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的历任领导

Moriah 坐标: 162514 目录:/gan/

王创业男,1932年出生,山西省永济市人。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部队文艺单位编导,报社记者、编辑;转业后任甘肃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文艺处处长,省文联组副书记、兼文联秘书长,省文联副主席,现离休。

1979年初当选为甘肃省书法研究会第一副会长,1981年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任省书协筹备组组长,倡导、组织省内及省际书法作品展,创办和主编《书法》小型刊物,参与发起《黄河流域十省区书法联展》,为全日本书道联盟中国书法研修会第三次代表团组织了汉简书法讲座。主持了甘肃省书协的成立,作了工作报告。应《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编委会之邀,为出自甘肃的简牍、帛书、刻石、写经等编写50多个辞条,用甘博笔名撰写了赏析文字,有的刊于《中国书法》。

为散文集《古丝路?大陆桥》写了赏介文章《陇上翰墨香》。以《居延、敦煌简牍的文字学与美学价值》为题,在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合作),同与会外国学者作了专题座谈和交流。书法作品参加过首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书展,国际书展,中外书法家作品展等,书作曾被国内外60多种选集刊载,如《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佛教墨迹选》、《中国现代书法选》、《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等。书作和论文多次获得金奖、特等奖、特别金奖、终身成就奖等多种奖项。多作隶魏、章草。

现兼任甘肃省诗词学会学术顾问,诗词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及《陇上吟》、《兰州古今诗词选》、《当代咏陇诗词选》与《当代诗词精粹》、《当代吟坛》等10余种诗集。 张改琴,甘肃省庆阳市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组成员)、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进修于中央美院国画系。

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张改琴刻苦磨砺,笔耕不辍,成果颇丰。书法作品参展:中日当代书法艺术大展、中日妇女书法篆刻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中国·韩国书法交流展、中国妇女百花书法篆刻展(新加坡主办,并应邀赴新加坡访问和艺术交流)、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特邀)、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书画名家小品展、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全国书法展、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展、庆祝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展(中国美协主办)、庆祝全国政协成立五十周年全国书画艺术大展,并有作品多次在全国群众性大赛中获奖。2002年随甘肃妇女代表团出访芬兰、意大利、奥地利、梵蒂岗、德国、卢森堡、法国、比利时、荷兰。

美术作品参加:中国首届中青年国画展,全国第二届“莱乡情”中国画展、情系西部中国画邀请展、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

在中国美术馆,以及西安、兰州、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并被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美术》、《中国书法》、《书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甘肃电视台等曾专题介绍。入编《中国名人大辞典》。  出版有《张改琴书画》、《张改琴书画集》、《中国美术家张改琴》等。 1922年10月生,浙江鄞县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民进主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名誉主席,甘肃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应中逸 1922年10月生于浙江鄞县。

1995年赴新加坡参加全球汉诗研讨会,并选为汉诗总会理事,其诗词在狮城、纽约等报刊发表,1997年4月参加全国政协外委会代表团访问日本,他作了30余书画篆刻、砚刻作为礼品,赠送日本国首领及各界政要。1997年10月,由上海文史集邮研究会策划,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制,为“应中逸先生百梅诗书画印艺术”纪念封在上海全国八运会期间发行,被列人1997年《中国当代文化名人》系列第四组。他的艺术成就,已被十余部艺术大成、名人录所收编,其作品在国内外参加不少展览和被收藏,并获得他现为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文明委副主任、甘肃省民进名誉主委、并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九州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农民书画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甘肃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协会名誉理事长、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顾问、中国汉唐诗书画研究院高级顾问、陇风诗书画社顾问、聚文社顾问、兰山印社顾问、等职。 林涛,一九六六年生于陇西,一九九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中华医学会会员,二00一年弃医从艺,现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委员,西北民族大学特聘书法教授,《甘肃书法》主编,兰州市政协委员。

