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中柔福的笄礼可以供你参考:
两位皇帝升御座后,提举官启声奏道:“帝姬行笄礼。”于是笙乐大作,在女官的引导下散发垂肩的柔福缓步入大殿东房,等侯在其间的朱皇后为之梳发总髻,梳成后再引至殿中,乐声稍歇,宫人唱祝词: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绵鸿,以介景福。”
先由主持宗妇为柔福加一普通钗冠,施以首饰,然后柔福再入东房着裙背、饮执事者所酌之酒,象征性地略进馔食,又加大袖长裙,再进酒。最后再入正殿,宗妇为她脱去适才所加之冠,置于盘中命人彻去,然后太上皇后起身,含笑将帝姬的正式钗冠九翚四凤冠给柔福戴上,并从一旁宫女所托的盘上缓缓取过一枝枝冠笄、冠朵,细心地一一插到她的头上。随后有执事者奉褕翟之衣进殿,请柔福着衣,并再酌一杯酒,请太上皇后亲执,祝词再响:
“旨酒嘉荐,有飶其香。咸加尔服,眉寿无疆。永承天休,俾炽而昌。”祝毕太上皇后赐酒,柔福饮完,再食执事者所奉馔食。
此时的柔福身形虽依旧娇小玲珑,但加冠着服之后已有一派少女风姿,眼波偶尔流转顾盼,落到赵构身上时却仍会不禁地流露出他熟悉的那一抹顽皮之色。礼成后女官引柔福至赵佶面前,柔福朝父皇下拜,赵佶微笑命她平身,她依礼谢恩而再拜。经过一番琐碎累人的仪式,柔福看上去略有倦意而有些不耐烦,平身之后微微朝前压低声音笑着对父皇说:“是不是这样就可以了呀?”
赵佶正色道:“都及笄了却还这般不懂事!先听宣训,再拜你母后,然后接受内眷及几个兄弟的祝贺。注意行动走路要轻柔优雅,再不能像以前那般蹦蹦跳跳了。”
柔福略嘟了嘟嘴,说:“哦。”于是再拜聆听提举宣训:
“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
随后柔福再拜,一字一字地背出她的答辞:“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归位再拜,并再三拜谢太上皇后。
礼毕
十八岁成人礼贺词诗词版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2 回复: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历代留...
能给我详细解释一下古代女子的及笄礼吗
笄礼 古代嘉礼的一种。
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
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一、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二、行礼日期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
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
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准备活动】 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
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
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
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 ②饭1份 ③小几一个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 ⑥香炉,香 ⑦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
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
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够详细了没…
秦少游的著名诗词及资料?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蝶恋花》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凤栖梧》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第25页)王说甚是。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及翻译
有关清明的诗词太多了 最著名的是唐代杜牧写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意为:清明时节小雨纷纷,路上的旅人失魂落魄,向当地人打听哪里有酒家可以暂歇,牧童遥望杏花深处指示。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大意为:这个清明节无花观赏,无酒可饮,这样索然无味的寂寞生活就像荒山野寺的和尚。
昨天从邻居那里讨了新火种,破晓先在窗前点灯读起书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大意为:春天的长安处处花瓣飘落,皇宫里面的柳树被东风轻轻吹着。
傍晚皇帝宣旨赏赐蜡烛给宠信的大臣,随之蜡烛的轻烟在这些重臣的家里飘散。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
大意为:在路途中的马上度过了这个寒食节,沿途都是暮春景象。
在码头边望去可惜见不到洛阳来的人。
虽然已经被被贬逐到了南方,但依然怀念北方英明的皇上,思念着家乡痛心不已,新的柳条已经长出来很长了吧。
不知你做何用,先打这四首吧,不够用再追加。
...
求武则天时期的诗词歌赋及逸闻趣事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诗作 《曳鼎歌》[全唐诗:卷5_2]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全唐诗: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全唐诗: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全唐诗: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全唐诗: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全唐诗: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全唐诗: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全唐诗: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全唐诗: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全唐诗: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全唐诗: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全唐诗: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全唐诗: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全唐诗: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
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全唐诗: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
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
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全唐诗: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
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
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全唐诗: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全唐诗: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全唐诗: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
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
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
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
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全唐诗:卷5_41]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
兰灯吐新...
关于“悲秋”的诗词及鉴赏(不要太多)急需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就是这些了。
Thank you!
陶渊明的诗词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