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好的沟通,就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沟通的人。——马克·郭士顿绝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我自己。当我们自认为已经说得很清楚的时候,可能对方还在云里雾里,而这种情况几乎在每次谈话中都会出现。
我们决不能责怪对方的耳朵甚至智商有问题,因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不正确的说话方式。比如,喜欢说“大约”“可能”“马上”这类模糊性词汇;或者把自以为所有人都会明白的概念、名词挂在嘴上,比如和经济相关的“市盈率”“CPI”“楼面价”。
还有让女孩子抓狂的汽车专业名词,像“ABS”“EBD”等,当然不少男性也未必搞得懂“ESP”究竟代表什么意思。语言被知识概念填充,既是文明的进步,也是沟通的阻碍。识别出这些阻碍并加以转化,就能轻松获得更清晰的交流。
1.专业术语表达沟通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就是专业术语。不得不承认,越是社会精英、学历程度高的人越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具有划分“圈层”的作用。比如,当一个人的谈话里充斥着“IP”“保底发行”“一剧两星”“斯坦尼康”这类词语时,说明这个人是做影视工作的;“资产端”“待收”“分仓”“自融”这些词汇显然更可能出现在互联网金融人的谈话间。
有些专业术语甚至有“调戏”人的意味。AV是动静脉(arterial-venous),SB是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CD是剖腹产(cesarean delivery),UC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说到这,我倒是很想建议各大医院的体检中心,如果能把体检指标的名称翻译成普通人能明白的词汇,那就真的造福人类了。
先不必说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高感度前列腺特异抗原这类词,仅仅是结石、钙化、囊肿、血管瘤、肥厚、结节这些概念就已经让人头晕脑胀。完全不使用专业术语似乎又不可能,“结石”“血管瘤”这类词还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词汇。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来让一件晦涩难懂的事变得形象易懂。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谈到民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时,冯仑说:“这么多年下来,万通始终保持一种状态,我们只是精神恋爱,不上床,因为上床不是你生气就是我不开心,精神恋爱永远都很好,你欣赏我呢就帮帮我,不欣赏我呢我也不得罪你,彼此保持尊重。”
冯仑对社会、商业、江湖、人生的很多思想和见地总能够在通俗、有趣的话语中“直指人心”,正是这种幽默、形象化的语言让冯仑收获了“商界思想家”的美誉。所以,打比方是转化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2.数字冗余在交流中到底要不要使用数字?只能说依情况而定。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有时候数字会让信息更明确,有时候反而让人更糊涂。
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很想你。”如果加入数字就变成了:“在过去的200天里,没有一天不想你。”不难发现,加入数字能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也容易让对方记住。可是有时候,数字却会帮倒忙。
这是2016年12月某门户网站上刊登的一则新闻: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日前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现存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
96.18千米。
请问,读到这段被数字填满的新闻,有几个人真的理解呢,更别说记住了。如果把这段新闻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报出来,听上去就会更费劲。因为,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并不善于接收过于精确的数字,特别是含有小数点的数字(能背出π的一定是最强大脑),只有粗略大概的整数才符合人们理解记忆的习惯。
更何况这段新闻里,复杂的数字被包裹在一大堆专业术语当中,它除了枯燥乏味什么也无法给读者留下,无疑是一次无效沟通。怎么解决呢?很简单,取整数。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日前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现存长城总长度约
2.1万公里,光是长城中的单体建筑就有将近3万座……
哪种表达更容易记住?是不是一目了然。
3.模糊词汇模糊性词汇随处可见,它们可以让我们说话时留有余地,但有时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和不满。我欠你的钱,马上就还你。(“马上”是多久?两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你去的时候如果打车,会堵很久,坐地铁的话,很快就到了。(很久是多久?很快又是多快?)除此之外,还有像“刚才”、“待会儿见”、“一分钟就好”之类的,几乎充斥在我们每天的语言当中,说得轻巧,听着费劲。如果交谈的事情涉及彼此重大利益,那么就要避免使用这类词汇。模糊性词汇轻则给人留下漫不经心和不专业的印象,重则造成个人或公司的重大损失。
