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关于感恩的诗词,名言,故事。
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藏族谚语感恩诗爸爸妈妈感谢你们把我带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感谢你们给了我自由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感谢你们谆谆的教导殷殷的嘱托我长大了而你们却老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会向你们献上一片诚挚的孝心祝你们永远健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苏轼写的诗词赋文中对佛道儒的看法
文学界苏轼深厚的佛学造诣,伴随他在江湖、庙堂间的反复进退,成为其人生旅途上须臾不舍的良师益友。
而对当时存在的欲劝度世人而装神弄鬼、引人一味求道而耽误农耕,以及某些佛门弟子蛊惑人心、扰乱国事的现象,苏轼也表达了痛心疾首的态度,进而偶有诋斥佛教。
但总而言之,苏轼儒家为主、释道相参的思想主流并未因此改变,而是表现出随着命运浮沉而不断充实生命深广的高度。
《苏轼文集》卷十二专录“记”一类文章29篇。
这些饱含雅趣、文理俱胜的作品,不仅使苏轼自蜀中,进而辗转至开封、黄州、儋州等地的游踪得以毕现,而且镌刻下他随着宦海漂泊而到达的每一处思想彼岸的雪泥鸿爪。
随东坡在宝刹庙堂间释怀、于亭台水阁畔咏叹,苏轼思想的不系之舟如缕缕浓淡相宜的翰墨在他沉浮而又泰然的人生沧海里宛然流转:早年乐道、贬居好佛、晚年更趋向诸家并收的大致走向,体现着他思想体系蕴含的愈加成熟的包容心态。
可其中一篇《中和胜相院记》却一反常态,不但斥僧侣所习经典为“荒唐之说”,更把佛家讲经说法的庄严道场归于“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的虚伪骗局。
试想一个在佛法讲论中乐在其间、津津乐道与僧道交游之趣的苏轼突然正襟敛容,变得与之水火不容。
思维波澜如此起落,不由得让人好奇。
曾枣庄先生在《苏轼评传》里谈到过《中和胜相院记》,指出它体现了苏轼“对佛教的真正态度”。
表面看来,这似乎成了曾先生赞成苏轼内心实际排斥佛教观点的确证;但细而论之,这句话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者佛教不等同于佛法,作为士大夫的苏轼对佛法尽可情有独钟,却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原有的刻骨铭心的儒家思想抛弃殆尽,转而对佛教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尽管苏轼对释道两家思想深以为然,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虽然已经表现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看空自身的觉悟,却仍未忘怀“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越是有岁月伴着理想一起失落而万物皆空之感,越是引以为憾--因为作为一个儒者的自居,始终是盖过其它的。
因此,坚守儒学正统的苏轼对所谓“异端”的佛教会有或多或少的贬斥与怀疑;但就佛学思想来说,不但没有在文中对此妄加评论,还能在诸多的佛偈禅机里含英咀华,于进退得失的夹缝之中,游弋在儒释道思想交合的浩浩瀚海。
那么,对佛教成道途径的可行性、乃至于沙门僧侣素养深浅的非难,可以看做苏轼对当时客观存在的某些混迹佛门的不肖子弟狐假虎威行为的讥刺,却并不算违背他对佛教一以贯之的态度;可 是《中和胜相院记》中对佛家学说所表示出的非同寻常的迁怒,还是令人疑惑。
既然不能在一般思想倾向上找到突破,那结合该文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寻找线索,则又辟出另一条探索蹊径。
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了《中和胜相院记》创作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是应惟简大师所请而记之。
当时正处于其父苏洵去世(1066年)到服丧期满(1068年)之间,苏轼虽暂时居丧在家,但之前仕途顺利,并没有像后来多遭贬斥的现实那样,有更多的切身感受和充裕时间来思考佛学的博大精深;至于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切身体会解脱之道,更是后话。
要苏轼在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通往济世立功的有为之路上,既看到佛光普照下空色如一的般若佳境,又要乘着道家凭虚御风的鲲鹏而作逍遥之游,可谓难上加难。
不独当时,即便来到了早已经历过几落几起的元祐五年(1090),深通佛法、业已悟及功名外物皆为虚幻的苏轼,在出任杭州知州时,还是在《乞子珪师号状》中建议朝廷赐予有功于钱塘六井疏浚工程的子珪和尚尊贵的师号,以彰其功。
当苏轼为官一任时,压倒其精神世界的仍是济世建功的儒者情怀,之前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此之下便显得不合时宜了。
故而,尚处于仕宦事业上升阶段的苏轼对佛学的初步涉猎,还不足以让他像维护儒学正道那样对之誓死捍卫。
苏轼签判凤翔其间,“王彭(大年)为军。
与彭游甚密,彭为言佛法”。
苏轼自己在《王大年哀词》中也回忆说:“每为出一篇,辄拊掌欢然终日。
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
苏轼早在之前就已接触佛学典籍,并坦率地以“喜”字系之;加之向他“言佛法”之人是与之亲密无间的王彭,可见苏轼从一开始对佛学及其爱好者都充满了好感。
另外,从《中和胜相院记》开头所引述的成佛经过来看,他不但熟知佛经阐述的苦难解脱之道,还交结惟度、惟简等僧侣多时。
在这种情况下,居丧其间的苏轼对佛家经典绝非一知半解,相反早已对此饱有浸淫。
通观全文,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对“弃家毁服坏毛发”的佛教招人入教的合理性,以及自己不学无术反靠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部分教徒的讥讽,至于佛学所被斥“荒唐之说”的池鱼之殃,则更像是一笔带过的意外。
所以,《中和胜相院记》并不像作者笔下激烈的言辞那般对佛教、佛子和佛学没有区别地大加挞伐。
他的笔伐口诛,主要是对干扰正常农耕赋役生活的佛教活动、滥竽充数的僧侣宗教文化素养的担忧,以致言语锋芒过处,兼及佛学。
实际上并非刻意针对之。
记文末尾所述在胜相院中的见闻似与主旨无干,而试结合其中隐...
关于富家小姐和穷小子的爱情故事的诗词??
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长卿,是西汉大辞赋家。
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他人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
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
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分应邀参加。
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请 他弹奏,相如就当众弹了两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动文君。
“文君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 这两首诗,据说就是相如弹琴歌唱的《凤求皇》歌辞。
