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头发”的诗词

384 坐标: 163598 目录:/guan/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宿昔不梳头,发丝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卫娘发薄不胜梳

李贺《浩歌》

欧阳修的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情落游丝无定,有情还似无情……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诉衷情】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

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菩 萨 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有关头发的古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的~我以前看到过 今天上网时恰好看到楼主提问了 真巧~后面不是我写的了啊: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

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

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

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

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

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

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

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缘”,因为。

“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

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

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

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

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

这时有感慨了。

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

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

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

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

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

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

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关于“头发”的诗词?

描写最长的头发的古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 秋浦歌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

含有头发的古诗句!!!!!!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温庭筠)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前一句句你可能用得着)4.鬓似乌云发委地,手如尖笋肉凝脂。

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发蕊。

5.罗裾有长短,翠鬓无低斜。

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

6.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

7.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8.云鬓轻梳蝉翼,蛾眉淡拂春山。

9.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10.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

11.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

描写“头发”古诗词有哪些?

1、《沐浴》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

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

老色头鬓白,病形支体虚。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

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

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

2、《吾雏》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

嗟吾不才子,怜汝无弟兄。

抚养虽骄呆,性识颇聪明。

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

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

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

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3、《花前叹》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前岁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

岁课年功头发知,从霜成雪君看取。

几人得老莫自嫌,樊李吴韦尽成土。

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年年作花主。

花前置酒谁相劝,容坐唱歌满起舞。

欲散重拈花细看,争知明日无风雨?4、《胡腾儿》 【年代】: 唐 【作者】: 李端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5、《贻小尼师》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

身轻礼拜稳,心慢记经迟。

唤起犹侵晓,催斋已过时。

春晴阶下立,私地弄花枝。

6、《赠溪翁 》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溪田借四邻,不省解忧身。

看日和仙药,书符救病人。

伴僧斋过夏,中酒卧经旬。

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新。

7、《月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8、《无题》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形容“头发”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头发”的诗句有:1. 《秋浦歌》唐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南歌子·倭堕低梳髻》唐 温庭筠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3.佚名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

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发蕊。

4.《月夜》唐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秋浦歌》翻译:白发长长的,因为愁苦的心情。

不知道镜子里,白发苍苍的到底是谁?赏析: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人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始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2.《南歌子·倭堕低梳髻》翻译:女主人公于此之时,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乎她要“为君憔悴尽”了。

“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传递出热闹的春意。

赏析: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

词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沉挚著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扣人心弦。

3.佚名翻译: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发蕊。

鬓似乌云发委发,手如尖笋肉凝脂,明确“豆蔻”还含香,凝似桃花蕊初发。

赏析:全诗以美好的基调描述了女子头发、手的状态。

表达了诗人对爱人至深的爱慕之情。

4.《月夜》翻译: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赏析: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5.《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有无关于头发的古诗词?

李白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玉壶系青丝, 沽酒来何迟。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李白《捣衣篇》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李白《秋浦歌》 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侠客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红姻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不如不见 有情还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微醒 深愿月明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临江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 “钗欲溜,髻微偏,却寻霜粉扑香绵”袅袅云梳晓髻堆,涓涓秋净眼波回。

”学画双蛾苦未成,鬓云新结翠鬟轻”.................以上选自《周紫芝词集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

双髻绾云颜似玉,素娥辉淡绿。

雅态芳姿闲淑,雪映钿装金斛。

水溅青丝珠断续,酥融香透肉。

............................谒金门(阎选)宿昔不梳头,发丝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卫娘发薄不胜梳 。

李贺《浩歌》欧阳修的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情落游丝无定,有情还似无情……【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鬒”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

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

后人常以乌云代指女人秀发,如“乌云高绾”词语。

古人在称赞妇女的美丽秀发时常以“鬒发”名之。

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

”《太平御览》记载“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

卫子夫的一头秀发一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闪闪发光,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汉武帝。

(据说武帝那时候正为没有后代而苦恼,所以比较注重道家的某些观点,比如头发乌黑浓密者气血旺,气血旺者高寿多子。

)《陈书·后主沈皇后列传》附《张贵妃传》记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鬒发如漆,其光可鉴。

”又如《昭明文选·七辨》曰:“鬒发玄髻,光可以鉴。

”“鬒”和“玄”都是称赞发黑的词语。

而头发亮丽到可以当铜镜照人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头发与剪头发的诗句

头发与剪头发的诗句: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其十五)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基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送惠师》 唐 韩愈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

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

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送惠师》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词作品之一。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