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yimudashi 坐标: 161684 目录:/gu/

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有利于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良传统,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沉淀,传播中华文明,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古诗词篇篇经典名篇,以多样的形式进行吟诵与演绎,有利于让道德底蕴濡染于心,传达对中华经典向往和热爱,尽情欣赏着、享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颂传统文化,展自我风采深远意义,学习和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利于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心灵,继承传统文化,接受经典熏陶,传承光荣传统的文雅风范,展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风采。

走进唐诗宋词要作文

走进唐诗宋词 (一) 漫行于古典文字美妙旅程的脚步,陡然止住不前,心唤起仅余的最后诧异惊叹即拐进一处瞬间能触发灵感和美梦的绝妙之境。

这是一个烂漫迷人的地方。

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寂淡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斜”的旎旎和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娴静空远,有“众星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绝妙。

山是清的,水是明的,风似滑的,云似梦的。

鹰飞蝶舞,旋转纷飞。

清山细水,柔风浮云,温情呢喃。

这是人间的仙境?这是天堂的圣地?天堂高远走高飞可及,仙境从来是传说。

这浓缩的美丽的自然,更贴切地,这是浓缩的文字精华——到底,这不过是美妙的诗词,这里的世界纯属虚构。

然而,就是如此美丽的文字波动我们心潮之底多少美梦啊! 这是一方情感的沃土,充满了人世的沧桑。

看吧,杜甫好像天生就负着忧悒沉闷,所行之处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凄凉。

白居易这时也变得如此沉默寡言,似乎身心只剩下那么一个“别有幽愁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念头。

就连李商隐都这么不称意,驱车登乐游原并未快活,却落满心“夕阳无好好,只是近黄昏”的淡淡哀怨。

陆入翁虽然“僵卧孤村不自哀,”可也只能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空想梦幻而已。

李易安即使身居高楼举目远瞻,眼前不过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缠绵情感的呼唤,这些来源于心灵深处最深邃思想的声音,总是时时让我们肝肠寸断,却又意气风发。

这是为类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情感造就文字的多变,智慧超越文字的局限,思想开华文字的寓意和精魂。

它们的结合,便是艺术。

为在空前绝后的情感智慧和思想交融的。

这是一块遐想的空间,偕着思想展开双翼我们尽情地翱翔。

我们高举酒杯邀太白共饮人生悲欢离合,“莫使金樽空对月”,“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们高居幽州台,双臂拂袖,与子昂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面临大江,挥舞铁板,和冻坡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们伫立杨柳岸,手执红牙,同柳永轻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世界——美妙至极的景致,沧桑无比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文字汇成的世界。

这是诗的殿堂,这是词的颠峰。

然而,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诗或词,这是人类所有情感,智慧和思想结合的伟大艺术。

这是千古之绝唱,举世之风流! 走进唐诗宋词,从此不再孤寂。

走进唐诗宋词(二)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

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

还从父亲的书箱里“偷”出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了四个大笔记本。

虽然大多不解其意,每一次读起来还是那么专注。

清风徐来的夜晚,和父亲铺起凉席睡觉地坪上,比赛看谁背得唐诗宋词多,有一回竟然赢了在老家有“酒鬼”和“诗鬼”之称的父亲。

为此,我一丝不苟地得意了很久很久。

随着读书的增多,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于是,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

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那一份痴迷和眷恋。

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诗歌。

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

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

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

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不一回多情的公子? 独爱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

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

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

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

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

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怎么推动古典诗词走进百姓的生活合理化建议政治题

《古典之殇》内容解读 这是一篇对古典的流失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散文。

作者引用大量的诗词,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场景,但现实场景和古典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古典场景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价值的流失,使人们难以真正的走进古典的灵魂,本文表达了作者因古典 场景的流失,古典美学信息的流失,古典美学元素的流失感到悲痛,并为现在的孩子不能走进《诗经》等古典文学的灵魂而哀悼。

文章的开头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说明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对于无尽的宇宙中的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存在了,古人所曾经历目睹过的,今人已经看不到了,从而引出下文中已流失的一些古典场景的描写。

下文中用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在“今天的生存视野中杳无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再没有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盛况,第二个是没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于是作者觉得今天的孩子在领会古典诗词时,因为古典场景的流失,领悟是苍白的。

再设想到不久之后的语文课堂上的“尴尬”的情形。

作者采用一组排比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现实中的场景和古典中的场景对比,说明了现实场景和古典场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要孩子们体会那早已“荡然无存的”的场景,这样的体验是矫揉做作的,是苍白的,是荒唐的,是悲怆的,是不切合实际的,至此,流淌在作者心中的那份伤感就跃然纸上了。

古典场景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人们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作者对此产生了深切的悲痛之情。

文中连续用“多少”这样的几个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使悲痛感更具震撼力。

“被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突现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的情景,传达出悲痛之情。