因《史记》未载此辞,到陈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见收录,并加序说明,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亦收载,故近人或疑乃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所作。
琴歌一类作品,假托的现象确实很多,但又难以找到确切根据来证明 。
这方面的问题,只好存疑。
年代:汉 作者:司马相如 作品:琴歌二首 内容: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作品注释 注释: 第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
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
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
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
《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
”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
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
“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
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
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
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
” 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
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
”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
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
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又《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凤凰皆来止其屋,穆公为作凤台,后弄玉夫妇皆乘凤而去。
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
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皇”,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
“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
《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
”《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
”“妃”,配偶。
《说文》:“妃,匹也。
”“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
“中夜”,即半夜。
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
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
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即使是后人...
求写月的诗词。
1、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剧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2、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
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
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3、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4、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5、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一作八月十五夜宿鹤林寺玩月)许浑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6、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7、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8、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9、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0、 江中秋云起 唐-王昌龄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请登录古诗词网,海量诗词任你查。
步步惊心中的诗词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法句经》从喜生忧患,从喜生怖畏;离喜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卜算子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 袁了凡 《了凡四训》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桐华原创 心若浮云,自在来去。
非关风月,只为真心。
【同生不可求,共死亦无缘。
】 【明年芳草绿,故人不同看。
】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芳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中论》【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 题画六首 ——爱新觉罗·胤祥 其二 赤栏桥外柳毵毵,千树桃花一草庵。
正是春光三月里,依稀风景似江南。
其三 片月衔山出远天,笛声悠扬晚风前。
白鸥浩荡春波阔,安稳轻舟浅水边。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无俗念 ——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
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与“洛”音同),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 桐华原创 夜宴同笑 酒饮双歌 情浓处 雪落惊人梦 月雪一色 香落只影 徘徊时 梅绽又是春 虞美人·秋夕信步 清·纳兰容若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