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写好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
结题 报告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
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
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
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
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
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
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
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1.开展活动 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 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
关于唐诗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世民与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劳卓著。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
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
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在两千多有名望的诗人中,特别突出的属世界级的大诗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以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名,这一数字也大大超出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连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后就没好诗了;实在是后来人写古诗,要先读唐诗是很必要的。
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当然学术界不断的在探讨中)较普遍的看法是: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唐诗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
(并非是一片颂扬)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
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
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望庐山瀑布诗歌研究报告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解】《望庐山瀑布》共两首,均为写香炉峰和香炉峰瀑布的篇章。
第一首一百一十字,写得具体而深刻。
此为第二首,以想象丰富、非常的夸张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称于世。
【解读】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高高的香炉峰,弥漫着淡淡的云烟,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顶天的大香炉,焚烧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烟;远远看去,气势壮阔的瀑布好像一条大河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第一层,紧扣题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点出瀑布。
香炉峰,为庐山七峰之一,高耸入云,孤峰独秀,状似香炉。
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取“香炉峰”前二字入诗,格外精妙:一方面暗点了题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处;一方面给香炉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座顶天立地的大香炉,冒着袅袅“紫烟”,简直要烧到天宫仙界里去了,令人遐想。
“香炉”唤出“紫烟”,“香炉”的高大,“紫烟”的升腾,使香炉峰愈加神奇了。
句中的“生”字,使“紫烟”源源不断地上升,而整个的香炉峰也在时隐时现飘飘忽忽的“紫烟”中动起来。
“生”承“日照”,“日照”为“紫”之源,全句尽是动态的描写。
作者是把香炉峰放进天地间的大景观中“望”的,可见诗人胸怀的博大。
诗的开篇就写出了香炉峰峭拔雄奇直入云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气势,这为后文写瀑布提供了自然条件。
“遥看”扣题中的“望”字,把题目明点了出来。
“遥看”,远远地看,但“遥”不仅含远的意思,从“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诗句中,可以想见瀑布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撼山岳吞谷壑的气概,可知“遥”既写远景,又衬托出瀑布的壮阔气势。
“瀑布”承“香炉”,“香炉”为“瀑布”提供了一个高远阔大的背景。
“香炉”高耸云天,可见瀑布来势之大,远远看去宛若挂在香炉峰巅依壁而下的大河。
“挂”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挂”即“竖”,让大河竖挂起来流,而且是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试想,其状态其气势满可惊天动地的。
“挂”字,使全句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景象。
“挂”为静态。
但“挂”中藏动,而且动得很有气魄,使“瀑布挂前川”的视觉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首句“香炉”“紫烟”是静景,一个“生”字,成了动态景观;次句的“瀑布”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则成了静态景观,可见诗人艺术技法的精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上的瀑布,从三千多尺的高处直泻而下,简直令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来了。
〕第二层,写瀑布悬挂之高,水流之长。
形容“流”用“飞”,极言水流凌空而泻的壮观气势。
形容“下”用“直”,极言山势的陡峭挺拔。
“飞流直下”,是对上句“挂”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
“挂”是远看,“飞流直下”是近观。
“飞”“直”,极言“流”“下”的湍急迅猛。
“飞”和“直”字把香炉峰瀑布的形象写活,气势写绝。
“三千尺”,极言“飞流”的高长。
“三千尺”又紧扣上联的“挂”,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见诗人在构思上,无不紧紧地围绕着“瀑布”这个主体展开。
诗的前三句,无论是从立意上看,还是从结构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联,字字相通,层层相扣,步步深入的。
首句虽未直写瀑布,也是准备写瀑布,否则“瀑布”便无处着落;二、三句:“遥看——挂——。
飞——直——三千尺”,对瀑布的描写可谓气势贯通,一气呵成。
