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爱中国的古诗

601 坐标: 156607 目录:/guan/

1、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代: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你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理由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基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关于爱中国的古诗

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不过几个步骤,和几个出发点。

如果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按课堂老师的走,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那么就要涉及到一些东西上了。

古人有“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典故,没有必要去苛求那些专业的鉴赏手段,你能从诗词歌赋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那么你就鉴赏到了。

如何产生共鸣?以为,一、了解其背景及历史年代,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情怀是不一样的;二、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当时机遇。

了解了这个才能知道作者是用诗词歌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三、了解修辞手法,中国人含蓄,大多不会平铺直叙大多是借以抒情,这类的诗词歌赋那么就有深度了,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看懂看透。

四的话,可以作为多出的一种辅助参考,看看作者的平生,有利于把握他的性格,从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个人理解就是如此,彼此学习,可以交流经验。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主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在河之洲”唱起“关关雎鸠”的歌谣开始,中国诗人便一发而不可收:从集体的演唱到文人的独自创作,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无名无姓的妇孺,都在用这一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绎、吸取、创新,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日趋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尽其长,名人名篇更是层出不穷、叹为观止,为我国的文化史写上了最靓丽的一笔。

那么诗人是如何在短小、精悍的这一体裁中表情达意的呢?笔者试以“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为例,以点带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远道而来,或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

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

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

”(《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

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刻画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

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

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实不可离。

”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

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是什么原因?

.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

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

“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

“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

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

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

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

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

”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

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

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

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

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

急求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题的作文一篇!

1悯农——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悯 农——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作家李国文说得好:“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

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活力与精神。

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

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

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了。

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

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

至今,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中国的诗人还特别擅长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

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往往会被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深深打动。

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炼、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诗句太多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都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炼而易于传诵。

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

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

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2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气节的,这一点往往突出的表现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

对于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到佐证。

谈及对国家及民族的忠贞,不得不提的是文天祥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他对南宋王朝的忠爱;“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是他在故土被鞑虏强占后,撕心裂肺的悲痛与追恋;“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

”,“聂政心虽碎,刘伶醉未忘。

问天天不应,食日日何伤”,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颠沛流离中,疾病缠身,却仍为故国愁断肠。

待元兵攻破临安,文天洋被俘,囚于敌营,受尽屈辱,仍可以高声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他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仍是将他最高亢的一呼献给了他的国家,声嘶力竭的喊出“天地有正气”。

文天祥的诗作中充斥着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深深的热爱和不渝的忠贞,将他体内流淌的承载着民族气节与精神的血液流传下去。

纵观历史,声声万古叹息,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与热爱植入了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血液中,酿成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文传统。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唐代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宋代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从明朝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到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中充斥着我们中国人最悲壮的呐喊,最壮阔的情感,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气节。

不论身处何地,对国家、民族的不渝永远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如今,这一人文传统亦随我们来到了新的时代,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但我们却不能忘却或冷淡这一传统,因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们的团结和民族精神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动力。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其本身的爱与信仰,任何微弱的打击都会使其难以抵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谨记!

是什么将“汉语

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给流传下来了。

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更是把中国文字的巧妙结合,把中国精神流传下来。

爱中国文化,就是有一颗中国心。

如果连一些最经典的诗词都不能吟诵,要说是中国人,真的有些虚假了。

带有古典诗词的广告语,最好是现代的!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在商业价值之外,广告语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广告语对于诗词的借鉴也因此由浅入深,愈行愈远。

广告语借鉴古典诗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用 引用是古代诗词在广告语的运用中最简明直接的方式。

按广告语引用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直接引用”和“断字截句”两种。

“直接引用”是指广告语对古典诗词不作任何修改,照搬过来的做法。

典型的案例有: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广告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截字断句”是指广告语换改古典诗词中的个别词汇,以契合本品牌需求的做法。

著名的案例有南昌江铃汽车制造厂改李白名篇《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而成的“千里江铃一日还”。

2、修辞 将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广告语中来,可以使广告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历来受到广告创作人员的喜爱。

顶真。

顶真是指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使邻接的词、短语、句子、段落首尾蝉联。

著名案例有“骆驼”牌电扇的广告语“骆驼进万家,万家欢乐多”;“长城”电扇的广告语“长城电扇,电扇长城”;万家乐电器的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

比喻。

是指用某些有些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的广告语一般旨在突出产品的特殊功能,如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浓,丝般感受”;阳光热水器的广告语“带给您阳光般的温暖”;香港水星唱片广告公司广告语“自然界的韵律”。

对偶。

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的修辞方式,它可以使广告语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整体感。

例如,某佛寺中茶亭广告语“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孔府宴酒”的广告语“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知音》杂志的广告语“人海茫茫,哪里有知己;刊物如林,何处找知音”。

3、声律 中国诗词与音乐关系亲密,《诗经》中的《雅》、《颂》多系乐词,鼎盛时期的宋词也是依了词牌格式为配乐而写的,在声律上颇有建树,这正符合了广告语琅琅上口的要求。

平仄。

平仄依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言,其基本原则就是要求诗词语言要抑扬高下,轻重变化,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结合拼音,我们将第一声和第二声认作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认作为仄声。

一句广告语,读起来有珠圆玉润之美,遵守平仄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某钟表店广告语为“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上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平”;又如航天汽车的广告语“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仄平平”。

押韵。

押韵在广告语的写作中十分普遍,因为相同的韵脚能使得广告语和谐统一、同气连枝,例如万宝空调的广告语“万宝空调,四季逍遥”,雪碧汽水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格力空调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

更值一提的是“双声叠韵”,在现代汉语中,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具有特殊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李清照的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双声叠韵的千古典范。

广告语讲求大方实用,不能以辞害义为声韵所累,所以鲜有双声叠韵的例子,但也不乏如此佳作,例如上文提到的“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台湾爱尔法音响公司广告语“寸寸匠心独运,款款纤细传真”,再如著名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味尽”,上句中的“香浓”韵尾同为ng,下句中的“意犹”声母同为y。

4、长短句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按王国维的理解,“词之言长”是词的根本特点,而词长短参差的句式正是决定此艺术特性的最主要原因。

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词的句式组合丰富。

一字句的有《归字谣》中的“归,目断吾庐小翠微”,二字句的如《南乡子》中的“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三字句的如《相思令》中的“萍满溪,柳绕堤”…… 宋词的这种长短句式不仅对于古典诗词是一巨大的突破,在我看来,它对于广告语的创作也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在字数上,一句广告词以二十字以内为宜,这样的字数,正可以将一字句至十字句在句式上做一个恰当的排列组合;在声律上,词的句式组合积由词的格律而成,独有的声律美正符合广告语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的需求;而在形式上,词的长短式打破了目前市场上的广告语的“单句式”与“对称式”,参差不齐的样式,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一汽轿车MAZDA6的广告语“魅·力·科技”;大众汽车“PASSAT领驭”的广告语“志·在掌握”;中国银行的广告语“止,而后能观”,都在句式上大胆采用了一字句与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的组合,不但有独特的声韵效果,在形式上也可谓别出心裁。

5、意境 王国维吸收西方美学观念,进一步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和“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以不同的观物方式为区分的。

前者是一种“以我观物”的观物方式,存在主观意志与利害关系,如“泪眼问花花不语”;后...

中国有什么著名的古典爱国诗词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关山月》陆游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陆游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陆游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陆游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陇头水》)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 杨济翁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 岳飞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战国策》)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同上)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唐·柳宗元《韦道安》)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49、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失题》)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5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