“追远的绝版”“沾有他们最后的体温”说明古典场景不复存在了。

古典的文学辞章变成了悲歌,让人仿佛听到了动植物凄厉的哭泣。

本文地址:http://www.wyrj.com/teacher/jiaoan/yuwenjiaoan/chuer/43707.html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说明古典场景的流失,人们阅读《诗经》时,难以体验古典诗词的摄人的魅力,难以在古典诗词中引发人们的共鸣,难以真正的理解《诗经》的内涵,难以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

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是人们审美视野的缺失,更是人们精神盛宴的缺失!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作者一种深深的哀悼之情就传染给了读者。

价值探讨: 这篇散文通过古今自然场景的对比,说明古典场景的流失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是令人深思的。

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它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低估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现在的孩子在理解古典诗词时不能很好的了解古典诗词中优美的场景,也难以领会诗词的真正内涵,孩子们难以真正的走进古典的灵魂。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中有多少人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古典诗词?而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通古贯今的文化长河,中学生是传承古典文化还是置之不理,这不得不让人引起重视。

因此这篇散文在引起人们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让人们多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精髓,走进古典诗词,走进古典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wyrj.com/teacher/jiaoan/yuwenjiaoan/chuer/43707_2.html记得采纳啊

擅长古典诗词的朋友进.写两句藏头诗.

在我眼中,唐诗是清清的的甘泉,宋词是飘香的花瓣。

暮色四起的黄昏里,我轻轻掬起一捧甘泉,悄悄拾几瓣落花,沏一杯唐诗宋词茶置放案头,于是古典的芳香在室内袅袅升起,充溢满屋……书架上那套古典诗词《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是我今生的伴侣,梦中的桃花源。

那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有雨、有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宁悠闲;有“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的旖旎和谐;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娴静空远;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浪漫。

说起对诗词的热爱,还要追溯于久远的学生时代。

小学时,因为能读的文字实在太少,所以课本上学过的诗词都能倒背如流,另外还找来哥哥们的旧语文课本来读,那时能接触的文字只有这些,我只有别无选择地背,却大都不理解。

当然也体会不了其中的美。

中学时,有幸从同学手里借到一本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菟丝花》等四十多本差不多都跃进我的视野。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她的小说,我始终不承认看她的文字是虚度光阴。

她的小说里把诗词诠释的那么好,至此我才真正领悟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懂得了什么是感动,我知道古典诗词的美将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于是,没钱买的时候我就动手抄,许多的时光就在我抄诵诗词之际悄悄流走。

很多年过去了,这一习惯使我收获了一手还算漂亮的正楷字和一颗淡然的心。

当我上班第一个月自己拿了工资后,便欣喜若狂直奔书店,发疯似的买起有关书籍。

直到今天仍难改对它们的痴迷和眷恋。

每每和同事到县城,她们手提的是大包小包的化装品、服装和食物,而我手里只有厚厚几本书,但心中的快乐是一样的。

晚上回家,无论是月照小院,还是夜雨敲窗,随手取过一本低声细读,顿觉琅琅上口、满心欢畅。

口头心间流动的是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柔柔的风、淡淡的云,浮现在眼前的是青山细水、莺歌燕舞、清风浮云、诗情画意,真像是到了人间仙境、天堂圣地。

(仙境只是传说,天堂遥不可及)这里是浓缩的文字精华,只要走进古典诗词的领域,即便是身在穷山僻壤,远离繁华的红尘,也永远不会孤寂!闲暇之余遨游在书海,横渡书里书外,细读古诗轻吟古词,携一身古典的情韵,心底有大量诗词做长期的滋养,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自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爱读古典诗词的女子比普通女子更多了一份灵气和飘逸,而且这份灵性绝不会像美貌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老去或消散,相反它却会在岁月的洗淀下越发浓郁和悠长。

这样的女子虽不能像花一样明艳,但可以像树一样常青。

【讨论】七绝到底该怎么写?欢迎喜欢写古典诗词的朋友加入讨论拜托...

七绝:是由律诗演变而成。

七言绝句的结构是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

四句押为两韵,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其平仄格式有四种: 即: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四种。

平仄律源于唐代以前的“双换头”。

其主要规律是:格律诗的一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交替,相对的两句(对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相对立。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要相粘。

如一首七言诗,其第一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之中平仄交替),第二句则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对立。

第三句必须是“平平”,起首,以与上一句相粘。

另外,格律诗还讲究首句是用两平声字起首还是用两仄声字起首,前者称为“平起式”,后者称为“仄起式”。

还有,人们作格律诗时对平仄声宇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一般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一句之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平仄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因为是节奏点之所在,则必须严守原格律平仄的规定,要做到“分明”。

查看原帖>>

求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诗歌

雨巷 戴望舒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一样的颜色, 一样的芬芳, 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然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写美不胜收的诗句

《速写冬天》: 遥遥雪在路上 徘徊徜徉 夹裹雾松锐气之锋芒 劲松傲立纹丝不动 静静 盘若雪峰 远山 绝壁红梅 披挂 白色天鹅绒兜蓬 迷醉江山 诗中的韵律、节奏均颇似古代的词,含蓄而不晦涩,秀中有骨,轻柔而不软弱。

