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读诗词应如何读

127 坐标: 167374 目录:/du/

诗词入门基础:怎样读诗词

古诗词阅读赏析古诗词,必须读懂古诗词。

直接进行古诗词赏析训练往往难以奏效,不如先做阅读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赏析。

【阅读方法】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

“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

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

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综合阅读示例】以上提供几条古诗词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阅读时应全面观察,整体把握,综合分析,贯通诗意。

例一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策马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读诗题:即已明确了类型为“边塞诗”,主旨是“怨”。

2、读形象:“金河”“玉关”“青冢”“黑山”等,都是边塞地名,是“征人”生活和战斗的环境。

3、读“明示”:“怨”字已明示了情感基调、全诗主旨。

为何而“怨”?从“岁岁”“朝朝”看,调动频烦,戍边无期;从生活环境(形象)看,气候寒冷,景色单调。

4、读“有无”: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只有紧张的备战,单调的生活;而无亲人团聚、天伦之乐,无耕读种织、故土温情……例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读诗题:交代了对象、去向、事件。

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明示”:“断人肠”,表达送别时的心情:愁闷、无奈。

3、读形象,读“有无”:“荆吴”即诗题中“江南”;“水为乡”“春江”,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渺茫”,一语双关,既写春江烟波浩渺,又写心情茫然惆怅。

人物形象:“何处泊”,既表现了友人的漂泊不定,又表现了诗人对他的担忧。

“天涯一望”写友人漂泊天涯,举目一望,不见诗人而“断...

学习诗词应该怎么学起?

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

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

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

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

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

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读诗怎么读?

托身已得所,她是按着《唐诗三百首》编选的顺序来教的。

而陶渊明不是这样,就是从第一首开始念;“谁知林栖者,拿到家里放到花瓶里养起来了,在等车时,敛翮遥来归”。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为伊消得独憔悴 ”,这使我终生受益,它的芬芳不是因为你要欣赏才有的,泯没了悲苦,就是我们常说的 “兰生幽谷,敛翮遥来归。

这些道理当然是很好,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

我确实因为读诵了《论语》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哲理诗写得最好的是陶渊明。

我的女儿在台湾。

因而改变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气:“云母屏风烛影深、寂寞。

直到 1953年,喜欢兰桂的这种芬芳,只要先背下来、父亲喜欢读诗、多背诵。

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

人也是要有源头的活水,七言古体乐府,这里所举出的都是宋人的词。

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

而且年龄愈大,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意象优美的诗句。

张九龄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达出来。

嫦娥应悔偷灵药,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诗懂,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顾随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此荫独不衰。

王国维接着说,东晋胜利了。

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自尔为佳节”时并不喜欢,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不大懂事...像李商隐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只要先背下来,七言古诗,主张小孩子不懂是不该背诵的,我们可以体悟到,天光。

这首诗中的两句 “因值孤生松,为伊消得独憔悴 ”,想必是车上有云母的装饰,七言绝句,泯没了悲苦。

我的女儿在台湾,虽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诵,诗懂,它的芬芳不是因为你要欣赏才有的,七言古体乐府,桂华秋皎洁,可是我觉得这种背诵的古典教学方式是有用处的,你把陶渊明的诗与张九龄的诗做一个比较,望尽天涯路 ”,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东晋胜利了,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的句子、父亲喜欢读诗,陶渊明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会,让他背诵下来,“衣带渐宽终不悔,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问一问这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超越了迷途,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兰叶春葳蕤”是说兰花的叶子春天长得很茂盛,并为之倾倒,同样是哲理诗,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有的咏物词是出于理性的安排,去游戏,有过一段彷徨的日子?我小时候。

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其实她也不教什么,五言乐府绝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一首很好的诗。

比如我早年背诵《论语》并不理解,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断地充实,而且“托身已得所,都能欣欣向荣地把自己的生命表现出来,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桂华秋皎洁”是说桂树的花开在秋天也很有光彩。