林涛不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热心的书法教育家。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上海求学时,就曾在多所学校、少年宫参与书法教学活动。回到兰州后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少儿书法教育,十多年来,经他培养的少儿书法爱好者有200多名,加上各地慕名而来的成人书法爱好者,他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四百人。在他的学生中,已有十多人参加了全国性展览。他还创办了甘肃省书法创作培训中心,开设全省书法创作提高班,从2004年至今,已办4期,培训学员180多人,他说,要振兴甘肃书法艺术,离不开教育,但目前甘肃的各大专院校都没有书法专业,甘肃书法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他引用欧阳中石的话说,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书法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他有一个设想,那就是在合适的时候举办一次“林涛师生书法展”,以此来影响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书法艺术。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白青林是哪里人

弟弟,原名冯爱飞,90后学生,甘肃通渭人。

从初中开始,陆续在语文报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等刊物上发表散文。

甘肃省诗词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天津科技大学常春藤杂志社编辑部成员,以“艾飞”在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校“我的中国梦”、天津科技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发表及获奖作品有散文《感恩——生活的一片绿荫》 《我们都是让人心疼的傻孩子》 《风吹过四季》 《雨落无声》 《未来还未来》 《遥远的期待》,诗歌《雁南飞》 《雨中、想你》 《我中华不朽》等。

弟弟由来:我们都是缺少爱的孩子,渴望一个陌生的拥抱。

我们都是被世界宠坏的孩子,看到伤痕就会大哭。

所以我的名字叫“弟弟”。

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用“爱妃”做书的笔名?我告诉他,世界上,一朝一代只能有一个皇上。

而“弟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哥哥姐姐们,所以,我可以不用戴手套温暖的走过每个落雪的冬天。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的历任领导

黄汉卿的简历

全国此同名的较多,下面是浙江的黄汉卿。

黄汉卿,1938年生于浙江剡溪黄泽。

少年爱好诗书画,后迷上书法和摄影。

尤喜二王和板桥体。

孜孜不倦六十余载。

擅长草书,有甘肃“行书一支笔”“和匾额王”“及“西北第一兰”之美称。

原任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函大专业教授,神州诗书画报创办人之一。

现任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五泉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甘肃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灯谜协会副会长,甘肃楹联学会名誉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文史研究员,(ICAA)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曾在西泠印社、嵊州市、秋田会馆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十余次。

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洛衫矶、新加坡及日本等地参展。

九十年代初,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及国内一些博物馆和艺术研究机构收藏。

同时入选于《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中国著名书法家作品千米长卷》《中国当代名联黑迹荟萃》《世界名人录》等数十部辞书。

并著有《雪鸿诗抄》《啼笑曲》《绿窗联语》《绿窗趣联》《黄汉卿书画集》《黄汉卿兰竹书画集》等,集有荷花摄影千帧。

一九八七年,与苏朗合作出版陆游书法摄影横幅在全国发行。

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什么

楹联文化充盈县城 10月的舟曲,气候温和,风景宜人。

这是一个坐落于甘肃南部群山峻岭中的小城,白龙江穿城而过,素有“藏乡江南”“不二扬州”的美誉。

进入县城中心,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物。

“道德流行舟曲迎来新境界文明上演藏乡唱响好声音”。

这是悬挂在舟曲县放心粮店门口的一副木雕楹联。

记者看到,在县城,商铺、饭店、居民院落等建筑物,已经形成了家家悬挂、张贴楹联的风俗习惯。

“悬挂楹联喜庆,也有文化氛围。

”一名当地居民这样给记者说,舟曲,县城不大,人口不多,但家家都喜爱楹联文化,每年到了春节,大伙们凑到一起,创作、书写楹联,然后每家每户抢着张贴,迎接新年。

在舟曲,为了弘扬传承楹联文化,2015年,县政府在县城中心筹建了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楹联文化街廊在灯光的映衬下,以独有的文字表达形式,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诗联千秋月五洲同庆东方梦灯映万家红四海欢腾华夏春”。

一名外地游客驻足诵读楹联的同时,其同行者也在楹联文化街廊夜景中拍照留影。

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的一名游客说:“在舟曲,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欣赏到了丰富的楹联作品,太有收获了。

