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二十字——三十字的现代诗或古诗宋词元曲

duanzhengchun 坐标: 163276 目录:/er/

绝句诗(五言绝句20个字,七言绝句28个字,不含题目)都符合你的要求。

忆江南·江南好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春

作者: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鸟鸣涧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天净沙·春

作者: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跪求诗歌注释,《槐树诗》《咏槐》《窗前古槐二首》。

我也不是行家,尽力解解看,尽量希望帮到你吧 第一首:婷婷玉立的槐树吐出嫩绿的新叶来,排列种植在宫门的尽头,随风摇曳多姿,柔美的色彩缤纷斑驳。

第二首:放下担子敞开衣襟,推起头巾,歇息歇息,庭中槐树荫下幽雅,刚好适合在这畅饮美酒,遥想三公朝见天子,在三棵槐树这里站立,能像苏轼那样写出《三槐堂铭》以文名物的又有几人呢?第三首:那浓密的树叶阴凉,画不出来的感觉,卷起窗帘一双眼睛都因它而明亮,人间哪里会这么炎热啊,我还拥有书轩外这分外的清凉。

第四首:去年我到西湖避暑,繁华看的我眼睛都懒得睁开了,现在我回到这洪崖旁小憩,飞花看尽后,还是最爱看那窗前的古槐啊。

以上四首,都是我粗浅的理解 另外,我具体给你解释一下,关键词句 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在这里借指宫门。

弛担:指放下担子,息肩。

或者,可直接理解为栖息。

披襟:敝开衣襟。

多喻舒畅心怀。

或者指衣衫破烂,拖挂下来。

岸帻:指推起头巾,露出前额。

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在这里泛指美酒。

渠:第三人称,他 “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

”这句只需知道一个典故你就清楚了: 《宋史.王旦传》:王旦父,以文章显于后汉、后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

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世多称其阴德。

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在开封建有王家的三槐堂。

王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典故。

《周礼.秋官.朝士》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说是周朝宫廷外种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在这里站立。

三公是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广为流传。

呵呵,这就是我的解答了,花了一些时间查字典,希望对你有用

二十字——三十字的现代诗或古诗宋词元曲

高考为什么要考鉴赏语文诗词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怎么样能快速背诵诗词

对某一首诗词而言STEP1深入理解。

包括作者经历、作诗情景、有何感而发、有何典型物象、用何手法、引何典故,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诗人是为什么作诗作词,才能算是了解了诗词。

STEP2了解典故故事。

这个了解不是辞海或者成语故事中寥寥几百字的注释,而是生动形象的故事,方便你去体会典故中的人、事有何深刻意义,也方便你进一步了解诗词。

STEP3朗诵。

最好是身心愉悦时投入的、像演话剧一样的感情充沛的朗诵,个人觉得有古曲相配时最好,找个意境相同的曲子配着(虽然很装13,但我真的觉得是很有格调的一件事)。

比如背春江花月夜就配《春江花月夜》或者《潇湘水月》什么的,背《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就配《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秋风辞》什么的。

STEP4翻译。

将诗词改写成生动的小故事,四五百字就好,还可以练作文。

要注意措辞呦~诗词已经很高雅的就要用优美的词汇,很诙谐的就要写的幽默些,很哀伤的就要灰调些。

STEP5背诵。

用朗诵的方法背出来~其实前四步只要做到两步就可以背下来了,心急的话两步完成就可以试试~~当然全套做好在背出来会觉得更有成就感的如果你说针对整体的话STEP1分类整理自己的诗词集。

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分类整理,个人建议用作者来分,将喜欢的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将作者生平简介与文风评价写在前边,便于以后收录理解和查看。

也可以用诗词主题呀、风格呀什么的来分(如豪放、婉约、纤秾、典雅、浩荡、佛偈等等)STEP2每日诵读一两首,不写的重复,并尝试用这一两首写写感受评价、改写些小故事什么的发成微博啊日志啊或者让同学看看~这样坚持一个月你就能感觉自己诗词进步很大的STEP3尝试填词对对子。

这是你已积累一定量的文学常识后,才做的事情。

个人觉得要读的书很多列出一些《音律启蒙》《楚辞》《诗品》《史记》《诗经》《唐诗三百》《宋词三百》《元曲三百》等等~有特别喜欢的诗人词人,就自己整理他们的诗词集,不一定很全,只要把自己喜欢的记下就好STEP4尝试涉猎更多的历史与诗词常识。

可以通过网上资料来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比如古代美女(绿珠、虞美人、赵姬、冯小怜、柳诗诗等等)、美男(集中在晋,王谢都很好的,慕容冲啊、卫玠啊、兰陵王啊什么的)、当权太后(吕后)公主(山阴公主)、江湖诗人(姜夔)什么的,经过这些知识的扩充,你就可以真正的自己填词作诗甚至写文言文了~STEP5尝试看文言文的正本,小说啊话本啊花草集宗教典籍什么的,建议先从清代爱情话本开始,因为这时的用语已经很白话,比如《平沙冷燕》《金云翘传》《孽海花》等等STEP6坚持扩充自己的文学素养,阅读名篇名家作品,比如《洛神赋》、《天问》、《山海经》等等做完这些你就是国学学者了~成不成得了国学家,就看你以后的自觉了如果你只是考试要用,那么只做两到三步就绰绰有余了,哪怕只做第一步,再多做些题也已经足够的~

关于茶的古诗20首

一 诗 1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

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

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

”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3唐朝诗人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道饶有趣味的诗,在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关于采茶的,我们来看唐朝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 5“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茶盏》); 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7“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后(分乳即泡茶),寒夜客来时”;更需水沸适度: 8“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过程是别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苏轼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画情景细致入微,又兼传神写意,颇有独到处: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凄冷的夜晚,诗人独自到江边汲水,江畔寂寥无人,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象。

踩在钓石上,用瓢舀水,...