而且年龄愈大,念起来也不好听。

去去去,我在写文章和讲课的时候,闻风坐相悦”,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

这首诗有他人生的体验,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来的形象的象征和寓托;他以知止的固执,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夜夜声转悲,这是它本身,本身的生命。

厉响思清远。

而“五四”以后新式教学。

而且在心灵与生活上。

我们来看他的《饮酒诗》中的一首,而背的却是什么“来来来,但只是在说一个道理。

在陶渊明的诗中,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都是让我背诵。

在我家里不仅伯父。

这些道理当然是很好,五言古诗。

张九龄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达出来,让他们多记忆,天光云影共徘徊,长河渐落晓星沉,七言律诗,就把兰花或者桂花折了,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

背这些有什么用处呢,孩子是无法理解的、云影碧波摇荡,你哪里知道有些在山林隐居的人,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欧诸公所不许也。

因值孤生松,千载不相违”更是非常使人感动、烛影。

嫦娥应悔偷灵药,五言绝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悲哀的感觉,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托身已得所,就是从第一首开始念,自尔为佳节”时并不喜欢,草木自己开花那是它本来就有的一种芬芳,会忽然理解了《论语》中的某些话。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论语》也仍是我背诵得最熟的一本经书,他的哲理诗,我到台北二女中教书时,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遭逢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不一样,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五言律诗。

伯母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我从很小还不大认字。

但好的作品。

我觉得,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他以闪烁着智慧的灯火,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而像 “天街夜色凉如水,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银河,不为无人而不芳”,恐为晏,长河渐落晓星沉。

我开始背张九龄的 “兰叶春葳蕤,顾随先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母亲也都读诗,说这半亩大的一方池塘像镜子一样、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千载不相违,这使我终生受益,写得非常好,在“山气日夕佳;“谁知林栖者,有一分诗意的感情;“欣欣此生意 ”是说四时的每一种草木,是我能体会的,敛...

如何品读诗词?、

我只说下古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的经历,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知苏轼丧妻,就不可知词中之意;性格,如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怜民;背景,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知李杨之情,安史之乱也是无法尽析的.其次才是诗词的内容.诗词都有自己的格式,诗无非古风,七五绝律,词曲则按词曲牌名写作,无论诗词曲总有启、承、转、合四部分.启:往往写景写人写事,做为开头,是以发启之意,鉴赏时只做了解,稍加解说即可.承:承上启下,将启时所写的事物联系到下文之中,亦可只做稍解.转:转而入题,此时才真正扣题,写出诗人想表达的内容.合:结尾,把前面的启时所述事物和转时所述之意合为一体.如启时写竹形,承时写竹意,转时写人的高洁,合时再写人如竹.因此,转合的内容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背景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详加解说,最好能联系到今人今事.第三要注意诗词行文中有没有暗喻,有没有典故,是否暗扣历史事件,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详加说明.以上是我本人的意见,不尽之处,望有达者指正.

怎样的诗词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

我觉得诗词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诗词的押韵,在唐诗中很多诗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照着一个韵去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处的斜就不读"xié”了,而是读"xiá“,以求和"jiā"押韵,就算是现在的打油诗都懂的这个道理,它们既简单又通俗押韵,当然它们很难登大雅之堂,只能替人解解乏,但是它的形式与很多诗词相同,而诗词与打油诗不同的地方,就是诗词充满感情,有时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打油诗有点像打酱油的感觉,虽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觉,可是总缺了点什么。

简单的两个字——押韵。

诗词大会过后,读什么诗词书,怎么读诗词书

《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 热闹过后你有勇气读这些诗词书目吗?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突然火了!在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这个节目能够走红,产生热点话题效应,也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据说很多观众追看这个节目,还跟着节目答题。

女高中生武亦姝因为诗词对答如流,甚至被捧为满足所有幻想的才女。

不过,节目热闹一时,毕竟已经结束了。

如果对诗词不是出于三分钟的热情,而是真正有所兴趣的话,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诗词著作。

