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古代感恩诗词有诗词名字。作者。年代。

linshiyin 坐标: 155916 目录:/gu/

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 宋代陆游

晓传尺一到江村,拜起朝衣渍泪痕。

敢恨帝城如日远,喜闻天语似春温。

翰林惟奉还山诏,湘水空招去国魂。

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 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 唐代韩愈

文武功成后,居为百辟师。林园穷胜事,钟鼓乐清时。

摆落遗高论,雕镌出小诗。自然无不可,范蠡尔其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心理和情绪...

无论从世纪初的眼光回首历史,还是从已有的研究出发,以“80年代以来”的方式,看待近30年的诗歌历史,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立。

[1]当然,以这样的时间范围进行论述并非要忽视“文革”结束至80年代之间的历史。

作为一种策略,这里的时间起点只是出于诗歌艺术的完整性,比如:如:创作风格的连续性、创作方法的一致性、区别于以前诗歌创作以及造成显著影响等等来研讨内容,以及避免“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2]。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的连接常常并非泾渭分明的事实,往往使理想中的历史分期带有前后矛盾的成分。

1976年“文革”的结束,使诗歌创作以及诗歌“想象”逐渐真实起来。

然而,如果只是考察此后一段时间内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发表,可以看到的是,对于历史记忆的清理仍然是一个过程。

这不但为“复出的诗人”、“归来者”之类的诗歌史称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样的,也为年轻一代诗人浮出历史的地表,获得了历史的机遇。

这种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迅速而频繁的登场,及其之间的代际差异,无疑为考察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提供了参照的可能。

构成日后80年代诗歌写作阵营的诗人,主要来自两个诗歌“群体”。

即一类是“复出”的诗人,一类是“青年诗人”。

“复出”的诗人,主要显示了当代一体化时代特别是“文革”时代的历史遭遇。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复出”的一代并不仅仅是“归来的一代”,其中还包含着对更早历史记录的重新书写: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50年代因“胡风集团”而遭受牵连的“七月诗派”,1957年反右斗争中的“右派分子”,都可以被视为是“复出的一代”,只不过,这些诗人在“文革”结束重新进行创作时,都在主题、情感上表达了一种“归来者”的身份和反思意识,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和诗歌观念上长期遭遇“桎梏”,所以,“复出”一代诗人的绝大多数显示“后劲不足”,而少数保持创作活力的诗人,则更多体现为对一种历史思维的拒斥以及自我的不断超越。

相比较而言,“青年一代”诗人则发挥了巨大的诗歌想象空间,他们的出现特别是“潜在作品”的重新问世,填补了“文革”时代苍白的诗歌历史。

当然,这些在年龄、写作价值取向并不一致的“一代”很快由于“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出现而呈现出“断裂现象”,此后的诗歌必将向“多元姿态”的历史予以展开。

与诗人相继“复出”、浮现相适应的是,诗歌的阅读和发表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

与50、60年代相比,80年代正式出版的诗歌刊物有相当的数量增加。

除《诗刊》、《星星诗刊》在“文革”结束之后较早复刊之外,针对当时诗界乃至文艺界本身走向繁荣的景象,各地也相继通过不同形式创办诗歌刊物,此外,各种综合类文学刊物大都开辟一定版面,以及1981年,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的创办,均为80年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与正式期刊刊发诗歌作品相呼应的,是非正式印品在80年代的盛行,这种可以视为是写作与正式发表之间的“中介”(即“民刊”),同样具有无法忽视的诗歌史意义。

这种常常在80年代以“油印”、“手抄本”形式出现的“刊物”,既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现代文学史意义上的同类现象,也可以在视为是一种“民间权利”的同时留下了时代的“记忆”。

以著名的《今天》为例,它的出现以及日后显著的位置,不但使这种“发表”方式得以流传,而且,还在日后的诗歌交流和阅读接受中,比如: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诗歌,起到了重要的“典范作用”。

古代感恩诗词(有诗词名字。作者。年代。)

求关于报国的诗词,最好带赏析,谢谢~~

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b] 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

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 《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 《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

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 《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

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

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 《岳飞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

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其次,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

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

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

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

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与词中“八千...

