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陆游的《示儿》吧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请问古诗《相思》的诗词意思是什么?
相 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
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
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
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
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
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
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
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
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
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
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
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
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日复一日,春去秋来。
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此物最相思--------红豆本为血凝而成,于是说为最相思。
跪求与以下几首诗风格类似的诗词,现代诗亦可
喜迁莺李煜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谢新恩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PS:绝大多数花间词与婉约词都这种风格。
有关豪情万丈的诗词有什么?
1.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3.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 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4. 咏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5.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题菊花译文: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
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
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作者简介:黄巢(820~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
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
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黄巢本并无夺取天下之雄才大略,亦曾数次兵临绝境,但因朝廷无信,藩镇割据,成就了黄巢最后直捣长安。
但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嗜好滥杀无辜,军队军纪差,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又缺乏经济政策,未建立后方根据地,最后被唐军击败。
赏析: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2. 乌江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赏析:作者经过乌江,有敢于生于乱世而又无英明的君主。
借楚霸王项羽逐鹿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故作了《乌江》。
3. 咏石灰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作者借吟咏石灰以言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了清白忠贞、矢志不移的坦荡胸怀。
诗的大意说: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铁锤的敲击和开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在烈火中焚烧,也好像很平常。
虽然粉身碎骨,变成了粉末,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留在人世间。
“诗品出于人品”,只有品德崇高的人,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来。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石灰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志向: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崇高的节操。
唐伯虎最著名的诗词是什么?
唐寅诗风相当特别,据说他早年曾下苦工钻研过《昭明文选》,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丽,很接近六朝的气息。
泄题案以后的诗作,多描写自己的处境,写起来情真意挚,自然流畅,虽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炼,但可以感觉到唐寅信手拈来的才气。
他的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
唐寅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傲岸不平之气。
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诗词作品 《一剪梅》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
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
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白发》 唐寅 诗词 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然。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哀。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绝笔》 身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题落霞孤骛图》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叹世》 坐对黄花举一觞,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叹世》之一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诗赠宁王》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卮。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怅怅词》 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
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
《把酒对月歌》 唐寅祠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贫士吟》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鸣鸡,轑釜朝厨愧老妻。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桃花庵歌》 版本一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三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淫诗词
先秦:先秦最高的文学成就便是诗经。
诗经作为古代文学的发源,不乏各种与性相关的描写,如诗经中《褰裳》:子惠思我,褰裴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李敖在《中国性研究》一书中写道,其中“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应该是女子对男子说的一句粗话:“你不想我,我也不愁没人想,你这小子狂个屌!”。
