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573、霞苞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红红白白。没怅望、明月清风夜,甚底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苏轼《荷花媚》
574、若,执一叶扁舟,随水而流,寻一方净土,不染烦忧……定,临风把酒,琴曲轻悠,笔墨添香,写意风流……
575、那一世,我是那纤弱的柳絮,缠绵于红尘一隅。那一世,我是那江南烟雨。氤氲着无尽的思绪;那一世,我是那素染芙蕖,惊艳了千古的绝句……
576、若你能许我一个未来。我定会为你。长袖翩翩,舞尽锦瑟年华。一世欢颜,只为你一人绽放。辗转红尘,愿与你同唱一曲地久天长。
57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城南庄》崔护
578、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
579、本不见三生情路,如何写姻司缘薄。愿身化千千尺素,倾魂为君书。
580、遥想当年,素衣惊流年,水袖舞翩跹……再回首,霜染玉容颜,思君千百遍……
581、寂寂梨花,淡淡其华,轻轻飘散,随风入画。
582、人生如梦,聚散分离,朝如春花幕凋零,几许相聚,几许分离,缘来缘去岂随心。青丝白发转眼间,蓦然回首,几许沧桑在心头。独自泪空流。
583、赠君香囊香贴衣,朱颜对镜待相期。怡然自有风来报,亭亭玉立鹊桥西。
古诗词给我带来的快乐排比开头
古诗词给我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风火阑珊处”的释然;快乐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快乐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快乐就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壮志凌云.
古诗词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背诗——以诗揽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是可以催生情愫的。
诗词当然也属于文字的范畴,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于其它文学作品来说,来的更迅猛、更服帖,三五句可以催人雨下,八九字可以掬以笑脸。
诸如,诗经的绵柔,离骚的悲愤,陶公的悠然,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无一不是情的展现。
那么,我们要走近诗词,就要让诗词走入我们的心中,在脑海中去记忆它。
无疑,背,是能够长久记忆的最好选择。
背一首不行,两三首也不行,要想“一览众山小”非多背不可,要想“不尽长江滚滚来”也需多背不可;要想“更上一层楼”需多背不可,要想“千金散尽还复来”还需多背不可。
可以说,背得越多,你所拥有的也就越多,你所收揽的也就越多。
悟诗——以诗表情。
悟,感悟,感动或者受感动而醒悟、觉悟。
领略诗词之美,背不是目的,关键是悟。
我们对诗词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对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关键也是悟。
悟得透了,才能明白,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也只有这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阅尽江南美景,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赏遍北国风光;让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春天胜若珠宝,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天余音绕梁,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天清幽甜美,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漫天雪飞。
面对爱情,如果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女神对帅锅的思盼,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帅锅对女神的渴眷;如果说“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让爱绵绵不绝,则“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让爱戛然而止……当然,诗词中咏物的、言志的、叙事的、绘景的随处可见,在此就不一一枚举。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领悟,方能明白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诵诗——以诗传情。
诵,读之意,诵和读是不分家的。
如果真要说诵和读的区别,以为,读就是读,而诵则是有感情的读。
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要求学校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某些活动中,我们都说是举行诗词朗诵比赛,仍少有人说是朗读比赛。
因此来说,诵诗,相对于读诗来说,更能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一位优秀的诵读者,通过其诵读,能让诗词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可以让听诵者潸然泪下,也可以让听诵者豪情满怀。
不得不说,诵诗,是传递诗词情感的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
前段时间,在我市(新郑)举行的“听见·居易故里”音乐诗会上,瞿弦和、弥亚牛、于同云、连续、张彭、毛利国等大家诵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长相思》《夜雨》《暮江吟》《望月有感》《花非花》等作品,给人的绝对是心灵的震撼。
吟诗——以诗达情。
吟,就是唱,吟和唱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在古代,诗歌的传递,就是唱出来的,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首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哪首歌就能得到很好地传唱。