避免模糊性词汇的方法是加上限定语。比如,“下午”是模糊性词汇,“下午三点之前”就显得比较清晰了,如果进一步限定,“我下午两点半到三点,有半小时的空闲时间”是不是表达效果就更好了?限定的越多,出现误解和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
4.要害句式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有调查显示,平均每30秒人们就会在谈话过程中开小差想别的事情。始终坐在对面听你说话的人,大多数时候是出于礼貌不敢表露不耐烦,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一直听你把话讲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使用“要害句式”把对方的注意力拉回到谈话现场。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最想说(强调)的是……”“我再重复一次……”“必须让你知道的一件事是……”“有一件你没发现的事情是……”“不知道这件事能不能告诉你……”
“下面这段话对你非常重要……”“你还相信我的话,就请记住我要说的……”“要害句式”就好像文章中的加粗黑体字,强调了说话者的核心意图,能有效引起听者的重视。有网友跟我说,“你是记者,每天和人打交道,当然知道怎么说话了,我们可没那么容易做到”。
其实,把话说清楚真不是哪个行业的特殊才能,它仅仅是说话方式的微小转变,这种转变的心理预设是:说话不为图自己一时之快,而是要把你的想法不打折扣地装进对方的脑袋。·end·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get不到点:为何别人总是get不到你的点,教你4个高效沟通技巧!
想知道get不到点:为何别人总是get不到你的点,教你4个高效沟通技巧!
想要获得好的沟通,就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沟通的人。——马克·郭士顿绝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我自己。
当我们自认为已经说得很清楚的时候,可能对方还在云里雾里,而这种情况几乎在每次谈话中都会出现。我们决不能责怪对方的耳朵甚至智商有问题,因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不正确的说话方式。比如,喜欢说“大约”“可能”“马上”这类模糊性词汇;或者把自以为所有人都会明白的概念、名词挂在嘴上,比如和经济相关的“市盈率”“CPI”“楼面价”。
还有让女孩子抓狂的汽车专业名词,像“ABS”“EBD”等,当然不少男性也未必搞得懂“ESP”究竟代表什么意思。语言被知识概念填充,既是文明的进步,也是沟通的阻碍。识别出这些阻碍并加以转化,就能轻松获得更清晰的交流。
1.专业术语表达沟通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就是专业术语。不得不承认,越是社会精英、学历程度高的人越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具有划分“圈层”的作用。比如,当一个人的谈话里充斥着“IP”“保底发行”“一剧两星”“斯坦尼康”这类词语时,说明这个人是做影视工作的;“资产端”“待收”“分仓”“自融”这些词汇显然更可能出现在互联网金融人的谈话间。
有些专业术语甚至有“调戏”人的意味。AV是动静脉(arterial-venous),SB是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CD是剖腹产(cesarean delivery),UC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说到这,我倒是很想建议各大医院的体检中心,如果能把体检指标的名称翻译成普通人能明白的词汇,那就真的造福人类了。
先不必说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高感度前列腺特异抗原这类词,仅仅是结石、钙化、囊肿、血管瘤、肥厚、结节这些概念就已经让人头晕脑胀。完全不使用专业术语似乎又不可能,“结石”“血管瘤”这类词还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词汇。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来让一件晦涩难懂的事变得形象易懂。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谈到民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时,冯仑说:“这么多年下来,万通始终保持一种状态,我们只是精神恋爱,不上床,因为上床不是你生气就是我不开心,精神恋爱永远都很好,你欣赏我呢就帮帮我,不欣赏我呢我也不得罪你,彼此保持尊重。”
冯仑对社会、商业、江湖、人生的很多思想和见地总能够在通俗、有趣的话语中“直指人心”,正是这种幽默、形象化的语言让冯仑收获了“商界思想家”的美誉。所以,打比方是转化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2.数字冗余在交流中到底要不要使用数字?只能说依情况而定。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有时候数字会让信息更明确,有时候反而让人更糊涂。
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很想你。”如果加入数字就变成了:“在过去的200天里,没有一天不想你。”不难发现,加入数字能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也容易让对方记住。可是有时候,数字却会帮倒忙。