诗人挥毫驰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浓彩重抹,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诗眼,是对诗的意境深化的关键一字。
“三千尺”,自然是诗人的想象,夸张的描写。
由于香炉峰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壮观,诗人在惊叹“壮哉造化功”之际,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银河了。
“银河”,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由于星群密集而白光闪烁,宛若河流。
诗人将香炉峰上的瀑布与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实在是奇特而又大胆的想象,使人倍感亲切。
“落”字,极言流势急骤迅猛,似闪电横空,使境界更高远。
“九天”,极言天之高,与首句照应。
“紫烟”升天外,而瀑布却从天外来,收到了逆向反衬的艺术效果。
这样,首尾呼应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从中概括出诗的思路脉络:自然景观——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现,达到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之绝唱。
【综述】诗人热情赞美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以“香炉生紫烟”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以“银河落九天”的兼有夸张的比喻,描绘出了瀑布从香炉峰巅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
展开全部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
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
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
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
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
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
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
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1.开展活动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
古诗研究报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怎么写
展开全部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解】《望庐山瀑布》共两首,均为写香炉峰和香炉峰瀑布的篇章。
第一首一百一十字,写得具体而深刻。
此为第二首,以想象丰富、非常的夸张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称于世。
【解读】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高高的香炉峰,弥漫着淡淡的云烟,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顶天的大香炉,焚烧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烟;远远看去,气势壮阔的瀑布好像一条大河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第一层,紧扣题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点出瀑布。
香炉峰,为庐山七峰之一,高耸入云,孤峰独秀,状似香炉。
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取“香炉峰”前二字入诗,格外精妙:一方面暗点了题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处;一方面给香炉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座顶天立地的大香炉,冒着袅袅“紫烟”,简直要烧到天宫仙界里去了,令人遐想。
“香炉”唤出“紫烟”,“香炉”的高大,“紫烟”的升腾,使香炉峰愈加神奇了。
句中的“生”字,使“紫烟”源源不断地上升,而整个的香炉峰也在时隐时现飘飘忽忽的“紫烟”中动起来。
“生”承“日照”,“日照”为“紫”之源,全句尽是动态的描写。
作者是把香炉峰放进天地间的大景观中“望”的,可见诗人胸怀的博大。
诗的开篇就写出了香炉峰峭拔雄奇直入云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气势,这为后文写瀑布提供了自然条件。
“遥看”扣题中的“望”字,把题目明点了出来。
“遥看”,远远地看,但“遥”不仅含远的意思,从“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诗句中,可以想见瀑布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撼山岳吞谷壑的气概,可知“遥”既写远景,又衬托出瀑布的壮阔气势。
“瀑布”承“香炉”,“香炉”为“瀑布”提供了一个高远阔大的背景。
“香炉”高耸云天,可见瀑布来势之大,远远看去宛若挂在香炉峰巅依壁而下的大河。
“挂”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挂”即“竖”,让大河竖挂起来流,而且是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试想,其状态其气势满可惊天动地的。
“挂”字,使全句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景象。
“挂”为静态。
但“挂”中藏动,而且动得很有气魄,使“瀑布挂前川”的视觉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首句“香炉”“紫烟”是静景,一个“生”字,成了动态景观;次句的“瀑布”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则成了静态景观,可见诗人艺术技法的精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上的瀑布,从三千多尺的高处直泻而下,简直令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来了。
〕第二层,写瀑布悬挂之高,水流之长。
形容“流”用“飞”,极言水流凌空而泻的壮观气势。
形容“下”用“直”,极言山势的陡峭挺拔。
“飞流直下”,是对上句“挂”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
“挂”是远看,“飞流直下”是近观。
“飞”“直”,极言“流”“下”的湍急迅猛。
“飞”和“直”字把香炉峰瀑布的形象写活,气势写绝。
“三千尺”,极言“飞流”的高长。
“三千尺”又紧扣上联的“挂”,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见诗人在构思上,无不紧紧地围绕着“瀑布”这个主体展开。
诗的前三句,无论是从立意上看,还是从结构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联,字字相通,层层相扣,步步深入的。
首句虽未直写瀑布,也是准备写瀑布,否则“瀑布”便无处着落;二、三句:“遥看——挂——。
飞——直——三千尺”,对瀑布的描写可谓气势贯通,一气呵成。
诗人挥毫驰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浓彩重抹,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诗眼,是对诗的意境深化的关键一字。
