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了灯全都一个样

Itzel 坐标: 105801 目录:/guan/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精选的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那些从小没有被父母、家庭给予温暖的爱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两种后果(请做好心理准备,我下面写的,没有危言耸听):


(1)幸运一点的话,这个人只不过是自卑极度内向敏感饮鸩止渴式地追求被爱,但他自己却是一个情感凉薄不懂得怎么爱别人的人。


(2)不幸的话,他会出现情感障碍、他不懂基本的人性和生命的可贵,他心胸狭隘、自我中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走极端,简称,犯罪人格。电影版《心理罪》中,犯罪心理画像高手方木,就是个从小没人疼没人爱的孤儿,他的智商很高,能够站在犯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在他眼中,生命似乎也仅仅只是一个词而已。

《心理罪》宣传照在原著中,对他面对死亡的描写更精彩,当杀人犯的第7个目标是他的时候,他用极其冷静的语气说:”第七个被杀的,应该就是我。“在他那里,对生命、死亡这些,没有多少感知能力。幸好,这样一个天才是犯罪心理画像的天才,而没有去实施犯罪。小时候缺爱的人,在情感上是会有很大缺失的,而这种缺失,轻则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重则,影响社会上很多人的人生。

没有受到过童年伤害的人,是没有的;获得过完整爱的人,也是没有的老一辈的人,主要表现为60年代、65年代及之前的一辈人,经常会感叹世风日下,为什么现在的人一代比一代“不正常”,一代比一代“脆弱”,一代比一代“变态”。不是我想在这里给一代人贴上一代标签,只不过是因为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变化(也可以用“变革”来形容)实在是太快了,让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所以导致了尤其是75年之后好几代(假设以10年作为一代)出生的孩子,他们很多都经历过“被留守”、从小被多处寄养父母疏于过问与父母之间唯一的话题只有学习的童年。


80、90年代开始,人们大量涌入城镇务工,不管你出生在农村、乡镇、县城、小城市都免不了面临一个问题:父母生下你之后不久,奶都还没断就将你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在之后的童年中,你只能见到周末或者节日才能露面的父母。这统称“留守儿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由于物质条件、周围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比“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要严峻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放在第2个部分讲。

这里,就拿一般的“父母缺席式的城镇留守儿童”和“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式的城市家庭”举例子。【自卑】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我们每个人生来带着自卑,因为我们面对宇宙、河流山川、壮美自然时的渺小,也因为我们出生时只能仰人鼻息的弱小。然而,缺爱的孩子更自卑,越缺爱越自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街能坐在高大的爸爸肩头,旁边还跟着漂亮的妈妈,而自己身边只有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小小的心灵中,只会认为父母把自己抛弃了。抛弃,不单指法律意义上的抛弃才叫抛弃,生儿不养、不爱,也是抛弃

被父母抛弃、忽视的孩子,更难拥有高自尊。关于自卑与超越,“幸福两部曲”《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能够帮你走出自卑、勇敢地追求幸福,推荐给你。【内向敏感】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重心,我们就是世界的王,我们哭喊一声,世界就必须围着我们转。那就是我们形成依恋的最早阶段,如果在我们最脆弱却又“最狂妄”的时候,养育者(多半是父母)给了我们足够的关爱和耐心,我们就会形成安全依恋模式,我们相信周围人是爱我们的,也相信我值得被爱。

但那个时候如果你有一个急躁、没耐心、忽冷忽热的照料者(多半是妈妈),你脆弱而“狂妄”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你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别人是不爱你的、别人是不可信的。于是,从那时候开始,为了能够活下去,为了不被伤害,你比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更早地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做个“乖孩子”,你变得极其敏感。如果你已经是成人,想改变自己内向敏感的性格,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没必要非要逼着自己去做一个外向的人,那样太累还可能适得其反,不如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并适当弥补一下自己的性格缺陷吧。推荐给你看一下《内向者的竞争力》这本书,它会帮助你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加自信地生活。

【渴望爱却不懂爱】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曾经缺失了的,我们将其压抑进内心深处,等到我们长大了,我们就会想办法补偿回来。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为了得到爱甚至愿意放弃自尊,有些人一边极其渴望爱一边又害怕亲密关系,有些人总是容易被只会甜言蜜语的渣男/渣女吸引。这些,都是在小时候没有获得安全型依恋的后果。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深刻地分析了,真正懂得爱、懂得怎么爱别人的人不多,而要真正学会爱这门艺术,是需要我们修炼的。