句中“且”字的本义就是指男子的性器官。
这句话本意是否如此,无人知道。
但可以从中得知,性话题在古代诗词中并没有太多禁忌。
有了诗经作为古代性文学的发源,涉及性爱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也就不足为怪了。
汉朝:汉朝时流行赋,在流传下来的《全汉赋》中能看到许多或直白或隐晦的对性爱的描写,其中最为出众的当属东汉蔡邕所作的《协和婚赋》。
在描写新婚男女洞房时,赋中写道“粉黛弛落,发乱钗脱”,香艳之景立马就被勾勒出来,让人浮想联翩,甚至使“钗脱”景象成为后代绮艳诗词常套。
魏晋南北朝及隋: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陷入战乱纷争,政权几经更迭。
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下,自然无法统一推行封建礼法,且受到相对落后的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影响,使得这时候的人们对于性更加是持以开放的态度。
朝野放纵奢靡,其中最风流的当属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王妃徐昭佩,“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就是她的情人对她的描写(但其实最后下场凄凉)。
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当时出现了许多艳丽诗词,比如晋朝时孙绰所作乐府诗歌《情人碧玉歌》中写道: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破瓜”也即“破处”。
诗中描写了少女第一次性生活,一番云雨后为情颠倒,且性爱后“就郎抱”抚摸爱郎以增进情感的情景(古人也懂得后戏很重要啊)隋朝统一之后,封建礼法依然没有深入人心。
甚至是当时的女性诗作《十索》中都明目张胆地写有性爱内容:为性爱风光,偏憎良夜促。
曼眼腕中娇,相看无足厌。
欢情不耐眠,从郎索花烛。
唐朝及五代:唐朝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为强盛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带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文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诗赋,而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少不了性爱,因此出现大量描写男欢女爱且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作的《天地阴阳大乐赋》因为描写细致、涉猎广泛成为了分析当时性文化的重要资料。
描写新婚之夜的性生活:乃出朱省,揽红褌,抬素足,抚玉臀。
女握男茎,而女心忒忒;男含女舌,而男意昏昏。
纵嘤嘤之声,每闻气促;举摇摇之足,时觉香风。
高潮时反应:女乃色变声颤,钗垂髻乱,漫眼而横波入鬓,梳低而半月临肩。
男亦弥茫两自,摊垂四肢,精透子宫之内,津流丹穴之池。
甚至有性爱技巧:然更纵枕上之淫,用房中之术,行九浅而一深,待十候而方毕,既恣情而乍疾乍徐,亦下顾而看出看入。
唐朝后期,部分爱情诗逐渐发展为香艳轻浮的艳情诗,因以韩偓的《香奁集》为代表作,故称为“香奁体”。
两宋及元朝:宋朝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对社会实行严密控制,使得主流的诗文创作受到诸多限制,不可再露骨艳丽,因此文人大多转向对词的创作,加上风气依旧宽容,因此出现了不少艳情词。
宋代皇帝宋微宗偷出宫嫖妓,甚至还为那位女子谱写了艳词: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明清:明清时封建理学发展到极致,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缚束最为严厉。
但性爱作为人性本质又如何能被抑制得住?不仅无法压抑,反而更加流行,表现在以《金瓶梅》、《肉蒲团》等为代表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红楼梦》里也有不少和性相关的描写,如用比兴手法写的性交的曲:豆蔻花开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钻不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
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肉蒲团》中,未央生为了激起妻子性欲,给妻子看春宫画,并读出上面的题跋:(一共五幅,我节选第四幅)第四幅乃饿马奔槽之势:跋云,女子正眠榻上,两手缠抱男子,有如束缚之形。
男子以肩取她双足,玉麈尽入阴中,不得纤毫余地。
此时男子妇人俱在将丢未丢之时,眼半闭而尚睁,舌将吞而复吐,两种面目,一样神情,真化工之笔也。
当然,除了书籍,明清时期在民间也有很多描写性爱内容的诗词作品,许多被明朝的冯梦龙收集编录至民间小曲集《桂枝儿》、《山歌》、《夹竹桃》等中。
《夹竹桃》中摘抄一例:为有源头 郎多容貌中奴怀,抱住子中间脚便开,擘开花瓣,轻笼慢挨,酥胸汗经,春意满怀,(郎道:姐呀,)你好像石皮上青衣那介能样滑,为有源头活水来。
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诗词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只不过那时候是四言的诗。
到后来发展成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
乐府可以合着声唱。
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
近体诗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
诗在唐代到达顶峰,所以说唐诗。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可以配着曲子唱,所以有词牌。
又名长短句,顾名思义,与诗不同,句子有长短。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罗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
《我亦好歌亦好酒》是什么年代的诗歌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淡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鹊桥仙 -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綄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秋月的诗词是什么?
秋月的诗词,顾名思义,就是描写秋天的月亮的诗词!比如一下几首:《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谁知道念奴娇的诗词啊
【作品名称】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宋词 【诗词原文】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6)公瑾当年,小乔(7)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8)。
羽扇纶(guān)巾(9),谈笑间,樯橹(强虏)(10)灰飞烟灭。
故国(11)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12)。
人生(13)如梦,一尊(樽)还酹( lèi )(14)江月。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大江:长江。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现在人教是用“樯橹”。
)(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义。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文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
这里作通假字“花”。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读音是 huán 。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
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
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
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
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
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
从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