“三千尺”,自然是诗人的想象,夸张的描写。
由于香炉峰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壮观,诗人在惊叹“壮哉造化功”之际,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银河了。
“银河”,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由于星群密集而白光闪烁,宛若河流。
诗人将香炉峰上的瀑布与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实在是奇特而又大胆的想象,使人倍感亲切。
“落”字,极言流势急骤迅猛,似闪电横空,使境界更高远。
“九天”,极言天之高,与首句照应。
“紫烟”升天外,而瀑布却从天外来,收到了逆向反衬的艺术效果。
这样,首尾呼应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从中概括出诗的思路脉络:自然景观——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现,达到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之绝唱。
【综述】诗人热情赞美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以“香炉生紫烟”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以“银河落九天”的兼有夸张的比喻,描绘出了瀑布从香炉峰巅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关于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动物生活的一些精彩镜头:一头狮子将它的利齿插进一匹斑马的脖颈里;一群野牛奔驰而过,扬起了冲天飞尘;一对丹顶鹤缠绵交颈翩翩起舞……但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类场面是很少出现的。
动物们在多数时间里的表现都是很“低调的”,它们会努力地掩饰自己,尽力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它们就像变魔术一样,凭空“消失”在周围的环境中,必须仔细地“找”,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这些动物是如何伪装的呢?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确定有代表性的动物的伪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搜集变色龙等会伪装的动物的伪装方式的资料。
3.整理,归纳搜集到的资料 (1)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
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
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 (2)章鱼碰上敌人,会喷出黑色的墨汁,以便于脱身; (3)羚羊跑得飞快,用来躲避强大对手的攻击; (4)乌龟有一层厚厚的、坚硬的外壳,如果有人要碰它,它马上就会把头缩进壳里,保护自己; (5)刺猬碰到敌人,就缩成一团,以防御敌人; (6)河马以自己的大嘴巴,来吓跑敌人; (7)蜘蛛为了保护自己,织了一张网,如果昆虫来会被粘在上面,蜘蛛用它的毒牙咬住昆虫,注射毒液; (8)蛇伸出舌头,来吓唬敌人;眼镜蛇碰到敌人,会喷出毒液,保护自己; (9)马站着睡觉,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它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10)黄鼠狼遇到敌人,会放臭屁,掩护自己逃脱; (11)壁虎遇到危险,自断尾巴逃走,不过几天就能长出新的尾巴了; (12)螃蟹在争斗中,会脱落钳子,但过一段时间会长出来; (13)斑马身上的花纹能起到保护作用,使猛兽在草丛中难以发现; (14)鱼靠身上美丽的色彩来伪装自己,适应环境,迷惑水中的敌人; (15)峨眉山枯叶蝶是昆虫里伪装的最巧妙的。
它停在树上,双翅合并竖在背上,翅的腹面颜色和树叶一致,翅膀很像叶脉,后翅的尾突恰好像是叶柄,一动不动,简直很难被发现; (16)小野鸭通过装死,来逃脱猛兽的追捕; (17)海龙是个伪装高手,身上长满了像海草一样的东西,它躲在珊瑚丛里,敌人很难发现它; (18)鸵鸟遇到敌人,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人; (19)竿竹虫把自己伪装成竹竿一样,别人很难发现这是虫子; (20)黄貂鱼的尾巴上有一根有毒的刺,这是一种可怕的武器,这种鱼潜伏于泥沙之中,身上的天然保护色使它们很难被发现; (21)鲸的角可以抵御敌人,敌人来了可以用角攻击敌人。
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食物; (22)角蝉(也叫棘刺虫),可模拟玫瑰刺而取食; (23)食蚜蝇吸食花蜜,飞行时可在空中停住身体,酷似蜜蜂; (24)竹节虫模拟竹的枝条,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25)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 (26)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 ,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就使眼珠蛙有机会逃跑; (27)鲮鲸鱼的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28)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29)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30)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4、为了更好的研究,我制作了一张图表: 代表动物 食蚜蝇 鲮鲸鱼 马 生活习性 吸食花蜜 吃以海藻为食的小鱼们 站着睡觉 如何伪装 由于酷似蜜蜂,可以躲避敌人袭击。
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二、研究结果 动物是多么地聪明啊,能够以自己的样貌和生理习性来伪装自己,这是人类想做却做不到的啊!我们了解了动物的这么多伪装的知识,帮助了我们进一步走进了这神秘的动物世界!格式 你可以看看其他的文章,字数没有规定。
五年级下册,有关中国四大名著的诗句的研究报告,分四大部分,第...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神奇历险故事.小说简介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西游记》插画(19张)《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仿佛说书人或者戏台就在你面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其缺点则是说书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话文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猾之处,颇有西域语趣;大量赞赋诗词,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让读者满眼珠光宝气、玉宇琼枝、如梦如幻、恍如仙境.这些“仙境”在佛教来说并非仅仅是幻象,确实是佛教统治理念下应有的风景,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公、贵族阶层,千百年来都能过上比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适合城邦制,往往能“饶益”一方土地!《西游记》更加市侩化.《西游记》大量降妖伏魔历险情节设计,与佛教重视“力”、“无畏”有关.