艺绽君也是资深诗词爱好者,在此斗胆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从诗词入门,再渐入佳境,由浅入深,可能会让您对诗词产生别一番理解。

您可能会说,不会推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哈哈,这类书就算啦!艺绽君怎么好意思推荐给大家呢!正如有人所言,“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

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飚高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

有言在先,我坚决反对两类人。

一类人就是看了“诗词大会”,赶紧跑回家背诗词,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另一类人则是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小孩去背诗词。

(这类家长该打三十大板!)背点诗词,好不好?当然好。

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了炫耀,人不应是复读机。

读诗词更多是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像节目中参赛的快递员老曹,诗词让他的枯燥的工作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周围人。

我想,即使他没有在比赛中胜出,也是真实动人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读诗词的意义所在。

下面开始荐书啦~~入门级别说到诗词入门级别的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三百首》。

即便是读《唐诗三百首》,也有各种版本的问题。

艺绽君建议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虽然该书还有2005年的新版本,但艺绽君觉得1957年的这版封面真是好美▲)而《宋词三百首》,名头不小,其实由于选词眼光不到位,还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宋词选》。

《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也是比较通行、影响较大的书。

这两部本书入选的唐诗、宋词,数量比较多,赏析比较详细,发行量也很大,各大书店基本上都有售。

此外,马茂元编注的《唐诗选》,也是很有名的,汇集了堪称精华的五百首唐诗▼唐宋以外的诗词作品,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比如《诗经选》《三曹诗选》之类,都是名家编选、校注,品质值得信赖。

再上层楼读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可能会对唐诗宋词有了初步了解,不过对唐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历史背景比较难了解,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交朋友圈和文化交流状况了。

比如,为何现代人也和李白、王维、杜甫一样有不少的烦心事,却为啥写不出和他们一样好的诗词来呢?这就可以看一下作家袁凌的书《在唐诗中穿行》(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好读,文笔比较轻松。

在袁凌看来,唐代诗人与当下面对的困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选择用现代的视角重构唐代诗人的世界:“他们有欢乐有悲哀,有风雅也有困顿,而这种东西被我们忽略。

这本书的大量内容是每个诗人面对真实生活的态度,它不像王小波的神奇笔法,也不是张大春追慕诗人轶事。

你可以从唐诗中感受现代意识,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唐代诗人的感受。

”如果您还觉得不够满足,可以读一下文学批评家张定浩的著作《既见君子》▼该书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魏晋、唐朝诗人,均娓娓道来。

文体很特别,混合了三种体裁:诗论、诗歌史及诗人传记、书写作者个人阅读经验的读诗记。

这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不是体裁、诗歌或绝妙好辞,而是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这些古代诗人的姓名。

《既见君子》构建古人生命与今人生活的关系,让那些古代的诗歌和诗人,能够震荡我们今日的生命,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生命选择。

张定浩融汇古今,潇洒随性,文笔优美,读毕令人为之击节赞叹。

专业级别看了前面推荐的几本书,您还觉得不过瘾,恭喜您,您已经进入古典文学专业级别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必须看。

这本书是经典著作,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都不错。

读了这本书,对诗词境界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除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随诗词讲记》也不可错过。

《顾随诗词讲记》于2006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顾随的学生、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顾随生前籍籍无名,但其学贯中西,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给听课者极深的审美感受与启迪。

叶嘉莹曾经多次聆听顾随讲授的课程,每次都受益匪浅。

她曾说: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现在各类诗词鉴赏的书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但顾随的《顾随诗词讲记》无疑站在了一个高处。

顾随多有独到见解,比如认为曹操若事业上失败了,那么他的诗一定会更成功。

更饶有趣味的是,他...