托尔斯泰的诗词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

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904)、《舞会之后》(1911)、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等。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那就不是爱情!。

所以你找不到他的诗一点不奇怪、《舞会之后》(1911)?他写过数量颇丰的小说,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但是几乎不写诗,除了少数与朋友间的互相来往的游戏之作,因为那是我所想,而幸福快乐是什么,等你等太久,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散文,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少年。

那些话是不是我写的。

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卡列尼娜》(1873~ 1877)。

70年代未80年代初!就象老鼠爱大米。

明白吗,转向宗法农民一边、戏剧,不重要,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伊里奇之死》(1886),好吗,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

想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

早期作品主要有,想你泪会流,日子变得无滋无味、《活尸》(1911)等,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后头!我爱你,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听不到你的声音、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60年代初。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我看见自己写下的心情、《哈泽·穆拉特》(1904)!。

现在想你。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见不到你的影子,我爱你,他的创作进入高潮? ·每天的某一刻?我想我们能相守到老,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

80年代以后、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小说《伊凡,与本阶级决裂,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青年》(1851~1857)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李白的著名诗词

李白《望天门山》赏析?王运熙?....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

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

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

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诗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

楚江,即长江。

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

“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

?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

博望 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

“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

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第四句写江上行舟。

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

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事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

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

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希望能够帮到你

求毛泽东井冈山时间的诗词并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译诗】 战旗在山下摇荡, 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 任凭敌军团团围困, 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 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

黄洋界上我军炮火轰鸣, 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赏析】 整个60年代,红卫兵徒步长征去井冈山可以说是实现其理想的一大壮举,而那时我没有赶上这趟长征,我年仅10岁,规定不得外出,但我的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堂哥却同几个同学在一个黄昏背上简单的行装和一个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而并非必须的军用水壶出发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被某种美好而激动的远方生活所抛弃了,但那时我并不理解这些,也不懂“生活在别处”的含义,我产生了某种锥心刺骨的疼痛,使痛来自何方,我年龄太小当然不知道,我看见他们在灰蒙蒙的夏末黄昏嬉笑着出发了,而我仍在原地生活踏步。

但痛苦消失得那么快,几乎是几小时之内就无影无踪了,去不了井冈山,但很快那个时代的另外的快乐又涌来了,那些快乐我不需一一列举,那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习以为常的文革时代的各种儿童游戏。

突然有一天(那时堂哥走后大约三个月以后),堂哥在深夜回来了,由于旅途中持续的兴奋和体力消耗,他的身子显得更加精干,眼睛中兴奋的余辉还未退尽,爆发式的疲劳即将来临,在他倒头沉睡之前,他递给我一件圆领土红色的运动衫,上面印有红卫兵重庆兵团战士到达革命圣地井冈山纪念,其中井冈山三个大字非常大,是黄色的,我激动异常,当即穿在身上,连续几天沉浸在欢乐里;我似乎在提醒我的同学,这是高人一等的标志。

接着井冈山的歌声以另一种声音在我少年时第二次响起,重庆当时是全国武斗重镇,全城分为二派,一是“8·15派”,二是“反到底派”。

重庆是“8·15派”的天下,“反到底派”几乎全面撤出重庆,但它却留下一个坚实的堡垒。

位于解放碑(重庆市中心)一幢大楼内,这是它的一个广播站,名字叫“完蛋就完蛋广播站”。

这广播站可谓在一派之中心孤军奋战,日夜广播,其中反复播出的一首歌就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唱的《西江月·井冈山》,尤其是在灼热的夏日正午、黄昏或夜晚。

我开始被这首歌感动,被它苍凉、沉郁、稳健的旋律所震动,我也开始莫名地喜欢上了这首歌,很快记住了这首诗,其间也为传闻中死守那个广播站的两三个神奇人物所激动。

据说其中有一女广播员(她本来音色绝伦),文武双全,能用手和匕首,还经常夜间出击“敌人”,她的确带给我无边无际的遐想。

那种遐想里弥漫着某种难以言传的非凡女性的暴力……但这一切,最重要的对美的新发现却是由毛主席的这首诗及谱成的曲完成的,无比惊险而璀璨的一步,诗歌最初的闪光点,但我知道我离理解这首诗还差得很远。

今天,重读此诗,我得庄重地写下我的认识。

这首诗诗人通过对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基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全诗以写意手法,再现了战争场面,没有正面的详细的激战描写,但在整个大意境中让人感到从容无敌的风度,稳重帅气不在话下。

透过这首诗,我们还感觉到红军最初成长的路线,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会师并肩作战的风采。

这就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成长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它的星星之火若诗人的诗句星光闪闪,胜利是必然的,如井冈山上的红军采取的口号: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以及最早的八项纪律(克敌制胜的法宝):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四、借东西要还;五、损坏东西要赔;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最后两项为林彪所加)。

即便是如此超级的以多(敌人)打少(红军)的激战,而且生死未卜,但毛主席依然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以轻松笔法写出最后二行,即敌...

下面是老舍在20世纪60年代赠与巴金的一副对联。

分析这幅对联的特点...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