” 采访中,不但记者从楹联文化中感受到了诗意墨香,就连当地居民对楹联文化也是喜爱有加。

居住在楹联文化街廊附近的居民们称,每当夜幕降临,整条西大街一片火红,县城百姓都会上街观灯赏联。

“一巷灯红,诗词联语传文脉;通街古典,雅士儒商呈景观。

”男女老少行走在灯光楹联的世界里,使“藏乡江南”的夜晚更加迷人,更加耐人寻味。

楹联文化代代相传 楹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木头、竹子、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在舟曲代代传承下来,是有着楹联文化众多的爱好者作为传承人,将其发扬光大。

尚丕礼,舟曲县楹联文化传承人。

走进他家,书法中堂悬挂上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文化家庭。

今年68岁的尚丕礼退休前是舟曲一中的一名教师。

据他介绍,父亲尚崇文是名中医,精通四书五经,不但书写楹联,还创作楹联,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他对楹联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父亲和老一辈传承人的指导,我小时候尝试着创作楹联。

1967年参加工作后,和同事们也有了交流的机会,如今,创作了一些反映当地现实生活的楹联。

”尚丕礼说。

据介绍,尚丕礼所创作的楹联,已经入选《中国对联作品集》《陇联三十年》等刊物。

如今,尚丕礼在创作之余,还不断指导年轻的楹联爱好者学习创作。

在舟曲,除了像尚丕礼这样的传承人在发扬楹联文化外,舟曲一中还将楹联文化纳入了正常教学之中。

舟曲一中副校长杨延玉向记者介绍说:“2014年9月,学校开设了楹联讲座,并创建了楹联文化教育基地,每两周开设一次楹联课堂,由语文老师主讲,近两年来,学校还举行了师生楹联大赛,获奖的作品都悬挂在教学楼的走廊内。

” 高三(15)班的杨小丽是一名很文静的女孩子,在同学眼里,其文采相当好,在楹联比赛中,她的作品“翠峰夕照映晴宇驼岭晚霞入画屏”获得了一等奖。

“最早接触楹联文化,是小时候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那时候家家都张贴楹联,到了中学阶段,我根据学过的文言文,便尝试着学习创作楹联。

”杨小丽说,她想在家乡当一名语文老师,将楹联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楹联文化县”实至名归 据舟曲县文联主席李白成介绍:“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而舟曲的楹联文化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楹联创作经久不衰,从明朝就开始举办‘元宵松棚楹联灯会’,代代相传到了现在,如今,‘松棚楹联灯会’是集松枝搭建、彩灯制作、楹联创作、书法题写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为甘肃独有,在全国也不多见,乃至古人都曾感慨:‘虽是西陲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

” 关于舟曲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古时候有位县令来自扬州,小城快过年了,他的夫人非常想念家乡,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县令就发动街上的大户人家,模仿家乡过年时的情景,在街上搭起了松棚,挂上了灯对,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盏明月一盏灯。

”“皎月映天与千家灯火共辉人寰,华灯聚城同万里月光并启太平。

”等楹联,夫人看后喜笑颜开。

从此,小城每隔两三年就举办一次灯会,“家家走桥赏画,人人观灯吟诗”传承至今。

李白成说:“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舟曲人历来就有赏灯写楹联的传统,过去每隔几年,舟曲县城都要举办元宵楹联灯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游人前来参观。

” 2016年6月,在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专家论证会上,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兰州大学教授王传明说:“令我没想到的,深藏于藏乡之中的舟曲,有着如此规模的楹联灯会,我仔细看过,有许多灯联,篆制、书写都很精美,堪称佳作。

” 据介绍,2014年,《古今楹联——中国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一书出版,收录有4550副古今舟曲楹联。

同时,舟曲文化人韩吉祥、杨俊...

练硬笔书法,学习哪位大家学得快?

古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就先从历史记载的说起: 秦:李斯---秦石刻 汉:《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 魏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贴 、姨母贴 王献之--中秋贴 王珣---伯远贴 唐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 张旭--郎 官石柱记序 怀素--自叙贴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黄庭坚--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米芾--蜀素帖、珊瑚帖 蔡襄--万安桥记、澄心堂帖 赵佶--淳化阁帖 元、明、清: 赵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