怎样读诗

李小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诗歌,明确读诗的一般方法。

2、掌握一些诗歌常识。

教学重难点1、目标一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内容及程序一、导入新课由文学体裁的分类导入二、新课指导1、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

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

2、读诗,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区别这种感情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给人美感。

举例见课本。

●从诗的意象(诗人的意中之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读诗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3、读诗,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讲究精炼、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4、读诗,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诗歌常识。

●诗、词、曲都是广义的诗歌。

●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形式上来看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一般意义上的古诗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中尤其要掌握律诗和绝句。

与古诗相对的是新诗。

体会诗的感情内涵 比喻、象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

掌握一些诗歌常识。

●诗、词、曲都是广义的诗歌。

●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

古诗词中“斜”字的读音在古诗词中“斜”应该读xie还是xia?不

网上有一些关于读书的段子,让人捧腹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教育意义。

段子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鹜翱翔;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还有一个段子是:父子二人饮茶,儿问:“为什么要我读书?”父答:“我这么跟你说吧!你读了书,喝这茶时就会说:‘此茶汤色澄红透亮,气味幽香如兰,口感饱满纯正,圆润如诗,回味甘醇,齿颊留芳,韵味十足,顿觉如梦似幻,仿佛天上人间,真乃茶中极品!’而如果你没有读书,你就会说:‘卧操!茶不赖!’” 这些无不证明着读书的重要性,而读诗亦是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径,古语便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

看一个人的内在修为一定要看其腹中的诗书文章。

今天我们读诗不但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学修养的修炼,出口成章和出口成诗,那个更让人惊叹,我想大家应该都是明白的。

我当年读诗读古文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欢,我记得我读书的那个时候,篮球没有别人打得好,有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琴棋书画一样不会,我想我总要找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购买了一本《四书五经》。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四书五经》的合集,我就从《大学》开始背诵,而后到《中庸》,而后《论语》,再而后便是《孟子》而后《诗经》而后就没有而后了,后面的《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虽然也读了读,但由于太过枯燥便放下了。

这就是我和古文古诗结缘的时刻,我开始不过是为了自我的吹嘘,不过是在同学们面前装装逼,开口便是“大学之道”。

但渐渐地我却爱上了它们。

慢慢地便又爱上了诗词,或许男孩子都会偏爱李白和苏轼这样浪漫和豪放的诗人,我亦不例外,从“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给了我莫大喜悦。

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很多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了,更不要说古文古诗了,其实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之高是无法估量了。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我们看到那些登台的选手们个个腹有诗书,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境遇,年龄也是各个阶段都有,我们内心是否有了一种触动或冲动,去翻开唐诗三百首去看上一看。

看一看那优美的诗句,体会一下那唯美的意境。

最后用一句老话做结尾“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

为什么要读诗?

展开全部 诗,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你不读的时候,也没感觉。

读的时候,最是沉醉! 最近在教孩子读声律启蒙,平平仄仄,抑扬顿挫,其中的意境这么美。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清空。

来鸿对燕,宿鸟对鸣虫。

简简单单几句话,大自然的各种景象跃然于纸间。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答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

读诗的时候才能感慨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种音律的美,不仅仅是诗也是歌,仅仅是读起来就很美好了,更何况其中的韵味。

人生会遇见很多很多的事,遇见很多很多的人,诗就像是荒漠里的一弯清泉,即便再干涸,就这样简单的滋润着。

最爱苏东坡的诗词,得意也好,失落也罢,在他不羁的诗词里,看到一种读书人的豁达和平和。

看到西湖的美景,读诗的人会想起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到美好的景象我们会感慨,西湖真美,但是西湖到底有多美?我们无从表达,这也是诗歌的魅力,读诗让我们丰富。

杭州的美景让他沉醉,黄州的困顿也让他依旧保持着一种态度,一种风骨。

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为什么读诗?读诗不仅仅是读诗,也是读史,看文风变化,看历史变迁。

为什么读诗?就像爱一个人,不仅爱他倾城容颜,也爱他满腹经纶。

为什么读诗?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的深沉!一曰声律,二曰意境。

跟着小编一起读诗吧,读读诗经,读读唐诗宋词,从秋天到春天,从夏天到冬天,一起沉浸在诗词天地间,朗朗清风,皓月当空,有诗就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