这是2016年12月某门户网站上刊登的一则新闻: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日前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现存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
96.18千米。
请问,读到这段被数字填满的新闻,有几个人真的理解呢,更别说记住了。如果把这段新闻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报出来,听上去就会更费劲。因为,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并不善于接收过于精确的数字,特别是含有小数点的数字(能背出π的一定是最强大脑),只有粗略大概的整数才符合人们理解记忆的习惯。
更何况这段新闻里,复杂的数字被包裹在一大堆专业术语当中,它除了枯燥乏味什么也无法给读者留下,无疑是一次无效沟通。怎么解决呢?很简单,取整数。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日前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现存长城总长度约
2.1万公里,光是长城中的单体建筑就有将近3万座……
哪种表达更容易记住?是不是一目了然。
3.模糊词汇模糊性词汇随处可见,它们可以让我们说话时留有余地,但有时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和不满。我欠你的钱,马上就还你。(“马上”是多久?两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你去的时候如果打车,会堵很久,坐地铁的话,很快就到了。(很久是多久?很快又是多快?)除此之外,还有像“刚才”、“待会儿见”、“一分钟就好”之类的,几乎充斥在我们每天的语言当中,说得轻巧,听着费劲。如果交谈的事情涉及彼此重大利益,那么就要避免使用这类词汇。模糊性词汇轻则给人留下漫不经心和不专业的印象,重则造成个人或公司的重大损失。
避免模糊性词汇的方法是加上限定语。比如,“下午”是模糊性词汇,“下午三点之前”就显得比较清晰了,如果进一步限定,“我下午两点半到三点,有半小时的空闲时间”是不是表达效果就更好了?限定的越多,出现误解和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
4.要害句式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有调查显示,平均每30秒人们就会在谈话过程中开小差想别的事情。始终坐在对面听你说话的人,大多数时候是出于礼貌不敢表露不耐烦,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一直听你把话讲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使用“要害句式”把对方的注意力拉回到谈话现场。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最想说(强调)的是……”“我再重复一次……”“必须让你知道的一件事是……”“有一件你没发现的事情是……”“不知道这件事能不能告诉你……”
“下面这段话对你非常重要……”“你还相信我的话,就请记住我要说的……”“要害句式”就好像文章中的加粗黑体字,强调了说话者的核心意图,能有效引起听者的重视。有网友跟我说,“你是记者,每天和人打交道,当然知道怎么说话了,我们可没那么容易做到”。
其实,把话说清楚真不是哪个行业的特殊才能,它仅仅是说话方式的微小转变,这种转变的心理预设是:说话不为图自己一时之快,而是要把你的想法不打折扣地装进对方的脑袋。·end·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get不到:为何别人总是get不到你的点,教你4个高效沟通技巧!
想知道get不到:为何别人总是get不到你的点,教你4个高效沟通技巧!
想要获得好的沟通,就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沟通的人。——马克·郭士顿绝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我自己。
当我们自认为已经说得很清楚的时候,可能对方还在云里雾里,而这种情况几乎在每次谈话中都会出现。我们决不能责怪对方的耳朵甚至智商有问题,因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不正确的说话方式。比如,喜欢说“大约”“可能”“马上”这类模糊性词汇;或者把自以为所有人都会明白的概念、名词挂在嘴上,比如和经济相关的“市盈率”“CPI”“楼面价”。
还有让女孩子抓狂的汽车专业名词,像“ABS”“EBD”等,当然不少男性也未必搞得懂“ESP”究竟代表什么意思。语言被知识概念填充,既是文明的进步,也是沟通的阻碍。识别出这些阻碍并加以转化,就能轻松获得更清晰的交流。
1.专业术语表达沟通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就是专业术语。不得不承认,越是社会精英、学历程度高的人越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具有划分“圈层”的作用。比如,当一个人的谈话里充斥着“IP”“保底发行”“一剧两星”“斯坦尼康”这类词语时,说明这个人是做影视工作的;“资产端”“待收”“分仓”“自融”这些词汇显然更可能出现在互联网金融人的谈话间。
有些专业术语甚至有“调戏”人的意味。AV是动静脉(arterial-venous),SB是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CD是剖腹产(cesarean delivery),UC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说到这,我倒是很想建议各大医院的体检中心,如果能把体检指标的名称翻译成普通人能明白的词汇,那就真的造福人类了。
