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佛教爱护生灵诗词

关于佛教的诗词
展开全部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
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沼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梅花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
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诗)
35.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只为天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39.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德诚船居寓意诗)
40.不是风兮不是幡,清霄何事撼琅玝。明时不用论公道,自在闲人正眼看。(圆通仙禅师诗)
41.玉在池中莲出水,污染不能绝方比。大家如是苦承当,洞庭秋风起。(佛印玄禅师诗)
42.七百僧中选一人,本来无物便相亲。
夜传衣钵曹溪去,铁树开花二月春。(草堂清禅师诗)
43.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希运诗)
44.卢陵米价逐年新,道听虚传未必真。大意不须歧路问,高低宜见本来人。(黄龙慧面禅师诗)
45.荷衣松食住深云,盖是当年错见人。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楚云南禅师诗)
46.师资缘会有来由,明镜非占语暗投。
坏却少林穷活计,橹声摇月过沧洲。(萝庐禅师诗)
47.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石屋山居诗)
48.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石屋山居诗)
49.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人意,庵前潭影落疏钟。(曼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诗)
50.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鸟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孙觌枫桥三绝诗)
51.残年不复徙他帮,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陈与义与智老天经夜坐诗)
52.云痕变灭一兴亡,铃语沉沉碣...
关于佛教的诗歌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展开全部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沼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梅花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诗)
35.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只为天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39.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德诚船居寓意诗)
40.不是风兮不是幡,清霄何事撼琅玝。明时不用论公道,自在闲人正眼看。(圆通仙禅师诗)
41.玉在池中莲出水,污染不能绝方比。大家如是苦承当,洞庭秋风起。(佛印玄禅师诗)
42.七百僧中选一人,本来无物便相亲。夜传衣钵曹溪去,铁树开花二月春。(草堂清禅师诗)
43.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希运诗)
44.卢陵米价逐年新,道听虚传未必真。大意不须歧路问,高低宜见本来人。(黄龙慧面禅师诗)
45.荷衣松食住深云,盖是当年错见人。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楚云南禅师诗)
46.师资缘会有来由,明镜非占语暗投。坏却少林穷活计,橹声摇月过沧洲。(萝庐禅师诗)
47.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石屋山居诗)
48.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石屋山居诗)
49.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人意,庵前潭影落疏钟。(曼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诗)
50.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鸟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孙觌枫桥三绝诗)
51.残年不复徙他帮,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陈与义与智老天经夜坐诗)
52.云痕变灭一兴亡,铃语沉沉碣草荒。立马城阴高处望,塔尖...
写佛教的古诗词
写佛教的古诗词:《菩提偈》。展开全部作品原文菩提偈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作品鉴赏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作者简介惠能(638—713),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
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佛教居士如何为被杀生灵做三皈依
展开全部忏悔(念三遍):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皈依(念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念佛(念数遍):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佛教网死生灵如何处理
主要看你的发心。引用南怀瑾先生讲的一个著名典故吧——“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叫做铲子。和尚们背著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
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
求很多关于佛学和哲理的诗词
心静无尘,尘本是心,立地成佛。 春有百花秋有月;爱护家庭如爱己。:《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贪致老。记住家和万事兴。问。若无闲事心头挂:圆缺曾伸问老翁,常拂之。 苦海无边;忍耐任由风雨过。佛法讲究万物在心,其实尘埃在外,无须终日口不停,便是人间好时节;一点笑容最可爱,心在内,石龟衔子引清风,瞋恚致病,愚痴致死,家里立时见光明,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守得云开见月明,除三得道。
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回头是岸。放下屠刀,踏出金乌半夜红。咋朝木马潭中过,大悟无言,大笑无声,不妨坦白与忠诚,夏有凉风冬有雪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悲无泪...
佛教莲花意象与唐宋诗词
展开全部 ■净土世界一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
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艺术多年的陆艳冰解释,对修净土宗的信徒,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后皈依处。在净土思想的代表经典《阿弥陀佛》中记载,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一员,视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阿弥陀经》中也记载,“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有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妙法莲花 佛教有不同派别,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有别于净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花代表接引众生的。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
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陆艳冰说。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间弟子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渡自己,也要渡众生,让人人成佛。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花才能显出莲子。
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接引众生,通过不同,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莲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
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别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莲花?因此陆艳冰认为“起于印度的佛教也受早于它的婆罗门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间思想影响。” “……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
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经典上记载,印度教创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莲花上诞生,受此影响,佛教诸佛也在莲花上说六波罗密。“佛因随世俗,不得不采用梵天的莲华坐,”林良一在文中写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种图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刚座、狮子座与莲花座三种造型,前两者由具威严的帝王宝座转化而成,佛陀与弟子谈话的非正式场合出现;但当世尊宣讲重要经典如《法华经》,“一定趺坐于莲花座上,”目前就读华梵学的陆艳冰说。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经典里众生可以藉由“莲花化生”,乘著莲座进入净土,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其水清澄,众花覆上 莲花成为创生必备花朵,可以从生态上解释。
在阿育王时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经典里,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经》记载:“彼诸山中。有种种河。百道流散、平顺向下。渐渐要行。不缓不急。无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浅易涉。其水清澄。众华覆上。水流遍满……” 水涝不现,云雾消除,有清凉风的创世纪,山与山间的河流上,覆满莲花。志上第一个生命起源于水,今天植物学界已经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现地球的开花植物之一。
是否人类老祖先也早掌握莲花是“活化石”的相关知识? 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义之外,莲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美学教授蒋勋对佛教源起的印度,有这样的看法:作为一个热带地区国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湿而炎热的空气中,展现热带植物特有的慵懒与妩媚。修读梵文的陆冰也在经典里读到,在婆罗门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开柔软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