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端砚产地:端砚产地,我国端砚主要产地是哪里本文介绍了端砚产地的知识,端砚产自哪里,我国端砚主要产地是哪里,端砚之所以名贵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端砚的产地与特点又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下。端砚产自哪里——端砚的产地介绍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端砚(duān y&agre;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端砚(duān y&agre;n)坑口众多,历史悠久。但自2000年开始,所有坑口因禁采而停止开采。端砚砚石主要有五个产地:
1、端溪东侧斧柯山西麓一带,有老坑、坑仔、麻子坑、冚罗蕉、朝天岩等。
2、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
3、北岭山一带,有宋坑、梅花坑。
4、小湘峡一带,绿端。
5、斧柯山东麓,沙浦镇一带,沙浦诸坑(又称“斧柯东”)。
古时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所有名坑都已逐渐“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如今只有洮砚还现存少量老坑石。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绿端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而今流入市场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砚资源日渐减少,故老坑石所做砚台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民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即为废品。令人怜惜不己,虽爱其石,却实难收藏使用。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从史料记载来看,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
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中国端砚的产地与特点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一千三百余年,为砚台之首,久负盛名。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端州)羚羊峡的斧柯山端溪一带。端溪一带分布着数十个端砚名坑,最著名的就是水岩。水岩又名老坑(晚唐时期该坑砚石所制之砚被列为贡品,清朝称水岩为老坑)。《金玉琐碎》中写道:“如购一尺之研不过
一、二百文,配一檀木研匣亦不过
一、二百文。或一研百金不肯售。何以?
言盖一山有三坑焉,其最上一坑即上岩。”水岩砚石是目前所有砚坑当中出产砚质最优的。有所谓“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的盛誉。《古砚辨》还有所谓“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呵气成水,贮水亦不涸”。
水岩砚石属泥质、硅质绢云母板岩,为余泥质结构、粉砂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平行构造。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并含有少量氢氧化铁,以及石英、白云母、电气石、锆石与绿泥石。

端砚产地_端砚产地_我国端砚主要产地是哪里
水岩砚石呈紫蓝色,石质细腻润滑,致密坚实。假如用手心轻轻按在砚堂中,不久就会出现水汽。水岩砚长期吸收地下水,黏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因而石质变软,砚石才得以润滑细腻。此外由于含有较多泥质,致使砚石缺少铿锵之声,且质地坚硬耐磨。由于有如此优质,水岩砚逐渐成为贡品,文人墨客更是以有水岩砚为荣。麻子坑在水岩的南边,所产砚石为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致密坚实,为变余泥质、隐晶质结构,平行构造,物质成分为泥质、绢云母与硅质三者胶结而成,并含有微量氢氧化铁、石英、绿泥石等。据说在乾隆年间一位姓陈的工匠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这个坑,采出了砚石,因其脸上有麻子,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给这个坑取名为麻子坑。麻子坑的砚石可与老坑相媲美,石质坚实,细腻润滑,石色接近于水岩砚。有诸多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火捺等等,更有许多石眼,适于制作高档雕花砚。
宋坑位于肇庆市北岭山一带,因于北宋时发现,所以命名为宋坑。宋坑砚石为石英砂粉质、绢云母泥质页岩,为变余泥质结构、平行构造。砚石主要的成分为黏土、绢云母、氢氧化铁等。宋坑砚石不如老坑、麻子坑细腻润滑,但发墨却比两者稍快,这是因为宋坑砚石中含有特殊的“金星点”。砚石石色紫红如猪肝。坑仔岩砚石含有英粉沙的绢云母泥质页岩。砚石的主要成分为黏土、绢云母、石英、氢氧化铁、电气石、绿泥质等。质地优美,纹理细腻坚实,石色介于水岩与麻子坑之间。石品以石眼多著称。
绿端开采自北宋时期,色泽青绿,微带黄色,石质细腻坚实。上等绿端砚石,色泽青绿,晶莹无暇,石质纯净优美。篇一,端砚的产地是哪里?端砚的产地是哪里?端砚:是中国4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一千三百余年,为砚台之首,久负盛名。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
石质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宋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石色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1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此外,采砚石时代的不同,石层走向不同,石色亦不尽相同。同是1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1个坑,由于石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其石色则不能以紫色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名贵。
要准确分辨、观察、鉴赏端石色泽以自然光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名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如清白端砚)。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但它在端砚中却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没有“发墨”和“下墨”可言,多用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刻制。
石品鱼脑冻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