先不必说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高感度前列腺特异抗原这类词,仅仅是结石、钙化、囊肿、血管瘤、肥厚、结节这些概念就已经让人头晕脑胀。完全不使用专业术语似乎又不可能,“结石”“血管瘤”这类词还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词汇。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来让一件晦涩难懂的事变得形象易懂。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谈到民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时,冯仑说:“这么多年下来,万通始终保持一种状态,我们只是精神恋爱,不上床,因为上床不是你生气就是我不开心,精神恋爱永远都很好,你欣赏我呢就帮帮我,不欣赏我呢我也不得罪你,彼此保持尊重。”
冯仑对社会、商业、江湖、人生的很多思想和见地总能够在通俗、有趣的话语中“直指人心”,正是这种幽默、形象化的语言让冯仑收获了“商界思想家”的美誉。所以,打比方是转化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2.数字冗余在交流中到底要不要使用数字?只能说依情况而定。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有时候数字会让信息更明确,有时候反而让人更糊涂。
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很想你。”如果加入数字就变成了:“在过去的200天里,没有一天不想你。”不难发现,加入数字能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也容易让对方记住。可是有时候,数字却会帮倒忙。
这是2016年12月某门户网站上刊登的一则新闻: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日前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现存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
96.18千米。
请问,读到这段被数字填满的新闻,有几个人真的理解呢,更别说记住了。如果把这段新闻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报出来,听上去就会更费劲。因为,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并不善于接收过于精确的数字,特别是含有小数点的数字(能背出π的一定是最强大脑),只有粗略大概的整数才符合人们理解记忆的习惯。
更何况这段新闻里,复杂的数字被包裹在一大堆专业术语当中,它除了枯燥乏味什么也无法给读者留下,无疑是一次无效沟通。怎么解决呢?很简单,取整数。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日前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现存长城总长度约
2.1万公里,光是长城中的单体建筑就有将近3万座……
哪种表达更容易记住?是不是一目了然。
3.模糊词汇模糊性词汇随处可见,它们可以让我们说话时留有余地,但有时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和不满。我欠你的钱,马上就还你。(“马上”是多久?两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你去的时候如果打车,会堵很久,坐地铁的话,很快就到了。(很久是多久?很快又是多快?)除此之外,还有像“刚才”、“待会儿见”、“一分钟就好”之类的,几乎充斥在我们每天的语言当中,说得轻巧,听着费劲。如果交谈的事情涉及彼此重大利益,那么就要避免使用这类词汇。模糊性词汇轻则给人留下漫不经心和不专业的印象,重则造成个人或公司的重大损失。
避免模糊性词汇的方法是加上限定语。比如,“下午”是模糊性词汇,“下午三点之前”就显得比较清晰了,如果进一步限定,“我下午两点半到三点,有半小时的空闲时间”是不是表达效果就更好了?限定的越多,出现误解和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
4.要害句式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有调查显示,平均每30秒人们就会在谈话过程中开小差想别的事情。始终坐在对面听你说话的人,大多数时候是出于礼貌不敢表露不耐烦,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一直听你把话讲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使用“要害句式”把对方的注意力拉回到谈话现场。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最想说(强调)的是……”“我再重复一次……”“必须让你知道的一件事是……”“有一件你没发现的事情是……”“不知道这件事能不能告诉你……”
“下面这段话对你非常重要……”“你还相信我的话,就请记住我要说的……”“要害句式”就好像文章中的加粗黑体字,强调了说话者的核心意图,能有效引起听者的重视。有网友跟我说,“你是记者,每天和人打交道,当然知道怎么说话了,我们可没那么容易做到”。
其实,把话说清楚真不是哪个行业的特殊才能,它仅仅是说话方式的微小转变,这种转变的心理预设是:说话不为图自己一时之快,而是要把你的想法不打折扣地装进对方的脑袋。·end·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专题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