究其原因,为什么很多人不懂得爱,就是因为TA没有被好好爱过,我们向父母、家庭学习爱,很不幸,他们给我们的是抛弃、忽视、严厉、苛责,爱很少;我们向学校学习爱,对不起,学校只教我们语数外物理化,没有爱;我们向社会学习爱,对不起,这时,我们已经成年了,我们还不懂爱,却已经有人在向我们索取爱了

极端缺爱、极端缺乏人格教育的家庭,容易培养出犯罪人格电影何以为家中,讲述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赞恩,怎样被父母生下来却不好好养育;怎样生长在充斥的犯罪、欺骗、毒品和暴力的环境中;人是怎样像蟑螂、老鼠一样挣扎在底层中,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在监狱中,赞恩要求监狱给他请律师——他要起诉他的父母。

当法官问他为什么起诉他的父母的时候,他说:因为他们生了他。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是”却没有好好养育他“。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影视源于生活,却不一定高于生活,因为生活,更复杂、更博大。《何以为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现实中,还有更多悲惨的案件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中。这两天看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看得我很难受,毕竟,我们都不太愿意去深入地触及那些狂热的杀人犯、投毒犯、强奸犯为什么要犯下那些滔天罪行,为什么对鲜血、血腥都不恐惧,为什么对生命都没有敬意。

心情激愤地看下去,我发现,除了天生的(对,天生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之外,其他一切犯罪人格的人,他们的问题,都出在12岁之前的教育,他们都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和环境,又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感情支持、教育支持),所以才会让他们在没有形成健全的情感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深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说实话,这一本记录大量真实犯罪的书,精彩程度堪比很多犯罪大片,却更加引人深思和反省。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给缺爱的人一份温暖为什么有些孩子成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却能尽量地克服那些自卑、敏感带给自己的伤害,相对健康地长大(绝对心理健康的人,是很少的),甚至还能成长富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善良人,并且能够在学业、事业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原因在于:支持。即使父母不称职,但是有些幸运的孩子能够遇到其他能够给予他毫无保留的爱的人,比如他的爷爷奶奶,比如他的外公外婆,比如他善良的养父养母或继父母,比如那个睿智而善良的班主任,比如那个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的好朋友。然而,之所以有”幸运“一说,就是因为它是稀缺的,是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发现、努力才能给予的。

我们在悲叹自己的童年不尽如人意的同时,是不是也曾自责我某一年没有向那个可怜的孩子伸出援助的双手?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话,有时候,可能就能温暖一个人很久很久。2003年,一个冷酷的杀人犯黄某,他用自制的“木马床”杀死了17个青少年,本来他要杀18个的,但是最后一个孩子,他把他放了。原因,仅仅是那个善良的孩子那一句话。

那个姓张的孩子,被马某勒在木马床上的时候,哭着向马某说:

“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个奶奶,还有一个没手没脚的大伯(他大伯在朝鲜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和一只脚),你要是杀了我,他们可怎么办呀?还有,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她可怎么办呀?”

马某听到后大哭:
“我妈才不管我死活呢!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
然后,这个少年说了这么一句:
“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作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

就是这句话,救了这个少年一命,黄某将他放走了。这个少年这么说,并不是出于自保的策略。李玫瑾老师在见到这个少年的时候,用她的直觉判断,这就是他的天性,他是真的很善良。所以说为人父母真的任重而道远。你用爱和善良教会孩子爱和善良,你也是在教会孩子善待别人,而这种善,关键时候,可能救自己一命。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还没有从生理、心理、经济方面准备好做一个合格父母,请不要生孩子。这也是《何以为家》里面那个被作为人生下来却被当老鼠一样养的孩子的呐喊。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何以为家》影视截图至少6年,在孩子成长最初的那1年,不管有多累,请一定坚持自己带孩子。拥抱他、抚摸他、亲吻他,告诉他,他是安全的、被人爱的。在孩子6岁之前,请将他带在身边,而不是丢给这个爷爷那个婆婆。如果做不到在孩子最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如果你以为好的经济条件对孩子更重要,那么你就离开吧。但请做好心理准备:等你载着财富归来,你的孩子已经形同陌路

没有爱的人都一个样

而我们这些缺爱的成人怎么办?那就相互拥抱、相互取暖吧!我想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了:先给对方一点爱,一点善意,好好爱身边的人,不管Ta会不会爱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收获爱,否则的话,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碰到第二个为我们无私付出的人了End.我是小叶子,欢迎关注@小叶子读心理,你想要的幸福人生,我都会一一读给你听。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