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古诗词中关于松竹梅的形象研究论文

yulinglong 坐标: 162164 目录:/gu/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松“四季常青”;梅“傲雪挺立”;竹“宁折不屈”。

南宋时画家马远所绘的松竹梅图称为“岁寒三友图”。冬季是万木皆凋落时节,而松、竹、梅在严冬仍能保持其生态,年年月月仍旧不变,因此比喻友情长存的意思。

梅、竹、石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之意。

在旧社会结婚时,多在大门左右贴上“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这是因“笋”与子孙的“孙”字同音、同声。

将松、竹、梅围成团状;分作三个团状,以简洁的线条代表松、竹、梅,构成图案:以松、竹、梅组成的门洞。

“岁寒三友”缘起苏东坡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然而,它们究竟源于何处,具有甚么样的意指却很少有人知道。原来,岁寒三友还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段不解之缘。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年),大文豪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初到黄州时,苏东坡远离亲友,非常苦闷,唯有寄情诗歌,以解烦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他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稍后,家眷来伴、朋友来访使他的情绪渐渐好转,然而生活上的拮据仍然是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东坡自己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稻、麦、桑、枣等农作物。不久,他又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苏东坡在院子里种上松、柏、梅、竹等花木。整个寓所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十分切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看见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清风吹拂和泉水淙淙的声音就是两曲优美的音乐,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便是相伴严冬最好的朋友。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非常感慨,从此对他更加敬仰。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

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 期的斗争。

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 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

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 者。

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 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 (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 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 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 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

也 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 样的心境和淡然。

不过, 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经济繁荣, 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颓靡也在暗暗滋生。

(虽然我个人感觉,能 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 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

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

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 呃, 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

比较放达,追求自由, 浪漫。

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 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 天天忧国忧民。

什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

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 大历诗人, 这批比较惨, 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 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 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

代表 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

“泠泠七弦上,静 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 乎也无缘得见了。

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

此时的诗人们,对生 活迷茫而,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 立派的人物。

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

孟郊我知道的貌似只有《游子吟》,其他的了解不多。

是由于两人写诗都求奇求异,才 被归为一派。

第六,新乐府派,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

其实新乐府诗出现的比较早, 杜甫的三吏三别也属此类,不过后来的更多,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主张一是诗 歌为服务,不纯为文而作,并以此为指导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的,民 生,揭露弊政的讽喻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

另一主张是诗歌要浅切 平易,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不就是老奶奶都听得懂么。

这也是为了起到宣 传作用,本质上也是辅助第一条主张。

第七, 独成一派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这俩是典型的上站错边的倒霉孩子, 不过让他们阿谀宦官貌似也确实不大可能。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韩 愈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唐代代表,散文成就极高。

之后就基本处于政声 很好,心情很糟,文风很苦,最后搞得身体也很纠结,然后就挂掉了。

而刘禹锡 则与之不同,虽然同样谪,却仍旧有着容纳天地的气度,这也许使他能成为 “诗豪”的原因。

一首《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引诗情到碧霄”么。

从时间上看,韩孟诗派,新乐府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时间基本重合,同一时 间出现如此众多的诗风,我觉得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多面 性,各阶层人物心态的复杂性。

在大唐不复当日风光时,前路要如何走下去,众 多选择造成了诗人们不同的诗风。

第八, 小李杜为代表的后唐诗人。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走在日落江河的道路 上, 在杜牧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东 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也许在隐隐传达着诗人对战争将至,国运式微的担忧。

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

有些诗很难说他到底想说啥,或者 到底写给谁。

这应该与当时波诡云谲的斗争“牛李争”有关,搞得诗人不 太敢于明确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未必是自己想要掺合进去,就是娶媳妇 的时候貌似没注意就被卷进去了。

最后就是唐末余音。

自小李杜之后,基本就没有大诗人了。

晚唐的黄巢大起 义把唐王朝搞得七零八落, 就等着灭亡了。

黄巢的那首吟咏菊花的 《不第后赋菊》 诗还是挺有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 尽带黄金甲”这不早就说明了要么。

这时的诗人就是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偶有几首是能反映时事的。

曹邺的《官仓鼠》“官仓...

古诗词中关于松,竹,梅的形象研究论文

探究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中的习俗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

”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

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

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1、树木类:柳树、松柏、梧桐、竹。

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花草类:花又可以大致分为,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

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

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在这一类里面,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它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动物类:猿猴、鸿鸽、鱼。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

如何在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例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探究诗经试论《诗经》成语中的民俗文化毕业论文选题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服饰、婚丧等方面来管窥近代民俗的变迁。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2.服饰习俗的变化: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出现了“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完全欧式”。

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3.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

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

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

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1、腊八节 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

2、冬至节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3、九九重阳节溯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

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萧放 著 中华书局) 4、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5、清明节插柳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

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

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

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

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有很多: 1、唐朝·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唐朝·白居易《青石》: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 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 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

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

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

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

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

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

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进士苟非,免相安得群。

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

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

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

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

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

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

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5、宋朝·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6、宋朝·王安石《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 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所珍。

荒坛坏冢朽崖屋,剥落风雨埋煨尘。

断碑数尺谁所得,点画入纸完如新。

延陵公子好事者,拓取持寄情相亲。

六书篆籀数变改,训诂后世多失真。

谁初妄凿妍与丑,坐使学士劳骸筋。

堂堂鲁公勇且仁,出遇世难亲经纶。

挥毫卓荦又惊俗,岂亦以此夸常民。

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

诗歌甘棠美召伯,爱惜蔽芾由思人。

时危忠谊常恨少,宝此勿复令埋堙。

7、宋朝·陆游《夜闻湖中渔歌》: 梦回一灯翳复明,卧闻湖上渔歌声。

呜呜乍低忽更起,嫋嫋欲断还微萦。

初随缺月堕烟浦,已和残角吹江城。

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

放臣万里忧国泪,戍客白首怀乡情。

峡猿失侣方独宿,沙雁垂翅犹遐征。

巴巫竹枝短亭晚,潇湘欸乃孤舟横。

世间此恨故相似,使我百感何由平! 8、宋朝·陆游《书愤》: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9、宋朝·范仲淹《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丰年。

孙公顷以清净化,我来代之惭二天。

人物高传卧龙里,神仙近接弄珠川。

汉光旧烈山河在,徘徊吊古良依然。

二十八将固不朽,风云一代皆忠贤。

我亦明时得君者,出处十载功不前。

尚得州麾养衰疾,优游岂减居林泉。

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风月夕不眠。

之翰诗诗来若金石,重于我辈何其偏。

相其直道了无悔,宁争蠖屈与鹏骞。

10、宋朝·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宋朝·文天祥《沁园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

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邮亭下,有雄过此,仔细思量。

12、明朝·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善于挖掘。

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注重熏陶。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

...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1.竹枝九首·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2.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 五代·孙光宪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

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

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3.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4.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5.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看剥莲蓬。

6.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