端砚产地_端砚产地_我国端砚主要产地是哪里
蕉叶白蕉叶白又叫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青花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火捺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天青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翡翠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
金银线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1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冰纹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冰纹是水岩独有的1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鹧鸪斑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色,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石眼
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制作工艺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3种。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端砚产地_端砚产地_我国端砚主要产地是哪里
篇二,端砚的产地在那里?最早的宣纸产地又在那里?
文房四宝什么是文房四宝?
端砚的产地在那里?
最早的宣纸产地又在那里?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端砚的产地是广东肇庆.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宣纸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端砚的起源和发展端砚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是指以广东肇庆羚羊峡端溪栏柯山(斧柯山)至北岭一带出产的砚材制作之石砚而言,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又称端溪砚。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端砚优点在于历来公认在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 石品花纹秀丽多姿;“叩之不响,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宁水不耗,发墨利笔。”再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工制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性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名扬中外。
端砚石端砚石简称端石,用端石制作的砚台因石质坚实、细腻、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不坏笔、字迹生辉、虫蚁不蛀、经久不退色而闻名于世,被文人墨客推荐为众砚之首。地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查明,端砚石经历了约4亿年的演变才形成。端砚石分为二类,一类基调为紫色,称紫石,另一类是绿色的、称绿石。前者为富铝、富铁、富钾、贫钙的硅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含水粘土矿物中的水云母(含部分已变晶的绢云母)和少量的粉尘状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等;后者为富镁的碳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微晶白云石和少量的水云母、磁铁矿等。
地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表面除水体外,其余的由岩石组成,按成因分别称为沉积岩(又称水沉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它们记载着地壳30至40亿年的地球发展史(地球的形成年龄为50亿年至60亿年),端石属其中的沉积岩类,其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的中泥盆世。当时,端州这个位置是一条沿北东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西部广西一片为汪洋大海,海水不停地潮落,把东西两侧古陆搬来的大量物质在这里筛选聚集、按比重和粒级粗细依次沉积成层,其中被水解后的富铝、钾、铁等硅酸盐,碳酸盐等胶状物,聚集在潮坪局部低洼处,与其它砂石缓慢地沉降,形成大小不等的透镜体,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端石的原始母岩被深埋地下后,其内部的物质重新分配与组合,并经历压缩脱水等成岩作用,最后固结为有特种层纹,泥粒等沉积构造的含铁泥质岩,或含铁含砂的泥质和白云岩。其中的泥粒(条)就是现在砚台看到的“眼”、“翡翠”的原形。
距今1.95亿年前,地表发生著名的燕山构造运动和印支构造运动,使深埋地下的端砚石及其围岩重新暴露地表,但已受到挤压破碎和地下岩浆的作用而发生变形变质,局部的水云母变为绢云母,铁矿物聚集成小集合体,新的矿物充填在破碎裂隙内,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冻”、“白”、“青花”、“银线”、“冰纹”等石品花纹。而直接暴露地表的端砚石,因为受地下潜水的作用,铁矿物发生氧化、二价铁与三价铁比例变化,扩散,渗透等,最终形成有同心纹和瞳子的“眼”、“火捺”、“五彩钉”、“石皮”、“金线”等等美丽可爱的石品花纹。由此可知,端砚石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的地质年代和多种地质作用才形成既具研墨功能,又有百看不厌的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砚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献给肇庆人民的珍稀礼物。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1.

端砚产地_端砚产地_我国端砚主要产地是哪里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劚剑等鬈珊肜溲邸I翅≈缗ù海崤狡慎贽梗灞≈亓⒔旁龋缜锕馕奕栈琛T埠链俣躺残拢籽饪硭逗巫阍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