李白的诗酒人生?研究报告?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素以好饮著称。
他一生诗酒相伴,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饮酒诗和很多酒后赋诗的佳话。
李白好饮而且善饮,自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平日里他“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悠闲时他“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天热时他“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天冷时他“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出行时他“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幽居时他“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游山时他“醉看风帽落,舞爱月留人”,玩水时他“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高兴时他“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发愁时他“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寂寞时他“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无聊时他“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孤独时他“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闲暇时他“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失意时他“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得意时他“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发狂时他“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发痴时他“北斗酌美酒,劝龙各尽觞”。
兴起时他“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兴尽时他“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送别时他以酒饯行:“惜别倾酒醑,临分赠马鞭。
”相聚时他以酒会友:“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没酒时他“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郁郁寡欢;有酒时他“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豪气干云。
有钱时他“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馀”,固然要开怀畅饮;没钱时他“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或者“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同样喝过痛快。
真是风流潇洒全在一壶美酒,四时佳兴尽在一杯之中。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酒陶冶了李白的性情,也刺激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的很多诗歌都是酒后即兴写成。
他供奉翰林时著名的奉诏之作《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秾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和《宫中行乐词八首》都是醉后所著。
好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盛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自己也不无得意地自我评价道:“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
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
”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七爱诗》中对李白大加赞赏:“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
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
……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对李白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总之,饮酒和写诗都是李白生活中的乐事和趣事。
在诗坛他是泰山北斗,在酒界他是大罗金仙。
他把诗人的至情和酒徒的至性、诗仙的浪漫和酒仙的潇洒全融入了饮酒写诗的生涯,他以如椽的诗笔饱蘸醇香浓郁的美酒写出了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传世佳作,为唐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建立起一座高不可攀的巍峨雄峰,令后人只能翘首仰望,难生攀越梦想。
花与生活的研究报告
“花中之王”——牡丹;“花相”——芍药;“花中皇后”——月季;“花中西施”——杜鹃;“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空俗佳人”——兰花;"凌波仙子”水仙“十里飘香” “秋风送爽”桂花“花中珍品”山茶花“人间第一香”——茉莉;“东篱高士”、“雪里婵娟” “高风亮节”——菊花;“水中芙蓉”——荷花;“白花盟主”——铃儿花(吊钟);“月下美人”——昙花;“绿色仙子”——吊兰;“花中之魁”——梅花;“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双绝”——牡丹、芍药;“中国三大天然名花”——杜鹃、报春、龙胆;“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蔷薇三姊妹”——蔷薇、月季、玫瑰;“花中二姊妹”——薄荷、留兰香;“红花二姊妹”——红花、藏红花;“盆花五姊妹”——山茶、杜鹃、仙客来、石蜡红、吊钟海棠;“树桩七贤”——黄山松、缨络柏、枫、银杏、雀梅、冬青、榆;“园林三宝”——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云南八大名花”——山茶、玉兰、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绿绒蒿、龙胆。
描写花美的词语: 争奇斗艳 万紫千红 繁花似锦 含苞欲放描写花香的词语: 香气袭人 四季飘香 花香四溢 芳香醉人描写花多的词语: 百花争艳 百花竞放 百花丛生 百花闹春春花(3-5月) 夏花(6-8月) 秋花(9-11月) 冬花(12-2月)常用木本花卉 梅花、桃、牡丹、海棠、玉兰、木笔、紫荆、连翘、金钟、、紫藤、春鹃 杜鹃花、石榴花、含笑花、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 桂花、茉莉花、木芙蓉 腊梅、免牙红、银芽柳、山茶花、迎春、常用草本花卉 春兰、香堇、慈菇花、风信子、郁金香、紫罗兰、金鱼草、长春菊、瓜叶菊、香豌豆 夏兰、石竹、石蒜、荷花、翠菊、睡莲、芍药、福禄考、晚香玉、万寿菊、千日红 建兰、晚香玉、铃兰 报岁兰、慈茹花、香堇、大岩桐、水仙、小草兰、瓜叶菊、蒲包花、免子花、入腊红、够了吧?????????行不 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