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fangjingyan 坐标: 164583 目录:/guan/

1、《已酉端午》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2、《同州端午》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端午节)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3、《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4、《和端午》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5、《午日观竞渡》明代: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译文: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描写端午节划龙舟的诗词

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 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 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

《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 入“仙吕调”。

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 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 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赏析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 史价值。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

相传伟大 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 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 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 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

这一活动,后来成 为民间的一种风俗。

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 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 举行竞赛活动。

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 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

南朝宗懔的《荆楚 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

宋耐得 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门记载南宋京城 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 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 观。

”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 有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 渡的热烈气氛。

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 了历代的诗词作者。

黄裳很喜欢写自然景 色,赛龙舟的场面也吸引了他,他的这首 《竞渡》,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 况。

上片写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 渚”。

竞赛开始了。

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 从柳阴深处的小洲边飞驶而出。

“飞出”二 字用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 竞发的实况,赛船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耀 眼夺目,首先映入眼帘。

由于沙洲上浓密 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 而出。

“渚”,水中间的小洲。

点出杨柳 渚,既是以景色相衬托,也为了表明节 候。

作者这里用“飞出”来形容那急划而来 的赛船,真实地反映了参观者的感受。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竞渡时, 每艘船上不仅有人高举红旗,还有鼓手击 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

一艘赛船里有好多 名划桨手。

他们之间,全靠鼓点来协同动 作。

所以作者说,赛船上的击鼓声,像春 雷一样震响,它们冲破笼罩着江面的水 气,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荡。

“直破”二字写出了船的凌厉前进的气势。

这样,就渲染了竞赛的紧张气氛。

下片写夺标。

竞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获 得锦标。

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 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欢声震地,惊 退万人争战气”。

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 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喝彩声。

在这种震耳欲 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 者,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 表现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决胜精神。

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争战气), 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

看来,有成 千上万的观众看得惊心动魄。

这里,作者 只用了十一个字,就把竞渡中最壮观的场 面连同它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 声势和盘托出来了。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古时的锦 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 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是给予竞渡优 胜者的赏物,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在 作者描绘的这场竞渡中,“金碧楼西”的岸 边,就是挂锦标的位置。

如金似碧(碧 玉),形容这座楼阁的富丽。

优胜者终于 抢先到达终点,从那里“衔得锦标第一 归”,胜利返航。

为什么用一个“衔”字 呢?“衔”,用嘴含住的意思。

古时的龙 舟,船头上雕有象征性的龙头装饰。

看 来,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 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 端含在嘴里似的。

“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 出来的字眼。

用这个“衔”字,饶有情趣, 是传神之笔。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 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同时, 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龙 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 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

欢声震地,是写群 众的热烈情绪。

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 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

如此以来真实地 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词写得这样生动,如果作者没有亲临现场 的实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作者虽有实 感,但在艺术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 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气氛的笔力,那么也是 难以写得这样有声色、有层次、有气势, 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

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关于龙舟的古诗

1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2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

——冯梦龙《醒世恒言》 3万古屈氏已投河,楚人贪婪必成亡 留古今人寄端午,龙舟飘起展屈原。

——刑诗《端午逝屈原》 4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竞渡诗》 6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6隋堤柳,汴河旁。

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

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

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毛文锡《柳含烟》 7龙舟急,风雨催,齐推船浆快如飞。

欲向洞庭寻君子,亡魂含恨不得归。

悼念年复年,黄酒杯替杯。

糯米如沙沉入水,汨罗江中鱼虾肥 ——可乐《可乐词》 8《富屯溪观景,其三》 龙舟两两齐发晓, 蓑衣斜斜垂飞鸟。

泼墨难绝不成画, 浪花散匿现楼桥。

越王桥上人尚早, 富屯溪底银波到。

渔载化作溪间雪, 欲寻天宫酒一瓢。

——黄熠《言中有寺》 9静伫亭阶,凭栏望月。

蓬莱仙宫,彩云深处。

玉殿珠箔,古筝笙歌。

瑶池举杯,群仙同酌。

银蟾清冷,桂树飘香。

素娥玉兔,痛了心扉。

牛郎织女,澄练相隔。

龙舟难度,水幽江阔。

含情脉脉,凝眸泪落。

——梦忆月下伤 10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

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

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

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

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时见。

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

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

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

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

——柳永 11多对少,易对难,虎踞对龙蟠。

龙舟对凤辇,白鹤对青鸾。

风淅淅,露

推荐阅读