江东去客西还。

樱桃红了芭蕉绿,且认渝洲作蒋山。

杜甫的绝句(3首)

1、《三绝句.其一》唐代: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译文: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2、《三绝句.其二》唐代:杜甫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译文: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3、《三绝句.其三》唐代: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译文: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

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4、《绝句四首.其一》唐代: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译文: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5、《绝句四首.其二》唐代:杜甫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译文: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

三首咏物言志诗词

李白: 1.[春思] 2.[月下独酌] 3.[行路难] 4.[蜀道难] 5.[夜思] 6.[长相思] 7.[赠孟浩然] 8.[送友人] 9.[关山月] 10.[长干行].杜甫: 1.[佳人] 2.[望狱] 3.[梦李白] 4.[古柏行] 5.[月夜] 6.[春望] 7.[兵车行] 8.[丽人行] 9.[登岳阳楼] 10.[登高].白居易: 1.[长恨歌] 2.[琵琶行] 3.[草] 4.[池上] 5.[忆江南]6.[问刘十九] 7.[宫词] 8.[下邽弟妹〕9.〔歌舞〕10.〔轻肥〕.

推荐3首诗,原因!!! 李白,杜甫,辛弃疾各一首!!!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的千古名句 其实李白的诗很多 全都很好的 简单一点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白 杜甫 两个都是最顶尖的诗人了 杜甫 是现实主义 诗歌基本都是忧国忧民的 春望 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等 好诗都很多破 阵 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个不但是代表作 还是 千古名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