一道高考古诗鉴赏题 关于除夜作 高适

除夜作 高 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4分)(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1分),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

(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

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古诗词小问题:吴松道中二首第二的 鸟避征帆却 请解释一下每个字的...

“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

“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光。

1、首先要先通读一下作品,有了个初步的理解;2、认真了解下作者的生平,文风;3、扒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比如当诗人是漂泊他乡,还是家国破败,还是中第后喜欲狂;4、再次总结你的理解。

相信你已经整理了一些评价的模板。

作者运用了XX手法,描写了XXX内容,通过写了XXXX,表达了XXX。

套一下你的理解,一篇评价就出来了。

最后附上刘需敏老师的高见。

首先,关注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说明诗人出门在外,行船漂泊,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

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比如说《咏梅》,根据这个题目,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或表达其高风亮节,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

其次,关注作者。

一般来说,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而无论是由诗人代言还是诗人自己,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比如,说到李白,就想到他望月思乡;说道杜甫,就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说到陆游,想到他的爱国情怀。

接着,关注注释。

在做题目的时候,有的时候诗歌的内容看不懂,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今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此注释一出现,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即使已两鬓斑白,扔渴望上战场杀敌,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

再者,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的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一句中的归字就写出了诗人归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而后,关注意象。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

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因为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往往饱含诗人的情感。

如柳的意象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菊的意象是高洁的品质、淡泊的名利的代名词;满地黄花是愁绪、容颜老去的象征……2007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第一题是: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的?诗人就是通过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这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凄凉孤寂及因国破家亡的飘泊无依之感的。

再有,关注诗中的典故。

古代的诗人为表达委婉一些,往往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也会借典故来以古喻今;为了使表达简明一些,会用典故这种较少的文字来传递较多的信息。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如杜甫的《发潭州》的颈联“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诗人用典抒情,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再如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的两句:“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和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这两个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最后,整体感知。

阅读一首诗,无论你抓住了多少细节,如果诗歌的意思你是不懂的,那么这首诗你也就不懂了。

因此,最后你还是要回归诗文,整体感知一下诗歌的意思

初一语文上册(人教版)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散文集第2卷)。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3.《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是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5.《黄河颂》选自诗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6.都德是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家。

代表作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7.《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8.《邓稼先》选自《人民日报》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核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9.《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10.《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第七卷。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有《园田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1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济南文艺》。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项链》,短篇小说集《羊脂球》等。

12.《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3.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

古今字与通假字 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pān)]通"攀",牵,引。

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3.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可以译为"呢"。

文言文词语解释 《伤仲永》 1. 世隶耕。

[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 父异焉。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把……当作奇异。

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7.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对待。

8. 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9. 父利其然也。

[利]把……当作图利的手段。

10.仲永环谒与邑人。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

[谒]拜访。

11.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2.曰:"泯然众人矣。

" [泯然]完全。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木兰诗》 14.惟闻女叹息。

[惟]只。

15.愿为市鞍马。

[市]买。

16.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17.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8.关山度若飞。

[度]过。

19.朔气传金柝。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20.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21.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22.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23.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25.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怎么。

《孙权劝学》 2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哪里。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语气词,可语译为"呢"。

27.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28.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29.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30.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31.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32.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3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文言文句子解释 《伤仲永》 1. 世隶耕。

译文:世代耕田为业。

2. 父异焉。

译文:(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3.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文:那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内容。

4.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那些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5. 邑人奇之。

译文:同乡的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6. 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渐渐地同乡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7. 父利其然也。

译文:他的父亲把这样做当作图利的手段。

8.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每天拉着仲永在同乡中四处拜访。

9. 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不能跟以前的传闻相符。

10.然众人矣。

译文:完全地像普通人一样了。

11.于才人远矣。

译文:比有才能的人好多了。

12.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译文:那么是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没有达到的要求。

13.今夫(fú)不受之人,固众人。

译文:现在那些没有先天赋予的,本来是普通人。

14.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还能够成为普通人吗? 《孙权劝学》 1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把军中事务繁多为推托的借口。

1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专门传授经学的官员呢! 17.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自己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18.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自己把这样做当作很有好处的事情。

1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读书人相隔了一段时间,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现代文词语解释 1. 确凿...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结文章,大概写:收获、困难、快乐、过程...

先写这次活动我们是怎么开展的,因为我们老师先是叫我们去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界有关诗歌的书,然后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我们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所以就主要写了活动的收获。

这是我的活动总结: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

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

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

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

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

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

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

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

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

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

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我从诗中学到了语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诗最为精辟,堪称中国文学之精粹。

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朴素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