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古诗中意象赏析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李建勋《竹》*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岑参《范公丛竹歌》*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更容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郑谷《水》“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谢公亭》*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温庭筠《开圣寺》

古诗中意象赏析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张祜《重居寺》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神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文人钟情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且唐朝随着科举选拔制度的发展,庶族的崛起,更是刺激着唐文人的求仕之心。然而,仕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诗人们屡屡受挫,每每有生不逢时之感,常常有命运不济之叹……而有着君子风范的竹这时就常常进入唐诗,成为诗人自比自况的对象。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的凌云之志,表达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或以之抒写自己的追求受挫之况,抒发自己的或失意或怨恨之情。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借嫩竹抒发自己凌云之志以及倍受贬抑的忧愤之情,并希冀当权者加以扶持。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以竹自况,抒写了新竹蓬勃生命力与凌云之志,表达了希望严武培植的愿望。
唐朝诗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更是以竹为意象,写了一系列竹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愤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门写竹,第一首写晶莹如玉的新竹,生机无限,如遇时机,便会“更容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第二首感叹难遇知音,刮竹写怨,“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第三首,“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歌颂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与性格。最后一首以老竹结束,写在风雨飘摇中的竹里,无所作为的牢骚与无可奈何的悲哀,“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潇潇翠竹,点点情致。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种品质,几处幽居,几许情思,几多追求。唐诗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以竹喻人,以人比竹,人与竹,竹与人,浑然一体!
10首古诗赏析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呵,越是走近家乡,是感到心虚胆怯,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里的情况!赏析:第一句的“断”又做“绝”。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编辑本段]题解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译
三、

古诗中意象赏析
我离开了家乡到了(岭南),经过了(汉江),又到了(泷州).因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以为怕(家人已经遭受自己牵连而发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认识的人),也不敢(问家里人的情况).2.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乡)途中复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关心和思念).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