“遥遥雪在路上”的“遥遥”、“夹裹雾松锐气之锋芒”的“之”,“盘若雪峰”的“若”,都深深地带有古典语词的特征,诗人把它们融入了现代诗的形式之中,其美不胜收。

而在这富有古典韵味的诗句之外,是一幅幅更富古典情韵的画卷,《速写冬天》的前两节仿佛在工笔勾勒一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雪中青松图,后一节则描摹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动情景,真正如王维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馨怡轻舞注重古典传统但并不抛弃“现代”,她追求着现代格律诗的建筑美。

她的诗歌创作没有受缚于古典诗词格律的窠臼与限制,诗句的形式自由活泼,符合现代诗建筑美的要求。

所谓建筑美,乃徐志摩提出的诗学理念,主张现代自由体诗歌要在形式排列上使原本单一、平面、散漫的语言符号成为多维、立体、整体的情感符号,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水的模样》: 大地趟过 你忧郁的影子 一滴露珠悬浮起 欲滴还羞的梦香 月儿悄悄 弯过你的眉梢 把一颗柔软的心事 揣想 翻来覆去掏出鱼肚白 清晨有甜润的歌声 飘来飘去 如水的秋波脉脉 缱绻缠绵丝丝缕缕 月洗铅华 坐断黄昏 雨 是你内心深处的 暗伤 诗句参差错落,长短有致,“欲滴还羞的梦香”流淌着辛弃疾“欲说还休”的古诗词影子,而整个诗却在现代的建筑美中构筑着非凡的诗性魅力。

馨怡轻舞诗歌的古典美其次表现在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的契合。

馨怡轻舞常常在诗中化用一些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及其意韵,营造一种古典美的意境,使其典雅蕴藉。

如《忧伤》中“斜风细雨/刮洗不净你满目尘沙/血染一指禅雪/荡涤一世尘埃污垢”,化用了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把《忧伤》中的忧伤顿时拉得很远很淡,却又如此切近,一种淡淡的忧伤刹那袭击你的心坎。

而意象在意境的构建中是最大的载体,馨怡轻舞把它作为现代情愫的寄托,又作为古典意境的呈现装置。

轻舞非常喜欢用“琴”这个意象,“琴”本身带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因而它在诗中的频繁出现使得其诗的古典意韵不言而喻,如“十个手指的青苗/弹跳飞跑/黑白阶梯奏响琴弦传感玄妙”“悠扬的琴声如接力/急奔八月高阳普照的枝头”(《终于……》)“细雨的琴弦/在风的鬃毛上轻颤”(《心雨》)等等。

馨怡轻舞的诗歌意象总是充盈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有旧诗词的氛围,泛溢着古典美,如笛声、蝉鸣、细雨、风、心雨、月等等意象,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的呈现,使轻舞的诗如架构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桥梁,源源传输过来的是古典意境难以言说的美。

这种意境美真可谓“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馨怡轻舞的《水的模样》、《忧伤》、《缔结一池花好月圆》、《满目幽蓝》等诗歌都不乏这种美。

馨怡轻舞诗歌的古典美还表现在她善于把古典心境与现代体验交融于一体。

正如她文静的性格一样,她有一种虚静的创作心境。

虚静,是指诗人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内心杂念的纠缠,专心致志地投入创作的虚空、宁静的心理状态。

虚静的理念来自荀子的“虚一而静”,是审美心理和创作心理的共同追求。

馨怡轻舞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意识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一次QQ聊天中,她说到她不会有那种被创作基情冲击而无法入睡或是深夜起来创作的感受,她一般是凝神静想,慢慢地在比较平和宁静的状态中体验生活和情感然后进行创作,诗句,就像小溪流的流水一般静静地淌过心灵的诗门,再默默地沿着笔尖流泻出来。

其实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创作状态,对于诗人来说,基情固然重要,但宁静的心态更适合一些古典诗句流淌出来。

这其实是很多诗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在诗中,人进入一种静息状态,但并不是思维毫无活动,而是处于人的各种潜能和谐运动的那样一种无限的状态。

”[3]宗白华也曾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4]海德格尔的“静息状态”,宗白华的“静照”,即我们说的虚静心态。

我们读馨怡轻舞的诗时无形中都受到影响,就像从喧闹的都市中走进一间古静的寺庙,内心的喧嚣都被净化,心在诗句间得到洗涤,惟剩一片纯净和恬然。

如她的《心雨》: 细雨的琴弦 在风的鬃毛上轻颤 丝缕如绸 飘逸 似紫雾青烟 漫过遥远 沙漠漾来笛声一曲 娓娓火焰愉悦地心跳 是谁轻言呵护如蜜 暖意的手 撩绕欲念的脆弱 倾斜一片水域爱的心雨 如果没有一片宁静平和的心境,没有一种虚静的心态,就不可能写出如此超尘脱俗细腻婉转的语词来,整首诗笼罩着一种如绸似紫雾般飘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