不论是田间地头,亦或是市井街巷,在那个精神文化活动不是十分普及的年代,吟诗,无疑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吟”说的就是唱。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民们,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吟唱,让我国的诗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大火烧不断,战争撕不烂。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黄金时间热播的“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这么火,被播出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就在于诗词之美,在吟唱、在咏唱中得到了全新的呈现,这不仅仅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认知。
谷建芬老人的《新学堂歌》更是在全北京市中小学校推广。
虽说我个人五音不全,但我能听出那优美的传唱带来的豪迈与幽隽。
我想,吟诗,就是要借诗词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胆、大声地唱出来。
书诗——以诗展情。
书,即书写。
不得不说,古老的方块字,不仅仅是国人的瑰宝,更是全世界华人的瑰宝。
它不仅仅传承着古老的东方文明,更展现着东方语言之美。
而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更是将诗词的静之美跃于纸上。
当书法与诗词相结合的时候,这完全应该称得上艺术品。
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我们当代所有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都应该好好地写写中国字,有机会时,也适时地来幅自己的诗词书法“作品”(在此,我勉强称之为“作品”),抒发一下个人的情怀。
(写这一段,我都可脸红,原因不解释) 写诗——以诗言情。
古人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当然也可以。
以诗词的方式,描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得,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写成小说,当然,也可以写成诗词。
不妨,海边观日出时,来句“红日平海生,跃然水上轻”;登山时,来句“吾本欲登顶,奈何膝有声”;夏日的雨后,来句“夏日多寂寥,雨后蝉音绕”;陪爱人轧马路时,来句“牵手共渡步,艳煞独行人”;共同晚餐时,来句“由来佳人瘦,晚来食稀粥”……
再议武亦姝:熟记古诗词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是出自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里流传甚广的两句名言,我的理解是:只要对《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不会写诗的人也能出口成章地说出媲美诗歌的语言。
《唐诗三百首》在我看来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不仅包含诗歌也包括所有文学艺术门类的一座让人难以逾越的高峰,更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文明财富,至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真正能领悟诗意,熟记《唐诗三百首》,熟练融会贯通地掌握各类唐诗的基本形式,也就学会写诗了。
专家指出了这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作用,意思就是号召人们要多读多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作用。
我也认为这一潜移默化熟能生巧的过程,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
古诗词的意义
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宋词: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有谁可以谈谈背诵(古诗词,美文)对自己的影响,还有感受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也是一样,抒怀诗在你某种境遇下往往能产生共鸣,哲理诗则是充满妙趣发人深省,背多了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谈吐、思维方式。
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精辟的美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那些所谓的中国风歌词不都是这么来的么,平仄的韵味无穷
作文《一个普通人带给我的影响》
烈日炎炎,太阳炙烤着大地,树无精打采地低着头,地面冒着烟,狗喘着粗气,人们都躲进空调房里不出户。
这时,正在烧饭的妈妈喊:“展文,快帮妈妈买一块豆腐。
”望着窗外火辣辣的太阳和冒着白烟的大地,我正准备推辞时,妈妈抛给了我一元钱,并嘱咐:“你快点儿去买,我急着用。
”没办法,我只好冒着难熬的酷暑去买豆腐。
站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心想“这种鬼天气谁出来卖豆腐,我边找边发着牢骚。
来自:作文大全突然,我看见一个衣服打着补丁的豆腐贩子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艰难地走过来。
我急忙跑上前去。
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和蔼可亲地问:“小朋友,你要买什么豆腐,心想:糟了,走得太急,妈妈没说要买什么豆腐。
不过也好,让我也做一回主。
我扫视一遍车上的豆腐,觉得这种豆腐一定很好吃,就指着它,说:“就买这种。
”他说:“一块钱算了”。
我将一元钱给了他提着豆腐正准备走时,他把车推向一边,我的脚不小心碰到了车轮摔倒了。
爬起来后,我发现膝盖被小石子划破了,豆腐抛在石头上,摔碎了。
当我准备去捡碎豆腐时,一只长满意老茧的手把我拉住,递给了我一块更大的豆腐。
我说“我没有钱,不能要你的豆腐。
”他说:是我三轮车的车轮碰着了你,是我的责任,应该赔你一块。
“说完,他骑上三轮车就走了。
嘴里不停地喊着:买豆腐呦”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收入并不高,靠卖豆腐为生。
但他又是一位伟大的农民,宁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别人吃亏。
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心想:他只是一位普通人啊!
你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生了有趣的事情
简说意义,"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其实诗的好处,是终生受用的。
中国这么千百年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诗词,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万千人中最好的。
那些不够好的早就淘汰了。
所以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即是在贫困卑贱的地位之中,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想贪赃枉法。
内心有一种平静,不追求物欲,不为了追求而心惊胆战。
“幽居靡闷”是说,当一个人幽静地独处,就是没有朋友,也没有烦闷,有诗作为伴侣。
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当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眼前,就不会烦闷。
生活出现不幸,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悲哀忧愁可以借着作诗消解了。
所以读诗词有莫大的好处。
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诗词中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于诗词中有了自己的感受。
感受到了唐·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之精神,感受到唐·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也领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体会到了清·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的境界。
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改变性格,使人能够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重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
从诗词中,学会了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坚强。
他带给我的影响足以让我受益终身的翻译
看了下面的文章 你就会明白了 享受阅读 温暖人生 从来没有比现在更感觉到阅读对于现在孩子的重要性。
我对阅读的认识而且是与日递增。
每当与其他家长在谈及我的观点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热血沸腾的。
也许很少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渴望用我对阅读的认识来更新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而且我会在仔细斟酌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后把我所想所思贯穿在我的教学管理中去。
关于阅读我面对的第一次思考是我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日子。
住在SUSAN家的时候我看到周末他们夫妻两个带着儿女去图书馆借书,一家四口每人在去之前都有自己的计划。
借回来不仅有书,还有音像。
回来之后仍然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父母,尤其是工作的父亲,在吃晚饭的时候不忘要盘问孩子们的读书进展以及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十岁的男孩在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父亲在询问孩子读书感受的同时也回忆着自己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想法种种。
家中吃饭的时候充满了笑声,是阅读带给不同年代人不同的幸福和享受。
美国的图书馆是非常先进的,虽然我学习的是座小城,可是那座大学的图书馆已经比我们省图书馆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硬件设施都要发达数倍。
计算机就有数百台,可以做网上查询和阅读。
真正的藏书更是被系统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珍贵的音像资料。
如果有学生证,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没有借阅任何东西,除去时间太短看不完的原因之外我更多的是怕我会嫉妒,会心痛——为什么一样是知识分子,我们面临的确实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呢? 自从做了教导主任主抓教学以来,我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在逐年加深。
我很欣慰我是个对待教育很认真的人,我庆幸自己还没有被年龄被现实被虚伪和浮华把我喜欢学习的进取心腐蚀了。
我比从前更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和思考了。
我用很多的时间来听课,在每次学校大型考试结束后我都会对试卷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对老师的成绩进行综合横纵的衡量。
在每次的衡量和分析过程中,我思考的更多了。
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随着教材的年年更新,在开始的时候遭到很多老师的抱怨。
尤其是中考考纲的逐年变化,更是让很多都已经习惯了数十年教一本教材的老教师们困惑了——为什么我们把教材上的文章都教完了,考试试题中却没有一点书本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试试题让我们到底怎么上课?随着新教材的层层深入,新的教育观念的推广,我们的老师也开始慢慢习惯了,也在抱怨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想着各种办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最明显的调整有两个,一个是对文言文重视,加大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另一个就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而科学的阅读习惯。
文言文在中考试题中的比例在近五年内每年递增的速度实在是快,而且题型变的也越来越活,不再是最初的默写和翻译了。
其实单单从现在的幼儿园要求几岁的孩子在不认识几个字的情况下背诵《三字经》我们就应该感觉到,我们正在悄悄地萌发起了对中国古文化重视的觉醒。
这是良好的开始,我很欣慰我的孩子赶上这样好的教育制度教育气候。
我比较重视孩子对古诗的背诵,现在我儿子已经在他七周岁的时候能流利地背诵81首古诗词了。
其中有很多我干脆没听说过,多数听说过却背不完整。
随着他的进步我也在进步,我QQ里的名字就是叫“轻罗小扇”,是我偶尔听见儿子背诵杜牧的《秋夕》时候我随手起的网名。
当听他用稚嫩的声音背诵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是骄傲的,欣慰的。
有很多人会疑问: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诵这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他可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吗?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时我都会反问对方:试问,我们小的时候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我们曾经背过的经典名句呢?有多少是我们在长大以后才逐渐了解原来古人的真正用意呢?当我们年少的时候怎么能体会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而当我们真正到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年纪了,方才能用羡慕而无奈地感叹回忆我们曾经“强说愁”的浪漫。
如果我们没有年少时强制性的背诵,到老的时候想用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感叹呢?所以我总是把背诵这些古诗词比喻做学习游泳一样,小的时候学会了,等到长大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到了都会拣得起来运用自如的。
已经是属于我们本身的一个本领了,很可能由于时间长我们记忆的不准确了,但是儿时的记忆是确实存在的,当你在合适的环境下,或是看书或是写作或是演讲,当你想表达其中一种想法的时候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便会脱口而出,恰如画龙点睛般的惟妙惟肖。
正是这种对古诗词大量的积累才奠定了孩子今后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待续)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总要被小燕子背成语和古诗时候的滑稽而逗乐。
现在想想皇帝或者说琼瑶还真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呢!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童年只有一次,阅读也许带不来分数,但是舒展的是童心,培养的是人格。
看《教育报》,有个叫张圣华的人写的东西让我感动。
他说:童年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童心的价值远远越了年龄界限,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